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生处理好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差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帮助学生处理好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差异.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何帮助学生处理好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差异内容提要:初高中物理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差异及学习方法的差异。在教学中注意从新旧知识的同一和深化,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集体研究的能力。教师应注重知识纵横脉络,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特点,跨越高中物理的“高台阶”。关键词:物理学习 差异 处理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教师也感到难教,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初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要求存在着较大跳跃,学生学习习惯、方法难以适应造成的。笔者认为处理好这些差异,做好初、高中物理课程学习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将有利于帮助学生顺利跨越“高台阶
2、”。本文试图从教材内容特点、学生常见困难及老师应对策略几个方面探讨。一、初高中物理的内容和要求的差异初中物理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而高中物理则是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条件限制苛刻,方法灵活,题型多变,由于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初高中物理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差异高中物理问题的解决,对使用数学工具的要求提高。初中物理课程中大多数多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也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比例关系的运用如重力的计算、压力压强的计算等,而且有些概念的定义不是很严谨,如:初中对速度的定义等;高中物理
3、课程,大部分问题不单是作定性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大量的,甚至要用到立体几何、三角函数、图像等相对复杂的定量计算。如力学分析中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分析,运动学中速度、加速度的合成分解及二次方程的求解、图像方法的运用;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 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不能熟练掌握,更何况要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处理,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高一学生中更为突出。2、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差异初中物理课程的呈现基本上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文字叙述
4、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而且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如:杠杆原理、几何光学等,绝大部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形,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而且对物理内容的讨论也停留再相对交简单的层次;而高中物理课程的知识的呈现,多数以抽象思维为基础,如:高一时质点、光滑平面、瞬时速度、惯性等概念的建立,高二是的电磁场、电磁波等需要在实验基础上,加以抽象、归纳,才能得结论,甚至有些规律难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如:原子结构、核反应等。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等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道高门槛。另外,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
5、简单,现象直观形象,容易理解,求解时只需要简单地把已知条件代入公式即可,造成很多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单一,习惯于背,不习惯于独立思考与归纳;进入高中后,由于需要掌握的内容多,再加上公式、定律的条件限制严格,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这也就需要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抽象的概括与深化,找出个知识点之间的差异与联系。3、标量分析与矢量分析的差异初中物理问题的解决,主要使用算术、代数方法,如长度、密度、路程的计算等;高中物理问题的解决,除了考虑物理量本身的数量大小之外,很多情况还必须分析物理量的方向影响,如力的分解与合成、运动学中的速度加速度的合成等,三角知识、正
6、交分析的引入无疑增大了学生处理问题的难度。4、单一过程与复杂过程的差异初中学习中较多运用记忆方法掌握知识,对理解、分析方法使用的程度要求不高;高中物理求解的问题限制条件复杂、分析方法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如:对于物体的受力分析,初中阶段一般只要求二力平衡,而高中则是多力平衡甚至多力不平衡;对于物体运动情况的分析,在初中阶段只停留在匀速直线运动的层面,往往只要求学生懂得路程、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过程简单,但到了高中,运动学的内容往往与力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物体运动是匀速、变速过程接连出现,除了分析物体运动快慢之外,还要分析物体的受力与速度改变,
7、处理时除了要分析物体运动的过程外,还必须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各种物理量的合成与分解,求解时除了可以运用常见的公式法还可以运用图像法等,物理过程、求解过程将会复杂得多。从初中的简单直观到高一的复杂抽象,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出现不习惯的情况,对问题的考虑不全,以偏概全,容易陷进“套公式”的陷阱。二、学生常见的困难这几年物理教材的改革给人的感觉是内容要求越来越低,物理过程越来越简单,但学生的评价却依然是“物理难学,无从下手”。笔者认为:物理之所以难,除了我们上面分析的原因外,其实,学生自身的原因也不容忽视。1、 学习心理的不适应初中物理内容简单,涉及的现象直观,多为生活中常体验的内容,学生有较多的经
8、验,学习起来有熟悉之感,兴趣浓。但进入中专学校后抽象的理论多了,能力要求高了,课堂容量大了,部分学生思想上没有足够重视,开始跟不上进度,学习中问题也越积越多,成功的体验也越来越少,学习兴趣逐渐减弱。有些学生惰性大,依赖性强,缺乏刻苦精神,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学习不主动,不预习、不复习、不总结;课内不作笔记,或根本不知如何听课;遇到老师的提问,更是紧张不知所措,作业不认真,思路不清晰,喜欢对答案,甚至抄袭;平时不认真钻研课本,缺乏思考的习惯,存在很强的侥幸心理,不懂装懂,不求甚解,希望某一天成绩能突飞猛进。2、 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严重匮乏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平时缺乏劳动,生活中不喜欢于对周围的
9、事物进行观察更不善于思考,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如:在学习参考系内容时“以运动汽车为参考系,远处树木在向汽车靠近”,很多学生感觉难以理解;在学习自由落体时,很多同学说没观察过物体下落是否会越来越快。很多学生在家里就像“土皇帝”,什么家务都不用干,生活经验的匮乏、动手能力的不足、思考习惯的缺失,导致学生在物理的学习过程当中没有主动思考,难以把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建立起恰当的物理模型和物理过程,很多学生连题目的内容都无法读懂,就更不用说求解了。3、 运用数学的能力不足对比初中的四则代数运算,高中的物理对学生的数学运算分析能力要求更高,如在高一的开学阶段已经需要运用矢量的运算、二元二次运算、三角函数运算
10、、极值法、范围讨论等数学方法,而这些方法是高一数学的内容,有些甚至高一数学还没有提及到,如:矢量的运算、三角函数的表示等。学生本来对这些运算方法本来已经是很陌生,再加上无法把数学与物理建立起联系,导致学生倍感物理的“难”。三、老师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由于教学难度的跳跃,学生学习习惯、方法还没有形成,学生在学习高一物理时往往感觉无法适应,为了让学生能感受高中物理的有趣、帮助学生顺利跨越高中物理的“高门槛”,笔者认为,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善于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加强新旧知识的对比虽然高中的物理内容很多方面在初中的教材都已经介绍过,但高中物理的教学,无论是教材的思路、研究方法还是学习
11、的要求都与初中的内容存在极大的差别。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思考学生已学的内容,以及初、高中对该内容的描述及要求上的差别,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对比、迁移和深化,采用多种教学的方法降低学生在跨越“差别”时的难度。如:对于“速度”的理解,在初中时应该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到了高中却变成“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老师应该注意到两者之间的差别,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通过对比让学生能够在比较中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深化。2、 重视实验,强化“物”与“理”的结合“实际”与“理论”是学好物理的两条腿,以往很多老师往往为了“节省时间”,把“物理”当中的“物”省略掉,殊不知刚上高一的学生由于年龄与经历的限制,往往缺少的
12、是对感性观察与思考。在高一阶段的物理学习当中,应多让学生观察实验、多动手做实验、多讨论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笔者曾经就探究牛顿第二定律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笔者将所教班级分成A、B两组,A组采用的是“讲授法”,实验的过程由老师操作,实验数据由老师实验获得,最后“总结”牛顿第二定律,最后再进行内容的巩固,整个内容的介绍用了三个课时;B组采用的是“实验归纳法”,学生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确定“控制变量法”,对“合力”的提供经历了“用弹簧秤”到“挂钩码”、“挂小沙桶”到“倾斜木板”,时间的测量也由“用秒表”到“用打点计时器”,实验的方法不断改进
13、,整个实验过程也用了三个课时。比较两种教学的方法可以看出,在学习的初期,A组同学一开始就“知道”实验的过程、注意事项、实验的结论,而B组的同学则要到最后老师引导总结时才有清晰的思路,但是在后续的学习中却发现,虽然B组同学理解比较晚,但对实验了理解明显比A组同学深刻,特别是对实验原理、实验故障判断及修正,更是A组同学无法可比的。3、 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问题,重视课后信息反馈刚进高一的学生,很多都反应“上课一听就懂,下课一做就错”不会做题目的现象较为突出。上好习题课就成了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习题课教学中应该着重讲思路、讲方法。老师应该从分析题意出发,寻找问题现象、分析问题特点、归纳已知
14、条件、确定所用知识、建立解题模型、完成具体运算。让学生明白解题的根据是什么?怎样联想?如何推算?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归纳和演绎?如何进行判断等分析方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以实现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课后的作业可以反应学生对物理过程的思考与描述,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应该多让学生把物理过程展现在作业本上,让引导学生把自己思考的过程写出来以掌握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情况。4、 注意“备学生”,以免“拔苗助长”在教学的过程中,受传统考试模式和评价体系的影响,往往不少老师都很希望“一步达标”,想把知识点中的所有问题都交代清楚,殊不知到了实际的课堂上却发现,有些问题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就拿“加速度”这一概念来说,如果堂上一股脑地把“正方向”、“速度方向”、“速度变化方向”、“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快慢”等等这些概念抛出,学生不但掌握不了,还会因为每个概念都掌握不深,很容易在以后的学习中把问题混淆。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理解能力发展的水平,把讲授的内容“化整为零”,让学生逐步消化。高一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在心理调整、理解能力、方式方法等方面出现不适应,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研究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差异,让学生能从学习中建立信心、激发兴趣,从而降低初、高中物理衔接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