《《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第一课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第一课时).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第一课时)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整体思路; 2、归纳总结鲁迅杂文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重点语句; 2、以16段为例学习鲁迅杂文“论时事不留情面,砭痼弊常取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设计课前预习内容:1、你喜欢阅读鲁迅的文章吗?2、关于拿来主义,你希望老师讲些什么?3、对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二)导入课文 利用
2、课前的交流时间,老师问了同学们一些问题。其一、你们喜欢阅读鲁迅的文章吗?结果正如我所想象,大多数的同学表示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其二、你们希望老师课堂上讲些什么?有宏观的要求:多讲讲文章的写作思路,多谈谈文章的写作特色;也有微观的要求:把拿来主义的含义讲明白,解释一下鲁迅先生为什么不欢迎外国送来的香粉、电影;其三、你们有什么不太理解的地方?这个就更多了,“不知后事如何”是什么意思?梅兰芳不是让人敬仰的京剧艺术大师吗,他还蓄须明志呢,鲁迅先生为何还批评他?为什么要从“送去主义说起呢?“抛来”不就是“抛给”吗,两者有何区别?为什么突然讲到一所大宅子?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我弱弱地问一下,为什么鲁迅
3、写的文章总是含义非常丰富,比如我曾经读过的一个句子: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树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两个问题:其一、这篇文章怎样理解?其二,我们从拿来主义里拿什么? 老师看到这些,一方面觉得你们是一群善于思考的热爱阅读的学生,一方面又担心这有限的课堂怎可解决如此多的问题。因而,老师将根据你们的要求与质疑,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来确定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随笔、杂文,这一类文章可以归为论述类文章。而学习论述类文章的要求,请大家阅读单元提示:从结构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整体把握 过渡段第七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
4、拿!”表明1-6段阐述的主要是“为什么要拿来”,而下文阐述的主要是“怎样拿来”。我们还可以用“送”“拿”两个字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主要内容. (四)学习第一第二段 请学生朗读一遍,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两段主要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然后围绕以下思考解读。 1、“闭关主义有哪些表现呢? 明确: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2、如果要和“送”“拿”结合起来,“闭关主义”就是“不送不拿”,这有什么不好的吗?作者直接指出了“闭关主义”危害吗? 明确:作者没有直接指出,但“给枪炮打跑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则指出“闭关主义”“不送不拿”注定“落后挨打”,必须严厉批判。 (板书:不送不
5、拿落后挨打) 3、和下文所述的“送去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因为落后挨打了,便“自己不去”变成了“什么都送去”。 4、 从那里能够体现“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明确:“别的且不说罢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这一句可以体现. 5、这里只列举了三个现象,这怎么就能体现“什么都是送去主义呢? 明确:这一句非常严密地把所要揭露的、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单讲文学艺术上的东西.其实,国民党反动派搞“送去主义,何止只是“学艺上的问题?何止只是文化领域的事情?先送古董,再送活人,如果任其发展,最后会送什么?(送完梅兰芳,再送竹叶青,送完竹叶青,再送司马光,让他去外国砸缸,天天送,月月送,年年送,今年过节不送礼
6、呀,送礼就送中国人!送到最后,东西送完了,人也送完了,最后把整个中华民族都葬送了)可能是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6、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们知道论述的思路要清晰,更要严谨,你觉得这一段的阐述严谨吗? 例如:古董展览,画作交流,文化访谈都是正常的国与国之间的文化活动,这难道也要批判吗? 7、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讨论一下。 明确:其一,鲁迅先生的矛头指向的是当时的政府而非艺术家个人或群体;其二,这些文化交流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所谓“发扬国光”,本质上是媚外的;其三,这样的文化交流是单向的
7、,不是平等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味的送去,并没有得到对方平等的真诚的回应,“终不知后事如何(1、送去巴黎展览,并没有引起人家对于中国的钦慕;2、据有关资料显示,“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 8、因而,在第二段,鲁迅先生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这个词是? 明确:礼尚往来 9、我们怎样理解“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了一点进步了? 明确:这个反语中包含了先生怎样的憎恨与鄙视.而第二段的“但”字,显得是那么的斩钉截铁。也就是说“我们的这样的热情地不顾一切地送去,是没有顾及礼尚往来的仪节的,国际交
8、往最应讲究仪节,而当时的国民政府居然不顾,不顾仪节就是不顾国家的尊严”. 10、小结-过渡段落往往起到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把握一篇文章的整体思路。但分析一篇文章的思路,除了把握整体思路之外,更需要梳理段落内容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段与中心论题之间的关系。我们也感受到这篇文章在思路上的严谨. 11、齐读这两段. (五)学习第三第四段 可围绕以下思考展开。 1、接下来我们来梳理第三段的思路,哪位同学来概述一下? 明确:这一段主要写送去主义的危害。 2、作者先说“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是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如果说第一段是说明“送去
9、主义”只知道献媚讨好而不敢拿,那么这一段是要驳斥送去主义者怎样的想法? 明确:送去主义者可能会说:“我丰富,我大度,我不需拿.”有人自恃中国地大物博,送一点出去无碍大局。 3、好极了,可见要充分地论述,必须先了解对方可能的依据或者观点,再逐一驳斥,这样才是有的放矢。列举尼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关于煤的说法说明了什么?这两者是什么关系? 明确:说明我们并不丰富,所以不能只是送去总是送去.这两者是类比关系。 4、好的,作者充分论述了“送去主义带来的危害,这危害是什么呢? 明确:“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5、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磕头
10、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佳节大典”之时,丧失主权的奴隶们只能磕头讨一点“残羹冷炙”,这是怎样的可悲! 6、倘若是你们来说某现象带来的危害,你们会怎么说?鲁迅先生这样说有什么特点? 明确:高度概括,又很形象。 7、鲁迅杂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高度抽象概括,典型形象议论,用他自己的话便是“论时事不留情面,砭痼弊常取类型”,这“类”便可理解为“抽象概括,这“型便可理解为“典型而形象”,将概括的现象还原为更具典型性的形象。“典型形象议论”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当然在论述“怎样拿来”的部分体现的更为突出,这是后话.那么“高度概括
11、现象”从这篇文章是否可以体现? 明确:自从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破之后,中国的统治者们与列强定条约、割地赔款,这种丧权弱国的行为不知道有多少,应该怎么去表述,要花多少文字去表述?而鲁迅先生只用“送去主义四个字,足可见对现象的“高度抽象概括”。 (板书:思路严谨缜密、概括高度抽象、议论典型形象) 8、关于“棉麦借款”,就是中国政府借美国的钱购买美国的棉麦,美国借此可把国内过剩的棉麦倾销至中国,以压迫中国经济。 9、“抛来”与“抛给“送来”的区别。结合上下文,我们知道,“讨来的残羹冷炙的奖赏是“抛给的,这种奖赏有何特点? 明确:是权贵们的别有用心的施舍,“抛来”也有施舍的意味,但并不一定别有用心。 1
12、0、为什么要宕开一笔,谈这两者的区别呢? 明确:乞讨残羹冷炙已经够可悲的了,而这讨来奖赏还附带着条件,就更可悲了.作者这样说,是为了突出“送去主义”带来的巨大危害。鲁迅先生的愤激愈发激烈了。 11、如果要把“送去主义结合起来,那就是“只送不拿”. (板书:只送不拿-亡国亡家) (六)学习第六第七段 可围绕以下思考展开。 1、这一段和上下文是什么关系? 明确:承上启下。 2、这一段表明鲁迅先生对于“送”和“拿”是什么态度? 明确:可以送去,但不是什么都送,要吝啬一点,并且必须拿来! 3、第六段主要讲什么? 明确:“送来”与“拿来的区别,“送来”不是“拿来”. 4、“送来”与“拿来”究竟有何区别?
13、 明确:“送来是没有眼光,不是自己去拿的;“拿来”则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5、为何要谈两者的却别呢?这是针对什么看法而谈的? 明确:有人会问“别人会送来,为什么要去拿来?” 6、还有什么疑问吗? 明确:“清醒的青年们”为什么会对洋货发生恐怖?香粉、电影、日本的小东西有那么恐怖吗? 7、是呀,这有什么好恐怖的呢?你们怎么看? 明确:洋货的入侵,其实是对中国经济文化的渗透,因而这些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东西是别有用心的。比如,美国电影,我们可以没有任何条件地引进吗?倘若真的如此,中国的电影产业估计早就崩盘,所以我们还有个广电总局,每年有计划地引进,我想这就是“拿来主义”的践行事例。 8、这
14、一段和上下文有何关系?和下文的关系很明确,和上文有何关系呢? 明确:其实在第一句话后面加上一句,所以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所以不敢拿来),大家就明白了。 (板书:不自己拿恐惧害怕) (七)课堂小结 1、请一位同学来概述一下是怎样阐述“为什么要奉行拿来主义”的。 明确:文章先批判“闭关主义”,以引出“送去主义”,通过列举“送去主义”在文艺上的三种表现,辨析“抛来”“抛给”,阐述“送去主义”的巨大危害,最后通过区别“送来”与“拿来”,阐述“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讨论:我们可以从“拿来主义拿什么? 主要围绕“高度抽象概括”“典型形象说理”两个方面展开,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也可. (八)课堂结语 我们通过梳理文章的思路,逐渐了解到鲁迅杂文的特点,思路严谨缜密,概括高度抽象,议论典型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的议论,在论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这一部分表现尤为突出,我们将在后面的课堂上再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