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与语文教学》691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思维与语文教学》6915.pdf(10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创新思维与语文教学 教 学 计 划 【讲 义】第一章 思维与思维能力 第一节 思维的定义与特点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理解并识记:思维的定义与特点、思维能力的定义及其发展程度的标志。2.理解本课程的学习意义。教学重点:理解思维的定义与特点、思维能力的定义及其发展程度的标志。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如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这些学科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思维的实质。我们取与语文教育最接近的心理学有关思维的解释: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有规律的联章目 内容 2010 级安排 36 学时 理 论
2、练 习 第一章 思维与思维能力 2 第二章 创新理论与理论创新 2 第三章 形象思维与语文教学 4 0.5 第四章 抽象思维与语文教学 4 第五章 辩证思维与语文教学p34 6 0.5 第六章 灵感思维与语文教学 p55 4 0.5 第七章 直觉思维与语文教学 p65 4 0.5 第八章 探寻创新思维方法的途径 6 2 合计学时 36 32 4 2 系,以及通过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判断、推理、联想、想象,解决问题或进行创造的过程。思维具有概括性,它所反映的绝非个别事物及其个别属性,而是事物的一般特性以及事物之间的有规律性的联系。思维具有间接性,它不是反映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及其个别属性,而
3、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语言为中介,去反映未曾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一般事物及其本质规律。思维具有目的性,人的活动总是为了解决某一理论或实践问题。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着的,思维活动的进行和其结果的记载于巩固,都离不开语言。综上所述,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的、有目的的反映;这一反映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语言为中介区进行的活动。二、思维的特点(一)思维的(物质)外壳是语言 思维依靠语言来进行,思维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也通过语言固定下来。例如高中课文蒲公英的构思,就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与固定:课文借物抒情,以蒲公英为中心,借对蒲公英的描述,表现作者憎恶战争,向往和
4、平的思想感情。这些思维活动,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固定了下来。同时,思维是在各种各样的联系及关系中进行的,因果、从属、并列、递进、正反等等,每种联系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示出来。例如议论文的论证,通过语言来体现出因果的、正反的或递进的思维联系。(二)思维具有问题性 思维要指向解决某一个或某几个问题,完成某一项任务。如果没有问题或产生问题的情景,就不会引起思维。因此,思维具有“问题”的性质,并往往表现为一种有组织、有目的、颇为紧张的过程。(三)思维具有概括性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本质的认识。它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反映并把握诸多事物的共同特征。思维的一般概括,要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掌
5、握了本质,人们既能完成当前的任务,也能看到未来,在思想上解决后来所要碰到的事。例如高中课文高尔基的时钟,题目“时钟”二字蕴含着“生活时钟”与“生命时钟”两层意思。全文两层意思交错在一起,从明写“生活时钟”的冷漠、无情、不息运动,引出对于“生命时钟”的勾勒与赞颂。这篇托物起兴、借物抒怀的散文就显出它对人生、理想、事业、前途的正确而重要的指导价值。文题时钟就具有明确的概括性。(四)思维具有间接性 人类通过思维,利用事物相互影响的结果,利用其它有关的媒介来间接地正确认识事物。由此,我们可根据古今中外所总结出的各种知识,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例如王蒙写的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3(高中第四册)借鉴了
6、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的写作知识,利用鲁迅总结的批判认敌为友、危害革命的错误思想的写法,间接地解决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批判以友为敌,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错误思想。两文均针对“敌我不分”而谈,知识因为时代不同而就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已。作为这篇杂文的形式,是鲁迅直接创造的,相对来说,王蒙的借鉴与运用就具有间接性。(五)思维具有能动性 思维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对象,是一种信息的加工、改造过程。因此,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事物就会进行不同的思考,产生不同理解。思维的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构思假设,形成问题。思维一旦形成假设,就能指导我们的认
7、识活动,减少盲目性,提高认识活动的水平。其二,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就要进行推理,从这些假设的问题中推衍出新的知识来。可见,思维的能动性也是十分明显的。例如以骄傲而论,可形成这样的一些问题:骄傲若属于自信心强,会不会被人认为是狂妄自大呢?假设有人认为骄傲是坚持真理,是否有人认为是自我膨胀呢?第二节 思维能力 一、思维能力的基本含义 思维能力是思维发展的内在标志。心理学的解释是:思维能力是直接影响人们顺利完成活动的有效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学上把人的能力分成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两类。一般能力是指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等。特殊能力是指各种专门的能力,如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能力。从信息论的角
8、度看,思维能力的定义是:思维是人脑接受、加工、存储和输出信息,以指导人的行为的整个活动与过程的能力。它包括如下主要内容:1.接受信息的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对感性材料的捕捉力;2.加工信息的能力,包括想象力、抽象力、创造力;3.储存信息的能力,主要指记忆力;4.输出信息以指导行为的能力。二、思维能力的具体理解 思维能力是标示思维发展程度的基本范畴,是思维发展程度的标志。思维能力可分解为如下三个方面:1.从接受信息的思维能力着眼,思维能力主要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学生写记叙文,要通过一定的感性活动,获取有关的感 4 性材料,学生学习散文故都的秋,要通过语言文字直接接受
9、信息。接受程度如何,表现出接受能力的高低。接受信息阶段是思维加工过程的准备段阶。这种能力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着思维加工。语文接受能力主要包括对听说读写活动的注意程度,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的强弱程度,对各种可供写作需要的感性材料的捕捉能力的高低程度。进行科学的语文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课内外配合,大开展第二课堂的读写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摄取更大量的语文信息。(接 p7.-12中间)2 从存储信息的思维能力着眼,思维能力主要就是思维主体的记忆力。从形式上看,可将记忆力分为逻辑记忆、联想记忆等。记忆力强可为加工准备材料,提供“记忆库”,可对加工的结果的储存提供手段,可储存大量信息,对思维过程
10、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写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塑造“一代最可爱的人”的群体形象,揭示五十年代英雄的精神世界和力量源泉。要在较短的篇幅中表现这一重大主题,必须运甩形象思维,进行丰富的联想、想象,精心构思,以求一滴水见大海的效果。本文巧妙的艺术构思主要体现在全场景的鸟瞰与特写镜头的描摹相结合学生将以上写法,熟记予心,保留在记忆仓库里,学生一旦写作类似题材,就会对其思维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3 从输出信息的思维能力看,思维主要表现为主体对思维加工后的结果的输出能力。这种能力一是表现在对思维结果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二是表现在把思维结果直接运用于指导实践的能力上。思考的威力(高中
11、语文第四册)所举鲁班通过被带齿的野草叶子划破手指,联想生智,发明了锯的故事,正是将思维结果,用来指导创造发明实践的典型事例。另外,作为语文教师懂得了语言文字表达与思维的关系,明了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时的心理和生理过程,就会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多种多样灵活而有效的教法与学法,有效地提高语文教与学的水平。以上说明:接受、存储、输出能力是整个思维过程不可缺少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进一步把大脑加工信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从衡量思维能力发展程度的标志着眼,概括为如下十个方面:(一)思维广度 思维广度是指思维所涉及的范围的广阔程度。思维具有广度的人,往往具有广博
12、的知识,思考问题往往能左右逢源,做到既全面,又分清主次,做到全方位思考问题,也就是人们说的具有明显的立体思维方式。相反,涉及的知识领域和范围狭小,思维狭窄,往往片面固执,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鲁迅的治学方法是选入高中语文第三册的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简练,学术性很强,从史学、5 辑佚和校勘学、目录学、版本学、考证学等几个方面,对鲁迅受到清代学者哪些影响,在哪些方面又远远超过了清代学者,做了充分的论述。这对开阔高中学生知识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均有好处。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学生的思维才有源源不绝的活水,才不会贫乏与苍白。(二)思维深度 思维深度是指思维的深刻程度。一个人具
13、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思考问题,就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本质,掌握规律,揭示事物的多种关系,预见事物发展的进程。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以峻青所写雄关赋为例。作者巧妙地运用地上的雄关山海关作比,把人们的信念视作心中的雄关,表现了一种深刻的政治理想和审美理想。同时,跨时空的联想和广泛涉猎,不仅给作品增加了浪漫气息,还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峻青在登高临远之际,任神思飞扬,奇情异想,奔涌笔端,时而上溯过去,时而畅想未来,虽短短几千字,笔触由大西北的嘉峪关直到渤海之滨,展开了一个深广的艺术世界,并且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想象空间。在这空间里,读者和作者的感情,也会引起深深的共鸣。(三
14、)思维灵活度 思维灵活度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在思维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处于灵活或活跃的状态,就可能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归钠、演绎,用不同方式加工信息,解决问题,合理地概括、组合、分解,使思维活跃性不断加强,做到灵活地运用概念,灵活地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思维灵活的人,往往敢于标新立异,展开发散性思维。灵活性应从实际出发,能灵活、快速,准确解决问题,才是思维能力强的标志。曹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世说新语文学说,曹丕曾命曹植在七步中为诗一首,不成即行大法,(即处死刑)。曹植便应声咏出了这首诗。这个传说很能表现曹植当时受迫害
15、的处境。诗中以萁豆相煎比喻骨肉相残,讽刺了曹丕对他的迫害。末二句是诗的主旨,语意双关,咏物指人,喻浅理切,使曹丕惭愧。同时,这首诗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曹植思维的灵活性。(四)思维敏捷度 思维敏捷度是指思维过程中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敏捷程度。思维敏捷度高,解决问题往往迅速而准确。当思维过程开始后,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能迅速进行分析综合,作出正确判断,思维的敏捷度就较高。敏捷度的高低与思维能力的高低往往是成正比的。以听音响,编故事一类作文题型为例。可让学生听一组由教师精心编选的音响,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编写出一个故事,要求将若干音响写入故事中,文章的主题和题材可不加限制。6 要求编写的故事结
16、构完整、情节动人,主题深刻,有时代感,引用的音响,文章的长短都要有明确要求:如引用的音响不得少于 10 种,限定字数在 1600字左右,还要求当堂交卷。如果思维迟缓,速度慢,敏捷度低,是写不好这种类型的作文的。(五)思维严密程度 指在思维过程中,能遵循逻辑规则,明确提出问题,连贯思考问题,有条理地论证问题,清楚地陈述问题。如调整顺序型作文题,卷面文字,有意出现思路不清,要求把它理顺。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的学生,面对这类试题,思维必然限入混乱状态,理不出头绪;这样的学生,写起文章来,必 然 也 会 推 理 漏 洞 百 出,表 述 语 无 伦 次。(六)思维创造性程度 是指思维能否创造出具有价值的新颖
17、的东西,包括创造份量的大小。创造性思维的突出特点在于创造出有别于他人的新观点、新见解,能将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同时并用。比如让学生把一则有关第二课堂的短小的材料,创写成一篇较复杂的文情并茂的记叙文,就要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辐合思维,并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的发散患维,才能写成新颖别致的美文。(七)思维独立性程度 指在思维过程中,独立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程度。它要求我们既不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别人的正确意见,又要积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问题,严格按照客观标准分析事物,不盲从,不人云亦云,不照搬现成结论,而是通过认真的独立思考,对问题作出结论。这是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比方我们让学生思考把艺术
18、家比作秋茧可以吗?把艺术家比作蜜蜂可以吗?请你选择一个,写成一篇独出心裁的抒情文章。这样训练,是符合中学生从依赖走向独立时期的生理心理发展实际的。因为中学生已学了很多类似的抒情文章,是完全应该独立进行创造性习作的。(八)思维批判性程度 指思维活动中对思维材料或信息,进行选择、评估,以及对思维活动检查的精细程度,对别人和自己的观念的批判程度。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计划、方法等反复研究,正确认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敢于大胆推翻错误的结论,敢于审慎地提出新思想、新见解。有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作文题:“有人因担心中毒,害怕精神污染而反对广泛读书,简单地否定 r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试以开卷有益不
19、能简单否定 为题,写一篇文章。”这样的作文题,教师引导得当,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九)想象的丰富程度 指思维过程中综合、改造和加工头脑中已有的表象,从而产生新表象的丰富程度。想象是思维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想象。一般说来,想象是人通过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综合、改造和加工而产生新的表象的过程,想象力就是综合、改造和加工头 7 脑中已有的表象,从而产生新表象的一种独特的思维能力思维呆滞、想象力贫乏的学生,写文章总是吃力的、枯燥乏味的,想象力丰富,语文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则可能写出妙趣横生的文章。(十)思维灵感可诱发程度 指思维灵感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可诱发出来的程度。灵
20、感是思维活动中存在的一种独特的东西,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可诱发出来。一个容易诱发灵感的人,往往可以对正在思考的问题豁然开朗,很快获得解决。对突如其来的灵感,普希金在抒情诗 秋 中,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诗兴油然而生:抒情的波涛冲击着我的心灵,心民颤动着,呼唤着,如在梦乡觅导,终于倾吐出来了,自由飞奔思潮在脑海汹涌澎湃,韵律迎面驰骋而来,手去执笔,笔 去 就 纸,瞬 息 间 一 诗 章迸 涌 自 如。”其实,灵感也并非神秘莫测,就是中学生,每当写到自己熟知的事物时,也情不自禁挥毫疾书,不也有类似灵感来潮的体验吗?以上十个方面,正是我们衡量思维能力,也是衡量语文思维能力的标志。它说明思维能力绝非上帝
21、赐予的虚无飘渺、神秘莫测的怪物,而是人脑活动的客观存在。恩格斯说它是宇宙上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我们应让它开得更加美好。第二章 创新理论与理论创新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了解“创新”思想的提出,理解创新的基本概念。2.确立创新理念,走出创新的误区。教学重点:确立创新理念,走出创新的误区。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什么是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有哪些方法、原则、程序?目前许多人对创新的主体与客体、创新的前提、创新方案的选择、创新目标体系的制定等则比较模糊。一、关于“创新”思想的提出 “创新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熊彼特先生最早在经济发展理论
22、一书中,对经济发展中如何获取超额利润问题,提出的一种利润理论。他通过对利润获得途径的研究,得出了获得超额利润的五种创新途径和保持超额利润的三条原则。8 这五种途径是:“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新的特性。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不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新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过去是否存在过。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的
23、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73 页)后来人们将他这一段话归纳为五个创新,即: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制度创新。这五个方面系统、全面地指出了利润产生有基本要素。熊彼特在研究创新途径的过程中,发现了三条与创新获取利润相关的规律:一是垄断创新方法和技术成果可以延长获得超额利润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创新利润的耗散。二是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保持超额利润。三是创新的耗散程度与投资大小、技术复杂程度、科技先进程度成反比例关系。即投资大、技术复杂、科技先进的创新,其创新利润的耗散就相对小。这就是“创新理论”产生的源头。这就是我们
24、今天所说的: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供应来源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在许多领域都存在需要创新从而获取最大的效益。这个创新就是追求每一项事业,每一件事情的完美、准确、成功的极大值。这样一来,创新概念便从经济发展利润极大化的“狭义创新”,上升到“广义创新”。因此我们今天许多“创新”的提法常常使用的是“广义创新”的概念。如果我们抽象地来看“创新”,我们可以说创新应该是一种系统研究事物发展规律,使一个问题达到尽善尽美(或极大值、极小值)的一种方法。二、关于创新理论的基本问题 1、创新的基本概念。“创新”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对某一问题进行创新,首
25、先必须有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且对于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学效率不高)必须有一个大致的期望值或理想(比如:学习时间最少,效率最高),这个期望值就是创新的目标(即获得创新的潜在利益),然后再讨论创新定义的范围(比如: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内),然后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系统要素(比如:限定获得优异成绩的各种创新途径),再找出限制或约束目标实现的基本要素(比如:创新思维的基本规律)。这就是创新的全过程。2、创新的基本前提。创新其实也是一个决策过程。要进行创新,就要有一个创新的主体,这个创新主体应是有权对整个系统进行调整权利的人或组 9 织。创新主体必须
26、有创新的权利,并且有一定的创新后的利益,同时也要承担创新不成功的一定责任。创新还必须有潜在利益,如果创新没有潜在利益,就没有创新的必要;创新主体没有创新的自主权,创新就不能成立,正如熊彼特所言:一个皮匠的学徒,如果没有自主权,他连如何下针也无法决定。创新主体没有成功后的利益,就没有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动力;创新主体没有失败的责任,就会玩忽职守,创新主体就不会慎重对待创新的决策。三、关于理论创新 创新理论已经成为一种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且研究越来越细。理论创新则是对已有的理论观点、成果的肯定、否定、保持、发展的研究过程。1、关于理论创新的两种含义。一般而言,理论创新应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某种
27、理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思想观念的产生,支撑某种理论的来源、组成部分有更科学的理论基础,需要重新构架理论,以达到更科学、更符合阶级利益的目的,这种时候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理论的创新达到我们的新目标,我们可以将这种理论创新叫做“理论体系创新”。二是指在研究某种问题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某种更新、更科学的、更有效的方法进行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将这种理论创新叫“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2、理论创新的定义域。关于理论创新,就我国而言,所有的理论创新的前提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教育方面就是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28、,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不再是创新了。如熊彼特的利润理论的创新,并不包括采用抢劫、贩毒、盗版等。3、理论创新的方式。要进行理论创新,首先我们就应该考察理论创新的潜在价值,然后考察理论创新的方式、方法。一般而言,理论的创新应该坚持某种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改革、否定不适宜的,约束、限制甚至有损于达到既定目标的观念和意识。如果改变了原有目标,而对某种理论和观念进行否定和肯定,则不属于创新之列,而应叫“改弦更张”。4、理论创新的目标和目的。在坚持目标不变的基础上,理论创新则应该建立在坚持马列主义基础上。理论创新的目的应该是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理论的创新必须建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经过对创新理论的分析
29、,我们就可以看出,创新理论作为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已经不再限于经济理论、利润理论,从广义的创新理论来看,不管是理论创新、文化创新、方法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都是可以的,根据创新不同,便可以很容易理清创新系统的基本要素,指出创新的基本方向,努力达到创新的目的。理论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某种理论根据时代发展和科学进步,进行新概括、新总结、新判断。二是运用新的分析、研究方法对过去的理 10 论概括、总结、判断进行新的阐释、描述、总结,使之更准确、更完善、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四、走出创新的困惑 今天,创新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不管使用哪种搜索引擎,键入“创新”一词,与之相关的条目不下
30、200万条。各类以创新为主题的书籍随处可见,真可谓浩如烟海。不过,可别指望它们能帮上什么忙。从字里行间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来看,它们似乎都遵循着同样一条基本逻辑:即“现行制度通常会与新设想和创新精神相抵触,高层管理人员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就在于延续企业传统的行为方式。我们需要发动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我们要学会预见无法预见的事物”。错误的观念 围绕创新问题的诸多困惑主要归因于如下几个理解上的误区:误区 1:创新具有偶然性 认为创新大多具有偶然性,仅此一点,你就不可能作出积极的规划。是这样的吧?那么,试问你又如何指望总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呢?事实上,许多尽人皆知的发明和发现不都有侥幸为之的成分吗?譬如,美国学
31、生大多知道这样一个故事:1928年的某一天,细菌学家亚里山大弗莱明的培养皿中碰巧长了霉菌,结果他发现了青霉素这种新药。然而,这些事例是否真能说明创新方法的根本就在于一种机缘巧合呢?试着向世界地图投掷飞镖,经过 1000次尝试后,如果恰巧有 3 枚飞镖标明的位置发现油田,那么,这种“飞镖找石油”的方法是否能够取代一步一个脚印、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石油勘探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爱迪生大概称得上是创新者的鼻祖了,他素以高效创新而著称。事实上,若论名言警句,创新者或许大多会引用他说过的这样一段话:“我做的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都非偶然,我所有的发明创造也并非出于巧合,而是来源于辛勤的工作。”爱迪生心里很
32、清楚,发现碳丝作为白炽灯的发光材料绝非偶然。这一切浸透了他和助手整整一年的心血,对各种材料进行了几百次的试验。误区 2:创新源于个别敢吃螃蟹的人 创新问题首先是领导者的问题。也就是说,刻板守旧的领导者把好的创新设想扼杀在摇篮中,理由仅仅是他们个人的好恶。此外,你或许也会认同这样的观点,发扬创新精神离不开少数“敢吃螃蟹的人”,他们的作用是革命性。在他们的带领下,得以破除积重难返的惰性羁绊,从而为创新思想开创出一片自由的天地。那么,照这种思维逻辑,创新只属于少数以创新为己任、专职从事创新工作的人。这样一来,大多数人理所当然地卸下了创新这块包袱,无需为推动创新承 11 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误区 3:
33、创新就是稀奇古怪的事 这种观点是“游击式”创新思维的必然后果:在人们眼里,创新者就是那些脑瓜里装满奇思怪想的“异类动物”。而崇尚创新的企业,是否就意味要雇用那些长着圆圆的大眼睛,穿着诡异的异类人才呢?他们频频想出奇招妙想,他们有能力彻底改造领导层的思维方式。因此,创新就在于引入更多的奇思怪想。”实际上,我们还要回归正途,创新意味着艰苦而扎实的工作,而非异想天开所能解决的事。总体而言,创造力并非凭空妄想,而是一种行为的综合,即以新颖、新奇的方法把几种东西结合起来。再有就是,要强调创新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创新就是要应对最严峻的挑战。创新来自每个人的头脑。人人都能学会创新。五、学学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能
34、力是人的能力中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一种能力。它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其核心因素是创新思维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没有思维中的创新,就没有实践中的创新。创新思维方法泛指在创新思考过程中所需要运用的,能直接或间接地起到某种开拓突破作用的各种思考方法。由于思维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抽象性强等特点,一般都不可能提供像实践方法那样的可操作性极强的程序和步骤。“创新”的本性决定了它们的任务和作用主要在于“摸索”、“试探”,更不可能总结出一套固定不变的“创新思维公式”来。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但创新思维毕竟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从人类历史上多如繁星、成效卓著的创新事例中,从人们长
35、时期积累起来的这方面的丰富经验中,总是能总结出一些富有指导、启发意义的原理、原则和许多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具体做法,以及若干应该遵循、注意的事项,可供人们学习、借鉴和应用。人们的实践经验证明,花一点时间系统地学一学创新思维方法,比起自发地摸索、积累来,效果会更好、速度会更快,掌握和运用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第三章 形象思维与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识记:形象思维的定义与特点,理解形象思维的过程。2.实践:积极参与形象思维的训练。教学重点:形象思维的过程及其训练。教学时数:理论学习 6 学时,练习 0.5学时。12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节 形象思维的定义与特点 一、形象思维的定义 形象思维
36、是人的大脑自觉反映客观的具体形状或姿态,运用观念形象(意象)加工感性形象,从而能动地指导实践,创造物化形态的思维活动。它可通过创造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揭示生活的有关本质与规律。形象有主客观之分,客观形象就是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也就是客观事物在立体空间中的存在状态,及这种状态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主观形象是客观形象在人的感官与头脑中的能动反映。主观形象有初高级之分:初级阶段,即感性形象认识阶段,主观形象分为感觉形象、知觉形象、印象和表象。高级阶段,即理性形象认识阶段,主观形象表现为意象,它是观念的或理性的形象。客观形象是纯客观的,但主观形象不是纯主观的,它的形式是主
37、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可见主观形象是主客观统一的形象。还有另一种主观形象(意象)的物化形式,如艺术形象,有人称之为物化形象。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形象,即通过形象思维指导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客观形象。所谓主观形象,则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形象。形象思维是一种以客观形象为思维对象、以感性形象为思维材料、以意象为主要思维工具、以指导创造物化形象的实践为主要目的的思维活动。二 形象思维的特点 形象思维最突出的特点是鲜明的形象性,并通过一定的个性来反映共性。(一)形象性 首先,形象思维是以客观事物的形象作为思维的对象。自然界美不胜收的风物,千姿百态的景色,各种人物的声容笑貌,各种人
38、造物的状态,各种文学艺术的形象,等等,这一切构成了人们认识大千世界的内容。其次,形象思维主要使用意象、具体概念、形象的语言、各种图形等形象性的思维工具。形象语言从性质上分三类。视觉语言、听觉语言、视听综合语言。这三种语言又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反映特定事物形象,如人、湖泊;动词反映特定事物运动形态,如哭、笑,形容词反映事物的性质、状态,如轰隆、绿、尖等。人们运用形象思维的工具,就可对事物的客观形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台、概括,引起联想与想象,创造新的观念形象与物化形象。再次,形象思维除使用形象性语言外,还可使用形象性的非语言手 13 段,如图形、模型、动作、表情及各种姿式等,来传达思想、表
39、达意象。(二)通过个性反映共性 形象思维通过个性反映共性,揭示个别事物的本质特征、必然的运动发展来认识某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例如春蚕中的老通宝的形象,作者一开始就通过心理活动,刻画他在老一辈影响下形成的勤俭、忠厚、信守传统经验的个性,结合“焦黄的皱脸”、“满脸恨意刀等肖像描写,鲜明地刻画出一个劳苦的、怀着自发反帝感情的、三十年代旧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不幸结局,正是当时中国广大农村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缩影,他一家的不幸,正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经济在帝国主义的经济、军事侵略和封建买办官僚统治下必然破产的普遍规律。美国著名学者斯佩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研究“裂脑人”发现,人脑左半球主要
40、管理人体右侧运动,具有逻辑思维、求同思维以及言语、计算等能力,名为“理性半球”、“逻辑半球”、“知识的脑”。左半球比右半球有强得多的控制能力。右半球主管人体左侧运动,具有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偏重于对音乐、舞蹈、节奏、绘画等空间形象感受和识别能力,与人的想象能力相对应,名为“情感半球”或“创造的脑”。形象思维的生理机制来自大脑右半球。实验证明,科学家在紧张进行研究工作时,大脑左半球是明亮的,表示其抽象思维异常活跃;大脑右半球也稍有亮点,但大半区域是暗淡的。相反,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高潮时,右半球是明亮的,左半球也有些亮点,但大片区域是暗淡的,表明形象思维在正常运动。同时也说明,在思维活动中,以某种
41、思 维 为 主,需 要 多 种 思 维 的 相 互 配 合、协 调 统 一。第二节 形象思维的过程 形象思维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体现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认识活动和指导实践的统一。形象思维作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它要经历“两次飞跃”,即经历从感性形象认识向理性形象认识的飞跃,再经历从理性形象认识向实践的飞跃,形象思维才能通过实践反馈而反复循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初级、过渡、高级三个阶段来理解。一 初级阶段感受 摄象 储存(一)形象感受 形象思维要以形象感觉为基础才能进行。对事物较完整的感性直观产生于知觉。形象视觉和另一种感觉集合,一般会构成知觉形象,其他感觉对视觉形象起补充或修
42、正作用。例如我们漫步园圃,一少妇跚跚走来,恍若仙女,但她乱扔果皮,随地吐痰,口出秽语。这最初形成的美的形 14 象感觉,就被丑的整体形象知觉代替了。形象感受是形象思维的第一个环节,是思维的基础,是艺术想象的依据。形象感受有主动与被动、局部与整体、有序与无序、初次与反复之分。列夫托尔斯泰在创造安娜 卡列尼娜的形象时,曾经从普希金的女儿,得到形象感受,获得美感启发,把她作为原型,作为艺术想象的依据,不论在性格或外表的塑造上,都贯注着她的神思。这是一种主动的、整体的、有序的、反复的感受。如果我们硬被拖去游览某风景区,从未到过那地方,心中老想着其它的事,那么对风景区的感受则是被动的、局部的、无序的、初
43、次的。而形象感受则必须由主体的积极参与,多方面感知,反复思考,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二)形象摄象 摄象是形象思维过程的起点形态。它是思维过程的第一个关口,它是由感性认识进入形象思维过程既相互联系又根本区别的边界关口。摄象是在表象的基础上摄取有特征影象的认识形态。它保留了表象的直观可感性,但它所摄取的是经过选择的富有特征的影象。摄象有动、静之分,局部整体之别。例如:朱目清在春中对春天的景色这样摄象:“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4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样的摄象自然静中有动。朱自清摄取了春天景物中小草、树、花、雨等局部的特征,融汇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者在此整体摄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构思,就形成完全特有的优美的意象。动态摄象,指摄取对象在活动中有特征性的影象。它通常是对象活动各发展阶段有特征的表象的综合。如药的第一部分,写华老栓买“药”从准备出门,走向目的地,在刑场向康大叔买人血馒头,以及看客们“鉴赏”杀人“盛举”的场面。通过这些动态摄象,来反映华老栓与看客的愚昧、麻木,揭露封建统治阶级镇压、毒害人民的罪行,勾勒出夏瑜惨遭杀害的社会环境以上摄象自然也动中有静。局部摄象,指摄取对象局部具有的特征性的影象。如郁达
45、夫在故都之秋中对北国秋天的槐树进行这样的摄象:“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作者对北国之秋所突出摄取的对象是槐树,从局部使人感到秋意悄悄来了。整体摄象,指摄取对象整体有特征性的影像。”如祝福的开头对祥林嫂的死和死前的悲惨形象就进行了整体摄象,借以突出悲剧色彩、造成强烈 15 悬念,使小说一开始就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又如故乡开头的描写)(三)形象储存 感觉形象和知觉形象在头脑记忆中的储存称为印象。表象是对记忆下的印象的回忆。表象与感觉、知觉印象相比,具有一定
46、的间接性,概括性,它的反复进行就使表象可能变成反映事物特征的摄象。如从一张秋天红色的枫叶,概括出众多的秋天的枫叶都具红色的特征。这就为感性形象认识向理性形象认识提供了转变的可能性,而终于在诗人脑中酝酿着“霜叶红于二月花”之类的诗句。(一叶知秋)形象储存是形象思维的第二个环节。既有形象的感受,又有形象的储存记忆,且印象清晰,就可能把握住生动的细节,成功地进行艺术创作。魏巍在朝鲜战场,通过切身感受,在脑海里摄取储存了大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形象、动人事绩,因此进入创作过程后,才能对保存在记忆中的印象,通过回忆的表象,抓住特征写下的摄像,按主题需要进行精选。(谁是最可爱的人)二 过渡阶段判断
47、加工 意象 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要进行形象判断。这是继感知、储存之后,形象思维的第三个环节。分两类:一是简单直觉形象判断,指对客观事物表面形态的识别辨认。动物只有简单直觉形象判断,如军鸽能从千里之外飞回营地。二是复杂直觉形象判断,指对客观事物表面形态的识别与内在实质理解的辩证统一。以审美直觉为例:1693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清代诗人 查慎行(1650-1727)偕友到溪边散步。值雨过天晴,夜风送爽,繁星闪烁,远山近树,渐渐溶化在夜色中。静谧的夜,萤火点点,飞舞溪边草丛,山涧清清,蛙鼓声声,多么迷人的美景!于是,诗人写下了次实君溪边步月韵:雨过园林暑气偏,繁星多上晚来天。渐沉远翠峰峰澹,初长浓阴树树
48、园。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新诗未必能谐俗,解事人稀莫浪传。如何用画来表现“蛙声十里出山泉”呢?1951年某日,作家老 16 舍请画家齐白石作画,齐白石终于画成为人民乐见的国画:铺着乱石的山涧,泻出一汪湍急的清流,三群形态各异的小蝌蚪顺流而下,天真活泼、意趣盎然。画面不见鼓腮噪鸣的青蛙,却让人从山泉蛙声的画中,似乎听见蛙声就从远处山泉中传出。诗人与画家用不同的形式,创造了美的形象。这形象,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观照。当我们沉醉于美景,也许并未想到什么,而感到的是它的形式。诗人查慎行漫步溪边,见繁星、远山、园林、树荫、萤火、山泉,听蛙鸣、水声,心感其自然的优美,赏心悦目予美感中,似乎
49、并未深思。我们辨自然美景,看文艺佳作,也离不开直观感性形象给人的印象,美学家就把人们在观赏美、创造美时的感性心理特征,叫做美感直觉,也叫审美直觉。过渡阶段,要由感性形象向理性形象过渡。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对感知印象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而形成意象。意象属于观念形象,表象摄象是连接感性形象和意象的环节,在表象、摄象基础上进行的形象思维意象,是对摄取并储存在头脑中的影像信息进行改造,是对过去记忆中已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组合,是对已有影像的新的加工与判断。通过这加工与判断,人们便有“意”把某类事物的特征概括熔铸于创造出来的新形象之中。列夫托尔斯泰写复活 中女主人公卡秋莎
50、 玛丝洛娃的肖像 20 次才成功,前 19 次只是摄象。第 20 次才是成功的意象:“两只眼睛又黑又亮”,“明明故意的让一两绺头发从头巾里涌出来”,脸色“苍白”。又黑又亮的眼睛,显示了她年轻时的善良与智慧,苍白的脸色,表现出黑暗腐败的社会生活对她的摧残与毒害。这正是一个受沙皇制度 迫 害 与 贵 族 阶 级 侮 辱 的 善 良 劳 动 妇 女 的意 象。语文教学中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类。动态意象。指捕捉、概括对象某些动态特征,能够反映某类特定本质的意象,如祝福中的祥林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 17 一个活物。”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