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华早期文明的制度重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华早期文明的制度重建.ppt(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部分通史复习 专题突破中国古代史专题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2019年考纲,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 “重农抑商”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选考一 商鞅变法 选考三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2、东方先哲 孔子,阶段特征,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中
2、华文明的源头;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中华文明基本定型。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距今一万年左右,农耕经济取代采集渔猎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出现,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生产模式。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较大发展,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汉武帝时最终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文学艺术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发展体现了不同的
3、时代特点。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初步形成,核心整合 归纳知识 整合视角,一、政治制度的演变1.先秦(1)王位世袭制: 夏朝时,王位世袭制度确立,“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2)分封制: 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3)宗法制: 西周实行以血缘为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2.秦汉(1)秦朝: 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汉朝: 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郡
4、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3)选官制度: 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深化拓展,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2)官僚体系取代贵族体系;(3)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地方服从中央。,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区别:1、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郡县制的实行。2、贵族政治下,贵族拥有自己的封地,世代享有特权,实行世袭制的传承方式。 官僚政治下,官员由中央任命,没有封地,衣食俸禄,官位不能世袭,属于“流官”。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政治从贵族政治到官僚
5、政治的转化。,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地方势力强大,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儒士受到重用,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是指西汉开国功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
6、然产物,布衣将相,汉代官僚体制的特点,二、经济模式的形成与转型1.农业(1)先秦: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的出现,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2)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犁牛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3)汉代: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西汉时期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2)民间手工业:经历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3.商业(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2)秦汉时期商业发展艰难,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4.
7、土地制度:由商周时期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5.经济政策: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并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三、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展1.思想(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学派纷纷登场,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2)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蔚然大宗;(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兴儒学,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科技文化(1)科技:西汉造纸术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
8、等成就非凡;(2)汉字: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3)文学:春秋时期,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屈原发明楚辞体;汉朝时,楚辞盛行,并创造出以楚辞为基础的新文体赋。,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剧变时期,推动这一剧变的根源是什么?这一剧变有何表现?提示:根源: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或者生产力的发展)。表现: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郡县制开始出现;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形成;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任何思想都有阶级性,必然与一定的社会阶层相联系,结合百家争鸣中各派的主张说明这一观点。提示:道家:没落的贵族利益;儒家:转型的贵族势力;法家:新兴地主阶
9、级;墨家:劳动人民。3.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政治上,中央集权制。经济上,重农抑商。思想上,民本思想。科技上,实用科学的形成。,视角整合 史论结合,董仲舒认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明确指出了“人本于天”,天为“人之曾祖父”。他把天地、阴阳、四时和五行都封建人伦化,他“首推阴阳”,把阴阳五行说纳入了儒家学说,这可以说是董仲舒新儒学区别于先秦儒学的主要特色之一,甚至是天的核心性质,从人道到天道,即由“以人为本”发展成“以君为本”,讨论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君主的政治统治。由批判君主暴政宣扬仁政,逐渐转向承认现存的统治秩序,由“民本”发展成“
10、君本”,即由开创之初的思想学术的研究,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由纯粹的思想发展成统治工具,汉代儒家思想对先亲儒家思想的发展,先秦的政治制度与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考向探究,家国一体宗法制,考点 1,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比较,主题深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形成了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上的世卿世禄制度,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
11、免调遣,奴隶制的贵族政治,封建的官僚政治,通史能力培养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崛起,考点 2,【典例】 (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解题思路: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政府垄断教育,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子弟,一般平民百姓无权接受教育,孔子的做法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使一般平民也有机会接受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和生产力的发展,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B、C两项错误。适应诸侯争霸战争需要的思想流派是法家,D项错误。答案为。,战国
12、时期,平民阶层的崛起,主题深化,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崩溃,贵族逐渐衰落,平民阶层崛起,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对战国时期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军事领域:春秋时期的战事由贵族支配,对他们来说,威信和“面子”更重于实际所得。战国时期的战事由职业的将领所支配,这些人一般是由平民组成的,成为战场上的主导力量。(2)政治领域:春秋时期,贵族主导的政治体系开始崩溃。随着郡县制的推行,官僚体系开始代替贵族体系,拥有治国之才和军事才能的平民成为官僚体系的成员,推动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改革运动。,(3)经济领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崛起,是战国时期社会
13、变革最深厚的推动力。这些新兴地主大部分没有贵族头衔,属于平民阶层。(4)文化领域: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史料】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
14、,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秦朝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史料解读,【解读】,结论: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史,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对皇帝负责。,高考链接 实战演练 巩固达标,1(2018福州二模)会盟属于西周的古礼,当时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至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这主要反映了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分封制度逐渐
15、崩溃C华夷秩序最终确立 D分裂割据走向统一,2.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3.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行制度,4、(2012年全国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
16、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5.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6.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
17、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7、(2018孝义模拟)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周鲁文化说明着过去,晋秦文化改造着现实,齐国文化则预言着未来”。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文化()A都具有延续性、一致性 B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C彰显儒家学说的适用性 D加剧了国家政治的分裂,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字
18、共计50字50辈,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材料二罗斯福家族在美国有超过300年的历史,其历代名人有:艾萨克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D罗斯福、艾略特罗斯福、小富兰克林D罗斯福、苏珊罗斯福。对比材料一、二,提取两项关于中西方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能从材料一、二的比较中提取中西方姓氏的差异,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通过材料一我们发现中国的姓氏注重排字论辈,可以从中国宗法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来进行说明;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先名后姓,且存在隔辈重名
19、现象,而中国很显然是先姓后名,可以从宗法制的影响和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来进行说明。,答案:示例一信息:(姓与名顺序的差异)。中国先姓后名,“重姓轻名”;西方国家先名后姓,“重名轻姓”。说明:中国深受宗法制的影响,姓氏是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个人是宗族和家庭的从属,重视宗族利益;而西方国家深受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自由、平等)的影响,突出个人的地位。示例二信息:(家族内部不同代际之间名字的差异)。中国排字论辈,代际分明;而西方国家代际之间有重名现象,代际差别不大。说明: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和宗法制度的影响,名字象征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因此要体现“贵贱有序,等级分明”观念。西方国家深受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名字只是一种个体的符号,因此彰显自由、平等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