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汉语语音史.ppt

上传人:得****1 文档编号:79063757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汉语语音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一部分汉语语音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汉语语音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汉语语音史.ppt(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零零.绪论绪论0.1 汉族概说汉族概说 华夏诸族华夏诸族 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黄河中游一带的诸多民族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黄河中游一带的诸多民族或部落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历经母系和父系氏或部落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历经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约在公元前族公社。约在公元前30003000年,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合,年,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合,兼容周边一些部落而形成一个较大的族体,后世看作兼容周边一些部落而形成一个较大的族体,后世看作“华华夏族夏族”祖先的。祖先的。前前2121世纪开始,夏、商、西周相继出现,华夏诸族从世纪开始,夏、商、西周相继出现,华夏诸族从黄河流域发展到淮河、长江流域。西周已出

2、现黄河流域发展到淮河、长江流域。西周已出现“华华”、“夏夏”、“华夏华夏”等族名,以别于蛮、夷、戎、狄。等族名,以别于蛮、夷、戎、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华贵夷贱华贵夷贱”观念越来越强,华夏族观念越来越强,华夏族内部的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内部的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秦汉时期,四百多年里社会相对稳定和统一,人口、秦汉时期,四百多年里社会相对稳定和统一,人口、政治、经济等得到较大发展,民族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为政治、经济等得到较大发展,民族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为了区别于其他族群,了区别于其他族群,“汉人汉人”这一称呼出现。这一称呼出现。例:例: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单

3、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刘向禄尊位,终不听。(刘向新序新序)唐朝文献中出现唐朝文献中出现“汉族汉族”,例:,例:禅师法讳慧昭,俗姓崔氏,其先汉族禅师法讳慧昭,俗姓崔氏,其先汉族 (清(清陆心陆心源辑源辑唐文拾遗唐文拾遗)此时期内,汉族人众虽然大大增加,但还是集中在黄此时期内,汉族人众虽然大大增加,但还是集中在黄河、淮河流域,其他地方汉人稀少。河、淮河流域,其他地方汉人稀少。六朝时期,六朝时期,“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汉族人口大量南迁,进入,汉族人口大量南迁,进入长江和珠江流域,民族融合广泛发生。长江和珠江流域,民族融合广泛发生。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

4、域大大扩展,汉族人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大大扩展,汉族人向云南和中亚地区发展。向云南和中亚地区发展。明清时期,大量汉族人向周边及境外迁徙,明清时期,大量汉族人向周边及境外迁徙,“走西口走西口”、“闯关东闯关东”、“下南洋下南洋”,成为人口迁徙的代表性事,成为人口迁徙的代表性事件件。汉族汉族 前身前身华夏诸族华夏诸族 构成构成诸多族群融合而成诸多族群融合而成 发祥发祥黄河中下游黄河中下游 形成时间形成时间汉朝汉朝 汉朝以来两千多年里,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汉朝以来两千多年里,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优势,汉族先后融合了其他许多民族,或文化等优势,汉族先后融合了其他许多民族,或者说,其

5、他许多少数民族全部或部分融入汉族之者说,其他许多少数民族全部或部分融入汉族之中,充实了汉族,使其越来越强大。中,充实了汉族,使其越来越强大。民族融合遗迹民族融合遗迹:北方汉人带有较多的北方少数民族的遗传基因,北方汉人带有较多的北方少数民族的遗传基因,身材相对高大,胡须较多;南方汉人带有较多的身材相对高大,胡须较多;南方汉人带有较多的南方少数民族的遗传基因,身材较为瘦小,胡须南方少数民族的遗传基因,身材较为瘦小,胡须较少;南北文化和语言也形成一定的差异。较少;南北文化和语言也形成一定的差异。0.2 汉语史概说汉语史概说 夏夏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朝代,出土陶器上出现文字符号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朝代,出

6、土陶器上出现文字符号 商商产生较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汉语的基本要素已基本产生较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汉语的基本要素已基本 奠定。奠定。周周金文,跟甲骨文在结构和词汇上都很接近;金文,跟甲骨文在结构和词汇上都很接近;诸侯兼并,形成少数较大的方言;诸侯兼并,形成少数较大的方言;产生共同语:雅言产生共同语:雅言 (雅雅-正;雅正;雅-夏,中国之人夏,中国之人)河南一带语音成为标准音河南一带语音成为标准音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诸侯之间方言差别显著,交往和杂居诸侯之间方言差别显著,交往和杂居 又使共同语得以传播发展又使共同语得以传播发展 秦秦移民、戍边等措施促进共同语的传播;移民、戍边等措施促进共同语的传播;

7、“书书 同文同文”政策促进书面语统一政策促进书面语统一 汉汉方言向共同语集中,广泛传习儒家经典促进方言向共同语集中,广泛传习儒家经典促进 共同语发展;洛阳语音保持标准音地位共同语发展;洛阳语音保持标准音地位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北方多民族杂居,汉语推广,洛阳北方多民族杂居,汉语推广,洛阳 语音继续充当标准音;南方方言受语音继续充当标准音;南方方言受“北音北音”影响,更为复杂;移民聚居,时代习用祖影响,更为复杂;移民聚居,时代习用祖 先的语言(如客家话)先的语言(如客家话)隋唐隋唐古文运动继承发扬共同书面语,出现许多古文运动继承发扬共同书面语,出现许多 韵书和音义之书,促使汉语规范化和传播;韵书

8、和音义之书,促使汉语规范化和传播;宋宋语言上与唐朝大体相同,洛阳、开封语音被语言上与唐朝大体相同,洛阳、开封语音被 称作称作“中原雅音中原雅音”元明元明共同语标准音仍为中原语音,谓之共同语标准音仍为中原语音,谓之“正正 音音”,北京语音谓之,北京语音谓之“北音北音”,二者相对。,二者相对。清清北京音逐渐接替中原音而成为汉族共同语的北京音逐渐接替中原音而成为汉族共同语的 标准音标准音 现代现代国语和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国语和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 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 著作为语法规范著作为语法规范0.3 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

9、方法目的:目的:弄清不同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了弄清不同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了解汉语的发展变化,探索发展原因,揭示发展规律。解汉语的发展变化,探索发展原因,揭示发展规律。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归纳归纳 从许多语言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从许多语言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 2.比较比较 比较某些语言现象而得出一定的结论比较某些语言现象而得出一定的结论 3.统计统计 对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对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 4.实证实证 列举大量实例以证明某种语言现象存在列举大量实例以证明某种语言现象存在 5.探源探源 探明某种语言事

10、实的起源及其演变,以了解其发展探明某种语言事实的起源及其演变,以了解其发展 线索和规律线索和规律 6.转换转换 通过句型的变换来解释某一语言现象通过句型的变换来解释某一语言现象 7.推演推演 利用一般存在的语言事实,推论出某种语言现象可利用一般存在的语言事实,推论出某种语言现象可 能存在能存在0.4 研究汉语史的依据研究汉语史的依据 1.1.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经、史、子、集)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经、史、子、集)2.2.前人的研究成果(字、词、音韵)前人的研究成果(字、词、音韵)3.3.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 4.4.现代汉语方言现代汉语方言0.5 汉语发展史的分期汉语发

11、展史的分期 吕叔湘(二分)吕叔湘(二分)1.古代(商古代(商唐五代);唐五代);2.近代(宋以后)近代(宋以后)王王 力(四分)力(四分)1.上古上古 公元三世纪以前(商周秦汉)公元三世纪以前(商周秦汉)2.中古中古 四四十二世纪(魏晋十二世纪(魏晋宋)宋)3.近代近代 十三十三十九世纪(元明清)十九世纪(元明清)4.现代现代 二十世纪(五四以后)二十世纪(五四以后)太田辰夫(五分)太田辰夫(五分)1上古:(商上古:(商汉)汉)2中古:(魏晋南北朝)中古:(魏晋南北朝)3近古:(唐宋元明)近古:(唐宋元明)4近代:(清)近代:(清)5.现代:(民国以降)现代:(民国以降)高本汉(瑞典著名汉学家

12、,高本汉(瑞典著名汉学家,1889-1978)(五分)(五分):1太古:太古:诗经诗经以前以前 2上古:上古:诗经诗经到东汉到东汉 3中古:中古:六朝到唐六朝到唐 4近古:近古:宋代宋代 5老官话老官话 元明元明 向熹(四分):向熹(四分):1上古:商周秦汉(前上古:商周秦汉(前183世纪)世纪)2中古:六朝唐宋(中古:六朝唐宋(412世纪)世纪)3近代:元明清近代:元明清 (1320世纪)世纪)4现代:现代:“五四五四”以后以后0.5 参考书推介参考书推介王力王力 汉语史稿汉语史稿,(上、中、下),科学出版社,(上、中、下),科学出版社,1957 1957、1958.1958.向熹向熹 简明

13、汉语史简明汉语史(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993.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中国语历史文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03.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汉语语音史汉语语音史第一章第一章 上古汉语语音系统上古汉语语音系统1.1.上古汉语声母系统上古汉语声母系统 1.1 1.1 研究上古声母系统所依据的材料:研究上古声母系统所依据的材料:a.a.中古声母中古声母 比照中古韵书、韵图所归纳的声母比照中古韵书、韵图所归纳的声母 b.b.形声字的声旁形声字的声旁 80%80%以上的汉字为形声字,其声旁可用来以

14、上的汉字为形声字,其声旁可用来研究读音,如:非研究读音,如:非匪匪 、菲、菲、排、徘排、徘 c.c.异文异文 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如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如“匍匐匍匐”、“扶服扶服”、“扶伏扶伏”、“蒲伏蒲伏”。d.d.读若、读如读若、读如 如如说文说文 水部水部:“沖沖、涌摇也,读若、涌摇也,读若动动。”e.e.声训声训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词义,探求事物得名之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词义,探求事物得名之由。如如释名释名:“邦,封也。邦,封也。”“”“马,武也。马,武也。”f.f.现代方言、古代外语借词现代方言、古代外语借词 如:赣、湘方言中如:赣、湘方言中“无无”读读m moo.1.2

15、上古声母系统(28)中古声母系统(36)1.1.唇音:唇音:1.1.唇音唇音:帮帮 滂滂 并并 明明 重唇重唇 帮帮 滂滂 并并 明明 轻唇轻唇 非非 敷敷 奉奉 微微2.2.舌头音:舌头音:2.2.舌音:舌音:端端 透透 定定 泥泥 余余 来来 舌头舌头 端端 透透 定定 泥泥 舌上舌上 知知 彻彻 澄澄 娘娘3.3.舌面音:舌面音:3.3.齿音:齿音:章章 昌昌 船船 书书 禅禅 日日 齿头齿头 精精 清清 从从 心心 邪邪4.4.齿音:齿音:正齿正齿 照照 穿穿 床床 审审 禅禅 精精 清清 从从 心心 邪邪 4.4.牙音:牙音:见见 溪溪 群群 疑疑5.5.牙音:牙音:5.5.喉音:喉

16、音:晓晓 匣匣 影影 喻喻 见见 溪溪 群群 疑疑6.6.喉音:喉音:6.6.半舌音:半舌音:来来 晓晓 匣匣 影影 7.7.半齿音:半齿音:日日 1.3 1.3 上古声母的特点上古声母的特点 第一、古无轻唇音第一、古无轻唇音 钱大昕(清)首先提出,中古汉语有轻唇音(唇钱大昕(清)首先提出,中古汉语有轻唇音(唇齿音)齿音)“非、敷、奉、微非、敷、奉、微”,上古没有。通过以下证明:,上古没有。通过以下证明:a.a.异文异文 伏羲伏羲-庖羲、汾水庖羲、汾水-盆水、文水盆水、文水-门水门水b.b.声训声训 负,背也。房,旁也。望,茫也。负,背也。房,旁也。望,茫也。c.c.读若读若 娓,顺也,读若媚

17、。纷,读若豳。娓,顺也,读若媚。纷,读若豳。d.d.直音直音 负音佩。苻音蒲。繁音婆。负音佩。苻音蒲。繁音婆。e.e.反切反切 冯,皮并反。方,蒲郎反。便,方连切。冯,皮并反。方,蒲郎反。便,方连切。f.f.形声字形声字 “浦、匍、铺、捕浦、匍、铺、捕”重唇,重唇,“辅、敷辅、敷”轻唇。轻唇。“逼、楅、偪逼、楅、偪”重唇,重唇,“富、福、副富、福、副”轻唇。轻唇。g.g.方言方言 厦门话:方、飞、饭、妇、尾厦门话:方、飞、饭、妇、尾b b 芳、藩、帆、浮、缝芳、藩、帆、浮、缝p p 问、物、晚问、物、晚m m 第二、古无舌上音第二、古无舌上音 徐用锡(清)提出,钱大昕详细论证,上古没有徐用锡(

18、清)提出,钱大昕详细论证,上古没有“知、彻、澄知、彻、澄”三母。例证:三母。例证:a.a.读若读若 说文说文:冲读若动。:冲读若动。释文释文:古读直如:古读直如特,冲子犹童子也。特,冲子犹童子也。b.b.声训声训 古音陟如得。古音陟如得。诗诗“陟其高山陟其高山”,郑玄笺:,郑玄笺:“陟,登也。陟,登也。”登、得声相近。登、得声相近。c.c.反切反切 冲,徒东反。冲,徒东反。d.d.形声字形声字 “都、猪都、猪”;“掇、辍掇、辍”;“迪、抽迪、抽”;“蹬、橙蹬、橙”;“他、池他、池”e.e.方言方言 厦门话:知、遮、澄、召厦门话:知、遮、澄、召d d 彻、抽、池、程彻、抽、池、程t t2 2 上

19、古汉语韵母系统(三十)上古汉语韵母系统(三十)2.1 2.1 研究上古韵母所依据的材料:研究上古韵母所依据的材料:a.a.切韵切韵系统系统 b.b.先秦韵文先秦韵文,主要是,主要是诗经诗经、楚辞楚辞的用韵的用韵 c.c.形声偏旁形声偏旁 同一形声偏旁的字属于同一韵部。如:同一形声偏旁的字属于同一韵部。如:“七月食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其中其中“瓜、壶、苴、樗、夫瓜、壶、苴、樗、夫”押韵,应该属于同一韵部。押韵,应该属于同一韵部。呱、孤、狐、弧呱、孤、狐、弧 诅、祖、阻、俎诅、祖、阻、俎 2.2 2.2 韵母系统(三类三十

20、部)韵母系统(三类三十部)阴声阴声入声入声阳声阳声之职蒸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支锡耕脂质真微物文歌月寒缉侵叶谈 3.3.上古汉语声调上古汉语声调 3.1 3.1 明清学者明清学者 有的认为有的认为古无四声古无四声(明(明陈第),有陈第),有的认为的认为四声一贯四声一贯,即一个字可以根据需要读成平、,即一个字可以根据需要读成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四声可以通转(清上、去、入四个声调,四声可以通转(清顾炎顾炎武),有的认为古有武),有的认为古有四声四声(清(清江永、王念孙等)江永、王念孙等),有的认为,有的认为古无入声古无入声(清(清孔广森)或无去声孔广森)或无去声(清(清段玉裁)等。段玉裁)等。

21、3.2 3.2 王王 力力:古有四声,分为舒声(平、上)和促声:古有四声,分为舒声(平、上)和促声(长入、短入)(长入、短入)3.33.3向向 熹熹:赞同王力的看法,认为:上古声调分舒、:赞同王力的看法,认为:上古声调分舒、促两类,舒声以元音结尾,因元音的长短高低不促两类,舒声以元音结尾,因元音的长短高低不同而分平声和上声,促声以同而分平声和上声,促声以-p-p、-t-t、-k-k收尾,收尾,也因元音长短高低不同而分为长入和短入。也因元音长短高低不同而分为长入和短入。附:汉语研究简史附:汉语研究简史第一阶段:汉初第一阶段:汉初东晋末东晋末(前(前35世纪),语义研世纪),语义研究阶段究阶段1.

22、小学小学:即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目的是为:即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目的是为“读经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碍,为经学服务。扫清语言文字障碍,为经学服务。2.语文学语文学: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称呼,因为研究: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称呼,因为研究的是书面语言(文献语言),所以称语文学。的是书面语言(文献语言),所以称语文学。3.汉代小学四大著作:汉代小学四大著作:尔雅尔雅,战国秦汉时期成书,战国秦汉时期成书方言方言,汉,杨雄,汉,杨雄释名释名,汉,刘熙,汉,刘熙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汉,许慎,汉,许慎第二阶段:南北朝第二阶段:南北朝明末明末(517世纪),语音研世纪),语音研究阶段。究阶段。切韵切韵,隋,陆法言

23、。,隋,陆法言。广韵广韵,宋,陈彭年、丘雍等奉命重修。,宋,陈彭年、丘雍等奉命重修。中原音韵中原音韵,元,周德清,根源于元曲的实际押,元,周德清,根源于元曲的实际押韵,描写的是元朝大都的音系。韵,描写的是元朝大都的音系。第三阶段:清初(第三阶段:清初(17世纪)以降世纪)以降,文字、训诂、,文字、训诂、音韵都有深入的研究。代表者:音韵都有深入的研究。代表者:1.说文四大家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朱骏声、桂馥、王筠段玉裁、朱骏声、桂馥、王筠(yun)2.王念孙王念孙读书杂志读书杂志、广雅疏证广雅疏证等等3.王引之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经传释词等等4.章炳麟章炳麟文始文始、新方言新方言、小学答问小学答问等等5.马建忠马建忠马氏文通马氏文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