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详细赏析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词详细赏析5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杜甫诗词详细赏析5篇 杜甫禹庙【内容】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赏析】:杜甫写的禹庙,建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县)临江的山崖上。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杜甫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杜甫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
2、城北。 【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其次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全诗分为三部分。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曲江原是长安出名的巡游胜地,经过开元年间疏凿修建,亭台楼阁参差,奇花异卉争芳,一到春天,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真是说不尽的烟柳繁华、富贵风流。但这已经成为历史了,往日的繁华象梦一样过去了。现在呢,“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
3、曲江的角落里,这就是曲江今日的“游人”!第一句有几层意思:行人少,一层;行人哭,二层;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三层。其次句既交代时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在春日巡游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而且是在冷僻无人的角落里潜行,这是何等的不幸!重复用一个“曲”字,给人一种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含蕴无穷,不愧是文章圣手!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诗人曲江所见。“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从前的繁华。而着一“锁”字,便把从前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并摆在一起,奇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看似信手拈来,却极见
4、匠心。“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子,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难过,无限凄凉,大有使人肝肠寸断的笔力。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其次部分,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这里用“忆昔”二字一转,引出了一节极繁华喧闹的文字。“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先总写一笔。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抵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常常通过夹城去曲江游赏。“苑中万物生颜色”一句,写出御驾游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 然后详细描写唐
5、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同辇随君”,事出汉书。外戚传。汉成帝游于后宫,曾想与班婕妤同辇载。班婕妤拒绝说:“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出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汉成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被班婕妤拒绝了的事,杨贵妃正干得踌躇满志。这就清晰地说明,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笔墨之外,有深意存焉。下面又通过写“才人”来写杨贵妃。“才人”是宫中的女官,她们戎装侍卫,身骑以黄金为嚼口笼头的白马,射猎禽兽。侍从豪华如此,那“昭阳殿里第一人”的妃子、那拥有大唐江山的帝王该是何等景象啊!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的鸟。惋惜,这精湛的技艺不是去用来维护天下
6、的太平和国家的统一,却仅仅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的粲然“一笑”。这些帝王后妃们哪里想得到,这种放纵的生活,却正是他们亲自种下的祸乱根苗!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分为两层。第一层(“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直承其次部分,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明眸皓齿”照应“一笑正坠双飞翼”的“笑”字,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补足,生动而自然。“今何在”三字照应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把“为谁”二字说得更详细,感情极为沉痛。“血污游魂”点出了杨贵妃遭变横死。长安失陷,身为游魂亦“归不得”,他们自作自受,结局何等凄惨!杨贵妃安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却
7、经由剑阁深化山路坎坷的蜀道,死生异路,彼此音容渺茫。从前芙蓉苑里仰射比翼鸟,今日马嵬坡前生死两离分,诗人运用这显明而又奇妙的比照,指出了他们佚乐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其次层(“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总括全篇,写诗人对世事沧桑改变的感慨。前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改变而改变,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最终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的深厚和思绪的迷惘烦乱。“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抗拒,叛军纷纷出
8、动,以致尘土飞扬,覆盖了整个长安城。原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不安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厚的,也是困难的。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力衰微的悲歌。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建出了剧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终,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覆盖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
9、,又从回忆回到现实。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佚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这不仅写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剧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比照,更好地突出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文笔则发敛抑扬,极开阖改变之妙,“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四)。 杜甫北征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10、。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青云动兴奋,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牢固。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11、。 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包,衾裯稍排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顺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鬚,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官军请深化,蓄锐伺俱发
12、。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孤独白兽闼。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赏析】: 这首长篇叙事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闰八月写的,共一百四十句。它象是用诗歌体裁写的陈情表,是这位在职的左拾遗向肃宗皇帝汇报自己探亲路上及到家以后的见闻感想。它结构自然而精当,笔调朴实而深厚,充溢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中兴国家的
13、希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心情和愿望。 全诗五大段,根据“北征”即从朝廷所在的凤翔到杜甫家小所在的鄜州的历程,依次叙述了蒙恩放归探亲、辞别朝廷登程时的忧虑情怀;归途所见景象和引起的感慨;到家后与妻子儿女团聚的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关切国家形势和提出如何借用回纥兵力的建议;最终回顾了朝廷在安禄山叛乱后的可喜改变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信念、对肃宗中兴的期望。它象上表奏章一样,写明年月日,谨称“臣甫”,恪守臣节,忠悃陈情,先说离职的的担心,次叙征途的观感,再述家室的情形,更论国策的得失,而归结到树碑立传。这一结构合乎礼数,尽其谏职,顺理成章,而见美刺。不难看到,诗人采纳这样的
14、陈情表的构思,明显出于他“奉儒守官”的思想修养和“别裁伪体”的创作要求,更凝合着他与国家、人民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痛心山河破裂,深忧民生涂炭。这是全诗反复咏叹的主题思想,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主要特征。诗人深深懂得,当他在苍茫暮色中踏上归途时,国家正处危难,朝野都无闲暇,一个忠诚的谏官是不该离职的,与他本心也是相违的。因而他忧虞担心,留恋恍惚。正由于满怀忧国忧民,他沿途穿过田野,翻越山冈,夜经战场,望见的是斗争创伤和苦难现实,想到的是人生甘苦和身世浮沉,忧虑的是将帅失策和人民遭难。总之,满目疮痍,触处忧虞,遥望前途,征程艰难,他深切希望皇帝和朝廷了解这一切,吸取这教训
15、。因此,回到家里,他虽然获得家室团聚的快乐,却更体会到一个封建士大夫在战乱年头的辛酸苦涩,不能忘怀被叛军拘留长安的日子,而心里仍关切国家大事,考虑政策得失,急于为君拾遗。可见贯串全诗的主题思想便是忧虑国家前途、人民生活,而体现出来的诗人形象主要是这样一位赤胆忠心、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遥想桃源中人避乱世外,深叹自己身世遭受艰难。这是全诗伴随着忧国忧民主题思想而交织起伏的个人感慨,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重要特征。肃宗皇帝放他回家探亲,其实是厌弃他,冷落他。这是诗人心中有数的,但他无奈,有所怨望,而只能感慨。他痛心而苦涩地叙述、争论、描写这次皇恩放回的特别优遇:在国家危难
16、、人民伤亡的时刻,他竟能有闲专程探亲,有兴欣赏秋色,有幸全家团聚。这一切都违反他爱国的志节和爱民的情操,使他哭笑不得,尴尬尴尬。因而在看到山间丛生的野果时,他不禁感慨天赐雨露相同,而果实苦甜各别;人生于世一样,而安危遭受迥异;自己却偏要选择艰莫非路,自甘其苦。所以回到家中,看到妻子儿女穷困的生活,饥瘦的身容,体会到老妻爱子对自己的爱护,天真幼女在父前的娇痴,回想到自己舍家赴难以来的种种遭受,不由把一腔辛酸化为生聚的欣慰。这里,诗人的另一种境况和性格,一个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的形象,便生动地显现出来。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坚信大唐国家的基础坚实,期望唐肃宗能够中兴。这是贯串全诗
17、的思想信念和诚心愿望,也是诗人的政治立场和动身点。因此他虽然正视国家战乱、人民伤亡的苦难现实,虽然受到厌弃冷落的待遇,虽然一家老小过着饥寒的生活,但是他并不因此而灰心悲观,更不躲避现实,而是坚持大义,顾全大局。他受到形势好转的鼓舞,主动考虑决策的得失,并且语重心长地回顾了事变以后的历史发展,强调指出事变使奸佞荡析,热忱赞美忠臣除奸的功绩,表达了人民爱国的意愿,歌颂了唐太宗奠定的国家基业,从而表明白对唐肃宗中兴国家的殷切期望。明显,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诗人的社会志向不过是复原唐太宗的业绩,对唐明皇有所美化,对唐肃宗有所不言,然而应当承认,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是达到时代的高度,站在时代的前列的
18、。 综上可见,这首长篇叙事诗,实则是政治抒情诗,是一位赤胆忠心。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从艺术上说,它既要通过叙事来抒情达志,又要明确表达思想倾向,因而主要用赋的方法来写,是自然而恰当的。它也确象一篇陈情表,慷慨陈辞,长歌浩叹,然而谨严写实,指引有据。从开头到结尾,对所见所闻,一一道来,指事争论,即景抒情,充分发挥了赋的特长,详细表达了陈情表的内容。但是为了更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也由于有的思想感情不宜干脆道破,诗中又敏捷地运用了各种比兴方法,既使叙事具有形象,意味深长,不致枯燥;又使语言精
19、炼,结构紧密,避开行文拖沓。例如诗人登上山冈,描写了战士饮马的泉眼,鄜州郊野山水地形势态,以及那突如其来的“猛虎”、“苍崖”,明显含有感慨和寄予,读者自可意会。又如诗人用视察天象方式概括当时平叛形势,事实上也是一种比兴。天色好转,妖气消散,豁然开朗,明显是指叛军在失败;而阴风飘来则示意了诗人对回纥军的看法。诸如此类,倘使都用直陈,势必繁复而无诗味,便当真成了章表。因而诗人采纳以赋为主、有比有兴的方法,恰可适应表现本诗所包括的宏大的历史内容,也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 杜甫羌村三首 群鸡正乱叫,客
20、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赏析】: 至德二载(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所作。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 第一首写刚到家时合家悲喜交集的情景。 前四句叙写在夕阳西下时分抵达羌村的状况。迎接落日的是满天峥嵘万状、重崖叠嶂似的赤云,这烂的景色,自会唤起“归客”亲切的记忆而为之激烈。“日脚”是指透过云缝照耀下来的光柱,象是太阳的脚。“日
21、脚下平地”一句,既融入口语又颇有拟人化色调,好像太阳经过一天奔劳,也急于跨入地底休息。而此时诗人恰巧也结束漫长行程,到家了。“白头拾遗徒步归”,长途奔劳,早盼望着到家休息。开篇的写景中融进了到家的兴奋感觉。“柴门鸟雀噪”是具有特征性的乡村黄昏景色,同时,这鸟儿喧宾夺主的声浪,又反衬出那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归客千里至”一句,措语平实,却极不寻常。其中寓有几分如释重负之感,又暗暗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担心。 后八句写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这里没有任何繁缛沉闷的叙述,而简洁地用了三个画面来再现。首先是与妻孥见面。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然而,在那兵荒马乱
22、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突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楞(“怪我在”),直到“惊定”,才“喜心翻倒极,哽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特别时代的影子。写见面毕,诗人从而感慨道:“世乱遭漂浮,生还偶然遂。”这里,“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从陷叛军之手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风波险恶,现在竟得生还,不是太偶然了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言下大有“归来始自怜”意,刻画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极切。 其次是邻里的围观。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偌多邻人。古时农村墙矮,所以邻人能凭墙相望。这些邻人,一方面是旁观者,故只识趣地远看,不忍搅扰这一
23、家人既华蜜而又颇心酸的时刻;另一方面他们又并非麻木不仁地旁观,而是人人都进入角色,“感叹亦歔欷”,是对之艳羡?为之心酸?还是勾起自家的伤痛?短短数语,多么富于人情味,又多么含蓄蕴藉。 其三是一家半夜阑秉烛对坐情景。深夜了,最初的激烈也该过去了,可杜甫一家还沉醉在兴奋的余情之中。“宜睡而复秉烛,以见久客喜归之意。”(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这个画面即成为首章摇生姿的结尾。 其次首写还家后冲突苦闷的心情。 前八句写无聊寡欢的情状。杜甫这次奉旨回家,事实上无异于放逐。对于常人来说,“生还偶然遂”自是不幸中之大幸;而对于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适成为幸运中之大不幸。居定之后,他即时就感到一种责任心的煎熬,觉得
24、值此万方多难之际守着个小家庭,无异于苟且偷生。可这一切又是迫不得已的。这样一种缺乏欢趣的情态,连孩子也有所察觉:“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金圣叹)对于“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的诗人,没有比这个细微环节更能表现他的悒郁寡欢的了。 于是他回忆去年六七月间纳凉“池边树”的往事。那时他对在灵武即位的肃宗和自己立朝报国寄予很大希望,故而多少有些“欢趣”。谁知事隔一年,却遭到如许悲观,不禁忧从中来,百感交集,备受煎熬。叙事抒情中忽插入“萧萧北风劲”的写景,又大大添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气氛。 末四句写到秋收已毕,虽然新酒未曾酿出,却计日可待,好像可感到它从糟
25、床汩汩流出。“赖知”、“已觉”均属料想之词。说酒是因愁,深切表现出诗人冲突苦闷的心理他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呵。 第三首写邻人来访情事。 前四句先支配了一个好玩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子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宁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为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各表示着一家心愿。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珍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斗争完全泯灭。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
26、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末了写主子致答词。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不由自主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假如说全组诗的心情在其次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所歌内容虽无详细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谢、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
27、,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耕”的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何止羌村而然。羌村三首就通过北国农村之一角,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诗人系心国事的情怀,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这组诗,每章既能独立成篇,却又相互联结,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第一首写初见家人,是组诗的总起,三首中惟此章以兴法开篇。其次首叙还家后事,上承“妻孥”句;而说到“偷生”,又下启“艰难愧深情”意。第三首写邻人的交往,上承“邻人”句;写斟酒,则承“如今足斟酌”意;最终归结到忧国忧民、伤时念乱,又成为组诗的结穴。这样的组诗,通常又谓之“连章体”。诗人从还家情事中抽选三个有代表
28、性的生活片段予以描绘。不但每章笔墨集中,以点概面,而且利用章与章的自然停顿,造成幕闭幕启的效果,给读者以发挥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所以组诗篇幅不大而能含蓄深厚。 羌村三首以白描见长。虽然取材于一时见闻,而景实情真,略无夸饰。由于能抓住典型的生活情景与人物心理活动,诗句表现力强,大都耐人含咀。写景如“柴门鸟雀噪”、“邻人满墙头”及“群鸡正乱叫”四句等,“摹写村落田家,情事如见”(申涵光)。写人如“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均穷极人物情态,后一联竟被后世诗人词客屡屡化用。如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晏几道“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陈师道“了知不是梦,忽忽心
29、未稳”等。又如“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写幼子倚人情状,活灵活现。恰如前人评赞:“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宛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见杜诗镜铨引王慎中语)。这种“若寻常人所欲道”而终使“才人莫知措手”的描写,充分体现作者白描之功力。总之,由于这组诗语言平易,诗意凝炼,音韵谐调,抒情气氛浓郁,在杜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杜甫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难过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赏析】: 郑虔以诗、书、画“三绝”著称,更精通天文、地理、
30、军事、医药和音律。杜甫赞扬他“才过屈宋”、“道出羲皇”、“德尊一代”。然而他的遭受却很坎坷。安史乱前始终未被重用,连饭都吃不饱。安史乱中,又和王维等一大批官员一起,被叛军劫到洛阳。安禄山给他一个“水部郎中”的官儿,他假装病重,始终没有就任,还暗中给唐政府通消息。可是当洛阳收复,唐肃宗在处理陷贼官员问题时,却给他定了“罪”,贬为台州司户参军。杜甫为此,写下了这首“情见于诗”的七律。 前人评这首诗,有的说:“从肺腑流出”,“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有的说:“一片血泪,更不辨是诗是情。”这都可以说抓住了最本质的东西。至于说它“屈曲赴题,清空一气,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时一格”,则是就艺术特点而
31、言的;说它“直可使暑日霜飞,午时鬼泣”,则是就艺术感染力而言的。 杜甫和郑虔是“忘形到尔汝”的好友。郑虔的为人,杜甫最了解;他陷贼的表现,杜甫也清晰。因此,他对郑虔的受处分,就不能不有些看法。第三句中的“严谴”,不就是他的看法吗?而一、二两句,则是为这种看法供应依据。说“郑公樗散”,说他“鬓成丝”,说他“酒后常称老画师”,都是有含意的。 “樗(ch初)”和“散”,见于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则。立之涂,匠者不顾。”又庄子。人间世载:有一木匠往齐国去,路见一高大栎树,人甚奇之,木匠却说:“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
32、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说郑公“樗散”,有这样的含意:郑虔不过是“樗栎”那样的“无用之材”罢了,既无非分之想,又无犯“罪”行为,不行能是什么危急人物。何况他已经“鬓成丝”,又能有何作为呢!其次句,即用郑虔自己的言谈作证。人们常说:“酒后见真言。”郑虔酒后,有什么越礼犯分的言论没有呢?没有。他不过经常以“老画师”自居而已,足见他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既然如此,就让这个“鬓成丝”的、“垂死”的老头子画他的画儿去,不就行了吗?可见一、二两句,并非单纯是刻画郑虔的声容笑貌;而是通过写郑虔的为人,为郑虔鸣冤。要不然,在第三句中,凭什么突然冒出个“严谴”呢? 次联紧承首联,层层深化,抒发了对郑
33、虔的怜悯,表现了对“严谴”的愤慨,的确是一字一泪,一字一血。对于郑虔这样一个无罪、无害的人,原来就不该“谴”。如今却不但“谴”了,还“谴”得那样“严”,竟然把他贬到“万里”之外的台州去,真使人难过啊!这是第一层。郑虔假如还年轻力壮,或许能经受那样的“严谴”,可是他已经“鬓成丝”了,眼看是个“垂死”的人了,却被贬到那么遥远、那么荒芜的地方去,不是明明要他早一点死吗?这是其次层。假如不明不白地死在乱世,那就没啥好说;可是两京都已经收复了,大唐终于“中兴”了,该过太平日子了,而郑虔偏偏在这“中兴”之时受到了“严谴”,真是太不幸了!这是第三层。由“严谴”和“垂死”激起的情感波涛奔腾前进,化成后四句,真
34、“不辨是诗是情。” “苍惶”一联,紧承“严谴”而来。正因为“谴”得那么“严”,所以百般凌逼,不准延缓;作者没来得及送行,郑虔已经“苍惶”地踏上了漫长的道路。“永诀”一联,紧承“垂死”而来。郑虔已是“垂死”之年,而“严谴”又必定会加速他的死,不行能活着回来了;因而发出了“便与先生应永诀”的感叹。然而即使活着不能见面,仍旧要“九重泉路尽交期”啊!情真意切,沉痛不忍卒读。诗的结尾,是须要含蓄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卢得水评这首诗,就说得很不错:“末竟作永诀之词,诗到真处,不嫌其迫,不妨于尽也。” 杜甫当然是忠于唐王朝的;但他并没有违心地为唐王朝冤屈好人的做法唱赞歌,而是实事求是地斥之为“严谴”,毫不掩
35、饰地为受害者鸣不平,表怜悯,以至于坚决表示要和他在泉下交挚友,这不是表现了一个真正的诗人应有的人格吗?有这样的人格,才会有“从肺腑流出”、“真意弥满”、“情见于诗”的艺术风格。 杜甫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赏析】: 至德二载(757)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限制的京师长安;十月,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左拾遗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诤,小事上封事。所谓“封事”,就是密封的奏疏。这首作于乾元元年(758)的五律,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忠勤为国的思想。诗题中的“
36、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心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起先值夜时“左省”的景色。看来好像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隐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实,历历如绘。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起先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掖垣”本意是“左掖”(即“左省”)的矮墙,这里指门下省,交待值夜的所在地,扣“左省”。两句可谓字字点题,一丝
37、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射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好像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殊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当,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雄伟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这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状况。金钥,即金锁。玉珂,即马铃。两句是说自己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
38、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象听到了百官骑立刻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生怕次晨耽搁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原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自己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最终两句交待“不寝”的缘由,接着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其次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时辰几何?后句化用诗经。小雅。庭燎中的诗句:“夜如何其?夜未央。”用在这里特别贴切自然,而加了“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担心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
39、便觉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结尾二句由题后绕出,从宿省申发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语句矫捷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忠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这首诗多少带有某些应制诗的色调,写得平正妥贴,在杜甫五律中很有特色。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自暮至夜,自夜至将晓,自将晓至明朝,叙述详明而富于改变,描写真实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6页 共26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