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本知识点整理(山东版)4199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课本知识点整理(山东版)41998.pdf(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
2、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1902 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 年“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 年“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3、。(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
4、。(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
5、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 年 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
6、,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
7、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了出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他的大教学论。他的贡献主要有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
8、洛齐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其代表作为教育漫话。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人 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点的教学思想。11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
9、诞生及发展。1939 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把教育育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12 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13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哪些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 1.试述教育与生
10、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11、。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3.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舒尔茨 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
12、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苏尔茨是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4.试分析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另一方面是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的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
13、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17.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和功能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观念文化的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规范文化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学校文化的特点:(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
14、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学校文化的作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规范作用。18.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19.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的社会实践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教育有意识地培养
15、人的特殊社会实践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0如何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4)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21如何切实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3)加大政府对教育
16、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5)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22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内容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1、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
17、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2、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的身心在特定阶段的特定方向的发展,即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18、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识两方面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3、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4、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19、 典型的观点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1)遗传决定论:英国的高尓登和美国的霍尓。观点: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2)环境决定论:美国的华生。观点: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3)二因素论: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观点: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 6、什么是遗传素质如何理解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3)遗传素质
20、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7、什么是环境如何理解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人的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作用的因素。作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8、试分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及其表现。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表现:(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9、为
21、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1、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总的方向。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政策、学术)。
22、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3、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1)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康德 观点:个人德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4、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 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5、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3、主要观点是什么 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观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第二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构成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7、我国初中阶
24、段和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分别是什么 2、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一)五育的独立性,各自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教育;体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劳技是培养学生
25、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能力。(二)五育之间的联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美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发展;劳技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它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什么是素质教育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
26、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3、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得到与
27、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二)素质教育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息和毅力。(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种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的地位
28、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理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六)素质
29、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并没有错,要说错的话,那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是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是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4、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树立素
30、质教育观念(二)建立素质教育保障机制(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三)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1、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育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2、简述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
31、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3、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新角色:(2)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示范性;系统性。5、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1)依法执教,严谨治教;(2)爱岗敬业,廉洁从教(二)热爱学生:(1)全面关心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严格要求学生;(4)理解和宽容学生;(5)解放和放飞学生。(三)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1)善于与同事合作;(2)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4)以身作则,为人
32、师表。(1)加强修炼(2)言行一致 6、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2)精深的学科知识(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7、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素养(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能力(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3)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6)较高的教育机智(7)教育科研能力 8、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从客观上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来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9、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1)善于学习(2)恒于研究(3)勤于反思(4)勇于实践
33、 第二节 学生 1、试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1)学生是人 1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2 学生是具有思想情感的个体;3 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2)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需要的人:1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2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3 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二)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1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2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 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2、试分析学生学习的特殊性(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3、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哪些合法权
34、利(1)受教育权、(2)人身权 4、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5、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特殊的保护责任: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6、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主要应尽哪些方面的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7、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1)智力发展水平较高(2)进取心较强(3)求知欲强,兴趣广泛(4)思想活跃(5)自我中心(6)依赖性强(7)心理
35、承受能力差(8)娇气十足 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试分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 观点:学生的成长完全依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儿童中心论,杜威 观点: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2、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
36、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真正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助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第六章 课程 1、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 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内涵:(1)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
37、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课程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按设计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按课程的制定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西方是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38、博比特“活动分析法”拉尓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编制课程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现代课程理论: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改造课程理论。第二节 课程设计 1、课程计划的含义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习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构成要素: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设置、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
39、性与多样性(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3、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要求有哪些 第一、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第二、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第四、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4、什么是课程标准 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5、课程
40、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6、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2)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3)严格执行课程标准(4)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7、什么是教材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2 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 教材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8、什么是教科书其作用有哪些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
41、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9、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1)整体把握教科书(2)重点设计教科书(3)充分利用教科书(4)及时引进新知识(5)适当补充乡土材料(6)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10、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
42、条件(条件性课程资源)。11、作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12、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他本身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信息、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异多彩的想法,这些应该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动态的,新的思想、新的问题、新的态度都是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同时也是影响师生互动的条
43、件。因此,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课程资源。第三章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1、什么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影响因素:(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2)交流与合作(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4)教师的培训(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2、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内涵:(1)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2)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3)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4)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3、课程评价的基
44、本模式有哪些 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 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CSE 评价模式 第四节 我国当前中学课程改革 1、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2、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3、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试述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1 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 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4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5、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包含哪几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
45、于学生的经验、密切的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包括两部分内容:指定行与非制定性内容。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四大领域。6、试述我国中学课程的结构 1 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 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 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 4 选择并确定与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 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6 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第七章 教学 第一章 教学概述 1、什么是教学教学的含义
46、有哪些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含义:(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教学与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践,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3、教学的意义有哪些(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4、
47、中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第二节 教学过程 5、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孔子 “学”“思”“行”孟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子”赫尔巴特“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五段教学法 杜威 “困难、问
48、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 6、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 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特殊性:1 间接性和简捷性 2 交往性与实践性 3 教育性与发展性 4 引导性与指导性 7、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1 学习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简接经验 2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主(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1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 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1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 2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
49、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1 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 2 学生具有主动作用 8、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9、什么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10、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直观性原则基本要求:1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基本要求:1 调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能力 3 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巩
50、固性原则要求:1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 重视组织复习 3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基本要求:1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 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基本要求:1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基本要求:1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11、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