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师教学.doc(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数学教师教学“导”在何处庆华小学 陈宏杰【关键词】:把握“导”的时机,掌握“导”的方法,优化数学教学【摘要】: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导”的时机,掌握“导”的方法,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在何处,应如何有效地施导?一、“导”在设疑激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能
2、被2、3、5整 除的数”一课时,我首先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师生“竞猜”活动:依次由学生任意列举一些整数,大家来判断它们能否被2、3或5整除,看谁答得快。结果每次都是老师取胜。老师的“神速”判断使学生大惑不解,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要知道老师的“妙法”。教师顺势引入新课:“能被2、3、5整除的数都有一定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就会迅速而又准确。教学中,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着老师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二、“导”在以旧引新,促进知识的迁移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
3、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以旧引新的“导”,要注意训练题既要有利于学生充分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点“穿针引线”,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不能过于降低学习和探索思考问题的坡度,使他们觉得兴味索然。三、“导”在学法提示,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从三年级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去指导学
4、生阅读课本,提示阅读方法和重点。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的阅读;符合所学知识要点的阅读;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阅读。重概念,重算理,重思路。学生按照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求、方法、步骤去阅读课本(插图)、理思路、找难点、抓重点、想疑点。较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自学应用题的方法。学生通过看,弄清了思路;通过想,找到了解题的关键;通过做,理解和掌握其规律及分析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并筛选出最佳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素质及思维技能均得到了培养。四、“导”在重难点突破,加深知识的理解 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而往往一些知识的重点也就是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抽象性的知
5、识上,它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为了将这一对矛盾很好统一起来,我在学习的重难点处施导时注意: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 、判断、联想的方法进行推理。在学习“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正确理解分数意义是教学的重点,而单位“1”的抽象性又使它成为掌握分数意义的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从观察图形入手,进行以下四个环节的引导:观察:观察内容。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概括:通过观察和对比,单位“1”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比较清晰的表象,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即: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运用
6、:实际运用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一种手段。于是我又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单位“1”的意义。以具体生动的直观图形作为认知的起点,在向抽象思维过渡过程中,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将观察、语言及思维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单位“1”含义有了较清晰而又准确的理解,顺利突破了难点。五、“导”在规律的归纳概括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定律、概念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将具体直观的表象概括成规律性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他们感到最困难的一点。因此,我十分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对于有关概念的概括,注意引导学生从有关诸多因素中,抽取出体现其本质特
7、征的因素进行概括;对有关计算法则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过程及步骤去归纳概括。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由操作思维到形象思维最后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知识理解清晰、记得牢、应用灵活。并且能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六、“导”在开拓学习思路,融会贯通知识要点 传统的习题,条件完备,结论明确。一般情况下,解题就是找出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 ,即只要得了一个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解题时很少对题目作深入地探索。为了打破学生解题时思路狭窄的禁锢,在设计练习时引导学生放开思路
8、,积极探索,打破常规,设计以下三类开放性习题:(1)条件一定,结论不一定的习题。这类习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追求“多答案”开放性数学问题的机会,让他们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 (2)条件不一定,结论一定的习题。如此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同一结论,可能来自不同的条件,或不同的渠道,有利于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同时,也可激起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从成功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3)条件不一定,结论不一定的习题。这类习题首先要对题目进行分析,再过渡到综合处理,这是更高一级的数学思维活动。这类题的设计可将结论部分隐去让学生自己探讨,导出关系。使学生所学知识构建成一个整体,融汇贯通。综上所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注意从思维的兴趣、目标、方法、过程及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对 学生进行引导,并注意把握“导”的时机,掌握“导”的方法,才能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参考文献】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 中国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