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9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基础题热身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9026826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19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基础题热身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考点19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基础题热身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19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基础题热身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19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基础题热身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考点19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2.1920年,奥格涅省的农民给苏维埃政权机关提交的请愿书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沉重负担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这位农民意在表达( )A.对国家艰难处境的感慨与同情B.对余粮收集制实施的不

2、满C.斯大林体制严重损害了自身利益D.对新经济政策的拥护3.20 世纪 20 年代初,列宁曾经指出:“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的设想也许较确切)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扭转这种错误,苏俄政府决定实行( )A.余粮收集制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农业集体化D.新经济政策4.奥兰多费吉斯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贸易商人设立摊位,跳蚤市场蓬勃发展,农民将食品运来城镇。因有新法律的许可,私人的咖啡馆、商店、餐馆、夜总会、妓院、诊所、信用社甚至小型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好像重又回到1917年之

3、前。”材料中这一局面得以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C.新经济政策重视利用商品市场机制D.斯大林模式加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5.列宁说:“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问题,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这表明实施新经济政策主要是为了( )A.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苏维埃政权B.变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C.减轻农民负担调动生产积极性D.集中人力物力加速建设工业化6.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

4、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C.完善新经济政策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7.1930年,苏共十六大通过了“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1933年,苏联从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124个。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积极参与应对空前经济危机B.借助国际力量推进工业化C.新的经济体制模式已经确立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做法8.苏联学者普遍认为,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国家自上发起,千百万反对富农剥削,为争取自由的集体农庄生活而斗争的农民自下支持而实现的革命。这表明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5、)A.重在消除社会阶层差别B.强化了对农业的管理C.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9.1928年至1929年,苏联遇到了“谷物收购危机”,进而影响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决定从1929年开始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迅速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到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达到93%。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A.导致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C.为工业化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D.顺利改造了生产关系10.苏俄(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开创新的发展模式,其中有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该体制的特点包括( )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运用多种所有制发展经济 实行指令性计划

6、按照“物质利益原则”进行利益分配A.B.C.D.11.“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单一公有制的产生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余粮收集制的扩大12.19181920年苏俄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国家经济政策又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

7、,斯大林模式( )A.是苏联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作出的选择B.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以国家宏观调控C.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D.日后阻碍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列宁全集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

8、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米艳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冲击”“围攻”所对应的政策,分别指出这两种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举措并对此作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

9、家。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材料二 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

10、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给我国制定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并简述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由材料“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可知,战时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中央政府的指令并未完全得到地方政府的推行,而是采取了相应的变通,故选C;材料只是提及了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苏维埃政权的做法变通,没有提及这一做法施行后的效果,无法得出A项结论,

11、排除;国内战争时期,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在国家层面取消了自由贸易,故自由贸易不可能成为当时经济活动的常态,排除B;粮食税完全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做法发生于国内战争结束后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中,D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0年农民给苏维埃政权机关提交的请愿书中,提出“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再也无力负担牺牲和困苦,体现了农民对余粮收集制实施的不满,故选B项;材料农民意在表达自身处境艰难,排除A项;1920年斯大林体制还未建立,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没有涉及对新经济政策的拥护,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根据“用无

12、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结合所学可知,苏俄计划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过渡,结果失败了,为了扭转这种错误,1921年苏俄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故选D,排除B;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A;1927年苏联提出农业集体化,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4.答案:C5.答案:A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A项,根据材料提供时间“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1927年”可知,当时正处于斯大林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斯大林时期,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时期“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

13、”“成立工农速成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A项正确。B项,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是材料中这一做法的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C项,新经济政策在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逐渐瓦解,于1928年完全瓦解。故C项错误。D项,冲破西方技术封锁并不是材料中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7.答案:B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是国家自上发起,千百万反对富农剥削,为争取自由的集体农庄生活而斗争的农民自下支持而实现的革命”可知,苏联学者普遍认为绝大多数农民支持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农民对农业集体化运动的

14、支持,没有体现消除社会阶层差别,故A项错误;材料是学者对农业集体化运动性质的定位,没有体现强化了对农业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了农民对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支持,没有体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故C项错误。9.答案:C10.答案:B11.答案:C解析:私人土地仍然存在,还没有建立单一公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当时农业实行集体农庄生产,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表现,不符合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农民对集体农庄生产的不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现,故C项正确;余粮收集制扩大出现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实施前,此时农民并没有在集体农庄生产,故D项错误。故选C。12.答案:D13.答案:(1)

15、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举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评价: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中固定粮食税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政府主导(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影响: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牺牲农民利益,农业长期落后;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僵化地实行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解析:(1)根据“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

16、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冲击”“围攻”所对应的政策分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该措施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该措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根据“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可知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政府主导;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17、。影响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既要看到该模式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其牺牲农民利益,农业长期落后;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僵化地实行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消极影响。14.答案:(1)目的:为工业化服务。(对农业进行所有制改造)特点:由中央强制推行;规模和速度大跃进;全面地将农民纳入到计划体制之下;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2)启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与自愿原则结合;有计划地发展经济;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其他启示属于借鉴农业集体化的经验教训,同时是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运用的可根据表述给分)意义:减少

18、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为工业化服务;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得出由中央强制推行;根据材料一“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得出规模和速度大跃进;根据材料一“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得出将农民纳入到计划体制之下;根据材料一“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

19、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第(2)问,第一小问启示,根据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得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根据材料二“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得出积极推进与自愿原则结合;根据材料二“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得出有计划地发展经济;根据材料二“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得出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根据材料二“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得出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得出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根据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得出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根据材料二“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得出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