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技术导则.docx

上传人:馒头 文档编号:79825581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技术导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广东省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技术导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技术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技术导则.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2年5月目次1总则.12术语和符号.22.1术语.22.2符号.33基本规定.53.1总体目标.53.2建设原则.53.3建设模式.53.4时空基准.63.5总体框架.63.6数据内容.73.7功能要求.93.8性能要求.103.9与其他平台(系统)对接.104平台数据.124.1基本要求.124.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134.3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基础数据.134.4地下市政基础设施隐患数据.184.5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三维模型.184.6动态更新要求.235平台功能.255.1基本规定.255.2基本功能.255.3扩展功能.266实施要求.276.1基本规定.276.

2、2可行性分析.276.3需求分析.276.4总体设计.276.5详细设计.27I6.6平台测试.286.7平台试运行.286.8平台验收.287运行环境.297.1基本规定.297.2网络环境.297.3硬件环境.297.4软件环境.298安全运维.318.1基本规定.318.2安全保密.318.3运行维护.31附录A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分类表.32附录B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分层表.35附录C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图式符号表.38表C.1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基础数据颜色参照.38表C.2地下市政管线工程设施通用符号、规格和编码表.38表C.3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基础数据符号、规格和代码表.4

3、0表C.4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空间层表达颜色.48表C.5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注记规则.51附录D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属性结构表.53表D.1普查单元数据属性结构表(面).53表D.2地下工程管线设施(管线点)属性结构表.57表D.3地下工程管线设施(管线线)属性结构表.59表D.4地下工程管线设施(管线面)属性结构表.62表D.5地下工程管线设施(管线注记)属性结构表.63表D.6地下工程管线设施(管线辅助点)属性结构表.64表D.7地下工程管线设施(管线辅助线)属性结构表.64表D.8地下工程管线设施(综合管廊点)属性结构表.65表D.9地下工程管线设施(综合管廊线)属性结构表.66表D.10

4、地下交通设施(地下人行通道点)属性结构表.71表D.11地下交通设施(地下人行通道线)属性结构表.71II表D.12地下交通设施(地下人行通道面)属性结构表.72表D.13地下交通设施(城市地下道路(车行)点)属性结构表.74表D.14地下交通设施(城市地下道路(车行)线)属性结构表.74表D.15地下交通设施(城市地下道路(车行)面)属性结构表.75表D.16地下交通设施(城市轨道交通点)属性结构表.79表D.17地下交通设施(城市轨道交通线)属性结构表.79表D.18地下交通设施(城市轨道交通面)属性结构表.80表D.19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公共停车场点)属性结构表.82表D.20地下交通设

5、施(地下公共停车场线)属性结构表.83表D.21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公共停车场面)属性结构表.83表D.22地下交通设施(地下交通枢纽点)属性结构表.85表D.23地下交通设施(地下交通枢纽线)属性结构表.86表D.24地下交通设施(地下交通枢纽面)属性结构表.86表D.25地下其他工程设施(人防工程点)属性结构表.88表D.26地下交通设施(人防工程线)属性结构表.88表D.27地下其他工程设施(人防工程面)属性结构表.89表D.28地下其他工程设施(地下河道点)属性结构表.91表D.29地下其他工程设施(地下河道线)属性结构表.91表D.30地下其他工程设施(地下河道面)属性结构表.92表D

6、.31地下其他工程设施(其他地下空间点)属性结构表.93表D.32地下其他工程设施(其他地下空间线)属性结构表.94表D.33地下其他工程设施(其他地下空间面)属性结构表.94表D.34地下其他工程设施(废弃工程点)属性结构表.97表D.35地下其他工程设施(废弃工程线)属性结构表.97表D.36地下其他工程设施(废弃工程面)属性结构表.98附录E管线数据库部分属性填写细则.100表E管线数据库部分属性填写细则.100附录F普查单元数据属性表路面病害属性填写规则.102表F普查单元数据属性表路面病害属性填写规则.102本导则用词说明.103规范性引用文件.104参考文献.105III1总则1.

7、0.1为规范和统一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技术要求,促进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发展,保障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的共享与应用,满足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信息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制定本导则。1.0.2本导则规定了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总体目标、建设内容、数据要求、功能模块、实施要求、运行环境和安全运维等。1.0.3本导则适用于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管理、维护、应用与服务。1.0.4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管理、维护、应用与服务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2术语和符号2.1术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1地下市政基础

8、设施undergroundmunicipalinfrastructure为满足生产和生活等需求,在地表以下开发、建设和利用的地下管线、综合管廊、地下交通、人防工程、地下河道等地下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2.1.2地下管线工程设施undergroundpipeline埋设于地下的各种电力、通信、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石油、工业等管线和综合管廊(沟)及其附属设施,以及铁路、民航、军队等系统的专用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的总称。2.1.3综合管廊commontrenchofundergroundpipeline建于地下用于集中敷设两类及以上管线的专用隧道及其附属设施。2.1.4地下交通设施undergr

9、oundtransportationfacilities建于地下用于行人通行、车辆通行或停放的地下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主要包括地下人行通道、地下车行通道、地下轨道交通、地下铁路以及地下交通枢纽等。2.1.5人防工程civilairdefenseengineering人防工程是人民防空工程的简称,主要包括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医疗救护等需要而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即单建人防),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即结建人防)。2.1.6废弃工程undergroundabandonedproject废弃工程是指无法修复利用的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施工临时措施留存地下的永久障碍物和

10、其他不明废弃工程,主要包括废弃地下管线、废弃地下通道、废弃人防工程等。2.1.7地下河道undergroundriver河流、河涌流经城市时,在其表面加盖、周边加固的河段。2.1.8特征码featurecode用来表示地图要素类别、级别等分类特征和其他质量、数量特征的代码。22.1.9名称对象nameobject标识地形图上无实体(或图形)对象对应的地理名称注记或名称说明性注记的点、线或面对象。2.1.10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三维模型3dmodelofundergroundmunicipalinfrastructure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及地质环境条件在立体空间的位置、几何形态、表面纹理特征及其属性信

11、息的三维表达。2.1.11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三维建模3dmodelingofundergroundmunicipalinfrastructure基于测绘数据、设计施工资料、地质勘察数据,表达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及其周边地质体的对象语义、空间位置、几何形态、纹理特征和属性信息的过程,形成的成果为三维模型。2.1.12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库undergroundmunicipalinfrastructuredatabase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及实现其输入、编辑、浏览、查询、统计、分析、表达、输出、更新等管理、维护与分发功能的人软件和支撑环境的总称。2.1.13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integr

12、atedmanagementinformationplatformofundergroundmunicipalinfrastructure在计算机软件、硬件和网络环境支持下,将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按其空间位置及属性进行输入、编辑、存储、显示、检索、制图、综合分析、输出、发布、更新、应用与服务的技术平台。2.2符号以下缩略词适用于本文件:2.2.1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2.2.2API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2.2.3CIM城市信息模型CityInformationModeling2.2.4BIM

13、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2.2.5IoT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2.2.6JMSJava消息服务JavaMessageService32.2.7XML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MarkupLanguage2.2.8GML地理标记语言GeographyMarkupLanguage2.2.9JSON轻量级数据交换格式JavaScriptObjectNotation2.2.10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TransportProtocol2.2.11URL统一的资源定位Uniform/UniversalResourceLoc

14、ator2.2.12JPEG联合图像专家组JointPhotographicExpertsGroup2.2.13PNG可移植的网络图像文件PortableNetworkGraphicFormat2.2.14RGB红、绿、蓝三个通道的颜色RedGreenBlue43基本规定3.1总体目标3.1.1实现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及隐患数据的采集、检查、入库和更新等功能。3.1.2建立涵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隐患数据、典型案例数据等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数据库,促进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共享。3.1.3建立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地理信息平台,实现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一张图、地

15、下空间隐患一张图等二三维应用。3.1.4实现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监测预警功能应用,提升政府监管、权属单位运维保障能力。3.1.5依托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立可感知、实时动态、虚实交互的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孪生融合应用。3.2建设原则3.2.1统一性原则:平台建设应统筹规划实施,执行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3.2.2实用性原则:平台建设基本功能应完备,满足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要。3.2.3高效性原则:平台应满足数据汇集、数据管理与数据应用服务需要。3.2.4共享性原则:平台应具备数据交换、应用服务的接口。3.2.5安全性原则:平台应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制。3.2.6继承性原则:平台应统筹利用

16、前期地下管线普查和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地下空间设施普查和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成果。3.2.7稳定性原则:平台数据及功能应运行稳定、可靠。3.2.8自主可控原则:平台应采用国产化的软、硬件环境进行搭建。3.3建设模式3.3.1平台宜按照省、市、区(县)分级建设,并在横向上实现与其他信息平台(系统)的对接,实现上下贯通、横向联通。市级及以下平台宜由市级统筹,区5(县)、镇(乡)可将上级平台作为本级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支撑,也可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独立建设,但要与上级平台进行衔接。3.4时空基准3.4.1空间基准宜采用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采用其他坐标系或独立高程基准时

17、,应建立其与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1985国家高程基准间之间的转换关系,以便进行坐标、高程之间的转换。3.4.2时间基准日期应采用公元纪年、时间应采用北京时间。3.5总体框架3.5.1平台的总体框架涉及可参考如下“五层两翼”架构。“五层”依次为基础环境层、时空数据层、平台支撑层、应用功能层和用户入口层。“两翼”指平台建设应遵循的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图3.5.1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总体框架1基础环境层:面向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业务,平台基础环境应依托政府信息化云平台的软硬件资源进行扩展完善,应使用安全可信的国产或开源产品。62时空数据层:建设包括基础地理

18、数据、工程管线设施数据、地下交通设施数据、地下其他设施数据和地下设施隐患数据的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体系,实现数据的融合。3平台支撑层:平台宜与城市已建成的统一身份认证、CIM基础平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和政府部门相关业务系统进行衔接,共同支撑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业务需求管理和应用。4应用功能层:面向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管理应用全过程,提供采集处理、监理检查、综合管理、辅助决策、三维应用、共享交换、动态更新、平台运维、实时监控、模拟仿真、监测预警和其他功能。5用户入口层:平台应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支持多种用户使用入口方式,包括Web浏览器、移动APP、桌面版应用程序、VR/A

19、R设备和大屏终端等。6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按照国家、住建部、广东省、行业关于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和拓展平台建设应用的管理办法、技术标准,指导平台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管理。7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安全管理机制,落实国家相关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确保平台运行过程中的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访问安全。建立运维管理机制,对平台的硬件、网络、数据、应用及服务的运行状况进行综合管理,保证系统稳定运行。3.6数据内容3.6.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描述城市自然地理要素和人工结构物、设施空间及属性特征,包括地形要素数据及各类相关数据等,应充分利用现

20、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2地形要素数据由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或数字栅格图等形式来表达。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还应包括行政区划、道路(包括规划路网)、铁路、水系、居民地、工矿建筑、地名地址信息、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数据。73.6.2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基础数据1地下管线数据应包括各类管线及附属设施的矢量信息、管理信息和技术信息,并遵循相应的图例表示。2综合管廊、人行地下通道与人防工程数据应包含结构外轮廓尺寸形态、平面分布的经纬度坐标、断面类型、顶板覆土厚度、运行管线种类、抗力等级等内容。3城市轨道交通、地下铁路数据应包含结构外轮廓尺寸形态、平面分布的经纬度坐标、覆土厚度、结构形式、设施类

21、型等内容。4城市地下道路数据应包含结构外轮廓尺寸形态、平面分布的经纬度坐标、路幅形式、路面宽度等内容。5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基础数据还应包含设施的相关保护线数据,划定一定的保护线范围。3.6.3地下市政基础设施隐患数据1地下管线隐患数据应包括材质老化、结构性缺陷、泄漏等内容。2道路土体病害隐患数据应包含富水、疏松、脱空、空洞等内容。3综合管廊、人行地下通道与人防工程隐患数据应包含沉降、裂缝、渗水等自身隐患,以及周边富水、空洞、脱空等地质隐患数据内容。4城市轨道交通、地下铁路隐患数据应包括隧道衬砌脱空、富水等隐患数据。各类隐患数据均应记录相应隐患发现时间、排查整治时间等内容。3.6.4地下市政基

22、础设施三维模型1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模型数据应包括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及与其相关的地形、地上设施、周边地质体三维模型数据;由模型几何数据、纹理数据、属性数据组成。2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模内容与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内容保持一致,包括地下工程管线设施三维模型、地下交通设施三维模型、地下其他工程三维模型。3地形三维模型由数字高程模型叠加数字影像图构成。84地上设施三维模型建模内容主要包括建筑物、桥梁、高架路等人工结构物、设施,建模范围宜与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模范围保持一致,也可只建立与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相连接的地上设施三维模型。5周边地质体建模内容为人工设施周边的岩体或土体。6已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

23、平台,则应通过共享或接入的方式获取上述一类或多类三维模型数据。3.7功能要求3.7.1二三维地理信息服务1平台应具有二三维地理信息基础管理功能,实现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位置、内部结构、附属设施等对象的浏览、查询、统计、漫游等功能,提供人机交互界面。能够实现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间的双向查询和定位,实现按照统计条件的图表形式输出等。2平台应具有净距分析、碰撞分析、纵横剖面分析等功能,宜具有覆土分析、三维立体分析、规划适宜性评估、事故处理分析、开挖分析等GIS分析功能,支持成图导出功能。3平台应具有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一张图、地下市政基础设施隐患一张图、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监测一张图等应用。4平台

24、宜结合城市CIM平台,开展地下市政基础设施CIM+应用,具备三维模型展示、BIM模型动态加载、IoT数据实时接入等服务,实现分层加载、旋转、漫游、缩放等功能。3.7.2动态更新及信息共享1针对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竣工测量数据、定期修补测等数据,平台应实现结果检查、版本控制、数据更新导入等功能。2在满足信息安全保密前提下,平台宜实现与规划、建设和运营部门或单位间的信息共享,提供数据发布服务。3平台的信息共享服务宜采用JMS消息服务、WebService服务、数据交换等技术方式。3.7.3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监测预警91重点隐患部位应具有实时监测功能,其他重点部位宜具有实时监测功能。2应具有实时监测数据查

25、看、历史数据查询、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3应具有超限预警、预警参数设置、预警日志查询、预警分析等功能。4宜具有道路土体病害监测预警功能。5宜提供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安全风险防控等模型应用。6宜后续拓展针对隐患事故的应急处置功能。3.8性能要求3.8.1并发用户数要求平台允许每分钟最小并发用户数宜按照潜在用户人数进行区分。3.8.2数据服务响应要求平台的数据服务响应时间应符合如下要求:1二维瓦片服务加载及响应时间不超过2秒;2二维动态矢量服务初始加载时间不应超过10秒,后续响应时间不应超过3秒;3基于二维动态矢量服务动态生成三维要素初始加载时间不应超过10秒,后续响应时间不应超过5秒;4三维瓦片服

26、务初始加载时间不应超过5秒,高精度显示等待时间不应超过5秒;大范围(30平方公里及以上)精细化渲染等待时间不应超过1分钟。3.8.3查询统计服务响应要求平台的查询统计服务响应时间应符合如下要求:1简单统计分析查询响应时间不超过5秒;2千万级数据量下单项统计的响应时间不超过10秒;3大数据统计分析报表的响应时间不超过50秒。3.9与其他平台(系统)对接3.9.1平台宜结合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开展地下市政基础设施CIM+相关应用。3.9.2平台宜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对接,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审批及实10施等提供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及相关功能服务。3.9.3平台宜与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

27、云平台对接,获取云平台提供的电子地图、影像地图以及城市三维模型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服务等。3.9.4平台宜与工程建设项目业务协同平台(“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对接,为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的优化审批提供数据和功能支撑服务。3.9.5平台宜与各行业基础设施和管线管理平台的对接,逐步将专业、行业、企业等相关信息平台的市政基础设施日常运行管理信息接入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设施信息的共享与交换。3.9.6平台宜与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实现统一身份认证、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等服务对接。3.9.7平台宜与“一网统管”基础平台对接,推送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提供数据查询服务。114

28、平台数据4.1基本要求4.1.1分类要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应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地下市政基础设施隐患数据以及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三维模型数据等。4.1.2分类代码: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要素的大类、中类和小类应分别编制代码,分类代码与已有的相关标准保持一致,且代码唯一。4.1.3分层要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应在数据分类的基础上,按照点、线、面、注记等不同的空间几何特征,以及不同的属性结构进行分层。4.1.4属性要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属性结构设计时,应确定字段数量、字段名称、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完整性约束、域值等,属性字段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扩展,

29、扩展的字段名称或其语义不应与所在数据表中已有的字段名称或语义重复,已有的字段、字段类型不应重新定义,已有字段的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可根据实际需要扩充。4.1.5符号表达1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的点状符号应按以下规则确定:1)同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符号,定位点在其几何中心;2)宽底符号,定位点在其底线中心;3)为夹角、直角的符号,定位点在夹角、直角的顶点;4)几种图形组成的符号,定位点在其下方图形的中心点或交叉点。2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的线状符号应以基本线划加文字注记进行表达。3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的面状符号应以基本线划加普染进行表达。4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各符号在图件中宜采用红、绿、蓝(RGB)三色。5地下市政基

30、础设施分布图应色彩协调、符号形象、图面美观。4.1.6元数据: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元数据宜符合信息技术地下管线数据交换技术要求(GB/T29806)、地理信息元数据(GB/T19710)等相关规定,包括标识信息、限制信息、数据质量信息、维护信息、空间表示信息、参照系信息、内容信息、分发信息等。124.1.7其他要求:地下管线、人防工程等涉及国家秘密的数据应按国家保密管理要求进行存储和管理。4.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4.2.1平台中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共享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云平台或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发布的数据服务。4.2.2平台中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宜包括矢量电子地图数据、遥感影像地图数据、实

31、景影像地图数据、三维模型数据等类型,根据平台实际应用需要,可采取上述单一或组合模式提供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服务。4.2.3矢量电子地图数据应包括境界与政区、水系、居民地、交通、山体绿地、公共设施、地名、地址、兴趣点、政务地理要素、管理单元等数据内容。4.2.4遥感影像地图数据可包括卫星影像或航空影像数据,应能真实反映城市地理要素的时空形态和分布,可叠加政务地理要素、管理单元,以及境界与政区、交通、公共设施、兴趣点等辅助性矢量数据。4.2.5实景影像地图数据应反映城市道路及两侧的空间环境信息,以及经济、人文、社会等信息,可根据平台应用需要,添加热区、多媒体信息等辅助要素。4.2.6三维模型数据应

32、包括地上或地表的地形模型、建筑模型、交通设施模型、水系设施模型、植被模型以及其他模型等。4.3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基础数据4.3.1要素分类1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包括城市地下工程管线设施数据、城市地下交通设施数据、城市地下其他工程设施数据三大类。2城市地下工程管线设施包括电力管线、通信管线、给水管线、排水管线、燃气管线、热力管线、工业管线、综合管廊(沟)、其他(含不明)城市管线等设施中类。3城市地下交通设施包括人行地下通道、城市地下道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下铁路、地下公共停车场、地下交通枢纽等设施中类。134城市地下其他工程设施包括人防工程、地下河道、其他地下空间、废弃工程等设施中类。5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大类、中类、小类的具体划分见附录A表A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分类表。4.3.2数据分层1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要素宜以设施中类为基础,以数据要素的点、线、面、注记等几何特征为依据,同时考虑不同的要素属性结构进行划分。2地下工程管线设施数据要素,以电力管线为例,可划分为电力管线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国家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