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 (2)精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 (2)精选课件.ppt(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2)第一页,本课件共有31页目录1234第一节 气质及其发展第二节 自我的发展第三节性别差异及性别角色的发展第四节 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页,本课件共有31页第一节第一节 气质及其发展气质及其发展一、气质的概述一、气质的概述气质是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与量方面的个体差异。气质是由神经类型所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第三页,本课件共有31页托马斯、切斯等人在1956年发起了持续30年之久的“纽约追踪研究”。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对母亲的访谈,获得了儿童在九个维度上的信息,在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区分出了三类儿童:“容易的”儿童“
2、困难的”儿童“缓慢适应的”儿童第四页,本课件共有31页另有35%的孩子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类,他们表现出独特的混合型气质特征。早期的气质存在一定的种族和性别差异。第五页,本课件共有31页二、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二、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气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气质类型会对儿童适应和日后的生活产生影响。对气质发展的纵向研究发现,气质的某些维度,如活动水平、抑制性、易怒性和社交性,在整个婴儿期、童年期甚至成年早期,都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第六页,本课件共有31页然而,气质与遗传有关,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气质的不稳定性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气质本身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早期的行为会被整合到新的
3、更复杂的系统中。第二,某些行为的意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这些行为反映了气质的特点。第三,环境对气质也有一定的塑造作用。父母的抚养实践、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孩子的气质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七页,本课件共有31页三、气质与儿童抚养:拟合模型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是人格发展的基础。这种差异影响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约了父母对儿童作用的效果。所以,托马斯等人认为,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儿童人格的发展,他们提出“拟合模型”,用来解释气质与环境如何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最为有利的结果。第八页,本课件共有31页所谓“拟合模型”就是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只有抚养
4、方式与孩子的气质拟合良好,才能较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许多困难型气质的婴儿,接受了父母亲耐心而敏感的照料,当他们进入童年期或青春期时,已经不再表现为困难型气质了。第九页,本课件共有31页拟合模型告诉你们,孩子带着独特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成人必须接受它,适应它。文化价值观也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和儿童气质的拟合。第十页,本课件共有31页第二节 自我的发展自我是人格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人格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人格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人格发展的内部动因。自我是一个动力系统,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组成。其中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控制是自我系统最主要的方面。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31页一、自我
5、认识及其发展一、自我认识及其发展自我认知: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自我概念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集中反应了个体自我认识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我体验(自尊)和自我控制。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31页(一)自我认识的发生(一)自我认识的发生新生儿还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的环境区分开来,随着婴儿的发展,他们逐渐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在此基础上,婴儿逐渐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他们开始能通过控制自己的身体让自己能看、能嚼、能伸手够物、能玩东西,还能弄出声音。自我再认是自我发生过程中的第一步。镜像测验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31页
6、(二)自我认识的发展(二)自我认识的发展自我认识一旦形成,幼儿对自己的生理特征、物理特征的认识就会加强,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或需要,他们对自我主张的坚持也会越来越多。比如:“我”、“不”“物权意识”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31页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把成人的评价等同于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都集中在自我的外部行为表现或具体的特征自我评价往往易受当时的情绪的影响,因此很不稳定。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31页二、自我体验:自尊及其发展二、自我体验:自尊及其发展(一)自尊的起源和特点自尊: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自尊最初来源于早期的亲子互动中。那些在婴儿期与父母建立
7、了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自我价值感,获得较高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取决于儿童在许多不同领域对自己能力的评估。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31页自尊的评价分为以下五方面:学业能力:儿童如何看待自己在学业上的能力;运动能力:儿童对自己体育运动能力的感受;社会能力:儿童是否感到自己受同伴的欢迎;外表长相:儿童觉得自己有多好看;行为举止:儿童认为自己的行为被他人接受的程度。如前所述,4-7岁的幼儿拥有一个膨胀的自我,他们倾向于在所有方面都给自己积极的评价。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31页影响幼儿自尊水平的因素:教养方式同伴影响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31页三、自我控制及其发展三、自
8、我控制及其发展自我控制: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一)早期自我控制的发生自我控制的第一个征兆服从,出现在12-18个月。18个月左右,婴幼儿的自我控制出现并稳定地发展。此外拥有一个敏感、支持的母亲,婴幼儿往往表现出更多的自我控制。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31页(二)自我控制的发展(二)自我控制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对幼儿社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服从规则、抵制诱惑、控制情绪、集中注意力、延迟满足等。测量儿童自我控制水平的方法通常有注意力集中与分散测验、图形配对测验、迷津测验和延迟满足测验等。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31页第三节第三节 性别差异及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差异及性别角色的发展一
9、、学期那儿童的性别差异一、学期那儿童的性别差异婴儿(2岁前)似乎并未便显出稳定的性别差异,男女婴儿行为的相似性远大于其差异性。2岁的婴儿在选择玩具时有了明显的性别差异。进入幼儿园的幼儿倾向于选择同性别玩伴。男孩和女孩的朋友关系特点也不同。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31页二、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的发展二、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的发展(一)性别概念的发展阶段一,性别认同阶段(2-3岁)阶段二,性别稳定阶段(4-5岁)阶段三,性别恒常阶段(6-7岁)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31页(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发展(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发展在幼儿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的同时,他们也开始获得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性别角色刻板
10、印象是指人们对于男性或女性最典型特征的看法。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31页三、性别角色差异形成的原因三、性别角色差异形成的原因(1)生物社会理论:莫尼等人认为,一系列关键性的经历或事件会影响到个体最终形成的性别角色偏好。首先是母亲受孕时胎儿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是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其次是受孕6周左右性腺将发育为睾丸或卵巢。婴儿出生后,社会因素就开始在其性别角色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两种性别的遗传因素可能导致儿童在人格、认知能力和社会行为上表现出性别差异。莫尼等人也强调“社会标签效应”,18个月到3岁之间是性别认同的关键期。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31页(2)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最初来源于
11、对成人,尤其是对父母和教师行为的模仿。通过观察、模仿和直接或间接的强化,儿童形成了最初的对性别类型玩具和活动的偏爱。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31页(3)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性别的社会化必须建立在性别概念的基础上。认知水平越高,儿童适宜的性别类型化行为就越多。性别图式理论认为,性别图式就是一种认知结构,它把有关什么值得观察、什么适宜模仿等性别知识组织在一起。性别图式理论强调,环境的压力和儿童的认知发展共同塑造了性别角色发展。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31页(4)整合的理论:胎儿的生理发展是人们判断儿童的性别并采取相应抚养方式的主要依据(生物社会理论),社会环境对儿童行为的选择
12、性强化决定了儿童早期性别概念的形成(社会学习理论),而性别认知和性别图式的形成对3岁到6岁儿童性别恒常性和性别行为模式的获得起着决定性作用(认知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第二十七页,本课件共有31页第四节第四节 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是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帮助别人、和别人合作或分享等。(一)亲社会行为的起源(二)亲社会行为的年龄差异(三)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四)亲社会行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五)父母的教养行为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第二十八页,本课件共有31页二、攻击行为的发展二、攻击行为的发展(一)攻击行为的发展(二)攻击行为的性别发展第二十九页,本课件共有31页第三十页,本课件共有31页2023/2/28感感谢谢大大家家观观看看第三十一页,本课件共有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