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8998166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分为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具有重要意义。人的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顺序性:认得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不平衡性: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阶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针对性教育。个别差异性:须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发展。整体性:尊重

2、发展的生命性和可能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完善和完整的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

3、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基本要素:()智能、体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 ()感情 意志 性格马克思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智育、体育、技术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对儿童和少年应当按不同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予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我们确立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并向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目标过渡这一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提供的理论依据。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道路;第二,要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

4、己组织的有目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亦称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的特点是:1、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于内在动力;2、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通过研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与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3、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较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教育教都主张设立

5、比较完全的学科课程。特点:它是以老师、课堂、课本为主的。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教杜威。特点:以学生、社会、经验为中心。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6条)和基本理念(2条):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

6、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本理念: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

7、习方式;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关系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德育的说理法:说理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启发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运用说服的方法来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认识。只有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认识到道德的必要性,才能自觉去履行,我们学校是社会主义的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自觉的建设者,尤其要注重说服。说服的应用很广,无论运用哪种德育方法,都离不开提高学生的认识,都需要结合运

8、用说服的方法,但是仅仅强调或运用说服的方法是不行的。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养 高尚的师德: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然的道德修养。现代人的素质(进取意识、独立性、主人翁态度、群体意识、效率感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德育原则主要有: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德育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1、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

9、的集体而努力 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3、把教师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德育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一)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手段(可能劳动力教育现实劳动力)2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潜在的知识形态生产力教育现实生产力)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

10、新工艺的重要手段(二)教育的发展受制于生产力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比例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部分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问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各自作用。(记住要点即可)1遗传素质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遗传素质的成熟期,也就是教育的关键期。2环境人的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制约着人的发展的方向、进程和速度3主观能动性人的发展的内因和动

11、力,对人的发展起关键作用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即主要的、引导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所要求的方向发展的功能)457 教师专业能力(素养)包括哪些?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该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加强教师在职提高。1. 教育理论素养主要指教师对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地运用教育理论的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思。 2. 教育能力素养:主要指保证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12、:(1)课程开发的能力(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4)引导与创新能力3. 教育研究素养: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有成效的教学的普遍规律。(教师主导作用是针对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与上进而言的。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得怎样,学习的效果怎样,又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标志。)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

13、习和反思,认同,自觉运用,自我修养,才能转化成为他们的本领与品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最可靠的措施只能是普遍提高教师的思想修养和专业水平,增进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沟通,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与创造性,才能实现师生主体之间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相得益彰的互动与合作,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使师,生两个主动性保持平衡。)302 德育如何做到全面性(一句话总结): 我们对学生应该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儿童品德中的智、情、意、行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

14、发展。 班主任个别教育工作的三个方面?(1) 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典型;(2)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3)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为何在抓好学生集体教育的同时还要抓好个别教育?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是紧密联系的。班主任在教育集体时,实际上也就在教育学生个人,而他在做个别学生的教育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也十分重要。它便于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便于系统连贯和深入地做学生个人的思想工作,也易于被学生接受。因此班主任在抓好集体教育的同时,还要同时广泛接触学生个人,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重点分析总说后进生:后进生一般是指

15、品行差或学习差,或品行俱差的学生。他们认识虽少,但需要做的教育工作则十分艰巨而繁重。尤其是品行及哦啊差的学生,他们常常欺侮同学、破坏团结、扰乱课堂,易与教师、班主任顶撞、对立,甚至违法乱纪。无论为了教育或提高其本人,或是维护与促进集体的发展和提高,都要求认真做好每一个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后进生一般都有他们各自的显著特点与缺点,这往往是使他们落后的重要根源。做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就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和缺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只有经过申屠细致的艰苦的工作,才能获得成效。主要有几点:了解原因;抓闪光点来表扬;长期抓、反复抓;感情要亲近,态度要真诚,减轻分数压力;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家庭教育是

16、基础,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依托。什么是启发性原则,为什么要提倡启发性原则?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生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启发性原则反了映学生的认识规律性。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固然很重要。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有成效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发展自己的智能与情操,毕竟要学生个人自己主动探究与反思,要通过个人的经验不断地改组,改造和提高才能实现。教师如果将启发,引导弄成越俎代庖,包办代替,那么轻则造成学生

17、的依赖性,重则影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作业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失去学习上的自信心,成为害怕困难的懦夫,懒汉。启发性原则看似强调教师的启发,实则更重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重学生的领悟,融会贯通与觉醒,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智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故这个原则亦可称探究性原则,或启发与探究相结合原则,更能反映时代精神。基本要求: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2. 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均善于提问激疑,使学生茅塞顿开,思想活跃起来。)3.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我们的启发教学往往习惯于从教师提问激疑开始,其实启发教

18、学并非只有教师提问这一模式,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动手解决实际的学习任务和问题,也是启发教学的另一条重要途径。)4. 发扬教学民主(学生的心情才会感到宽松,坦然,乐观,积极,他们才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21、教师劳动的特点,其中重点掌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教师的劳动,首先表现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组织 活动等等。教师工作是变动不居、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其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种突发情况能够做出的及时而智慧的反应,即具有教育机智。总结:教师劳动的创

19、造性,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活动必然会有创造性。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经历艰苦的劳动和长期的积累,包括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和提高,深入地亲近与了解学生,善于反思与探究,机智地开展工作,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活动涌现创造性。2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最终体现就在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这种发展依赖于教师个体对专业性发展的追求,是教师专业话过程中内置专业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与时间有关,但它更是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有关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表明,虽然师范教育对专业化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但许多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良好品质与才能

20、主要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其成长是一个多阶段的连续的过程。有关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性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达到专业成熟,即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这种专业性的成熟过程,时间有长有短,少则3-5年,多则10-20年。从目前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校领导的实践经验来看,一般来说,教师具备分析、理解和清楚明确地讲解教材的能力约需3-5年;而掌握领导、组织、启发以及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能力,则需6-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德育过程(德育规律)四个: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规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规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

21、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规律;德育过程是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转化的规律。16、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规律(三点)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注意知情意行四个因素发展的先后顺序;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不能用同样方式、方法来对待,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进行。举例说明:儿童在社会交往中,通过直接观察成人对他人的道德评价,开始掌握对与错、好与坏等最初的评价标准,力图分清是非、好坏,并在成人的引导下开始形成最初的自我评价能力。17、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

22、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通过联系簿、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书信等载体给学生写评语,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 “在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最受重视的是他倡议的可能发展区(或叫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所谓可能发展区,维果茨基的说法,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即为该儿童的可能发展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