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产业新格局——天柱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原动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造文化产业新格局——天柱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原动力.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打造文化产业新格局天柱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原动力贵州日报新闻 时间: 2011年10月20日 来源: 贵州日报访谈背景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幸福安康,需要经济发展,更需要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央领导到贵州视察,多次提及贵州文化对于贵州历史性跨越的意义,要求对贵州文化进行系统梳理,特别强调文化跨越式发展对于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意义。天柱地处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确定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十大旅游胜地之一的黔东南,位于黔东南湘西结合处。县名源于县城的“石柱擎天”胜景,素有“黔东第一关”之称
2、。以侗苗为主的少数民族占人口98.3%,繁衍于此的苗侗民族一直传承着重教兴学的传统,是我省有名的“文化大县”。境内的清水江文化历史源流可追溯到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荆楚文化与侗苗文化碰撞融合形成的独特文化,吸引着海内外众多的文人墨客和旅游人士。天柱县委、县政府充分调研,了解当地人的文化诉求,以县内外学人为依托,浓缩清水江苗侗文化的精华,着力打造“清水江文化”集群品牌,并以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力点,促进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展示与交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兴建天柱县文化产业园区,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加快现代化转型,建构文化自信、自觉,将文化作为跨越式发展的精神动力,必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
3、源动力。第一章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主持人:这些年来,天柱县文化建设取得很大进步,通过改革创新推进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以打造清水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品牌走出贵州,走向全国,以三门塘、抱塘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发展势头大好,文化建设亮点多、局面好,为实现历史性跨越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可否解读一下天柱县委、县政府是如何抢抓机遇,深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社会保障的?文松波: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随着社会经济的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对市场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文化进入市场,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2009年以来,天柱县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指示精神,先后编制了天柱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天柱县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全县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科学布局。天柱县委、县政府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大胆创新,借鉴学习外地发展文化旅游的经验,解放文化的商品属性,用现代经营理念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积极开拓省内外文化市场,注重文化产业和旅游、城建、县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着力打造奇石文化、宗祠文化、木商文化、考古历史文化、矿产文化、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等为特色的文化品牌。在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上,转变发展思路,转换政府职能,从“
5、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在宏观上对文化产业发展给以引导,在细节上对文化企业给以服务。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突出特色,整合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文化转型,分阶段、分层次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理顺机制、调整结构、合理布局,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天柱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多渠道筹集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路子,总结出财政拨一点、部门支持一点、向上级争取一点、贷款解决一点、引进企业对文化发展贡献一点的“五个一点”的筹集方式,有效解决文化产业资金投入不足。成功打造了三星岩文化苑、便桥头文化街
6、、奇石文化艺术节等项目,为天柱县文化产业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主持人: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经济现象。文化体制改革配合县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和成功做法,在经济发展中的引导、推动作用不可忽视,天柱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和经验?杨光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解放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比如天柱县观赏石“贵州青”,以前一直是爱好者的个人把玩之物。而我们通过举办奇石文化节扬其名,通过奇石文化街项目惠其实,就是循着这样思路的一个成功尝试。但是这样的尝试仅是个案,如何激发大家的想象
7、力和创造力,将这样的思路拓展得更宽,将更多领域、品类的文化资源发挥出来,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动作、大发展,是一个更加值得深思的课题。为此,我们将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有了计划和设想,如何调动各方面资源来实现更是关键,所以我们积极探索一切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经营运作方式,探索实行股份制、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合作制等改革。天柱县大胆改革文化体制,国有独资组建的天柱县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于今年5月正式挂牌运营。以公司制模式经营管理全县的旅游景区服务、旅游交通投资、旅游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大型节庆会展的策
8、划等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在未来几年,将投资10亿元重点打造“三星岩”文化产业园区、“便桥头”奇石文化街、淘金文化展示与体验、“百姓”宗祠文化建筑群、“四十八寨”歌会传承基地建设、白市“辞兵洲”侗苗文化影视拍摄基地、“金凤山”景区及“金山溶洞”建设项目、白市水电站淹没区精品民居抢救修护建设等12个项目。目前,“便桥头”奇石文化街已基本完工,下月即可正式营运。“金凤山”景区及“金山溶洞”建设项目、“三星岩”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天柱县稻鱼并作生产习俗示范基地等已进入测设工作,可望今年动工建设。第二章以清水江文化品牌为核心价值打造文化名城主持人:天柱县委、县政府深入研究、挖掘、塑造特点鲜明、影响突出的
9、清水江文化,打造全新的天柱“文化灵魂”,以清水江文化线路为核心价值,以点带面,以文化品牌为主导,以增强品牌影响力、竞争力为着力点,集中打造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符号,让天柱的形象焕然一新。天柱县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是如何打造天柱县文化品牌的?文松波:清水江在天柱县境内长77公里,流经六个乡镇,濒江五十多个村寨。作为我省的黄金水道,清水江至其形成奔流之势以来,经历两千多年的文化沉淀,延续至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亚文化现象,即“清水江文化”。她是几千乃至万年以来,主流文化和地域文化不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产物。天柱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资源丰富,清水江沿线有来自天柱坌处段至瓮洞段的“贵
10、州青”奇石文化,矗立在清水江下游黔湘北侗社区的数十处古建筑家祠文化,静守河畔古朴独特的清水江三门塘侗寨、抱塘苗寨村落文化景观,侧卧江心悠远神秘的青铜器文化、木商文化,氤氲江面余音缭绕的侗族山歌、苗族古歌等。清水江文化是天柱文化的基石,也是天柱文化在现代发展视野中最具特色的亮点。天柱县依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旅游大省建设的有关政策规定,紧紧围绕把天柱建设成为“对内连接黔东、黔东南,对外连接两湖、两广的区域性文化旅游枢纽”的目标,充分发挥清水江丰厚的历史遗存、独特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民俗等组合优势,以“山、水、歌、舞、乐”为主线,兴办清水江生态人文之旅。借清水江流域内形式多样、特征鲜明的文化符号打
11、造“人文大县”,以底蕴深厚的清水江核心文化为依托建构本土文化品牌。主持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天柱县作为黔东南地区通往湖南的重要门户,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和宜居的环境资源带动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在当前国家积极主导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天柱县做了哪些措施来传承侗苗人民的清水江文化、彰显天柱魅力、提升天柱品位?杨光杰:处于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前沿地带的清水江流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延绵江岸衍生出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化形态。关上听潮、白市访古、三门塘聆歌、旧家祠赏月,一颗颗现代人迷恋沉醉的文化符号串联成丰盈艳丽的“清水江文化线”。明清以来,木材贸易将清水江流域经
12、济带入全国市场,经济行为带来文化的交流、碰撞和传播,使清水江凝汇成一条多元民族文化交融、传播的文化路线。清水江文化形式多样,从历史源流到民俗文化都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奇石文化、民俗民风、民间歌舞、青铜器文化、家祠文化、木商文化、村落文化景观等文化元素构建了迷人的清水江文化形态。天柱县挖掘本土文化核心内涵,以清水江文化线为地标,大力张扬本土文化效应,打造文化品牌,积极推动天柱向“人文大县”迈进。清水江沿岸的民族文化形态保存完好,各族人民用多种语言自由演唱的“四十八寨歌会”,四五百年沧桑岁月未曾中断,却在20世纪80年代后,在现代生活的激荡中,转入冷落、沉寂期。至2003年以来,“四十八寨歌会”经天
13、柱县政府发掘、抢救、继承、弘扬,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周边各县及湖南等地的数万人欢聚各个歌场,玩山、唱歌、交友、恋爱,消隐于山野的“四十八寨歌会”复苏重兴。2010年,天柱“四十八寨歌节”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水江下游,水流急,河滩宽,急流峡谷坡度大,各种岩石经过亿万年河水的淘洗,孕育出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的清水江奇石。经过多年的打造,天柱县逐步将奇石定位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产业。为塑建“天柱清水江奇石”这一文化品牌,确立在县城新区建设了一条奇石文化街。既为发展和弘扬文化产业找了一个载体,又推动了城市建设的新区打造。2010年,又举办了“首届贵州天柱奇石文化节”,
14、展出奇石五千多方,精品石500块,规模之大、品位之高,全国少有。今年7月,我县又成功申报为“中国观赏石之乡”,是为全省第二个国家观赏石之乡,这为扬“贵州青”之名,又添了一把火。现在,漫步天柱街头,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观赏石专家及爱好者随处可见。此外,天柱县还大力打造了展示文化建设成就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三星岩文化苑文化产业园区;推进文化交流活动成立的清水江文化论坛;抢占清水江文化研究制高点的清水江文化研究中心;总投资三个多亿的环形阶梯式斗牛场、文昌阁、体育馆、金凤公园;已竣工的县城鉴江风雨桥、风雨长廊和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这些文化基础设施的建成,必将成为天柱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第三章
15、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实现历史性跨越主持人:文化是体现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文化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市场前景广阔、可带动其他产业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学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讲话精神,“十二五”期间天柱县委、县政府将如何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天柱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文松波:天柱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工业长期受土地、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空间有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我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城乡建设品位、增加就业、拉动消费、繁荣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天柱县将坚持“打造文化教育新优
16、势、推进特色文化产业新发展、建设文明和谐新天柱”的科学发展理念,围绕以建设“黔东湘西区域性次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大文化旅游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力争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不低于30%,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强县战略的支柱产业之一。天柱县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目标通过五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一个投资多元化,特色鲜明,结构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的开放的文化发展体系,发挥文化对三个文明建设、增加全县综合经济实力的积极作用。随着旅游交通网络的逐步完善,城市功能的日益健全,文化旅游基础条件日趋成熟,天柱县文化产业的可进入性大幅提高,天柱县通过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的实
17、施,充分挖掘侗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奇石文化、宗祠文化、木商文化、考古历史文化、矿产文化、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等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完善政府引导、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配套激励制度,完备文化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在2015年前建成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产业突破历史性跨域,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把天柱建成为具有深刻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方特色。充满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名城。主持人: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天柱县委、县政府如何倾力打造具有天柱特色的文化产业,力争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本地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18、?杨光杰:天柱县选择最具特色和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开发,发展优势产业。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集中打造奇石古玩、酒店餐饮、娱乐休闲、度假旅游等文化产业集群。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便桥头文化街、教场斗牛城、四星级东方大酒店等一批重量级文化产业,初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文化产业投资格局,建设不同类型的文化企业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产业规模领先全州的省级文化示范园区,其中仅文化产业龙头项目桥头文化街的建设投资就达1.3亿元。为推动天柱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县委、县政府组建了天柱县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开发公司,专门负责全县文化旅游产业投资融资和开发经营,建成以“三星岩文化苑”为核心,以百姓宗祠
19、建筑群为主题,集养身保健园、五星级酒店水上娱乐城为一体的三星岩文化产业园区。这将带动县城乃至整个天柱县及黔湘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做细做精文化旅游产业,县委、县政府整合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优势,修建旅游环线公路,建设景区旅客服务中心,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构建全县“六大旅游级”,引导开发“北侗农家乐”,着力打造了清水江民族文化旅游、库区移民搬迁集镇休闲度假旅游和家祠文化旅游、瓮洞“黔东第一关”乡村特色风光旅游三大旅游路线。为把本土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县委、县政府连连出牌,扶持推动了一系列文化产业项目的出台: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策划特色节庆重大会展活动,重点复苏“
20、四十八寨歌节”、“注溪社节”等民族民俗节庆,扶持斗牛、斗鸡、斗鸟、斗蛐蛐等文化娱乐场地的兴建;进一步挖掘清水江奇石资源的潜力,建成“便桥头”奇石文化街、邦洞奇石文化展览馆,促进观赏石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开发天柱考古文化和史前人类文化,招商引资复建古城,启动白市辞兵洲苗侗影视拍摄基地,吸引大型剧组剧团拍摄演出;认真编制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库,采取招商引资、项目资金整合等多种形式,找准结合点,实现项目推动战略。发展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使大部分文化形态尤其是经营性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因此,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市场法规运作,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对文化产业的调节作用,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的文化产品,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天柱县城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