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和管理学.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9045479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和管理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经济学和管理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和管理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和管理学.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分工、方法差异及相互借鉴内容提要:对人性假设和人们相互关系认识的不同只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前提差异,不是两门学科的根本区别。学科之间的根本区别应表现在研究对象和问题的差异,而非研究方法。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学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经济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具有稀缺特性的资源的配置问题,企业组织特性常常被忽略。而管理学则研究在一个具体组织内如何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和活动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实现组织的目标。这种研究的“分工契约”又决定了经济学的注重科学性和管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移植性的研究方法差异。最后,本文指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互借鉴对各自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2、关键词:经济学、管理学、比较借鉴、学科发展从理论上明确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区别,无疑有助于这两门对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的相互借鉴和各自完善,有助于中国经济学的构建。一般认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对人性假设和人们相互关系认识的不同,经济学中的近似于“坏人假设”、人们之间的等同关系,管理学中近似于“好人假设”、人们之间的差序关系,导致了两门学科的一系列差异(孙继伟,1998)。然而,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观点。其一,我们不否认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有关人性假设的重要区别,但这不是学科的根本区别。所谓独立学科之间的根本区别一般应表现为学科研究对象和问题的不同,对人性假设和人们相互关系认识

3、的不同只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前提差异,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的前提假设和研究方法只会导致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派或分支的产生,而不应是不同的独立学科。其二,不仅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之间对人性的假设不同,而且无论是经济学还是管理学,每门学科内部对人性的假设也是不统一的,从而形成了每门学科的不同流派或学派。对于经济学而言,虽然理性人假设作为主流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得到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认同,但理性人假设不断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质疑。凡勃伦、西蒙、凯恩斯、哈耶克等经济学大师都曾对理性人假设进行否定(张雄,1995,P80P90);科斯则极力主张放弃人是理性的效用极大化这的观点,以实际的制度为出发点,恢复实际的

4、人的显著特点;莱宾斯坦则认为人具有双重性,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是一种极端的和个别的情况,提出了X效率理论(弗朗茨,1988)。与经济学相比,管理学的人性假设分歧更大,存在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和文化人等诸多假设,演化出众多方法、理论和学派,很难用一个近似的“好人假设”来概括。因而,以人性假设差异是无法区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其三,经济学隐含的人们之间的等同关系与管理学隐含的人们之间的差序关系的差异的确存在,但这种差异却隐含着一个更为基本的前提,作为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人是独立的不依附任何组织的行为主体(市场交易主体),而管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人一定是某个层级组织内、依附组织而存在的行为主体。由此可以引伸出

5、经济学和管理学围绕组织是有研究“分工”的,本文接下来对这种“分工”以及由这种“分工”引起的两门学科研究方法的差异研究表明,经济学和管理学围绕企业组织的研究领域的分工所形成的研究对象的差异才是两门学科的根本区别所在。一、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领域的“分工契约”经济学,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通用而简洁的定义,是研究将稀缺的资源分于不同用途的学科,即在给定生产力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研究各种产品的相对比例如何在市场上决定。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每个经济必须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三个基本的资源配置问题,这正是经济学面临的问题和任务。管理学,虽然至今仍不存在一统一的定义,但一般认为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基

6、本规律和一般方法,解决管理问题、指导管理实践的学科。而所谓管理,则是指在一定组织中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等职能充分调动利用各种资源、协调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以尽量少的投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或过程。从直观的学科定义看,二者各不相同,似乎没有区分的必要,但当两门学科都把研究“目光”集中于企业当今社会最重要、最普遍的经济组织时,区分的问题也就产生了。Taylor)开拓性的贡献以来,至今已形成包括管理原理、生产管理学、经营决策、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战略管理等众多分支学科以及管理科学学派、系统学派、人际行为学派、权变学派等诸多理论流派在内的庞大的知识体系。虽然企业管理学

7、并不具有微观经济学那样的可以用公理化形式表示的理论体系,但企业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是围绕企业组织生存和发展这一企业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也就是说,企业管理学研究的问题是具体一个企业组织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管理问题,其研究内容涉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思想、理论、具体方法、手段等。企业管理学同样追求效率,但不是社会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而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企业的资源,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服务于企业组织目标。分析至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学和管理学在企业问题研究上,达成了一种默契的“分工契约”:经济学站在整个社会经济角度上,研究企业的性质、企业行为对市场价格机制的影响及对经济稀缺资源配置的作用;管理学则站

8、在具体一个企业的角度上,研究如何有效组织、运营、管理一个具体的企业,使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外部环境,不断发展,实现企业组织的目标。借用系统论的语言可能更能说明这种研究“分工”:经济学关于企业问题的研究,是把企业作为整个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研究企业这个经济系统要素是如何影响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的构成和运行效率、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因而没有必要过多关注作为系统要素的企业的内部构造及运行问题;对于管理学而言,正如系统管理学派所认为,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整个社会经济是企业系统的环境,管理学研究的是企业系统的内部构成、要素配置、运行机制,以及如何适应系统的外部环境,实现系统的功能,达到企业系统

9、的目标。.经济学认为,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的行为主体,其交易行为决定了市场和价格机制产生和运行,而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三个基本的资源配置问题的有效解决有赖于市场和价格机制的有效运行。针对三个基本经济问题,价格或价值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及一般均衡理论形成了主流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其中,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它从均衡价格论出发,并加以引伸扩展,分别研究个别市场或个别商品的需求及供给问题;厂商理论是价格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分析一家厂商在不同的竞争条件下的产量和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分配理论研究各种生产要素在各种竞争性用途中的分配,总产量在工业部门、产品和厂商中的划分;在单个市场分

10、析的基础上,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所有市场、市场参与者共同作用下所有市场如何同时达到均衡,证明在完全竞争市场及其它一些假设条件下,存在稳定的均衡价格体系使所有市场达到供求均衡,并满足帕累托最优。主流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可以用被认为经济学领域中得到最好发展和最具审美合意性的模型阿罗(Arrow)和德布罗(Debreu)的竞争均衡范式来概括:从可供选用的物品的非常精确的定义开始,假定消费者完全了解物品的所有特性,对物品组合有一个偏好次序,生产者(厂商)服务于消费者,赋有生产可能性集合。然后再加上市场组织范式,所有行为主体都是价格接受者。消费者在支出不超过其收入的条件下,使福利达到最大,从而产生了需求函数。

11、生产者在技术可行的范围内使利润达到最大,这就产生了供给函数。竞争均衡是由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决定的一组价格,使所有的市场都出清(泰勒尔,1997,P6-P7)。以上分析表明,企业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主流经济学中只被作为一“黑箱”组织,经济学感兴趣的是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导致市场均衡的作用和过程。只要企业是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入产出组织,至于其内部组织构造怎样、如何有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管理运行机制如何,对于经济学而言无关紧要,这并不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而这些问题恰恰正是企业管理学所要解决的。企业管理学自泰罗(F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一些发展似乎在尝试着突破这种隐含的“研究分工契

12、约”。这些有必要进一步分辨的尝试至少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经济学中“企业理论”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本世纪30年代,科斯(Coase,1937)以及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1933)等人的开拓性的贡献表明经济学家开始试图打开企业这个“黑箱”,也标志着不同于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的企业理论的产生。但直到本世纪70年代以前,新兴的企业理论并没有引起经济学家的兴趣。70年代由于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研究引入了不完全信息,才使企业理论迅速发展为一门全新的微观经济学分支。企业理论是近二十多年来成长最为迅速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之一,以严格数学模型为基础的“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契约理

13、论”、“委托代理理论”等都可以归属于企业理论领域。企业理论旨研究企业的本质和界线、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和企业的层级组织的内部结构等问题(钱颖一,1989)。由于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现代公司或现代企业的认识,以至于人们以为这是管理学的进展,把一些在这方面稍有研究的人看作是企业管理专家。”(芮明杰、袁安照,1998,P2)然而,进一步仔细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学中企业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经济性质、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经济含义,即使对企业内部层级结构和激励机制的研究也是服务于这些目标的。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主要服务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研究所

14、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而企业管理学则用于指导经营者的经营管理实践。企业理论的发展虽然把经济学家的目光引向企业内部,但仍然只是停留在企业的性质及企业所有者层次,因而,我们仍可以认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分工契约”依然存在。第二,企业战略问题成为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和管理学中的战略管理共同关注的焦点。现代经济学发展已突破了适用完全竞争条件的阿罗和德布罗的竞争均衡范式,开始着重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运行机制,增加了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尤其是研究市场运行的产业组织理论在70年代引入非合作博弈方法以后发展迅速,其研究企业间博弈行为方面的成果对企业战略分析极富指导意义。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15、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更加关注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竞争战略问题,企业战略管理也成为企业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在企业战略问题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目光交织在一起。但这并没有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分工契约”相冲突。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市场结构、企业间博弈行为和经济绩效,虽然其成果对企业战略分析极富指导意义,其目的却在于为政府制定与企业有关的政策服务,重点是反垄断政策和直接管制政策,促进有效竞争,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而管理学对战略的研究则是把企业战略作为管理对象,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探讨企业战略的分析、决策、计划、组织和实施过程。二、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差异研究方法服务于研究目

16、的和研究对象。经济学和管理学在各自的长期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方法论。两门学科的方法论差异十分巨大,反映了各自的鲜明学科特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十分独特,“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综合假定及其不折不扣地运用便构成了经济分析的核心”(贝克尔,1995,中译本,P8)。许多经济学家都以此引以自豪,对经济分析方法津津乐道,贝克尔(1995,中译本,P11)认为,“经济分析是一种统一的方法,适用于解释全部人类行为。”但也有许多人对泛经济分析方法持批判态度。西蒙(1988,中译本,P18)指出:“经济学家们给经济人赋以一种全能的荒谬理性。这种经济人有一个完整而内在一致的偏好体系,使其总是能够

17、在所面临的备选方案中作出抉择;他总是完全了解有哪些备选的替代方案;他为择优而进行的计算,不受任何复杂性限制;对他来说,概率计算即不可畏,也不神秘。”那么,具体地说,什么是经济分析方法呢?一般经济分析方法分为四个层次或步骤(杨小凯,1998,P5P10)。第一层次是把人们决策前的经济环境用数学函数描述,如用效用函数描述人的嗜好和欲望,用博弈论中的博弈规则描述经济制度,用生产函数描述生产条件等。第二层次是决策的比较静态分析,用数学中的最优决策理论分析人的自利行为。第三层次为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人的自利行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如果在进行第二、第三层次分析时考虑时间因素,则为决策的

18、比较动态分析和均衡的比较动态分析。这三个层次的分析都被称为实证分析,即不对问题做价值判断,只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出现什么结果。第四层次的分析是与价值判断有关的所谓福利分析或规范分析,研究人们自利行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是否对社会有利。这四个层次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主要分析工具就是数学。由于数学语言的精确性,借助数学可以降低经济学家之间的沟通费用,数学模型有助于经济学知识的积累。经济学的这种研究方法使经济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相比,内在逻辑统一,论证严密,知识可积累性强,更符合科学性原则。Koontz)在1961年和1980年的两篇文章中描述为“管理理论丛林”时期;进入80年代以后,世界管理学届又掀起企业文

19、化的研究热潮。上述管理学发展过程反映了随着对管理学认识的深入管理学研究重心的不断转移,而这种转移变化有赖于其它学科理论方法向管理学的移植。古典管理阶段侧重于物、财及管理组织过程的管理,是以工业工程、经济学方法及社会学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方法基础之上的;至于现代管理阶段则更是移植了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方法形成了“管理理论丛林”。最初孔茨所谓的“管理理论丛林”包括六个学派,即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量学派。这些学派的根本差异就是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区别。进入

20、80年代,孔茨又宣称原来的6个学派已发展为11个学派,即经验或案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协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和情景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经营理论学派,并认为所谓学派(school)应叫做方法(approach)更为合适。显然,管理学的这些学派或研究方法基本都是移植其它学科的方法,单一或交叉使用发展而来的。.Mayo)人际关系学说及随后发展的行为科学理论支配的阶段;进入60年代以后是现代管理阶段,这被孔茨(H.Weber)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其核心内容是科学管理、管理过程和职能分析、古典组织理论等;本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则是

21、梅奥(E.Fayol)、韦伯(M.与经济学相比,管理学缺乏这种内在逻辑统一的方法论,这决定于管理学的学科目的及管理学研究问题的性质。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强调实用的学科,旨在探索组织的管理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用于解决组织的管理问题、指导组织的管理实践,实现组织的目标。为了对组织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必须考虑组织内外的多种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心理等方面因素,针对组织中的各类管理问题,运用经济学、数学、运筹学、工程技术、心理学、社会学、系统工程、控制论、信息论的等多种学科的方法和研究成果,对管理活动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这就决定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多学科移植交叉

22、性(崔援民、黄群慧,1998)。从管理学的发展过程可以更清楚地说明管理学的多学科移植交叉性的方法论特征。管理学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本世纪初到20年代末,以泰罗、法约尔(H三、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互借鉴当着重分析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领域分工和研究方法差异之后,我们有必要说明两门学科的相互依赖关系。上述经济学和管理学在企业问题研究上达成的默契“分工”显然只是学科理论上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如同现实中的契约是不完全的一样。有分工,必须有协作,这种理论研究分工的存在绝不会妨碍在解决现实企业问题时两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只会促进我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学科发展看,经济学和管理

23、学是相互借鉴、互为促进的,一方面,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作为更一般意义上揭示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会给企业管理学提供基础经济理论支持,管理经济学就是以此为己任的经济学分支;另一方面,对管理学提出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经济理论的修正和发展,如西蒙通过对管理性组织的决策过程的研究,提出“有限理性”和“令人满意准则”两个决策理论的基本命题,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提出挑战,促进了经济理论发展。这种学科间的相互借鉴、互为促进无疑有利于各自的完善和发展。然而,由于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两门学科之间相互借鉴的程度差异很大。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被认为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双重属性,其研究方法具有多

24、学科移植交叉的特征,因而管理学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体系,任何有利于解决管理问题的知识,无论其属于什么学科,都可以被吸收、借鉴到管理学中(当然这是以牺牲管理学自身的科学性为代价的),管理学家对此进行综合创新,促进管理学的发展。因此,管理学吸收、借鉴了大量的经济学知识,甚至完全可以认为企业管理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与管理学相比,经济学崇尚理性、追求科学主义,有自己固有的研究分析方法,任何没有用数学语言表达的知识都难以进入主流经济学,被经济学家所接受。这无疑保持了经济学的纯洁性和科学性,有利于经济学知识的长期积累,但也阻碍了经济学从除数学以外的其它学科吸取营养、学习借鉴相关知识。这应是经济学中较少有

25、管理学知识的原因之一。经济学为追求形式的科学性,有时是不惜代价的。这一点在经济学对待企业家的研究上很有代表性。在早期的经济思想中,企业家是作为生产、流通、分配过程的关键角色,被认为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作用。但随着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兴起,企业家在经济理论中消失(disappearance)了。由于新古典主义理论强调完全信息和完全市场,这种市场会进行一切的必要协调,毋须企业家的干预,管理和决策变得无足轻重,最具审美合意性的适用完全竞争条件的阿罗和德布罗的竞争均衡范式中没有企业家的地位,因而,到19世纪末企业家这个术语几乎在主流经济理论著作中消失了(Baumol,1968)。Barreto(1989)

26、曾以一本专著的篇幅对这个现象产生的过程、原因、理论背景等进行了论述,其核心论点是:主流经济理论之所以抛弃企业家,是因为任何把企业家引入主流经济理论体系的尝试都会破坏理论模型的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为了追求经济理论体系本身的完美,主流经济学家们把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作用的企业家“扫地出门”。但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牺牲经济学的现实性复杂性、建立经济数学模型、追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的科学性,从长期来看对经济学的发展更为有利,“正象15世纪化学中的炼金术与当时认真做简单的化学实验相比,前者看似离现实更近,而后者由于不成熟,看似远离现实,但从长远而言,严格的科学方法终将靠数代人的连续有效知识积累,用现代化学替代了炼

27、金术(杨小凯,1998,P11)。”显然,进一步详细研究数学方法与经济学的发展超出了本文的论述范围,但本文从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领域分工、研究方法差异引伸到两门学科的相互借鉴问题,这无论是对经济学发展还是对管理学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地说,吸收借鉴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一门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经济学和管理学都不例外。关于经济学的发展,我们应该有经济学家卡森(M.Casson)的胸怀,把其置于整个社会科学中考虑。他在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企业家”辞条中最后指出(中译本,1992,P164):“对企业家的研究开阔了经济学的视野,不在囿于推导出一组连贯的价格与数量的等式。人类个性方面的

28、因素如自信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文化状况影响下性格的可塑性也是如此。因此,关于企业家的理论不是使普通的价格理论走向完整的最后一步,而是使经济理论发展成为更广泛的社会科学整体一部分的第一步。”主要参考文献1 孙继伟(1998),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经济学家,第3期。2 高鸿业、吴易风(1988),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3 高鸿业(1996),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4 张军(1998),国企改革与经济学家的作用,中国经济时报,9月2日。5 张雄(1995),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立信会计出版社。6 美罗杰弗朗茨(1988),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上海译文出版社,中译本,1993

29、年11月版。7 法泰勒尔(1988),产业组织理论,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8 钱颖一(1989),企业理论,载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集),商务印书馆,1989年9月版。9 芮明杰、袁安照(1998),现代公司理论与运行,山东人民出版社。10 美加里S贝克尔(1976),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版。11 美西蒙(1976),管理行为,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12 杨小凯(1998),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3 崔援民、黄群慧(1998),21世纪管理学发展与现代管理方法论,中国软科

30、学,第3期。14 美O。哈特(1995),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版。15 Baumol,W.J(1968).Entrepreneurshipineconomictheory.AmericanEconomicReview.PapersandProceedings58.64-71.16Barreto,Humberto(1989)。TheEntrepreneurinMicroeconomicTheory:DisappearanceExplanation,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6 美卡森(1987),企业家,载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一卷,中译本P162-P164,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