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第一册我与地坛 教学案例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第一册我与地坛 教学案例7.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领悟文意 体悟情感 参悟生命我与地坛教学案例一、教学设想1、课前思路。面对我与地坛一文,我打算遵循这样的教学设想: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解读“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深刻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那些最重要的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增强应对苦难、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激发学生理解母亲、感受母爱,把发自内心的、最真最美的赞语献给母亲。既重情感教育,又促使学生激情表达,张扬个性,提高人文素养。2、课件制作。本堂课课件共18张。除首尾外,其余使用过程是:(1)2-4张介绍作者,其中2、3两张以图片形式介绍不同
2、时期的作者,为课堂推进作铺垫。(2)第5张,思考:概括第一部分大意,温习表达方式的运用。(3)6-7张,揣摩语言,体味精彩片段。(4)第8张,解决结构问题,自然地转入“我与母亲”部分,突出母亲的悲苦形象。(5)10-12张,品味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情感。(6)第13张,读写示例,拓展教学内容。(7)第14张,配音朗读倒数第三自然段,进一步将师生情感推向高潮。(8)第15张,讨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迁移、致用。(9)第16张,提纲总结,再次梳理课文结构,整体感知。(10)第17张,作业的布置。二、课堂任务1、教学目标:(1)体味史铁生对苦难及生命的独特感悟,学习顽强求索的精神。(2)学习感念母爱的苦
3、难与伟大,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3)揣摩精彩片段,欣赏文章感情沉郁、富有哲理的语言魅力。2、教学重点:(1)研习精彩片段,感受语言的厚重沉静之美及其感染力。(2)感受母爱,培养关爱品质。3、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对苦难及生命的独到感悟。三、预习要点1、了解史铁生的情况,认真品读课文第一部分中第三段写静物、第五段中写小动物和第七段中的排比句,品味语言特点和文章蕴涵的深度情感。2、读第二部分,勾画并揣摩表现母亲悲苦命运的细节描写,体味作者的感受。3、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倒数第三段和品味散文秋天的怀念(印发),搜寻阅读其他作品。四、教学实录时间:2004年10月26日。地点:浙江省平湖中学3号多媒体教室。班
4、级:平湖中学高一(16)班(学生56人)。类别:借班上课。性质:平湖市高一语文展示课。听课教师:平湖市中语教研员、各所中学高一语文教师40余人。(课前,多媒体播放歌曲懂你,渲染气氛。上课铃响,师生问好。)(一) 导入师:刚才这首歌是谁唱的?生:满文军。师:歌名叫什么?生:懂你。师:会唱吗?生:不会。师:我唱两句好不好?生:好!(鼓掌)师:“你寂寞的心有谁能够理解多想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掌声)是啊,一曲懂你包含了满文军对母爱的全部理解,同学们知道吗?在成名之前,满文军历尽艰辛,由于长相不出众,多次在歌唱大赛中名落孙山。然而,正是靠着母爱的推动和战胜自我的信心,最终,他走出了人生的阴霾,获得
5、了成功。常人如此,那么,一个双腿瘫痪的人又会怎么样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跟随他的思考,感受母爱,审视生命的意义。(二)熟悉作者史铁生师:同学们有没有看到过史铁生的照片?生:没有。师:想看吗?生:想!师:多媒体飞入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的黑白照片。生:(发出感叹)师:a.这就是史铁生,21岁生日那天因腿脚发病而住院,从此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b.这是史铁生与美国著名短跑名将刘易斯会晤的图片。 c.这是史铁生与刘易斯在一起。短跑名将送给他一双跑鞋,意味深长:双腿不能跑了,但精神还可以继续跑下去 d.这是史铁生脸上写满沧桑的特写近照。 e.这是他的另一张近照。看,一脸的沧桑,想必同学们对
6、史铁生的情况略知一二吧。生:(点头)师:他哪年出生的?生:1951年!师:什么时候开始发表小说的?生:1979年!师:有哪些作品? 生:我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师:同学们掌握得不错!(一边在近照右侧飞入作者介绍,一边说)请同学齐读。生:(齐读)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3年后双腿癍痪转回北京。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7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等。(语调里充满崇敬之情)师:正是这位其貌不扬,双腿瘫痪的作家写下了我与地坛这样感人肺腑的文章,这么多年来,每
7、次读到这篇文章,我就会有心酸、想哭的感觉。好,让我们进入正文。(三)研读赏析第一部分1、师:首先赏析第一部分,请同学们结合预习思考两个简单的问题。(多媒体出示题目)(1)这部分大意是在写什么?请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2)在这部分里作者主要是用什么表达方式来写地坛的景物的?生1:这部分写了地坛里的一些景物和他的心情,以及他的感受。师:你大意把握得不错,但要求“用几个字”“概括”。生1:师:文章是谁写的?这部分里所写的对象是什么?其他学生轻声地:史铁生地坛生1:史铁生和地坛。师:很好!我与地坛。(多媒体字幕飞出)师:表达方式是初中里学的,想想看,“写景物”,应该是什么?生:描写!(多媒体字幕飞出)
8、师:同学们看看,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生:第三段,第五段,第七段。师:课文太长了,不能面面俱到,我们就集中体味几个片段。2、朗读体味下列三个精彩片段:(多媒体字幕出示三个片段内容)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的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师:这个片段用哪些词语来写地坛里景物的?生: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师:这些都是什么词?生:动词。师:描写事物仅仅只用动词吗?还用了什么?哪些?生:形容词。浮夸、炫耀、苍幽、茂盛、自在坦荡。师:哦。从这些词语看,地坛曾经怎么样?生:荒芜
9、。师:是一开始就荒芜吗,“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想想?生1:繁华。生2:富丽堂皇。师:请问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什么?生:“它”,地坛。师:现在这个句式特点是“它,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而一般性表达是“琉璃剥蚀了朱红淡褪了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 主语是分散的。两相比较,那个好?生:原句。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生:这样写更能表现出地坛的破败荒芜状。师:可见作者这时的心情怎样?生:低落、伤感。师:那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读出这种情感来。生1(男):朗读。师:(问生2)他的朗读处理得如何?生2:响亮,但声音高了,应该低沉些。师:大家说。生:好!师:生1的读法也有可取之处,比如“到处的野草荒藤
10、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里就可以读得相对响亮些,抓住了“茂盛”和“自在坦荡”,请同学们齐读这里试试。生:齐读。师:来看这个片段。(多媒体字幕切换内容)(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窣窣片刻不息。”师:这个片段所写的景物与上一个片段所写的景物有何区别?是些什么样的景物?生1:上一个片段是静态描写,这里是“动态”,写了蜂儿、蚂蚁、瓢虫等小生命。师:从
11、这些景物的描写可看出地坛其实充满了生:生机!师:作者因此获得了怎样的真实感受?他是怎样记录的?生:“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师:那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最好是女生,女生声音要亮些,谁来?生1(女):(朗读)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史铁生当初进入地坛时的心态,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突然残废了双腿,他摇了轮椅到地坛里去是为着什么?生:为了逃避。师:读出原句来。生:“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师:那时侯他很专心很耐心所想的事情是什么?生:死和生。师:而他最终选择了什么?生:生!师:他是因为什么而舍死求生的?生1:他看到了充满生机的地坛。生2:他从园子里的小生命看到了希望。师:所以他想了十多年
12、终于弄明白了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里的“答案”。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个可以辩驳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教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师:生怎么怎么样,死又怎么怎么样,还扯到了上帝,这样的句子富有什么?生:哲理。师:哦,哲理这玩意儿真是太奇妙了,它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么一想,史铁生的心情由当初的颓废沉重变得怎样了?生:好起来了,好多了师:书上怎么说的?生: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师:有人说,人生是杯酒,是苦是甜都要喝,人生是条河,是深是浅都要过。心智敏感的史铁生相信风雨过后会是彩虹,寒
13、冬过后一定会是春天!这时候,他集中思考的是什么问题?生:怎样活。师:不难想象,一个人一旦憧憬生活,热爱生命,那么,他就会在自己有限的眼里发现生命盎然的情趣和客观世界无限的美!请同学们齐声品读这个排比句,体味作者绝处逢生后的那种暗自喜悦的情感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
14、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师:啊,地坛,多美! 因为这地坛,作者的心胸开阔起来了,开始由思考自己转向思考谁?生:母亲。(四) 研读赏析第二部分师:现在我们来赏析第二部分,请同学们回答两个问题。(跟进字幕和悲苦母亲图象)1、第一部分是写我与地坛,这部分是在写什么呢?2、作者想到母亲后,给母亲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判断,是那一句?师:第一问,很简单。生:我与母亲(多媒体字幕飞出)师:第二问,大家想想,提到母亲,几乎都会联想到“幸福”、“
15、温暖”这样的词。作者是怎样给自己的母亲下结论的?生1: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师:是吗?其实很多母亲都有这个特点。生2: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多媒体字幕飞出)师:很好!生:(掌声响起)师:母亲的“苦”体现在哪些地方?作者是怎样写的?请同学们找出几个细节品读。(学生说,教师用准备好的多媒体字幕跟进。)品味细节:(1)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2)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
16、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地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由我来承担。”(3)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师:作者写母亲的“苦”为什么没有采用那些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来表现?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母亲怎样的爱?生1:苦难而伟大的母爱。生2:突出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师:不错,同学们还记得孟郊的这首诗吗?慈母手中线生: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
17、心,报得三春晖。师:同学们,我们都有母亲,母亲的爱贯穿着我们的一生,可是,我们总是在不经意地蔑视母爱,甚至常常抱怨母亲。此时此刻,你难道还不想说出一两个母亲爱你的细节吗?生1:我每天下晚自习后回家,母亲都等在楼道口生2:每个星期六回家,母亲都会给我做一顿丰盛的饭菜师:提起母亲,相信同学们都有说不完的话题。既然母亲这样爱我们,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仿照示例为自己的母亲写点心里话吧!读写示例(多媒体字幕)1:母亲不仅仅孕育了生命,更重要的是为生命成长护航,在不幸和穷困面前,母亲以精神的充实为航标,指引后辈前行。2:母爱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3:母爱是烦恼中
18、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4:母爱是冬夜里一床丝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生:(全体:沉思,动笔)生1:母亲是彷徨中的一声号角,当你裹足不前时,嘹亮的声音一吹响,目标便倍觉清晰。生2:母亲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当你火热急躁时,温柔的抚摩和慰藉使你顿生平静。生3:母爱是书桌前的一杯热茶,当你伏案写作时,悉心的照料和温暖的叮嘱,使你神清气爽。生4:母爱是夏日里一股凉爽的清泉,当你汗流浃背时,清凉和甘甜让你顿觉舒畅。生5:母爱是雨天中的一件蓑衣,虽然简陋,但当你担心被淋湿时,它粗糙的麻绳却能为你挡风遮雨。生6:母亲不仅给予我灵魂,更重要的
19、是为这灵魂的超越指路,在迷茫与绝望前,母亲以品行的崇高为明灯,照亮生命之旅。生7:母亲不仅编织了衣裳,更重要的是指引我们编织生命的梦想,在荣誉和挫折面前,母亲以精神的执着为榜样,鼓励我们继续前进。师:情到深处就会妙语连珠,同学们都能绘声绘色地写出发自心底的声音!的确,真正的爱是低调的,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请大家看课文倒数第三自然段,这是个很大的细节,写的是母亲多次到园子里找我回家的一些感人情景。下面,配乐萨克斯回家,由我朗读此段,大家仔细品味作者如泣如诉的情感。“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
20、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侯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
21、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我与地坛)师:(朗读。配乐萨克斯回家;多媒体切换悲苦母亲图片,嵌入文字:孩子/回家吧/无论风雨/无论坎坷/我俩/一块儿/好好儿/活)生:(沉浸,动心,生情,泪水盈眶,个别同学伏在桌上擦拭眼泪,眼圈儿红红的)师:哽咽着说,母亲走了,她的猝然去世带给“我”的是为时已晚的痛悔,这痛悔让“我”大彻大悟!这么多年来,在母爱的支撑下,史铁生以坚韧的毅力抗争着不幸,身残志坚,顽强求索,终于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同学们,什么也不用多说了,假如某一天我们遭遇不幸,我们该怎么办呢?请擦干泪水,讨论吧。 (五)讨论(多媒体字幕)人生处处充满假设,如果某一天降临不幸,我们该如何面对苦难,挫折,
22、甚至厄运的打击?怎样才能在逆境中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1:没有经历过苦难与挫折,也就无所谓感受幸福与成功,只有在遭受不幸后,才能如凤凰涅磐般得到重生,开始新的追求。人生多磨难,我们要变不幸为幸,把握住上帝赐予的锻炼自己的机会,做个坚强的人。生2:假如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想,挫折、困难只是过去,而过去只是一种回忆,虚无缥缈,再痛苦,也只是人生长镜头中的一个片段。只要生命还在延续,那么,我就会找到重新生活的勇气,并拿它启动新的梦想。生3:从我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上,到我们赤裸裸地离开,这个过程叫生命。生命有时是脆弱的,但更多的时候是坚强,如果生命中也不幸厄运降临,我想,我们也应该敢于直面苦难,
23、自强不息,活出生命的精彩来!师:很好,请看他们活得怎样?(多媒体跟进两幅残奥会竞技场面)生:(含着泪点头,有的用沉重的声音说有意义,有价值)(六)提纲式总结(多媒体字幕)我 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生命的启示:与 承受苦难地 坚忍生活坛 母亲:悲苦但意志坚忍(七)作业(多媒体字幕)1、课后再度品读课文,品味文章蕴涵的深度情感。、体味散文秋天的怀念,再去搜寻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八)尾声(多媒体苍劲蓊郁的秋树画面,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师:同学们,对生命问题的讨论是没有终点的,但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不管一生遇到怎样的风霜雨雪,要坚信,生命的另一面终将会阳光灿烂!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24、多媒体字幕:再见)生:(由衷地响起整齐的掌声)师:(鞠躬)下课。五、教学反思我与地坛作为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融会了阅读训练序列的全部环节(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研究探讨分析评价),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也是对执教者把握文本能力的重大考验。本堂课上下来,学生感受很深,有的甚至当场感动得眼含泪花,说明了整个教学过程达成了预期的效度。为此,我深深体会到,要上好这篇课文,至少应该从下列三个维度思考。一、整体感知文本,理解题旨 本文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怎样看待生命中的苦难。第二部分则写了永恒的“母爱”,表达对母亲的追思、理解,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态度
25、的理解。从侧重点上看,第一部分重在写“为自己想”,第二部分重在写“为母亲想”。同时对感情的理解又回答了作者对生命的追问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怎样活”的问题,在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 二、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脉 本文结构分“一”、“二”两部分。就课前查阅的一些教学资料看,一些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存在偏差:要么弄得很碎,课堂时间多半分配在对“字词句”的落实上,淡化了文章情感,削弱了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要么割离第一部分,只着眼于第二部分,忽略了史铁生对母爱的深层认识是缘于充满生机的地坛,从而进一步感悟到生命的启示的过程。就整体而言,前后结构是层递关系,相互交融互补,异质同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前
26、半部分的景物描写中拟出情感线索,再自然顺势过渡到第二部分,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在处理本文的教学时,就注重了这个方面,从课堂反映来看,显得比较合理。尤其是这几个环节活化了课堂:1、课前多媒体播放歌曲懂你,渲染气氛,铺排情感基调。教师点唱演示一是为了排解学生紧张心理,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二是为了鼓动学生的心理感应,用学生熟悉的相似性内容导入,可以做到浅起点,深共鸣。2、在如何处理文章的诸多写景内容时,我一开始设计了两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见实录),但二者关系是顺承的,指向景物描写,以“表达方式”称,是为了与初中知识相衔接,而追问是关键,切入要害体味下列精彩片段以达到对语言的揣摩,同时引导学生感
27、悟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变化与推进。文章“景线”“情线”交织,为了在梳理时不断其气脉,先从表象的景入手,让学生悟出作者的思考轨迹:作者残废后情绪低落致极,这时候眼中的地坛也然荒芜,随着作者日复一日在园子里冥想,地坛就成了唯一与他心灵对话的对象,日久天长,他发现了这里的草木生灵充满生机的一面。这给了他启发:地坛荒芜,“我”伤残;地坛不衰败,“我”可以活得坚强。3、当学生的情感在循序渐渐中被调动到恰倒好处的时候,我顺势一带:“哦,地坛,多美! 因为这地坛,作者的心胸开阔起来了,开始由思考自己转向思考谁?”这样过渡,既顾及了文脉,又使教学环节变得机智、自然。随即多媒体字幕打出两个问题。前一问简单,起着在
28、结构上呼应上文,同时也构成对第二部分大意的概括。第二问非常重要,稍微有些难度,但通过引导学生几乎都能找到。此句是全文第二部分的文眼,点明了作者在“想”这个问题上有了质的突破,促成了他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重新认识,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判断,也促成了作者最终提笔写下此文的事实,这一问也为其后的教学环节的推进埋下了伏笔。4、在学生们随课堂节奏沉醉于作者深沉的母爱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延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我们都有母亲,母亲的爱贯穿着我们的一生,可是,我们总是在不经意地蔑视母爱,甚至常常抱怨母亲。此时此刻,你难道还不想说出一两个母亲爱你的
29、细节吗?这里依次出现的三个环节是:“说”母爱“写”母爱“听”母爱。这个拓展顺理成章,既可训练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又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和学会发现爱、感受爱。课文倒数第三自然段是写母亲曾经数次到园子里找“我”的感人细节,配上萨克斯乐曲回家朗读,是为了以回环反复的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将课堂的沉重气氛进一步推向高潮。三、抓住文体特征,锤炼语言本文是散文,措辞考究,笔力深沉,情感深婉,细品声泪俱下。为了不丧失文章的感染力,增强课堂有效气氛,因此,我在课堂语言的设计上,作了精心雕琢,要求自身的语言做到春潮带雨、声情并茂,尽可能地具有与“散文”相匹配的质地,沾一些“艺术”的况味!只有教师动心,才能让学生
30、动情,进而动容。从而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的目的。当然,通过反思,我也找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说,这是一篇以学生自学为主导的散文,篇幅长,而教参规定只给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用时,因此,目标的设计侧重于“体味、感受”,而对知识信息的落实相对显得“弱”了一些;其次,在讨论“人生处处充满假设,如果某一天降临不幸,我们该如何面对苦难,挫折,甚至厄运的打击,怎样才能在逆境中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个问题时,只给了三位学生发言的机会,显然,时间分布欠合理。本来,课前从阅读史铁生的大量文章知道,母亲的去世给他的打击相当沉重,但也是他决意从颓废萎靡中奋起,顽强求索,真正做到身残志坚的开端,因此把这个讨论放在尾声,既有回旋主题之意,又能将学生在课内的思考带到课外,加大了对文本意义的整合力度。就此而言,再追加三分钟时间较为合适,就能保证讨论的深度和广度的有效达成。再次,就课后观察来看,完全可以将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最后两个段落和课文倒数第三自然段组合朗读,这样更能达到催人泪下的感人效果,完成对文本意旨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