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个有效教师 (2).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79313706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一个有效教师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什么是一个有效教师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什么是一个有效教师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一个有效教师 (2).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什么是一个有效教师如何组织有效教学 1、 我认为一个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2、组织有效教学,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1、清晰授课。所谓清晰授课是指教师向全班呈现内容时的清晰程度如何。有效教师能使要点易于被学生理解,能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他的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而“欠有效”教师则语言含糊,有歧义或不明确,或者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或者给学生

2、的指导常常让学生不能理解,需要一再反复说明。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清晰而直接地与学生交流,他们常常跑题,他们的讲话或者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或者讲话方式削弱了内容呈现的清晰度。如果能很清晰地教学,呈现材料就可以少花时间,而且学生第一次就可以正确地回答你的问题,你也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2、多样化教学。它是指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提问题,教师可以提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问题,如果把它们同课时节奏与序列结合起来,就可以产生出富有意义的多样化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掌握提问艺术。多样化教学的另一明显有效的方法,是对学习材料、设备、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等的运用、教室里的物质的质地、多样的视

3、觉效果都能增加教学的多样化,并与学生的注意力相关。学生注意力水平越高,教学有效性越高。3、任务导向。它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学。教师用于教学的时间越多,学生学习机会就越多。在课前课后,教师都应自问,我讲课、提问用了多少时间,鼓励学生咨询或独立思考用了多少时间,我组织教学并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用了多少时间,我评估学生行为用了多少时间。如果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教授切题的内容,而不是先把时间用在那些只是有可能需要的过程和教材上,然后才让学生获得教学内容。相比之下,在他的课堂上学生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成功率可能更高。4、引导学生投

4、入学习过程,增加学生学习时间。学生实际投入学习的时间,与教授某个知识点的时间不同。教师的教根本上是用于学生的学,如果在上课的任何时候,居然有1/4的学生在走神,那么有效性便打了折扣。5、确保学生成功率。它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学生理解任务只是偶尔因粗心而犯错,那么学生成功率高。学生不完全理解任务,会犯一些实质性的错误,那么成功率中等。而如果学生根本不理解任务,更谈不上完成任务了,那么这是一堂低效无效的课。教师的任务导向、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投入率与学生成功率密切相关。高成功率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对学科内容和学习的积极态度,是有效教师最大的追求。 关于有效教学的新方向

5、有效教学的历史实践和相关的理论研究已经显示出一些新的方向:“隐性学习”、“体验学习”、“研究性学习”。其中“体验学习”是一个基本的发展方向,广义的“体验学习”可以包涵“隐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发现学习”、“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有指导的自主学习”等等已经隐含了“体验学习”的基本理念。第一节隐性学习知识除了是客观的,它还具有不可言传的“隐性”之维。知识有可言传的部分,也有不可言传的部分;有可教的部分,也有不可教的部分。对于不可教的部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只能由学生亲自去操作、使用、探究,与之相应的学习方式可以称为“隐性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满

6、足于为学生提供确定的、客观的显性知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以保持和记忆确定的知识结果为标准,至于学生个体是否理解及理解程度如何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建设的过程。“这些东西不能像砖块那样,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也不能像人们用切成小块分享一个馅饼的办法给人分享。”所以,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还是学不到什么。在教育中,“我们能够向学生提供数以千计的现成的观念,而且的确这样做了;但是我们一般并没有尽很大努力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在这种情境中,他自己的活动能产生观念,证实观念,坚

7、守观念即察觉到事物的意义或联系。这样做,并不是说教师可以袖手旁观;而是要教师不把现成的教材提供给学生,然后用心听他背得是否正确,替代的方法并不是要他保持沉默,而是要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在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学习者,而学习者,虽然自己不觉得,也是一位教师总的看来,无论教师或学生愈少意识到自己在那里施教或受教就愈好。”第二节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体验情感。它的基本假设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递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状况是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学生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

8、人化的理解。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机制中,学生只是作为知识的“旁观者”,似乎学生并不需要直接地在“探究”知识中领悟知识,而只需要接受教材、教师或图书馆中的有关知识结论之后,就可以收获知识。事实上,这种将学生作为知识的“旁观者”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对知识缺乏基本的热情和兴趣。学生总感到学到的知识是外在的,与他们的个人生活无关。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被知识包裹,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浸泡在知识世界中。又由于知识片面地以“普遍”知识、“客观”知识自居,导致长期生活在知识世界中的学生很难体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知识不恰当地片面强调它的抽象性与普遍性,而大量地抛弃了情绪性与行动性这两个基本的知识性质。所以,教育的危机,多

9、半与知识学习中的“客观”和“旁观”立场有关。这种客观、旁观立场有时也被理解为“主体-客体”的“旁观”思维方式或者“对象”思维方式。从“接受学习”到“体验学习”的转换,须以扭转这种“客观”式、“旁观”式的知识态度为基点,使教育从客观化、旁观化的态度向情绪化、行动化的状态返回,从“主体-客体”的“旁观”、“对象”思维向“参与”、“当局”思维返回。这样,知识就不再是纯粹认知的活动,“求”知意味着知识总已经与人的情绪、情感、欲望、信仰相关。当知识被理解为“求知”时,就很像人们将哲学解释为“爱智慧”或类似杜威将人与环境的“互动”解释为“智慧行动”。于是,学校中的知识追求的根本目的就可以理解为“过一种热情

10、的生活”。也因此有人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沟通一个人的感情。其实,一旦学生有了求知兴趣,知识的形态已经发生转化。与其说学生在学知识,不如说学生是在进入人生的信仰之旅。也许,好教师原本就不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信仰。也许,什么是一个好教师与什么是一个好牧师,是同样的提问。第三节研究性学习长期以来,接受学习方式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有支配地位,“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成为课堂教学中接受学习的典型模式。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主要在于接受学习方式所依托的知识观未能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知识观倾向于把“知识”视为客观的、普遍的、确定的结论,作为认识者的个人与知识不能发生任何关联,个人的热情参与、个人的见解看法不能构成

11、客观知识的一部分,反而被视为对知识的干扰。个人参与和个人见解等只能作为增强动机、“主动”接受知识的手段或媒介。当这种客观的、普适的知识进入课程之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提问方式和“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理所当然地把课程知识视为学生只能接受的既定结论。教师所做的是考虑如何有效地把既定的课程知识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学生需要做的则是怎样把通过教师传递的课程知识原样照收,接受过来。评价学习结果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能够保持记忆,在需要时准确无误地把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再现出来。实际上,这种外显的知识结论(焦点知识)不过是冰山一角。表面看来,知识是简单的、清晰的、可言传的,但如果没有冰山一角下面所存在的大量

12、的隐性的、复杂的、甚至不可言传的知识作为强有力的支撑,这种冰山一角的知识只能成为干枯的、僵死的东西,失去基本的活力和生机。正是看到接受学习方式的根本问题所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力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研究性学习”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之一。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及其“研究性学习”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同样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地投入探究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并认可学生对知识作出个人化的理解和创见。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授学生简单地接受现成的知识结论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知识批判性地反思、创造性地理解,共同创生知识意

13、义的过程。学生最后的学习结果,即使是接受了既有的结论,也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支撑这一显性的、可言传的冰山一角式的知识结论的,正是大量的、丰富的个人热情参与、体验、亲历过程中形成的个人化理解。每一个人对知识结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人探究、亲历知识的过程都是个人独特性的展现。成功的知识学习是学习者个人整个人格及其全身心投入的结果。可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基本学习方式,体现的是一种新的知识观。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和情感.态度等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如何从现有的课堂教学中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并加以利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都要面对并应引起高度重视

14、的问题。一、课程物质资源的开发课程物质资源主要是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物质保障,如必需的场地、设施、设备、物资、资料等。从课程资源的视角来看,有效教学惫味着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没有物质资源的前提条件,就无所谓有效教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而言.课程物质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和媒体资源的开发。1.教材的再度开发教材作为实现课程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课程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但是要使教材更加完善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一备教材就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坚实的活动平台和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从中得到丰富、充足的素材和极大的启示。现代课堂教学既要有传授知识的过程.又要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方法的掌握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既要读出它的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