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ppt

上传人:得****1 文档编号:79063799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ppt(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重写实、尚通俗的元白诗派是中唐诗坛的另一个重要诗歌流派。1 第一节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 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 一、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诗歌流派。该派诗人特别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重写实、尚通俗。他们用新乐府诗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诗风通俗晓畅,故又称通俗诗派。2 二、重写实、尚通俗文学思潮溯源 远源:诗经和汉魏乐府民歌。近源:杜甫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新题乐府诗,如“三吏”、“三别”、兵车行、悲陈陶等。与杜甫同时或稍后的元结、顾况、戴叔伦等诗人,也具有写实性和通俗化倾向。到了中唐的贞元(785-805)、元和(806-820)

2、年间,白居易、元稹,以及张籍、王建等人,将这种创作思潮推向了高潮。3 三、什么是新乐府诗 新乐府诗产生在安史之乱到中唐时期,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语言通俗浅显的乐府诗。起自杜甫,到白居易形成创作高潮。新乐府诗继承了古乐府诗的写实传统,但不再沿用旧题,而是根据所写内容自命新题,也不再配乐歌唱。4 四、张籍、王建的乐府诗 张籍、王建是中唐时期较早创作乐府诗的诗人,时号“张王”。(一)张籍 张籍(766?-830?),字文昌,苏州人。张籍的乐府诗有古题,也有新题,取材广泛,写得最集中、最深刻的是农民的生活和苦难,如野老歌。5 张籍的乐府诗一般取自俗人俗事,选题不大,挖掘较深,往往由一人一事见出社会的

3、缩影。如牧童词、征妇怨、促促词等。牧童词牧童词 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张籍的近体诗,也多追求一种平易而意蕴深厚的风格,如秋思。6 (二)王建 王建(766?-?),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王建的古题和新题乐府诗的题材广泛,憎爱分明。不仅描写下层人民劳作的艰辛,也注重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如田家行、海人谣、水夫谣等。7 一些作品对妇女题材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如当窗织、捣衣曲、望夫石、新娘词三首等。望夫石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上头日日风

4、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新娘词新娘词其三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8 王建曾从军边塞,其边塞题材的诗歌,如渡辽水、辽东行、送衣曲等,大都声调低沉,明显地具有中唐时期的时代特征。王建又以反映宫女生活、以白描见长的宫词一百首著名,其中不乏构思巧妙、清新可诵的篇章。如第八十八首(树头树底觅残红)、第八十一首:教遍宫娥唱尽词,暗中头白没人知。楼中日日歌声好,不问从初学阿谁。9 五、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洛阳人。十五岁明经及第,贞元十九年(803)与白居易同中书判拔萃科,同任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又与与白居易同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左拾遗,转监察御

5、史。因直言无讳而长期遭贬。元和十年(815)回朝后曾升任宰相,后任同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等职。10 元稹有和李绅的“新题乐府”12首,如上阳白发人等。这组诗均为写实之作,但其中有些叙事繁乱,艺术性不强。元稹又有与刘猛、李余二人相和的乐府古题 19首,都是“寓意古题,刺美见事”(元稹乐府古题序)的讽谕之作。每首诗只述一意,题旨集中明确,代表作织妇词、田家词。但从总体水平看,这组诗的语言仍嫌滞涩。11 元稹的代表作是叙事长诗连昌宫词。通过连昌宫的兴废变迁,探索安史之乱前后朝政治乱的因由。全诗以叙述为主,杂以议论。将史实、传闻、想象糅合在一起,诗情生动曲折。元稹的小诗行宫,包孕丰富,情致宛然,与连昌

6、宫词有异曲同工之妙。12 最能代表元稹创作特色的是他的艳情诗和悼亡诗。如春晓、离思五首等。元稹悼念亡妻的谴悲怀三首,追念生活琐事,抒写人生至情,是古代悼亡诗的著名作品。13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一、白居易的生平思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其先世迁下邽,白居易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市)。早年因避战乱有过多年的颠沛生活。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尉,后迁翰林学士、左拾遗、京兆府户曹参军、太子左赞善大夫。14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书请急捕

7、贼,被以越职言事等罪名贬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刺史、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秘书监、刑部侍郎。大和三年(829)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后任河南尹、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15 白居易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影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是其立身处世的准则,被贬江州是其一生的转折点。此前,他志在兼济,积极地参政议政,表现在文学上,是创作了一系列的讽谕诗。此后,独善其身的思想益占主导,表现在文学上,是创作了大量的闲适之作。16 二、白居易诗歌的分类 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三、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在策林、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等中

8、,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诗歌主张。1、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 2、补察时政,为君为民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3、白居易的诗歌主张的得与失17 四、白居易的讽谕诗 (一)基本创作倾向 白居易的讽谕诗有170多首,大都作于被贬江州之前。其基本创作倾向,一是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二是对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恶行的尖锐揭露。18 (二)秦中吟十首 这组诗在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之际作于长安。白居易秦中吟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歌其事,命为秦中吟。一吟悲一事,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和对劳苦民众的多

9、重欺压。如重赋、买花、轻肥等。19 (三)新乐府五十首 1、主要内容 这组诗作于元和四年(809),至元和七年(812)大体改定。内容颇为广泛,涉及诸多方面,其中写得好而且有价值的,是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的篇章。如卖炭翁、杜陵叟、红线毯、新丰折臂翁、上阳白发人等。20 2、艺术特点 一篇专咏一事,主题专一明确。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如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卖炭翁:“苦宫市也”等。篇末往往再一次强调主旨。形式灵活,语言通俗。一些诗篇描写人物生动,感情浓烈。如上阳白发人、卖炭翁等。21 3、缺憾 为了“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的创作目的,有些作品

10、缺少艺术性。为凑足五十篇之数,有些作品写得枯燥乏味。因一意追求语言浅显务尽,有些作品失之直露无隐。22 第三节 长恨歌、琵琶行 与元、白唱和诗 感伤诗中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成就最高的作品。一、长恨歌的创作和主题 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尉时,与好友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而作。长恨歌根据李、杨的故事传说和诗人的虚构想象创作成篇。23 诗歌的主题具有矛盾性,前半篇对李、杨的荒淫误国有所讽刺批判,后半篇歌颂并感伤李、杨真挚而凄美的爱情悲剧,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主

11、题。24 二、琵琶行的创作和主题 琵琶行作于元和十一(816)年江州贬所。歌女沦落和迁客贬谪的相通命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伤主题。25 三、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特征 1、叙事诗中抒情因素的强化 2、以精选的景物意象来营造氛围、烘托意境 如长恨歌中的蜀山景色、桃李梧桐,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江水秋月等。26 3、通过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如长恨歌中太真寄物、琵琶行中歌女弹奏等。4、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优美 27 四、元、白唱和诗 1、中唐文人交往唱和之风 2、元、白唱和 元、白“通江唱和”。元和体:指元稹、白居易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以及元、白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还包括元稹的艳体诗。28 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 白居易的闲适诗是其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之作,这类作品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这类诗歌多描写抒发身边的琐事闲情。也有不少记游写景类的闲适之作,情韵悠然。如大林寺桃花。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