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自考国际企业管理串讲资料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自考国际企业管理串讲资料二.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安徽自考国际企业管理串讲资料二第二章国际企业管理理论简介第一节自由贸易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该理论的基础是“地域分工论”,认为分工可以提高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在此基础上,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学说,认为各国在生产某种特定商品时会具有不同的优势。一种是自然优势,指土地、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所形成的优势;另一种是获得性优势,指技术、技能、先进设备等有利因素所形成的优势。不同的优势会在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形成绝对的差异。当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比另一个国家的生产更有效率时,该国便有绝对优势;如果另一种商品的生产比其他国家的生产效率都低,则称为具有绝对劣势。
2、如果实行自由贸易,一个国家就应该生产并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而进口那些本国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商品。结果,商品的总产量可以增加,贸易的双方国家都可以通过交换而获利。二、比较优势理论1817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出版了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学说,提出了著名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相对优势理论。李嘉图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各自优势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本国绝对优势较大的商品,进口本国绝对优势较小即相对不利的商品;另个国家即使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其劣势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该国
3、劣势程度较小的商品,而进口该国劣势程度较大的商品。这便是,有利取重,不利择轻。这样,通过对外贸易,两种产品的总产量会增加,贸易双方的销售量也会增加。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俄林继承了赫克歇尔的观点,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论。该理论也称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HO模型。HO模型认为,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即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可供应量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贸易,某种要素丰裕的国家由于大量出口使用该要素的产品而增加了对这种要素的需求,其价格便趋于上涨。而同类要素稀缺的国家由于大量进口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缓解了对稀缺要素的需求,其价格便趋于下降。这样
4、,不同国家之间对同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便会趋于均等,或称作一般均衡。由此可见,与HO模型有关的一项重大进展,是要素价格的均等化问题。既然自由贸易至少可以部分替代要素的自由流动,那么,贸易就有一种促使要素价格在国际上实现均等化的趋势。如果把要素在两国之间不可流动的假定放宽,那么,这种理论与国际投资的关系就会更加密切。然而,这种解释并不能说明两国间的资本流动为什么要采取直接投资,而不是证券投资的形式。四、自由贸易理论的局限自由贸易理论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济学家们正在进行大量的理论工作使之更具有现实意义。但是,自由贸易理论是在比较简单的假设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本身就使贸易理论陷入一种局限性。例如,自
5、由贸易理论假设市场上存在着完全竞争而不存在着寡头垄断,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等等。这些都与现实的经济活动不吻合。自由贸易理论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它既不能预示,也不能解释除商品贸易以外的其他形式的国际商务活动。而在国际企业管理中,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能在不同国家之间发生转移的现象恰恰是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因此,国际贸易理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企业的商品贸易活动作出理论上的解释,不能更完整、灵活地解释企业的整体经济活动。第二节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一、市场不完全性与垄断优势理论:西方公认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是美国的学者海默和他的导师金德尔伯格。海默1960年在他题为民族企业的国际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
6、资的研究的博士论文中,利用两个基本论点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即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首先,海默研究了母公司在美国的跨国公司以后,发现直接对外投资与垄断的工业部门结构有关,主要分布在资本相对密集、技术先进的行业。他认为,一个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到国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比在当地的企业增加了经营成本:通讯与运输费用增加;东道国政府对国外企业的歧视性待遇引起费用增加;文化、法律与语言的差异以及缺少有关当地市场的知识引起的费用增加。因此,国际企业要战胜当地对手,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厂商特有的优势,包括生产技术、组织技能、销售诀窍、管理知识等方面的优势。二是行业特有优势,即对外直接
7、投资企业所在行业所具有的优势,如拥有高技术、规模经济等。同时,海默认为,正是市场不完全导致了对外直接投资。所谓市场不完全,是指市场存在着某些障碍或干扰,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在完全竞争中,所有厂商所生产的同类产品能同样地获得生产要素,但是在不完全竞争中,企业可以获得以下的一种或几种优势: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包括产品差别比、商标、销售技术、价格等方面。来自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包括专利、专有技术、资金获得的优惠条件、管理技能等方面。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的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在国际专业化生产中可以通过横向或纵向的一体化经营,并利用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形成本国其他企业或
8、东道国企业所不能达到的内部与外部规模经济,限制竞争对手进入本行业。市场不完全性和企业垄断优势理论是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理论。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忽视时间对厂商特有优势的影响。一个企业不可能永远保持垄断优势,一旦企业丧失这种优势,就应该适时撤回投资。此理论是以资本或技术密集行业的垄断企业为基础而形成的研究结果。但是,对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日本中小企业以及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该理论难以解释。更主要的,仅仅具备拥有特殊优势并不能说明为什么一个企业会去从事国外生产,因为它本身可以通过采用发放许可证给外国生产者等方法来利用它的特有优势。金德尔伯格曾指出,凡是在通过许可证方式不能
9、获得技术优势全部租金的地方,就会采用直接投资。但他并没有回答为什么通过市场并不能取得全部租金。为了阐明这一点,理论家转向科斯的内部化理论二、内部化理论为了寻求对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解释,1976年,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发掘了罗纳德?科斯的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的基本思路是:随着生产分工和科技革命的发展,企业经营的内容和范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间产品由传统的原材料、半成品改变为以知识技术为主的信息产品。由于外部市场缺乏交换中间产品的定价机制与交易机制,导致市场交易成本上升,降低公司全球生产的协调与经营效率。外国直接投资的原因不仅仅是最终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主要是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所致。为了谋求
10、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使中间产品在其组织内进行内部化转移,跨国公司是市场内部化跨越国界的产物。内部化理论建立在三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第一,企业在不完全市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第二,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使企业在组织内部创造市场,以克服外部市场的缺陷;第三,跨国公司是市场内部化过程超越国界的产物。企业能否实现中间产品的内部化,还受到四种因素的影响:行业特有因素,包括中间产品的特性、外部市场结构、规模经济;地区特有因素,包括地理距离与文化差异;国家特有因素,包括东道国政府的政治、法律、财政状况;企业特有因素,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经验、控制和协调能力等。内部化理论与前面垄断优势理论的区别在于,
11、内部化并不是给予企业拥有特殊优势的这种特有财产本身,而是指这种财产的内部化过程。它给了跨国企业以特有的优势。在综合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方面,内部化理论前进了一步。从宏观上讲,它是一种对外投资的一般理论;从微观上讲。它又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种理论,解释企业跨国界实现内部比的经营动机和内部决策过程。然而。即使有了内部化理论解释,企业有特殊优势,还只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为了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优于来源国的出口。还需要考虑一组特殊的区位因素。三、区位理论:1953年,索思阿德提出区位理论,用以研究国内资源的区域配置问题。后来,沃尔特?艾萨德等人用此理论来解释对外投资的现象。企业拥
12、有的优势并不能单独地说明为什么直接投资优于出口。企业拥有某些特殊优势,可以不向外直接投资,而只是在本国生产,然后通过出口服务于第三国市场。因此,又必须引进有关东道国的区位因素。以便充分说明为什么一个企业会不辞辛劳,并承担风险到国外去从事制造经营活动,许多区位要素则适合解释这种情况:1.劳动成本。国际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可能导致实际工资成本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当技术已经标准化的时候,人们就可能把生产活动转移到劳动投入的来源地。那些垂直一体化的企业把某些装配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就属于这类对外直接投资。国际企业实行世界范围的制造和装配政策,其目标就是要使总生产成本最小。2.市场购销因素。
13、东道国市场规模、市场增长、发展阶段以及当地竞争程度等特征,会对直接投资的决策产生影响。尤其是在东道国有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市场规模等因素明显与利用生产和销售的规模经济有关。同样,如果在东道国的竞争剧烈,一张当地制造的标签也许有助于推销产品。3.贸易壁垒。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存在,也会影响在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的选择。即使东道国选用关税等手段不是为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但是关税手段仍可促使外国企业改变供应东道国市场的方法。4.政府政策。一般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会影响企业对风险的估计,并影响到他们选择建立子公司的地点。同样,有关购买当地企业、当地参股的比例和利润汇回,也会影响外国企业选择参与市场的方式
14、。区域理论冲破了古典经济学中不考虑企业地理位置的观念,阐明了企业在拥有某些优势的情况下,采取直接投资的形式以及在某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直接投资的原因。但是,这个理论并不能完全地阐明企业对已知的市场机会如何作出反映,还要其他理论加以补充。四、产品寿命周期理论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弗农教授在期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著作中,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的变更,阐述了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时机和区位选择的关系,系统地提出了产品寿命周期理论模型。弗农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产品的创新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1.创新阶段。在此阶段,企业有在国内选择生产地点的固有倾向。价格的需求弹性可能相当低,因为发明
15、企业拥有产品特异性或垄断优势,因此产品的创新、生产与销售是在同一个国家里。2.成熟阶段。在此阶段,该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有了某些标准化的因素。一般说来,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产品的发展,产品已经较少需要变动。因此人们较多地关注起生产成本,特别是当竞争对手已出现时更是如此。此时,发明国要通过出口维持和扩大其国外利益则难以实现,因此,它们必须对外投资,并设立子公司,进行就地生产,以便维持和扩大出口市场,保障自己的利益。3.标准化阶段。在此阶段,产品和技术都已完全标准化,发明者的技术优势已消失,随着竞争的加剧,成本和价格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市场知识和信息流通已退居次要地位。其最终结果就是把生产或装配业务转移
16、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国外生产的仿制品最后可能导致原来的发明创造国或国外子公司进口该产品。该理论的局限性,即:它不能解释如石油行业等非标准化产业部门的对外投资。当前国际投资多是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部的双向投资,而不是像弗农所假设的那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该理论是研究美国向西欧投资过程的结果,但难以解释日本等国的对外投资模式。国际企业在全球国际生产体系形成以后,完全可以在产品创新时期同时在国内、国外组织生产,甚至通过子公司体系在东道国研制开发新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产品创新国不一定是母国。对于某些产品来说,产品寿命周期理论很难解释它们的特性。例如,高技术的电子产品。五、国际生产综合理论
17、1976年,英国雷丁大学邓宁教授首次提除了综合理论学说。系统阐述“综合主义”理论,并将其动态化,从而形成了目前对国际企业和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最大的理论框架。邓宁认为,人们在以前研究国际企业的成果已分别地解决了4个“W”,即企业拥有优势说明为什么(why)能到国外办企业;区位优势说明企业到哪里(where)去办子公司;内部化优势说明企业建立子公司怎样(How)使效益更大;产品寿命周期论说明企业在什么时候(when)建立子公司。但是,它们之中没有一种理论能单独解释清楚国际企业的全部行为。例如,企业拥有优势并不能说明其要到那里去利用这些优势,而区位优势则不能说明国外子公司为什么能战胜东道国的企业等。所
18、以,邓宁主张要把有关部分理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综合地对国际企业作出分析。邓宁指出,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具有的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所有权优势。即指国际企业拥有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获得的资产、规模、技术和市场等一切有形、无形的综合优势。第二,内部化优势。即指国际企业通过形成自己的内部交易体系,将外部的市场交易转变为企业的内部交易,从而减少贸易成本、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交易效率。第三,区位优势。是指相对于国际企业母公司市场与环境来讲,国外的投资环境良好,使得国际企业通过在东道国建厂而获得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避开贸易壁垒,享受东道国政府给予的特殊的投资政策而获得的优势。邓宁的国
19、际生产综合理论可以概括为一个简单的公式:所有权优势十内部化优势十区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该理论,事实上是实现了两个综合:一是该理论综合吸收了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特长;二是该理论把贸易和投资理论综合起来。但是,该理论也有一些不足。第一,对这三类优势(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时间过程中的发展未交待清楚;第二,把所有权优势单纯分离出来是否恰当令人怀疑,而且在逻辑上是多余的。第三节国际生产理论当人们清楚地看到,出口或者进行国外生产的决策经常是同一家企业的选择机会时,把贸易和投资理论综合起来的尝试是不可避免的。出口是参与外国市场的一种形式,不过,同样可以用非贸易的方法来参与国外市场,即通过国外生产或者向外国
20、制造商发放许可证的方法。从英国雷丁大学邓宁教授开始,人们已经集中致力于把新要素和新技术贸易理论与各种直接投资理论融合起来,试图建立一种把参与外国市场的贸易和非贸易形式统统包括在内的国际生产综合理论。从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略见一般。小岛清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区分了“贸易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和“反贸易导向型(即贸易替代型)的投资。他认为,前者会增加比较利益,后者的作用则相反。他认为,日本在海外的投资是属于贸易导向型的,目的是加强该国的比较利益。这包括开发自然资源的投资;在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以及钢材加工业的投资;还有在汽车装配和电子元件生产上的投资。这种投资充分利用了东道国的比较
21、利益,具有代表性的是它们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禀赋,这同样帮助了缺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日本经济。与此相反的是大多数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却被认为是反贸易导向的,因为它们是为了维护寡占地位或者是对贸易障碍作出的反应。这些投资来自美国最具比较利益的产业(如计算机)。这类行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之前,应加强其最终产品的出口,否则不利于发挥该行业的优势。由于美国在这类行业上进行了对外直接投资,降低了国内同类行业的优势,促进了海外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发展,最终导致要从东道国进口该行业的产品。这说明,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其国际贸易是有矛盾的,会导致国际收支逆差与失业。因此,对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的贸易、投资活动与发达国家之间发生的贸易、投资活动,前者是有利于比较利益和资源配置的,而后者则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