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起源和演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起源和演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地球起源和演化 固体地球形成至今,在46亿年的漫长演化史中,经验了地球化学动力演化、大气成分的演化、海陆变迁及生命的演化,形成今日的地球。这些改变,有些是渐渐发生的,有些是突然发生的。下面我带你去看看地球系统演化。 地球起源 太阳系的形成 关于太阳系的形成,一类认为太阳系是一次激烈的偶然突变而产生的,即灾变说观点;另一类则认为太阳系是有条不紊地渐渐演化成的,即演化说观点。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依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原理,提出一个太阳系形成的假说,认为太阳系中的太阳、行星和卫星等是由星云——一种淡薄的云雾状微粒物质渐渐演化形成的。1796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
2、与康德类似的星云说,后人常把两者合起来,统称;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这个假说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占统治地位。 星云说认为:恒星的形成是银河充满的原始星云的某一个球状碎片,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不断收缩,产生旋涡,旋涡使星云碎裂成大量碎片,每个碎片又渐渐转化为恒星。太阳就是其中之一,它也不断收缩、旋转,在长期的运动中形成原始太阳。四周的物体不断聚合、碰撞,越转越大,就形成了今日的八大行星。行星四周的物质,也是这样慢慢形成了卫星。这就是太阳系形成的一个主要假说。 唯心主义认为,地球和整个宇宙都是依神或上帝的意思创建出来的。18世纪爱尔兰一个大主教公开宣称:;地球是纪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一个
3、星期天的上午9时整被上帝创建出来的。;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远古的时候还没有天地,宇宙间只有一团气,在一万八千年前,有位盘古氏开天辟地,才有了日月星辰和大地。 康德和拉普拉斯他们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浩大的旋转着的原始星云形成的。原始星云是由气体和固体微粒组成,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断收缩。星云体中的大部分物质聚集成质量很大的原始太阳。 与此同时,环绕在原始太阳四周的稀疏物质微粒旋转的加快,便向原始太阳的赤道面集中,密度渐渐增大,在物质微粒间相互碰撞和吸引的作用下慢慢形成团快,大团快再吸引小团快就形成了行星。行星四周的物质按同样的过程形成了卫星。这就是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4、关于地球和太阳系起源还有很多假说,如碰撞说、潮汐说、大爆炸宇宙说等等。自20世纪50年头以来,这些假说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星云说又跃居统治地位。国内外的很多天文学家对地球和太阳系的起源不仅进行了一般理论上的定性分析,还定量地、较具体论述了行星的形成过程,他们都认为地球和太阳系的起源是原始星云演化的结果。 中国天文学家戴文赛认为,在50亿年之前,宇宙中有一个比太阳大几倍的大星云。这个大星云一方面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渐渐收缩,另外在星云内部出现很多湍涡流。于是大星云渐渐碎裂为很多小星云,其中之一就是太阳系前身,称之为;原始星云;,也叫;太阳星云;。由于原始星云是在湍涡流中形成的,因此它一起先就不停地
5、旋转。 原始星云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接着收缩,同时旋转加快,形态变得越来越扁,渐渐在赤道面上形成一个;星云盘;。组成星云盘的物质可分为;土物质;、;水物质;、;气物质;。这些物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又不断收缩和聚集,形成很多;星子;。星子又不断吸积、吞并,中心部分形成原始太阳,在原始太阳四周形成了;行星胎;。原始太阳和行星胎进一步演化,而形成太阳和九大行星,进而形成整个太阳系。 地球的形成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探讨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过多种学说。一般认为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经验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 形成
6、原始地球的物质主要是星云盘的原始物质,其组成主要是氢和氦,它们约占总质量的98%。此外,还有固体尘埃和太阳早期收缩演化阶段抛出的物质。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分化作用,不断有轻物质随氢和氦等挥发性物质分别出来,并被太阳光压和太阳抛出的物质带到太阳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质或土物质凝合起来渐渐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并演化为今日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与地球一样,由于距离太阳较近,可能有类似的形成方式,它们保留了较多的重物质;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于离太阳较远,至今还保留着较多的轻物质。关于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尽管还存在很大的推想性,但大部分探讨者的看法与戴文赛先生的结论一样,即在上述星云盘形
7、成之后,由于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稳定性,星云盘内的物质,包括尘埃层,因碰撞吸积,形成很多原小行星或称为星子,又经过渐渐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诞生了。依据估计,地球的形成所需时间约为1千万年至1亿年,离太阳较近的行星(类地行星),形成时间较短,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形成时间越长,甚至可达数亿年。 地球早期的演化 形成初期的化学性改变 至于原始的地球究竟是高温的还是低温的,科学家们也有不同的说法。从古老的地球起源学说动身,大多数人曾信任地球起初是一个熔融体,经过几十亿年的地质演化历程,至今地球仍保持着它的热量。现代探讨的结果比较倾向地球低温起源的学说。地球的早期状态原委是高温的还是低温的,目前
8、还存在着争辩。然而无论是高温起源说还是低温起源说,地球总体上经验了一个由热变冷的阶段,由于地球内部又含有热源,因此这种变冷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地球仍处于接着变冷的过程中。 地球在刚形成时,温度比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后来由于陨石等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的温度渐渐上升,最终成为粘稠的熔融状态。在炙热的火球旋转和重力作用下,地球内部的物质起先分异。较重的物质慢慢地聚集到地球的中心部位,形成地核;较轻的物质则悬浮于地球的表层,形成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则构成了地幔。这样就具备了所谓的层圈结构。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都逃逸了。但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
9、部的各种气体上升到地表成为新的大气层。由于地球内部温度的上升,使内部结晶水汽化。后来随着地表温度的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聚,积聚到肯定程度后,又通过降雨重新落到地面,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于是在地面上形成水圈。 最原始的地壳约在40亿年前出现,而地球以其地壳出现作为界线,地壳出现之前称为天文时期,地壳出现之后则进入地质时期。 陆地的起源 有关大陆的起源问题,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杜托特(A. L. Du Toit)于1937年在他的我们漂移的大陆一书中提出了地球上曾存在两个原始大陆的模式。假如这个模式成立,那么这两个原始大陆分别被称为劳亚古陆(Lanrasia)和冈瓦纳古陆(Gondwana
10、land);这事实上就象以前魏格纳等人所主见的那样,把全球大陆只拼合为一个古大陆。杜托特认为,两个原始大陆原来是在靠近地球两极处形成的,其中劳亚古陆在北,冈瓦纳古陆在南,在它们形成以后,便渐渐发生裂开,并漂移到今日大陆块体的位置。 早在19世纪末,地质家学休斯(E. Suess)已相识到地球南半球各大陆的地质构造特别相像,并将其合并成一个古大陆进行探讨,并称其为冈瓦纳古陆,这个名称源于印度东中部的一个标准地层区名称(Gondwana)。冈瓦纳古陆包括现今的南美洲、非洲、马达加斯加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南极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它们均形成于相同的地质年头,岩层中都存在同种的植物化
11、石,被称为冈瓦纳岩石。杜托特用以证明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的存在和漂移的主要证据,是来自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方面。依据三十多年中积累起来的资料,有力地证明冈瓦纳古陆的理论基本上是正确的。 劳亚古陆是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结合体,这些陆块即使在现在还没有离散得很远。劳亚古陆有着很困难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它主要由几个古老的陆块合并而成,其中包括古北美陆块、古欧洲陆块、古西伯利亚陆块和古中国陆块。在晚古生代(距今约3亿年前)这些古陆块逐步靠扰并碰撞,大致在石炭纪早中期至二叠纪(即2亿至2亿7千万年前)才逐步闭合。古地质、古气候和古生物资料表明,劳亚古陆在石炭二叠纪时期位于中、低纬度带。在中生代以后(
12、即最近的1-2亿年间)劳亚大陆又逐步裂开解体,从而导致北大西洋扩张形成。探讨表明,全球新的造山地带的形成和分布,都是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裂开和漂移的构造结果。在这过程中,大陆岩块的不匀称向西运动和离极运动的规律非常明显。总的看来,劳亚古陆曾位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带,冈瓦纳古陆则曾一度位于南半球的南极旁边;这两个大陆之间由被称为古地中海(也称为特提斯地槽)的区域所分隔开。 在杜托特(1937年)提出劳亚古陆与冈瓦纳古陆理论之前,魏格纳(A.L.Wegener)早在1912年曾提出了地球上曾只有一个原始大陆存在的理论,称为联合古陆。魏格纳认为,它是在石炭纪时期(距今约2.2亿-2.7亿年前)形成的。
13、魏格纳把联合古陆作为他描述大陆漂移的动身点。然而依据人们现在的相识,魏格纳所提出的联合古陆决不是一个原始的大陆。虽然仍有很大一部分人赞同联合古陆观点,但他们所作出的古大陆复原图与魏格纳所提出的复原图相比,已存在很大的差别,相反倒有些接近杜托特的两个古大陆分布的理论。 最近2亿年以来的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已得到了准确证明和广泛的承认。然而有人推想,板块运动很可能早在30亿年前就已经起先了,而且不同地质时期的板块运动速度是不同的,大陆之间曾屡次碰撞和拼合,以及反复裂开和分别。大陆岩块的多次碰撞形成了褶皱山脉,并连接在一起形成新的大陆,而由大洋底扩张形成新的大洋盆地。因此,要精确复原出大陆在2亿多年
14、前所谓的"漂移前的漂移"是非常困难的。地球的年龄已有46亿年历史,目前已经知道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龄为43.74亿年 ,并且分布的面积相当小。这样,从46亿年到37亿年间,约有9亿年的间隔完全缺失地质资料。此外,地球上25亿年前的地质记录也特别有限,这对探讨地球早期的历史状况带来不少困难。 大洋的起源与演化 有关大洋的起源和演化探讨从本世纪初才起先,在此之前一般认为大洋盆地是地球表面上永存的形态,也即大洋盆地自从贮水形成以来,其位置和分布格局是固定的。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特殊是本世纪初以魏格纳为首的大陆漂移这一革命性的学说的提出,对自最近的2亿多年以来大洋的起源和演化有了突
15、破性的相识。 对于大陆漂移学说,并非一起先就得到很多人支持的,因为当时对引起大陆漂移的机制,即力源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1931年,霍姆斯等人提出了地幔对流学说,用于说明大陆漂移的力源,然而这个观点在当时很少受到人们的留意。19世纪后期,有人建立了地球收缩的全球构造学说,用于说明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然而,本世纪50年头以后,随着全球性大洋中裂谷的巨大拉张性证据的发觉,收缩学说被普遍放弃了,与此同时,地球膨胀学说很快流行起来。膨胀说认为,地球起先时很小,直径是现今地球的一半。由于地球大幅度膨胀,原始地壳裂开成为现在的大陆,裂开的地方经过不断发展成为现代的大洋盆地。并且,由于地球的
16、大幅度膨胀引起的所谓大陆漂移,表明大陆块基本上是停留在原地的,即各大陆之间和大陆相对于地幔之间并没有发生过显著的移动。由于膨胀说无法说明大陆地壳上广泛发育的褶皱山脉构造特征是怎么形成的,霍姆斯等人的地幔对流说很快再次被重视。60年头初,随着洋底探测资料的快速积累,赫斯(H. H. Hess)和迪茨(R. S. Dietz)首先把地幔对流方案发展为海底扩张的学说。赫斯在1962年发表了大洋盆地的历史一文,提出了大洋起源的新观点,即海底扩张理论。赫斯认为洋底的主要构造就是由地幔对流作用的干脆表现。海底扩张理论证明,大陆和洋底是在对流着的地幔上被动地移动着,而不像早期的大陆漂移说所主见的大陆在洋底上
17、主动漂移。海底扩张理论提出后不久,一些别的洋底观测结果,诸如洋底地壳构造、地磁、地震震源和地热流量分布等对这个理论供应了有力证据。这种状况下,使得大部分的学者都转向了关于海底扩张的探讨。现在已经普遍确认,可以用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理论说明大洋起源和演化,大洋盆地的固定论看来是过时了。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对大洋的起源和演化的理论说明的基础都是地幔对流说。 现代探讨证明,大洋最初是在大陆内部孕育的,并起先于大陆岩石圈中的裂谷。大陆在裂谷处裂开并相互分别,从而起先产生新的大洋盆地。魏格纳曾把南大西洋两对岸的吻合作为阐述大陆漂移说的动身点。事实上,把南美洲与非洲两大陆拼合到一起,不仅大陆边沿地形轮廓特
18、别吻合,而且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也可以对接起来。现已证明,大西洋在二叠纪(2亿5千万年前)时还根本不存在,据估计,形成中大西洋的大陆裂谷发生在稍后的三叠纪(约1亿6千万-1亿9千万年前)。至侏罗纪末期(约1亿2千万年前),中大西洋可能已张开达1000公里的宽度;南大西洋的张开大约起先于早白垩纪(约1亿1千万年前),而最初的裂谷发生在晚侏罗纪(约1亿3千万年前);北大西洋张开最晚,大约起先于第三纪初(约6000-7000万年前),与此同时,由北大西洋裂谷向东北延展而伸入格陵兰与欧洲之间,挪威海随之张裂开。从6千万年到2千万年前,挪威海、巴芬海和北大西洋主体都在扩张,但速率和方向均有些改变。综上所述
19、,现今的那些广袤的大洋盆地并不是从来如此,而是长期的地球运动和演化的结果。大洋由狭窄海湾到宽敞盆地的发展,是通过持续发生的大规模海底扩张过程实现的。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的动力都是地幔对流。 由于地球原始地壳自从形成以来,从来没有停止过大规模的地质构造形态的运动。因此,可以确定地说,现在地球上大洋和陆地的形态就是过去数拾亿年来大规模地壳运动的结果。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