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练习题及答案1214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练习题及答案12145.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一、根底知识 1本文作者_,字_,_代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为_之一。是唐代_的领袖。2用原文语句答复以下问题。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_。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提醒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文中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_,_。文 中 哪 句 话 包 含 了 一 个 反 题,指
2、明 了 千 里 马 对 伯 乐 的 依 赖 关 系:_,_。5 一个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_。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失势,则亲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着兴旺,所谓“一人得道,_。二、阅读研究 6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7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提醒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3、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11“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12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13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14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15“策之不以其道中的“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16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17作者的人才观中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18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对待人才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19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本文阐述的观点是否相矛盾?谈谈你的看法。.20“世
4、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26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27学完“马说“后,你认为应该该去“识才和选才。结合社会实际谈一谈。28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29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尽的感慨。请写出其中的两人及他们发出的感慨。30在当今社会,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请举例说明。3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32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33 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
5、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诸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1有仙则名 名:2斯是陋室 斯:3惟吾德馨 馨:4何陋之有 何:5谈笑有鸿儒 鸿:儒:。6往来无白丁 白丁:7可以调素琴 调:8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2、解释以下各句中一样的字。1无丝竹之乱耳 之:何陋之有 之:。辍耕之垄上 之:操蛇之神闻之 之:。2无丝竹之乱耳 乱:自云先世避时乱 乱:。3、身居陋室,却不感到简陋,你对此有何看法“4
6、、1本文选自“,作者是 代的 家、家 填人名,他的字是 。文题中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2用原文答复:本文的主旨句是:,。本文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 。3指出“龙、“仙比喻什么?。4“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生活情趣。5、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从全文容看,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7、本文题为“陋室铭“,而作者却没有直接去写陋室,为什么
7、?既然是陋室,作者就应该倾其笔写尽其陋,然而作者又没有去写其陋,相反却极写其不陋,这又是为什么?8、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9、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10、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是陋还是不陋?.11、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12、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13、文中谈到“诸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14、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15、文中陋室的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德给我们以启迪。在我们学习的古诗文中,还有类似的精神的名
8、句,请你写出两句来。“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得意者甚蕃。晋渊明独爱菊。自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爱莲说“选自“,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2、“爱莲说“的构造,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 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3、“爱 莲 说“中 用 来 比 喻 君 子 既 不 与 世 俗 同 流 合 污,又
9、 不 孤 高 自 傲 的 句 子是:,。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仰的句子是:,.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肮脏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对待这两种观点的呢?答: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12、以下句中加线词意思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2
10、 分 A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C外直 指通豫南 D后鲜有闻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之 水陆草木之花 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无丝竹之乱耳之:何陋之有 之: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提醒作者_,_的品质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17、作者在文章结尾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请你写出表达这一思想的句子。18、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19、解释加粗的词。得意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香
11、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2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莲怎样的特点?21、对对联 1上联:爱陋室,禹锡安贫乐道 下联:。2上联:梦得陋室比圣贤 下联:。“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
12、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一、注音:篁()佩()洌()坻()屿()佁()翕()邃()寥()俶()怆()嵁()二、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下见小潭 隔篁竹 如鸣佩环 心乐之 水尤清洌 近岸,卷石底以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隶而从者 三、填空:1、“小石潭记“选自_,作者_,字_,唐代_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_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按游览的顺
13、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本文是其中的第 篇。2、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点面结合。如写石:“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远近交织。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是动。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外表写_,实为写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3、“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 的畴。四、用原文答复:、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五、理解课文 1、选出没有
14、比喻意义的一句是()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卷石底以出 2、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一样的一组是()A.乃记之而去 楼记 B.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C.以其境过清 不能以游堕事 D.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
15、 5、以下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C.第二段写了游鱼、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泼、得意。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6、用“/划出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青 树 翠 蔓,蒙 络 摇 缀,参 差披 拂。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皆 假设 空游 无 所 依,潭 西 南 而 望,斗 折 蛇 行,明灭 可 见。其 岸
16、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其 源。坐 潭 上,四 面 竹 树 环 合,寂寥 无 人,凄 神 寒 骨,悄 怆 幽 邃。以 其 境 过 清,不 可 久 居,乃记 之 而 去。七、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八、理解课文,答复以下问题 1、写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3、第二段写了潭
17、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4、“小石潭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5、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7、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8、文章的点睛之笔是:9、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 10、小石潭的主要特征: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气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2、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13、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14、对“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进展赏析“15、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完
18、毕时的不同心情。16、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 40 字以)17、为了开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18、作者抓住小石潭的_特点,写出了自己_ 的感受。19、读了第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_ 20、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21、选文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
19、么“22、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3、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句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醉翁亭记“速配请将以下加点的词语与它们相应的释义连线搭配!蔚然 遮盖 翼然临于泉上 茂盛的样子 醉翁之意 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佳木秀 靠近 颓然 情趣 阴翳 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5、以下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B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C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6、以下句子中没有使用对偶修辞手法的一
20、项为哪一项 A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B风霜高洁,水落石出。C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D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7、以下句子的句式与其它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C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8、以下句子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C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9、解释以下句子中加
21、粗的字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环滁皆山也 环绕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靠近 B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C野芳发而幽香 香花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凉,冷 D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尽兴地喝酒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遮盖 10、来,做个小翻译!你一定能准确翻译以下句子!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11、填空。本文选自“_“,作者_,_朝_家、_家。本文贯穿全文的主线是_;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_和_自然
22、结合。写出本文的四个成语:_ 写太守自号醉翁原因的句子是:_ 写山间四季风光的句子是:_ 二、阅读下文,完成以下习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_,_。_,_。_,_,_,_。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_,_,_,_,_,_,_。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
23、然而前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织,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2、“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我国_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_。3、用原文语句答复以下问题。(1)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是:_,_,_,_。(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 _。4、归纳第自然段的段意。5、第自然段可分为四层,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层意:_、_、_、_;其中核心为_。6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这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7、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
24、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2 分)答:8、“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分)答:“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本文选自“,作者 ,字 ,号 ,眉州眉山人 代 家。2、解释加粗的词。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但少闲人
25、如吾两人者耳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有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轼与怀民友情的句子,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1、理由:。2 理由:。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背景材料: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诗夜游“即写于此时。5、“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6、“念无与为乐者 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7、本文写月下之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8、“一切
26、景语皆情语你认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处风光描写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9、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效劳,写人又突出这一点“闲,请你写出文中的几个“闲?10、本文作者借月抒情,与其“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相似之处是哪一句?并谈一谈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11、德国的荷尔得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上,有人评价轼的人生也是诗意的人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12、“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得很有人情味。请为这一句写一段批注性文字,体会这一句的妙处。13、按原文默写: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院中月夜美景的句
27、子是:,、,。14、本文对月色的描写非常成功,使作者情感的抒发自然流畅,没有斧凿之迹。古诗文中还有很多关于月色的成功描写,请举出几里例。至少两例 15、作者月夜游寺,情融于景,请结合文章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拟一组含“月字的五言或七言的对偶句。“送东阳马生序“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28、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假:走:2、解释以下各句中的加粗字 余因得遍观群书 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得鱼腹中书 得:色愈恭,礼愈至 至: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 至:至理名言 至:稍稍宾客其父 稍:不敢稍逾约 稍:3、请写出一个表现作者读书刻苦的句子:4、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选项是 A、先达德隆/望尊 B、益慕圣贤/之道 C、门人弟子/填其室 D、手指不可/屈伸 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中的“稍字的作用是,它照应了“一句。6、选出下面各句中“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门人弟子填其室 B、或遇其叱咄 C、其业有不
29、精,德有不成 D、俟其欣悦 7、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 分)答:_ 8、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_(2)_(3)_ 9、划分朗读节奏.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10、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与“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答复 11、“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你认为这种态度对吗?谈谈你的观点。12、在原文中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13、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教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14、选段分别从哪两方面叙写了作者的求学之难“二、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假设此。1、解释以下各句中加点的字。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缊袍敝衣 敝:2
30、、解释以下各句中的加点的“以字。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以:计日以还 以:以衾拥覆 以:俯身倾耳以请 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以:1、2、3、4、5、6、7、3、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优裕生活条件毫无羡慕之意。4、选出带点字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 A、媵人持汤沃灌 B、有司业、博士为之 C、县官日有 D、腰白玉之环 5、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和“;如用一句诗或一副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6、区别古今词义:汤:古义:今义:右备容臭:臭:古义:今义:7、划分朗读节奏 不知口体之奉不假
31、设人也 8、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9、以下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10、以下加粗词意思一样的一组是 A.烨然假设神人 B.腰白玉之环 C.右备容臭 D.主人日再食 判假设两人 腰缠万贯 臭气相投 再接再厉 11、以下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辛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D文段容告诉了我们这样
32、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1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1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14、综合全文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15、读了全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湖心亭看雪“一、根底知识 1.解释以下加粗字的含义。更定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客此 及下船 2 填空。本文选自“,作者 字 ,号 ,山阴人,明亡后不仕。大雪三日,。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上下一白。及下船,舟子喃喃曰:“,!二、阅读 阅读以下文段,答复文后问题。一 崇祯五
33、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构造上有何作用?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8.上文画线句子在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9.补出以下语句的省略成分。到亭上 大喜曰 是金陵人 客 此 拉余同饮 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照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