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pdf(6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江西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 发展规划 江西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 发展规划 1 目 录 目 录 一、形势与需求()二、发展思路与目标()(一)总体思路()(二)发展目标()三、重点任务()(一)全面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工程()(二)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三)大力推进科技入园工程()(四)加强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五)加强优势领域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六)强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七)完善江西特色科技创新体系()(八)推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九)深入实施科技大开放战略()(十)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四、重大科技专项()(一
2、)半导体照明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二)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三)风力发电机组及其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四)钢铁新材料开发与应用()(五)民用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的研发与制造()(六)太阳能光伏材料及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七)铜采冶及其铜新材料开发与应用()(八)钨及稀有金属新材料开发与应用()(九)稀土新材料开发与应用()(十)电子元器件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2(十一)纳米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十二)陶瓷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十三)有机硅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十四)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新材料创制及品种选育()(十五)农作物种质基因资
3、源库建设及其创新利用研究()(十六)抗病种猪新品系培育及优质猪肉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十七)地方家禽种质资源特色基因发掘、品系育种及现代化加工技术研究()(十八)特色水产绿色养殖及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十九)柑橘优质、高值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二十)樟科树种优良品系选育及资源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二十一)竹林资源高效培育与高值化利用()(二十二)生物质能源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二十三)绿色农产品生产及食品安全技术研究与集成()(二十四)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二十五)鄱阳湖流域“五河”源头区及滨湖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集成与示范()(二十六)井冈山区域红色资源与江西主要风景名胜区生态环
4、境保护技术集成与示范()(二十七)城镇污水处理及其污泥的处置与资源化利用()(二十八)创新药物及新型医疗器械关键技术研究()(二十九)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防治新体系研究()(三十)中医优势病种传统特色诊疗临床路径全程应用研究()(三十一)灸法循证评价体系构建及热敏灸技术开发()(三十二)人羊水、胎盘干细胞库的建立及其应用()(三十三)DCD 器官评估移植临床技术攻关及应用研究()3(三十四)非煤矿山重大安全隐患监测一体化关键技术研发()(三十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关键技术研究()五、保障措施()(一)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二)强化科技法规和政策的完善和落实()(三)改革和完善科技管理
5、体制()(四)建立持续稳定增长的科技投入机制()(五)高度重视基层科技工作()(六)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七)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八)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4 江西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江西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为全面落实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江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制定江西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一、形势与需求一、形势与需求 “十一五”是全省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6、不断取得新突破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技部的指导下,科技工作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主动服务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顺利完成了“十一五”主要目标和任务,科技发展迈入了新阶段。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十大战略性新性产业 2010 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6340.77 亿元,比上年增长 47.4%;确定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121 家,其中列入国家级创新创新型(试点)企业 7 家;组织实施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 119 项,累计销售收入 590 多亿元,实现利税近 40亿元;国家级科技创新研
7、发平台由“十五”期末的 2 个发展到 7 5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增 1 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个;组建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73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达到 20 个。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从“十五”期末的 45.6%提高到 50.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十五”末增长 2.4 倍,占 GDP 的比重从 5.4%提高到 8.4%,国家级高新区增加到 3 个。农村科技取得新进步,组织各类农村科技项目 1171 项,加强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以及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村建设。社会科技事业得到拓展和提升,
8、组织实施各类社会发展科技项目 807 项,在医疗卫生、生态保护、减灾防灾、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成效明显,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全省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在全国排位前移 1 位;承担国家科技项目 2028 项,获资助经费 14.62亿元,分别比“十五”增长 161%和 332%;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27 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数量比“十五”期间增长 80%,525 项科技成果分别被授予省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学技术进步奖;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实现突破性增长,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 2
9、.2 万件和1.28 万件,较“十五”增长 40%和 100%。6科技创新人才快速增长。科技创新人才快速增长。全省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29 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870 余名,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148 名。其中,“十一五”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 1 名,培养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58 名,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 86 人,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1300 余人。科技创新环境显著改善。科技创新环境显著改善。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各级领导更加重视,政府促进科技进步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科技投入大幅增长,2010 年全社会
10、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到 87.15 亿元,比“十五”末增长 3倍,科技金融发展迅速;科技大开放取得明显成效,累计签约合作项目 272 项,签约金额 328 亿元,与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批国家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十一五”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表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工作发展,要坚持抓好五个方面: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坚持打基础、增后劲;三是持续抓大项目,积淀大成果;四是科技入园为抓手,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五是不断改革探索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绿色浪潮”扑面而来,依靠科技创新培
11、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 7家的重要战略取向。我国正处于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跨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时代、进位赶超跨越式发展的时代、创新驱动低碳引领的时代,科技工作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二是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需求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三是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和措施不断完善,社会环境与氛围越来越好;四是创新人才队伍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创新主体的创新欲望和活力越来越
12、强;五是“十一五”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省科技创新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从现实需求和形势发展来看,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区域创新体系不健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全社会科技投入仍然不足、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相对滞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创新团队建设优势仍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率亟待提高以及创新环境仍需优化等。二、发展思路与目标二、发展思路与目标“十二五”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大力 8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创新型江西建设的关键时期。科技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抢抓机遇,迎难而进,乘势
13、而上,着力构建和完善江西特色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总体思路(一)总体思路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抓手,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科技开放,强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着力解决新农村建设科技问题,着力保障民生科技需求,积极构建江西特色科技创新体系,加速推进创新型江西建设。按照上述总体思路,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4、:坚持科学发展、服务大局。坚持科学发展、服务大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确立的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总目标,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形成未来竞争新优势的重大需求出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坚持宏观统筹、协调推进。坚持宏观统筹、协调推进。牢固树立大科技理念,强 9化科技工作总体部署,加强宏观指导和协调,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促进部门、行业和基层工作联动,共同推进全省科技创新。坚持突出重点、兼顾各方。坚持突出重点、兼顾各方。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和重点项目,与此同时,注意
15、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科技需求,提升科技工作的整体水平。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现实需求,加强亟待解决的共性或关键技术的研究,力争取得突破,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相关研究,培育苗子项目,加强条件平台、创新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合作。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加快推进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继续实施科技大开放战略,巩固成果,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二)发展目标(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总体目标:大幅提高鄱阳湖生态经
16、济区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大幅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高重点领域和优势学科研发能力,大幅提高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在全国位次前移-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 55%,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取 10得明显进展,基本形成江西特色科技创新体系。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力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每年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7 个左右,重大课题攻关 60 项左右,力争取得一批关键性原始创新成果,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一批重大战略产品,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到 2015 年重点新产品开发能力达到 700 项左右。支撑产业发展的研发能力明显增强。产业链不断延伸,到
17、 2015 年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 6000 亿元,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达到 46.6 亿元。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大幅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到 5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 4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 98%,水产、畜禽良种覆盖率提高 5 个百分点。科技惠及民生取得新进展。解决一批惠及民生的公益性技术难题,开发一批改善民生的技术和产品,民生科技水平有显著提升,科技保障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投入显著增加。全省 R&D 经费占 GDP 的比重达到1.5%,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 2.5%。条件平台建设加强。新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
18、术研究中心 100 个左右,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个,新建各类科技开发及示范基地 100 个左右。11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壮大。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 20 人年,培养院士后备人选 8-10 人,新增院士 13人,培养和造就科技经营复合型人才 15 名,学科带头人 50 名,青年科学家 100 名,建设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100 个。专利申请与成果引进跃上新台阶。年专利申请量达 1万件,引进先进技术成果和专利 1000 项左右。“十二五”时期我省科技发展主要指标“十二五”时期我省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10 年 2015 年 指 标 2010 年 2015 年 科技进步贡献率(%)50.
19、1 55 科技进步综合指标排位 26 前移 2-3 位 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人年/万劳动力)10.18 20.00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3129 6000 重点新产品开发数量(项)621 700 R&D 经费占 GDP 的比重(%)0.92 1.5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0.95 2.5 专利申请量(件)6307 10000 技术合同交易额(亿元)23.3 46.6 三、重点任务 三、重点任务(一)全面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工程(一)全面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工程 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立足生态,着眼经济,集成山江湖工程开发的技术和组织模式,大力
20、12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工程,通过加强战略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科技工程示范,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产业发展、民生科技等领域取得一批先导性成果,建设国际流域生态经济试验区以及生态产业和低碳技术示范区,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服务。同时构建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发展战略研究。启动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调查,开展山江湖区域可持续发展力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预测、生态现代化、绿色经济转型模式和途径、流域综合管理新理论与新模式、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与科学依据。加
21、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转型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支持山江湖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等实现绿色经济转型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实施“五河”源头区森林生态保护和修复、五河干流区水资源综合管理、鄱阳湖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生态产业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城镇建设、科技先导示范工程、流域备灾减灾工程等八大科技示范工程,健全山江湖工程试验示范网络体系,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导向”的绿色经济转型模式,推进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13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统筹协调与系统集成。统筹集成区域优势科技资源,推动区域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确定的八大新型产业(工
22、业)基地建设,重点开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生物与新医药、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强鄱阳湖流域重大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以推动绿色经济转型为重点,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生态产业发展等领域规划和建设一批研发机构、创新平台和试验示范基地,重点建设低碳研究院。(二)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二)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 大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规划,
23、围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业链延伸,着重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创新链进行系统部署,建设并依托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科技城、高新区),强化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技术成果产业化。抓好重大科技研究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专项的实施。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按照“整合资金、捏紧 14拳头、有限目标、重点扶持”的原则,改革和完善专项管理办法,对专项实施的过程进行管理和跟踪问效,加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和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成果的示范应用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效果。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围绕解决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24、,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企业技术创新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科技担保等计划项目为抓手,统筹技术研发,加强资本运作,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配套政策,抓好 150 个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试点,培育 100 个省级、10 个以上国家级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超百亿元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加速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和国际化。加速推动创新平台、特色基地和创新团队建设。实施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工程,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站。引导企业以多种方式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创建高水平的创新研发平台,组建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实施高新
25、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培育工程,加快南昌 LED 产业城,赣州钨和稀土产业、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吉安风能核能及节能技术产业、萍乡工业陶瓷产业基地,景德镇陶瓷、新余新能源以及共青数字生态科技城等建设,培育一批战略性新 15兴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建设工程,通过实施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组建一批高水平知识和技术创新团队。(三)大力推进科技入园工程(三)大力推进科技入园工程 以提升园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园区经济发展水平为目的,以全面推进科技“六入园”为重要抓手,大力实施科技入园工程,全面提升科技服务园区的综合能力和水平,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速科技服务
26、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科技入园工程主体的作用,大力引导各级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将工作重心前移至各类园区,开展直接有效的科技服务,帮助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积极探索生产力中心专业化发展新方向,逐步构建省市县(区)三级上下联动、综合性与行业(专业)性协同配合、网络化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完善服务园区的工作手段和服务设施。加强各类园区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省内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型科研仪器等资源,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诊断、专利推广、成果转化等相关技术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强化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鼓
27、励、支持和吸引更多的科技机 16构和科技人才进入园区,提高为园区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和质量。加强机制创新。实行科技入园的动态管理,建立全省科技入园的绩效评价机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科技入园的绩效。(四)加强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四)加强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 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开展技术攻关,力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以及用高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围绕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开展农业科技攻关,突破农业领域关键技术,强化技术集成示范。围绕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群众健康和公共安全等民生科技方面
28、开展技术攻关,力争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进展和取得突破。围绕促进现代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以及新兴服务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力推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新材料、新能源、航空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和新医药、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等技术研发和技术引进,同时在铜、钨、稀土、钢铁、石化、汽车、建材、食品、船舶等传统产业方面,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和引进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研制和开发一 17批先进产品,培育一批新增长点。围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关键共性
29、技术和重大装备制造核心技术攻关,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和创新成果的示范推广,促进先进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加大高新技术重大成果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力度,每年组织实施 30 项左右,支撑重点和优势产业振兴。加强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支持高新区做强做大,力争南昌高新区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新发展 1-2 个省级高新区,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建成十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每年做大做强 1-2 产业集群。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科技水平。围绕绿色崛起,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创新团队、对外合作和产学研结合为抓手,以自主研发、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为重点,加快研究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
30、作物种植技术、畜禽水产养殖技术、林业资源培育与利用技术,攻克一批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示范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提升农业产业科技水平,逐步建立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围绕高效生态农业、粮食丰产、生物育种、水土资源保护、农业废弃物循环高效利用、农村信息化与数字化、农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等方面,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农业科技工程。加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技术集成与示范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为中心、农民专业组织为依托、科技特派员服务 18站为中介的新型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和农村科技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改善园区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园区企业聚集度,拓展园区规
31、模,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强化农业科研、农业科技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建设,提高基层科技教育和培训水平。大力发展惠及民生的科学技术。围绕医疗健康、食品安全、城镇宜居、防灾减灾等民生重大科技问题,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加强重大慢性病、传染病、职业病、血吸虫病等地方病、常见多发病的防治技术研究,提高诊治技术水平。重点开发疫苗、抗体、创新药物、诊断试剂以及以心血管防治为重点的医药和医疗器材产品。重点开发水灾、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技术、煤矿安全及行业生产安全事故预防技术、食品安全保障技术,完善安全检测与控制管理技术体系和应急处置技术体系。加强宜居环境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城
32、市信息平台、绿色建材、新能源材料及其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研究,强化低碳城镇规划、绿色建筑设计、建筑节能等技术开发。加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重点开展现代服务业领域中的产品研发设计集成、在线物流、在线交易、电子商务、健康信息、地理信息、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关键技术研究,加 19快推动现代物流、工业设计、服务外包、数字家庭、文化创意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其信息化水平。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工程,建设若干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使之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原创基地、企业孵化基地、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国内外文化创意和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承接地。
33、实施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物联网技术示范工程,加强物联网应用技术研发,构建现代服务业中的物联网应用框架,争取在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在智能交通、生态感知、能源感知、智慧医疗、公共安全等现代服务业领域推进先进技术的应用示范。(五)加强优势领域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五)加强优势领域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坚持以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遵循“集中优势、突出重点、鼓励交叉”的原则,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问题,努力提高基础研究在科研活动中的权重,促进企业加强相关应用基础研究,集中力量在部分优势领域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力争在原始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基础与应用基础研
34、究。开展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调查,重点支持鄱阳湖水利工程系统理论与应用、区域节能低碳经济转变、生态系统发展与低碳经济技术、流域森林生态功能评价与碳汇林业发展、生态系统保护等。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围绕半导 20体发光材料、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产业。加强民生和可持续发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重点围绕粮食和食品安全、农业生物遗传改良、人类健康与重大疾病防治、能源资源瓶颈约束、环境与自然灾害等。加强综合交叉学科相关基础研究。重点推进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推动数学基础理论在统计学、运筹学
35、和控制论等方面运用研究,支持纳米、生物、信息学等。(六)强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六)强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实施重大科技基础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庐山植物园鄱阳湖分园、省低碳研究院、南昌瑶湖科技城、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省高新技术创新大厦、江西省自然科学博物馆(新余)、省科学院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省农科院海南超级稻育种中心、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省医学研究院等。加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部培育基地建设,增强内涵,凝聚人才,辐射技术。继续在优势学科、技术领域以及优势和特色行业、产业领域,新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
36、研究中心,完善与我省主导产业相匹配的研发机构布局。21提高科技创新资源条件平台共享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和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开放服务水平,促进共享共用。(七)完善江西特色科技创新体系(七)完善江西特色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骨干、技术战略联盟为突破口、产学研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民营科技异军突起。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和服务力度,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 50 个左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和
37、健全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制定技术标准、培养创新人才、转化科技成果。支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建立以产权和利益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健全各方信用制度、责任制度和利益保障制度。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形式,逐步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稳步推进科研院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企业孵化器、生产 22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等机构,优化布局,加强示范。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骨干企业和产业技术创
38、新战略联盟,集中力量建设包括公共技术服务、技术成果转化、投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创新服务平台,打破条块分割、重复分散的格局,建立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服务社会化的机制。(八)推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八)推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 着力壮大全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力争“十二五”末全省R&D 人员总量达到 5 万人年,突出抓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集聚和使用,加快建设一支以领军人才、院士后备人才和创新团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加强院士后备人选的遴选和培育工作,设立院士后备人选培养专项资金,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 1-3 名院士。统筹项目、基地、人才,尤其是结合重大科技项目、
39、工程实施以及条件平台建设,在实践中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成长。加大赣鄱英才 555 工程、科学家工作室计划、院士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和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等各类科技人才计划的实施力度,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建设工程,增加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建立和完善研发平台,创新运行机制,营造创新环境,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到 2015 年,初步建成一支 23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基本满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建设创新型江西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九)深入实施科技大开放战略(九)深入实施科技大开放战略 加快建立
40、健全科技大开放体系。围绕我省科技发展的需求,选择重点领域,推进我省与国外发达国家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加强国内科技合作,积极参与泛珠、海西、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中部地区联盟、东盟等区域科技合作。进一步完善省部、省院、省校、省所科技合作机制,做好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内一大批大院、大所、著名高校和大型企业的对接合作。加快拓展各类开放平台。重点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研发机构来我省独立建设或合作共建创新机构及平台基地,建设一批国际、国内技术转移中心和科技合作基地。积极构建网络合作信息平台,建立健全科技合作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以及跨部门、跨区域科技合作的信息资源平台和共享机制。充分利用深圳高交
41、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各类高水平科技成果交易展览会,以及景德镇陶瓷高科技论坛、省内科技博览会等,建立具有江西特色的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易平台。着力抓好重大项目的科技合作。整合国家和省内各种资源,统筹兼顾国际和国内,抓好一批重大对外科技合作项目,切实 24解决一批关乎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主动设计一批省级对外科技合作项目,争取国家更多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资助。重点支持对接成功的重大技术、研发课题和人才引进,着力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应用类研发和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在对外合作项目中的比重。充分发挥科技合作的品牌效益。在巩固现有品牌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一批新的对外
42、科技合作的品牌。着力将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和江西省科技人才技术项目对接会等办成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品牌,以品牌推动科技大开放格局的形成,充分利用品牌优势,推动优势技术的输出,带动商品、技术和劳务输出。创新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通过人才交流,合作共建技术开发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及在赣建立分支机构等,充分利用国内外合作方在人才、信息、成果和科研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促进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开发机构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开展合作研究与开发,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鼓励和帮助我省有条件的创新型企业“走出去”,面向国内外配置科技资源,提高企业在外知
43、名度。(十)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十)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 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贯彻实施 江西省专利促进条例,25制定江西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专利推进工程,强化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导向,推进知识产权创造。加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大力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氛围,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地位,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鼓励群众性发明创造,推进重点产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促进知识产权运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支持和鼓励以形成知识产权为目标的原始科技创
44、新活动,提高财政投入产生知识产权的绩效。加大江西省专利促进条例的实施和执法检查力度,加强专利信息的开发与利用,落实知识产权促进政策,支持知识产权国际化。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发挥技术标准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导向和保障作用,加强技术标准开发和技术标准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技术标准战略体系及相关法规,密切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的结合,提高技术标准水平。加快具有优势的重点领域技术标准研究,以我省优势农产品及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全省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在高新技术和具有优势的重点领域的工业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力争新突破。26四、重
45、大科技专项四、重大科技专项 紧密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凝炼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组织实施 35 个左右的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性强的重大示范工程,着力提高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一)半导体照明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一)半导体照明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 通过自主创新,突破 LED 照明器件及新能源封装有机硅材料、功率型高亮度 LED 外延与芯片、LED 关键设备 MOCVD 和高效率荧光粉核心技术和产业化
46、关键技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特色产业基地。力争到 2015 年,大功率 LED 发光效率大于 150 流明/瓦,寿命不小于 80000 小时,单灯光通量达 1000 流明。专栏 1:半导体照明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 专栏 1:半导体照明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 LED 照明器件封装材料:重点发展 LED 器件用有机硅灌封材料和透镜封装材料,研发 LED 灌封胶、透镜胶、模条封装胶等各类封装材料。硅衬底 GaN 基 LED 外延材料发光效率的研究:重点开展提高硅衬底 GaN 材料晶体质量、降低位错密度,以及大尺寸硅衬底 GaN 材料外延技术的研究。LED
47、 外延片与芯片制备技术研究:重点开展 InGaAlP 四元系高亮度红光 LED外延片与芯片制备技术研究。芯片结构及优化研究:开展低熔点绑定技术,高效率银反射镜技术,表面粗化技术,金属衬底电镀等技术的研究。大功率芯片封装散热材料和封装模组开发:研究开发高热导陶瓷封装材料、高热导金属衬底、低熔点共晶焊料、高散热效率封装模组等。高亮度 LED 器件可靠性规律和失效机理研究:开展高亮度 LED 光衰减机理、抗静电性能及保护、加速寿命试验方法及钝化技术的研究。半导体照明光源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突破 AC/DC 电压变换技术、控制技术、27配光设计及散热技术等。高亮度 LED 背光源的研发:重点开展薄膜型高
48、亮度 LED 侧发光芯片设计、制造及封装,超薄型中大尺寸液晶显示用背光源及液晶模组的研发。高效率荧光粉研究:加强新型白光 LED 用荧光材料,高折射率、高透光率硅胶,以及适合蓝光激发的高效黄色、绿色、红色荧光粉的研发。MOCVD 系统制造技术与产业化:开展反应室结构与气流、生长条件检测与控制、设备制造材料及其表面处理,以及大尺寸多片型 MOCVD 设备的研究开发。(二)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 (二)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 重点突破动力电池产品开发及其原材料生产的核心技术;解决动力电池内热高、安全稳定性不高、一致性能较差等。开展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共
49、性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研究与攻关,推进配套电机、电池、超级电容和整车控制系统的研发。力争到 2015 年,开发出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电池级碳酸锂、正极材料、动力电池等新产品 5-10 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5-20 项;建立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部分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专栏: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 专栏: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 动力电池:重点推进高比能量、高比功率、制造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能好的动力电池研发;突破动力电池功率小、内阻大、设计不合理、一致性差等关键技术问题,以及稀土储氢电池和动力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关键
50、技术。正极材料:研究锂云母提锂技术,电池级碳酸锂的纯化及其晶粒生长可控技术,电池级磷酸二氢锂的制备技术;开发新型动力锂离子电池富锂锰基、三元正极材料等。钽铌尾矿锂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与工程示范:通过对锂云母可浮选性及浮选药剂高性能化、长石混合精矿浮选分离、锂云母提锂母液中钾铷铯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与攻关,开展万吨级钽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成套技术开发与工程示范。新能源汽车: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研发对象,研究整车结构设计、驱动电机匹配及其控制系统设计、动力电池匹配及其管理系统设计、整车安全性可靠性设计及验证、汽车零部件的适配设计、整车电子控制及通信系统设计技术、产品制造技术等。关键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