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内外发展态势(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外发展态势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外发展现状(1)国外大学本专业培养目标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的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逐渐增多,各国的教育机构越来越注重培养本国的国际经济型人才。美国及英国作为国际贸易的核心地带,其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较为成熟。在美国及英国,并无专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该专业被归类于 “国际商务”(International Business)或“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这类性质的专业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让学生形成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通过对国际贸
2、易及国际投资市场的了解,熟悉宏观经济、政治制度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学会如何在国际贸易领域把握商机。使商务教育成为一种国际化的教育涵盖金融、营销、商业策略等等。如耶鲁大学国际商务(International Business)专业简介所言:“我们设置的课程不仅仅要能适用于纽约或旧金山,还要能关注到巴西利亚甚至上海。”要求学生将各门经济课程融会贯通。从大量的实践中摸索规律,将专业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给学生以企业家与“商人”的基本训练。(2)国外大学相同或相近专业课程设置及特点课程设置方面:国外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第一个层面:分析竞争的基本因素变化。注
3、重培养贸易对象国家的政策、法规、风俗习惯,做到“知己知彼”。这是课程设置的基本层级。第二个层面:分析国内政策及其对国际商业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运用一系列企业案例分析,调查研究企业怎样面对外国政府政策的影响,避免不利的政策,利用有利的政策,进行有效预测。在这一层面上,学习不只停留在理论上,实践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案例分析具有其实用性,对学生将来真正从事商务活动有极大帮助。第三个层面:研究国际经济组织和秩序,如GATT和NAFTA是怎样影响并改变国际商业运作的,考察国际问题,如环境、人权等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微妙影响。将本专业的学习细分,有助于学生从细部考察。第四个层面:研究信息社会下的国际贸易。
4、互联网的出现,使国际贸易的发展更为迅速、发达,信息的获取速度和数量成为竞争的关键。这方面的内容安排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所典型大学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资料来源:陈晋,肖东生,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初探,外国教育研究,2002.03 P21:上述课程的设置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包括开设经典的经济课程,如宏观经济管理、微观经济管理,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会计、营销、法律知识。但重点在于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而非公司的内部经营管理。比如开设的“国际贸易文化”(Interna-tional Business Culture)、“国际商务环
5、境”(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vironment)以及“国际市场营销”(International Marketing)等,强调学生熟悉他国的商业运作规律及经济环境。学校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增加对该国商务的感性认识。其次,掌握公司与国际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明确研究的地域,了解其经济政策与环境并能提供贸易策略。美国及英国的国际贸易专业更加细化,学生确定专业后可以有选择的倾向某一地域的研究,一些学校甚至设置了地域研究中心(Regional Research Offices),以满足学生这一要求。较之中国的国际贸易专业,其显著的特点是学习有针对性,注重某一地域的研究,明确其
6、今后的工作方向。最后,注重掌握交际技能,强调语言能力、合作精神、商务伦理道德等发面的培养工作。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或相近专业国外发展趋势(1)强调良好的硬件及软件环境首先,国外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强调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施给学生提供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力求给学生提供模拟的仿真商务环境。很多课程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有些课程模拟生产线和成本核算变化等商务情况。其次,专业课程的设置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使课程设置更符合经济环境,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理论及实践变化的规则。最后,经常安排讲座,增加学术互动和交流。比如,耶鲁大学专门安排大量的专家讲座,邀请来自世界银行、政
7、府商务部门以及州长来讨论涵盖热点地区的经济问题。(2)注重实践环节将课程学习与实践较早的结合是国外国际商务课程的显著特点。为加强学生的实践机会与能力,国外学校大多采用“实习制度”。例如,国外学校通常设有“placement”的机构,该类机构帮助学生联系短期或是长期的实习单位。此外,教学环节大量使用案例分析,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身临其境。(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内发展态势今后20年,将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包括企业及其构成的产业,以及它们的贸易活动都将要共同参与国际经济的大循环。近年来,随着中国落实入世承诺的步步深入,对外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
8、度不断扩大,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将成为我国企业、政府机构及相关领域基本和普遍需求。对外经济与贸易人才必须具备较宽的知识跨度,既要懂国际经济的运行规则又要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物,既要又较扎实的理论训练又要又较熟练的操作技能。目前,社会对这种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这种较宽知识跨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西部地区有很大发展空间。为了给人才市场更好的输送人才,全国各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这对中国高校专业建设固然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新形势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了,所需要的经贸人员不仅要具有日常
9、生活所需的听、说、写、译的外语能力,还应懂得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了解国际贸易惯例,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能够参与解决国际争端的专门谈判能力等。这就要求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培养有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对外经济贸易理论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和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技能、信息处理和沟通技术及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能熟练运用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知识独立进行业务操作的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背景及发展现状就我国目前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而言,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3个方向。第一,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研究人才。侧重
10、于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贸易发展历史、现状及其演变趋势的研究,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等理论研究。这类专业主要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才。第二,对外经济贸易实务人才。掌握国际商品贸易综合理论与实务操作知识,具备国际贸易实务技能专长,直接从事针对具体工(农)业产品、工(农)业技术的外经贸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第三,国际商务管理人才。此类外贸高端人才倾向兼具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和企业管理能力、知识的交叉型人才,既要熟悉国际商务规则与政策,有良好的外贸操作技能,还要懂得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和跨国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是主要负责对外贸易项目运作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2国
11、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及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已全面放开,中国经济已全面融于世界并快速发展。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加快培养更多思想好、外语强、理论懂、业务通、后劲足的高素质国贸专业人才,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目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发展趋势表现如下:(1)适应用人单位对国贸专业人才思想品德素质要求,切实加强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力度,养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在当前外贸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极为重视。但是,据用人单位反映,目前
12、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不久就普遍心态浮躁,不安心本职工作,没工作几天就频繁跳槽,让用人单位陷入想用又不敢用的尴尬境地。待遇上相互攀比,既好高骛远,又眼高手低,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缺乏爱岗敬业教育和吃苦耐劳锻炼,独生子女较多,从小就养成贪图享受,不愿吃苦的习惯,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在国贸专业,在其他专业中也普遍存在,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和制约我国专业人才健康成长和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必须引起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针对这一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从现在起,要切实加强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力度,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一方面要
13、教育学生热爱专业,在校期间要进行艰苦奋斗和抗压抗挫能力的训练,养成能够吃苦,乐于奉献的好品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重专业能力训练,增强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的信心。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注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有机结合,不要一味追求眼前利益而放弃积累工作阅历和工作经验的大好机会,力求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避免盲目跳槽。(2)适应用人单位对国贸专业人才基础能力素质要求,切实加强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努力提高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要求,受到国贸专业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这不仅是国贸专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更重要是由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融于世界经济这一客观实际需要所决定的。今后的进出
14、口业务将是以电子商务为载体,朝着信息化、无纸化方向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贸易方式必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基础能力素质的培养。首先要加大基础和专业英语听、说、读、写的授课时间,改进教学方法,针对目前由于盲目扩招形成教学班学生人数过多的情况,下决心改“大锅煮为小灶煨”,强化课堂教学,立足实际应用。其次,计算机的应用必须与电子商务和进出口业务模拟有机结合,做到全英文网上模拟,使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相互结合,相互促进。(3)适应用人单位对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将专业技能训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对工作的适应能力。专业能力素质不仅仅从书本中得到,更重要的是从实践教学
15、环节中加以掌握。我们知道,在国际贸易实务中,理论和实践是有距离的,要缩短这一距离,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操作。目前我们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很多人是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才导致对自己、对工作缺乏信心,而频繁跳槽换岗。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必须两手抓,一方面加强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增强实战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模拟训练,确保国贸专业大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岗位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要将能力素质的培养与爱岗敬业的思想品德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正确认识国际贸易工作的困难和挑战,才能树立起战胜困难、努力
16、工作的信心和动力。(4)适应用人单位对国贸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素质要求,增强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一直是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需要改进和加强的薄弱环节。目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渠道单一,培养方式缺乏个性,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国贸专业人才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潜力的发挥。创新能力素质,是从更高层次上提升和发挥国贸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既要求我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教学工作中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和经验,扩大创新能力的培养渠道,走出课堂,面向社会,扩大视野,学会在社会实践中将所掌握的经贸知识融会贯通,并从中寻找规律和开拓创新。又要求我们要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从制度上
17、保证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制、学分、教学方式、激励机制、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都要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商业交往能力,具有百折不挠的职业作风和快速应变、理性分析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业务拓展能力才能真正得以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形成。二、地方财经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全国各高校的普及,人才市场逐渐出现了供求不平衡的现象,加之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了不同院校相同专业人才专业水平高低不均以及就业喜忧参半等现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一)存在两个极端,使得人才培养偏离本科目
18、标体现在:或是过分强调所谓的“操作技能”跟单的一些技术与有关单证的制作,把学生培养的终极目标局限在最低级的操作层面,这通常是一般高等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这无疑是变相降低了本科教学目标,背离了本科教育的宗旨;或是只注重理论学习,认为本科教学就应该系统的学习有关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为企业相关决策提供服务,这就使得培养的学生品质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出现就业市场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二)双语教学力度不够国际经济与贸易是一门国际化特征非常强的专业,在业务实践中需要与世界上不同国家交往,主要工作语言为英语,所以开展双语教学非常必要也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但能实施双语教学的师资严重匮乏,既精通专
19、业也精通一门外语的教师为数不多。(三)适合的双语教材严重不足大部分高校严重缺乏实施双语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环境。同一个授课班级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从心理上排斥外语,无法统一实施;在课堂上,由于班级人数较多,能分配给每个人练习的时间就很少,结果教学效果不明显。由于不同的学校师资生源质量不同,很难实施统一的教学模式,这就提高了对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的要求,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教学方法,不断摸索,探讨适合本学校本班级的方式方法。(四)教学实验室建设相对匮乏,能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实习的不多目前很多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没有配套的实验室。有的高校甚至连多媒体教学都未能实现,还是地地道道的黑板加
20、书本式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学生掌握实践操作知识。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前缺乏实践机会,根本不清楚具体的国际贸易工作会涉及哪些方面,难以胜任公司期望的岗位,所以增加了就业难度。结果专业教育既没有满足市场需要,也浪费了教育资源。高校应与外经贸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建立长期联系,定期聘请大型外贸企业的外销员、报关员或者营销经理以及外经贸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等实际参与或指导高校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五)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对我们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进行修改完善,使我们本专业教育
21、能够达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三、地方财经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发展的思路(一)总体思路毕业生毕业后的去向一是考研进入学术研究部门,二是直接参加社会实践工作进入企业事业政府机关,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因不同部门而不同。学术科研单位需要的是理论功底深厚,具有科研能力和富有学术探索精神的人才。该种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低年级抓起,而进入大学三年级就要确定考研的方向,做好考前的准备,所以理论课程,即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课程宜在前三年开完。况且,大学前三年学生心态比较稳定,适宜系统地进行理论学习。当进入考研准备阶段时,学生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理论基础,再经过强化综合进行针对性地复习,对考研
22、学生来说效果会更好。即便对于所有学生来说,优先完成理论基础的准备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企业、事业及行政机关部门来说,接触的是日常的具体事务,即涉及如何做的问题,更多需要的是懂得外经贸实务的人才。这类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庞杂,缺乏系统性,如国际投资、国际商法(双语)、外贸函电(双语)、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商务英语听说、跨国公司的经营与管理等。这类课程内容易于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开课较早对学生毕业前的实习及找工作不利,实习需要的基本是实务性的知识,招聘单位也大都根据对学生实务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考核决定录用与否,所以这类课程宜尽量开在后面,实现与毕业实习和实践工作的紧密衔接。加大对创
23、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1.实训教师配备和实训组织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同时组织实训课程教师进修学习,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毕业实习安排落到实处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
24、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 接受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4.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 使教学模拟性实验、专业实战性实践和专业综合性实训三个环节能环环相扣、有机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在课程设置合理的情况下,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让他们充分了解专业的特点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自己的个人兴趣,在偏理论和偏实务方面进行选择
25、,合理安排自己的选修课程范围。5.重新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提高创新性、应用性专业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本专业实务性、专业性课程开设偏少。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课时偏少,必
26、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而影响毕业生就业,拉长学生适应工作业务的时间。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必须有足够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程的设立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双语)、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海关报关与商检实训、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
27、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操作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其本科教育定位在培养学生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操作技能上。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我们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以便培养出较扎实理论功底、动手能力强的国际经贸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可形成以下特色:1 注重基础理论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经济学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专题讲座的课程学习安排,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
28、的能力,2 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和教学实践基地,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出既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操作技能的专门人才。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特色,为西部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服务。根据我校本专业生源特点,培养方案中应有反映地方对外贸易发展内容的课程设计,有侧重点的研究陕西乃至西部地区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内在规律,探讨西部地区经济贸易发展的途径,促进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实施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强调采取实施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既要保证学生对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技能的掌握,又要保
29、证学生毕业离校后有较强的继续教育意识与自学能力,为其日后向高级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发展打基础。厚基础指学生具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经济学课程基础,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思想和规律;注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惯例、商品学、国际贸易地理等应用专业课程的教学,给学生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重实践是指课程体系向应用化方向调整,定位于重点培养面向实际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能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与目前国内的外经贸行业的职业资格教育结合,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加强实务类理论课程的延展,开设国家报
30、关员、报检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从业资格考试涉及的课程,鼓励学生在毕业前报考相应的从业资格考试并获取资格证书。这种理论课程体系的调整,一方面从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上大大加强国际贸易实务类理论课程的延展,提高学生工作技能,改善过去偏重理论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学生拥有一些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赢得就业机会。宽口径指根据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求趋向务实化、多样化的实际情况,我们顺应管理、经济两个一级学科日益交叉的现实发展趋势,增设管理学科课程,给学生在知识构成方面引入管理的基本规律,力争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更高的专业应用技能,为其日后的工作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综合应用型国际
31、经济贸易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定位特点,其实质是在学校期间,培养目标和体系以专业人才的实务能力本位、自学能力为优先;学生离校后,可以利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能力,继续自我学习和提高。(四)各模块的主要实现手段(课程模块、能力模块、素质模块)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明晰和合理,我们要改变过去简单利用课程教学来完成学生培养的方式。为实施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需要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将过去简单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方式转变为重实践、重素质培养课程设置方式。具体来讲,就是将所有课程和训练按照课程模块、能力模块和素质模块来进行细分。1.课
32、程模块的实现手段在课程模块上,为实现我们厚基础及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我们需要在课程上进行相应的调整,按照目前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增减课程,调整教学课程开设的学期。具体表现为:(1)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按照教育部关于经济类、管理类核心课程的设置要求,本专业设置的学科共同课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和宏观部分)、国际经济学(双语)、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能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实现厚基础的培养模式。(2)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理论与方法为保证本专业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本专业开设方向必修课包括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双语)、国际服务贸
33、易、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方向选修课包括经贸专业英语、国际商务、外贸商品学、世界经济概论、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经贸地理、国际技术贸易、陕西对外贸易发展专题、国际贸易理论前沿专题等。(3)贸易实务操作及英语的应用能力培养为保证本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更好的被用人单位采纳,我们才课程设置上突出了贸易实务操作及英语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方向必修课开设了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物流、商务英语听说、国际商法(双语)、外贸函电(双语)、国际结算(双语)。选修课开设了经贸专业英语、国际商务(双语)、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税收与关税实务、进出口商品包装等(4)了解本学科理论发展动态,掌握本专业领
34、域相关法律要求为保证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在其他领域有所建树,并配合其未来进一步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过程,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一些其他学科的课程和本学科的理论前沿知识。2.能力模块的实现手段为提高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了重实践的方面。其实现的手段除了在课程设置上开始课内实训外,增加开设3门独立实训课程。独立的实训课程外,还结合学年论文、专业论文、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等多种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1)独立实践课程的开设已经开设的课程有外贸单证实务实训,增加开设外贸交易磋商实训、海关报关与报检实训、国际货代实训。(2)实践
35、性教学活动社会经济调查方法选修课程为理论基础:完成中期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假期社会调查等3.素质模块的实现手段为实现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要求,我们需要在下大力气提高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素质模块的实现手段主要分散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英语水平的提高。(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突出体现在实训环节,在实训环节里,教师要尽量做到与实际相联系,并利用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带领学生深入实际,体会实际过程中,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适当引进既具有外贸公司工作经历又具备高校教师资格的人才为兼职教授到校任教,或者派教师到外贸企业观摩培训,是解决教师本身实践
36、经验不足的办法。教师问题解决得好坏,关系到高校能否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成败。鼓励学生的拓展性思考,利用学期学年论文、讨论等模式,加强学生对业务拓展能力的培养。具体为:学年论文要突出实践性内容,尽量是国际贸易操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探讨,而不强调其学术性。专业实践或中期实习可以集中在某个学期,也可以分散在各个学期,带领学生参观考察外贸企业,或请有关人士为学生现身说法,在实践结束后,要上交中期实习报告。毕业实习严格要求学生选择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关的企业及行业实习,学以致用,提升个人业务能力。毕业论文要突出学术性,增强研究型及应用型的探索。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放眼国际,思考未来。(2)加强本专业英语教学的课程设计体现国际经济学修改为国际经济学(双语);原有双语课程: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经贸专业英语课时由36增加到54;原有:商务英语听说72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