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斌《与山为邻垂直的牧场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斌《与山为邻垂直的牧场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与山为邻垂直的牧场课堂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部分(一)课标分析通过哈萨克族在天山垂直的牧场上放牧的典型实例,说明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二)教材分析“垂直的牧场”,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同时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独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三)学生分析(1)这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让学生做课前资料收集的工作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2)学习内容中有一些问
2、题较难理解,设计一些小游戏或迷语是必要的。(3)学生深入剖析问题的能力不足,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最终能够完成从表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四)教学目标1、识与技能: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场的分布情况,以及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图、析图,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运用示意图来说明地理事物特征的能力。3、 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内容,进一步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五)教学重点与难
3、点1 教学重点:哈萨克族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2 教学难点:哈萨克族利用自然条件组织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六)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七)教学用具 教学准备:有关“垂直的牧场”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萨克族的图片资料,以及转场的视频资料和歌曲天堂的MTV。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天山牧场的资料,以及有关哈萨克族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部分1、请同学们在课前搜集天山牧场的资料,以及有关哈萨克族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的材料。2、思考天山的自然条件与哈萨克族的生产生活状况之间又怎样的联系。(二)新课导入部分1、音
4、乐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播放歌曲天堂,使学生认识蒙古草原及放牧生活。2、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其它种类的放牧生活,通过迷语引入天山垂直牧场的教学内容。(三)师生互动部分板书设计: 第二课 与山为邻 垂 自然条件:位置、地形、气候直 天 自然景观垂直变化的 牧 山 生产特点:四季放牧场 生活特点:转 场教学活动程序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新知1. 展示天山的美好风光学生欣赏使学生对天山初步认识2.根据书中的地图分析天山的自然情况学生分析并回答问题加强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天山的自然情况,并引出自然景观垂直变化的内容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启发学生认识自然条件与景观变化之间
5、的关系4.请同学根据书中的内容画一幅天山自然景观垂直分布图简图学生动手画加强学生运用示意图来说明地理事物特征的能力5.请同学根据自己手中的简图为哈萨克人设计“四季放牧”的路线。学生动手设计有利于学生放手自学,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6.引导学生分析正确的安排方式学生思考并回答突破难点,使同学达成共识7.展示四季牧场的图片学生欣赏加深学生印象8.针对前面学过的内容进行练习学生回答巩固记忆9.展示:转场片段,让学生边看边思考为什么要转场学生欣赏并思考回答引导学生认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10、根据系列图片编故事,说明这种生活方式对人们衣食住行的影响学生分组活动进一步认识生产方式对生活方式的影
6、响(四)课堂总结部分(1)请同学们从自然条件、自然景观、生产特点和生活特点四个方面来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过的知识。(2)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哈萨克人四季放牧,幸福生活中蕴涵着怎样的科学道理。使学生由浅入深,认识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五)课后作业部分单向选择题1、哈萨克牧民没有固定的家是因为( )A、哈萨克牧民喜欢旅游,四海为家。B、哈萨克牧民生活困难,只能四处漂泊。C、哈萨克牧民为适应天山特殊的自然条件而采取的生活方式。2、天山牧区的黄金季节在.(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3、以放牧为生的哈萨克牧民,充分利用天山的草场资源,安排牧业生产活动,使 成为天山畜牧业
7、的一大特色。A、一季放牧 B、二季放牧 C、三季放牧 D、四季放牧4、我国新疆的牧民们在季节交替的时候,从一个牧场转向另一个牧场被称为.()、移场、转场 、搬场、换场问答题:比较天山哈萨克牧民和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哪些不同?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差别?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在前两个月的教学过程中,我由于刚刚接触教学工作,尤其又是历史与社会这门新课程,为了尽快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为自己制定了完善教学三步骤:老师讲课清楚、明白,学生听课积极、活跃,考试成绩稳步提升。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把课讲明白。历史与社会中的第一册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而这一直以来是我较为薄弱的方面。为了能更清楚地向学生
8、讲授这些内容,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又积极询问其他老教师,听课学习,向他们取经。经过了两个月的摸索后,我渐渐能够在头脑中形成一条线索。其后,我发现在课堂上,仅仅讲清楚是不够的,学生积极性不高,听课状况一般也不行,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我又开始研究如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历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因此,如果能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让学生提高兴趣,加强他们的参与性,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我着力于搞一些他们喜欢的活动,或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为此我开始冥思苦想,比如,我借鉴了语文课,提炼文章中心思想,概括课文内容的方式
9、,让学生在学完一课后,自己总结知识要点,概括一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又如,在较有争议的问题上,让同学们互相讨论各种可能性,以加深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另外,我还设计过让同学撰写拍卖宣传词的活动,使他们通过这种活动能够主动认识到某些事件或事物的特点。通过这样一些活动后,我发现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学生学习历社课的热情也有所提高。最后,在经过期中考试后,我发现同学的成绩考的并不是很理想,经过和其他老师的沟通后,我意识到,知识点是需要反复强调,并多加练习才能记住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刚刚步出小学,还没有学会自我学习,因此在讲授和复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引导,帮助他们认识和记忆重要的知识点,这样我又在课堂上加入了练
10、习、巩固知识的部分。在经过了半学期的经验积累后,我决定选择历史与社会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中的天山牧场部分作为自己的教学实验课,总结并实践已下半学期以来的教学心得。这一课上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距离学生的生活非常遥远,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到生活情境中去是我要解决的难题。首先我让学生听腾格尔的天堂,使学生从熟悉的草原牧场过渡到垂直的牧场,了解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放牧形式。接着展示天山的风光图片,使学生初步认识天山,形成直观的概念,再根据书中的地图分析天山的自然情况,使学生既能加强运用地图掌握信息的能力,又能进一步认识天山。让学生正确认识天山的自然情况,了解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是个难点,因此这里我设
11、计了一个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活动,让同学们根据书上的介绍,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加强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四季放牧问题也是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奥妙和道理,我设计活动让学生小组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放牧路线,最后以羊儿吃得好,路要跑得少,草要长得好几个原则为基准,让学生总结出最佳路线。接着展示四季牧场的图片,使学生实现四季牧场从抽象到直观的转变,再做一些练习题加以巩固,由此同学们对这一部分内容,能够深刻认识。从自然到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使这一堂课的主要线索,因此转场使这一节课的又一个难点,为了加强同学对这一陌生词汇的理解,我找到了一个哈萨克人转场的片断,让学生看完后总结一
12、下什么是转场,为什么要转场,并列出了一些图片,让同学们看图说话,通过这一系列直观的图像及同学动脑思考相结合的活动后,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什么是转场,为什么要转场。最后是理论深化部分,让学生讨论完成,使同学完成从表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最终理解了“因地制宜”这个深刻道理。再做了一些练习巩固之后,我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本课知识点,并布置了作业。这是我这一堂课的整个设计过程。这一节课上完后,我听取了老师各方面的意见,再加上我自己的感受,列出以下几点感受:1、 整个课堂设计,环环相接,较好的完成了整节课的内容,都由于缺乏经验,各个环节进行的时间没有把握好,以至于没有完成课堂内容,这是我以后在课堂上应该多加注意
13、的。2、 讲授过程中,语言较为流畅,表述较为简练、清楚,能够注意用一些描述性的词句加深学生的认识,但由于语调问题,较为平淡,课堂缺少一些活力和激情,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情绪,这是我要努力揣摩和练习加强的地方。3、 运用视频、音频及图片较多,但在自然景观垂直分布部分,没有充分运用已有的资料,这是我的失误,如果能够展示一些各个自然景观带的图片,将更有利于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把握。4、 课前没有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至于一些环节的设计不能适应学生水平,另外问题设计的语言表述上也存在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应该更多了解学生,学会用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来设计问题和授课,相信如果这方面改进,将会有更好的效果。 所谓教学,既要考虑到如何教,也要考虑到如何学,我现在所写的不过是我思考和学习过程中微小的一步,也许不全面,也许不够深刻,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还会继续努力,并将这一阶段的探索作为我前进的基石,希望能够逐渐步入轨道,为将来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