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体会意境,挖掘诗理,读诵成韵5、古诗两首学习导航【教材分析抓诗理】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游山西村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2、又一村”一句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目标制定重发展】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重点)4、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生活积累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教学难点)【教学理念求开放】在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本课以学生为主体,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
3、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课前准备重自主】1、古诗我会读: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画出诗的节奏。(1)我会读写生字词岭(lng)峰(fng) 只缘(zh yun) 浑(hn)莫(m) 腊(l) 不识(b sh)(2)我会查字典“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部首,再查画。第四笔是,名称是,第五笔是,名称是。请在横线上抄写5遍: 。在字典中,“岭”的解释是 ;“峰” 的解释是 。你能根据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画出“岭”“峰”的简笔画吗?(3)我会组词并说一句话。疑( ) 腊( ) 浑(
4、 ) 2、查阅资料,收集整理:(1)诗人苏轼、陆游的相关资料、写作背景(2)读一读盲人摸象的故事3、分组合作学习,试着理解诗中的词义、句意,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小组的其他同学。友情提示:理解诗句时,既可以借助注释,又可以借助工具书,既可以联系上下文,又可以联系课文插图。【教学设计重展示】一、积累展示,感受古诗魅力1、自由背诵古诗。2、激趣导入: 读诗使人灵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两首,继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3、读一读诗题。友情提示:“题”、“游”后停顿二、反复吟诵,把握古诗节奏1、朗读展示:你喜欢哪首古诗,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2、听录音范读,提示古诗停顿、重音:题
5、/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自主练读,读出诗歌的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和韵味等。三、分步解读,学习两首古诗u 学习题西林壁(一)理解词句,领悟古诗意境美1、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题西林壁。2、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诗?3、我会悟:交流读懂的内容。(要求:没有展示的同学可做补充、答疑、记录)4、根据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画出“岭”“峰”的简笔画吗,用一个
6、词语来形容一下这是怎样的“峰”,怎样的“岭”?5、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高耸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请观看庐山风光片,完成填空:从远处看,庐山_;从近处看,庐山_;从高处看,庐山_ ;从低处看,庐山_ 。6、练读一二句,要求读出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诵读指导: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要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音朗读出来。“岭、侧、峰、低、各、同”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二)探求意蕴,理解古诗哲理美1、
7、那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同呢?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句式说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的的意思:_,是因为_。因为_,所以_。_,所以_。之所以_,是因为_。2、小组讨论:到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3、能不能把你的办法写成一句诗。出示填空:_ ,才识庐山真面目。4、采用师生、生生问答形式反复朗诵三四句,要求表达出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诵读指导:这是一首哲理诗,读时要用理智的口气展现一个充满哲理的哲学家,读出深沉与智慧。“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真”“只”要读作重音,“身在”拖音,语调上扬。(三)读诵成韵,品味古诗语言美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8、。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朗读形式:自由读、小组读、师生赛读、配乐吟诵(四)走进生活,开放古诗教学1、讲一讲盲人摸象的故事,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2、“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比如:我们评价一位同学不能光看他的缺点,其实他也有不少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谈谈自己的理解。u 学习游山西村(一)理解词句,领悟古诗意境美1、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
9、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2、诗题“游山西村”中有一“游”字,诗人在游之中看到了一些什么景象?你有什么感受?A、见到农家的丰收景象,如酒、鸡、猪等人情美B、见到山水曲折、树茂花艳的景色风景美3、自由练读诵读指导:诵读一二句,要读出读出丰收年景,农家热情好客。“莫笑”“足”“客”“腊酒”,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要重读、拖音。诵读三四句,要读出山环水绕,花团锦簇的画面。一个“疑”字把山峦重叠,流水回绕的感觉刻画的非常精妙,一个“又”字写出了乍见柳暗花明的惊喜之情,“山
10、重水复”“疑”要重读、拖音,“重”“疑”语调上扬。“柳暗花明”语调要平、拖音,“又”重读、拖音,“村”拖音。3、分小组演一演客人到农家去做客的情景。(二)探求意蕴,理解古诗哲理美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2、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自由吟诵三四句诗文。(三)读诵成韵,品味古诗语言美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和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反复吟诵,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11、诵读方式: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四)走进生活,开放古诗教学1、完整地读一读陆游的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2、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可以跟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四、比较阅读, 1、伴随古典音乐,教师描述每一首诗歌的具体背景,引读这两首古诗。2、小组探究: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全班交流,对比吟诵:相同点,如,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快慰;都是在游览中有
12、自己的哲理发现;都是对自己生活际遇的一种寄托。陆游希望自己,乃至整个南宋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苏轼也为自己被贬找到一条理由,当时的王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同点,如,游的地点不同,一个游的是农家,一个游的是庐山;游的感受不同,一个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总结升华: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当局者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宋
13、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绝境逢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作业设计:苏轼和陆游的这两首诗中的名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仅启迪着人们的思想,而且在文学作品和人们的生活中广泛使用。请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在括号里:(1)通过今天的“说说我的小伙伴”活动,我才了解到,我不但有那么多的优点,也有那么多的缺点。过去,我却从来没有意识到,真是( )。 (2)爸爸前一段时间做生意亏了,很难过。可最近,却扭亏为盈了。看到爸爸那高兴的样子,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诗:( )。2、积累名句: 欲穷千里目,
14、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 登鹳雀楼)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 元稹 离思)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 乐游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 无题)合作探究抓特点 品味阅读学方法6爬山虎的脚学习导航【解读文本抓特点】爬山虎广见于我国各地。它生性随和,适应性强,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它的茎叶密集,常用于覆盖在房屋墙面上。叶圣陶先生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怎样爬的秘密。文中不仅讲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样子,以及怎样“爬”等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这种藤本植物特有的生活习性。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从刚长出来
15、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文中用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再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具体的描写。【确定目标抓特点】 1、朗读课文,能读准“均、匀、茎”的读音,并能口头组词,能正确书写“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
16、逐”,并能用这11个字组两个不同的词。2、细读课文,抓住重点的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重点目标)3、背诵全文。4、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难点目标)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能留心周围事物。【教学理念靠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阅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读画思议”,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在自渎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前准备要充分】1、朗读课文,在文中圈出“均、匀、茎”,并能口头组两个不同的词语;圈出“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这11个字,画出生字所在的词语
17、,连词联句多读几遍,并能组两个不同的词语。友情提示:a、注意这些字的笔顺和结构:虎、逐、叠、茎b、读准多音字。重(chng)叠;触着(zho)墙c、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触角 蛟龙 均匀 漾起2、学生收集爬山虎的图片、资料,还可以观察爬山虎,留意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教师制作爬山虎的脚的多媒体的课件。 3、读读课文,思考:(1)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2)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句子。反复朗读并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一是绿,“绿得那么新鲜”;二是又多又密,铺在墙上“不留一点空隙”;三是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
18、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3)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的?要求边读书,边画一幅简笔示意图。(4)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呢?画出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理清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过程按顺序说一说。(5)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围绕探究巧设计】一、初识爬山虎,激发探究欲望1、电脑映示:一幢老房子,外面的墙壁上爬满了一种绿色植物。师:同学们,这就是爬山虎,阳光晒不蔫它,风雨撼不动它,它是那样生机盎然,给我们的城市、乡村增添了无数绿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心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叶圣陶先生走进爬山虎。板书课题,揭题:6爬山虎的脚二、展示交流预习成果1、学生在小组内介绍搜
19、集的爬山虎资料。2、各小组开火车分段读课文,看看是否读准了字音。3、个人展示本课生字、新词。4、小组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欣赏爬山虎的叶之美,踏上探究之旅1、叶老先生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一是绿,“绿得那么新鲜”;二是又多又密,铺在墙上“不留一点空隙”;( 静态美)三是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动态美))2、同桌合作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3、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静态美。4、同学们,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作者要用一段话写叶子呢?(生自由发表看法,老
20、师暂不表态)究竟谁说得有道理呢?我们接着去探究爬山虎的脚。三、探究爬山虎的脚,享受探究之乐1、针对课前思考,小组内交流:(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的?(2)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3)用自己的话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4) 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2、全班展示互动(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交流。(学生出示简笔画,同时用自己的话口述;教师视学生理解和表达的情况进行评价和点拨)板书: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样子:像像(细丝)颜色:嫩红(灰色)品味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的细丝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不能用别的事物来比喻这细丝呢
21、?(2)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板书: 爬触巴拉、贴(3)用自己的话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要求说话时有条理,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或配合一些动作)(4)作者为什么写爬山虎的叶子了吧?(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下一点空隙。”是爬山虎“脚”的力量使叶子变得这么美的。这段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写出了爬山虎脚的作用。)(5)齐读第4自然段。(6)略读第5自然段。(7)练习背诵第3至5自然段。四、总结全文,学表达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整体部分)2、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
22、,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3、学了这课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结合平日实际谈谈体会。五、拓展练习1、出示小黑板,按课文内容填空爬山虎的脚长_的地方,反面伸出_。每根细丝象_。细丝的颜色是_。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_,颜色也逐渐变成_。它的脚_在墙上相当牢固。作者是从_和_两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
23、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板书设计: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山 特点样子:像像(细丝)虎 颜色:嫩红(灰色)的脚 爬触巴拉、贴(牢固)走进蟋蟀的住宅 走进伟大的工程7蟋蟀的住宅学习导航【教材分析抓伟大】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这篇课文不是按照蟋蟀修建住宅的顺序写的:先选址再修建接着写修建好的样子;而是根据法布尔的观察顺序写的,先发现住宅再观察特点继而想了解它的修建过程。而且法布尔在富有情趣的语言中,表达出了他对蟋蟀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努力改造自己生活的那种欣赏和
24、赞叹。课文在开头点明,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接着作者拿蟋蟀与其它大多数昆虫作比较,说蟋蟀的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挖掘”,作者的这一发现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阅读兴趣;随后,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结构、特点、屋内布置;至此,作者从住宅的特点想到挖掘的工具,形成“伟大的工程”与“柔弱的工具”的极大反差,对它的劳动成果,不由得产生惊讶和敬佩之情。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
25、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目标制定扣伟大】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重点目标)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难点目标)【教学理念读为本】细读,是一种姿态;细读,更是一种策略。本设计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进行细读: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迅速捕捉文字传送的基本信息,读出文本主要讲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第二步引
26、导学生细读去发觉内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朗读,通过想象,通过批注,反复玩味语言,感受蟋蟀的伟大之处;第三步就是引导学生细读发现言语结构上的秘妙,习得法,激活思,营造出一个情感浸润的课堂,力求体现把言语的内容的理解和言语形式的学习有机融合。【课前准备重能力】1、朗读课文,在文中圈出“宅、蔽、弃、慎”等14个生字,画出生字所在的词语,连词联句多读几遍,并能组两个不同的词语。友情提示:a、注意读准以下字音。翘舌音的字:宅(zhi)慎(shn)址(zh)平舌音的字:择(z)搜(su)后鼻音的字:倾(qng)其他容易读错字音的字:堤(d)隧(su)穴(xu)糙(co)即(j)b、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7、“随遇而安”,如果仍然有困难,可以通过查词典来理解。2、学生查阅有关蟋蟀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观察蟋蟀和它的巢穴。3、预习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他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4、课文中有很多地方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并把它们摘抄在采蜜本上。【教学设计悟伟大】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领略了植物王国中爬山虎的奇妙。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蟋蟀的住宅。“熟悉”的“悉”字加
28、“虫”字旁,就是“蟋”;“率领”的“率”字加“虫”字旁,就是“蟀”。“宅”字是宝盖头,下面不是“毛”字。写完后,同学们读一读!什么是住宅?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把蟋蟀住所称作住宅,可见作者非常喜欢蟋蟀。)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让作者如此喜欢它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蟋蟀的住址,一起走进多彩的昆虫的世界。二、整体感知,梳理课文1、范读课文。2、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请你自由地读课文,要求:a、读准字音,读
29、通句子。b、边读边想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学生试读。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修建)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三、潜心品读,感受“伟大”(一)感知特点,初识伟大1、默读2-6自然段,画出写住宅特点的句子,再用几个词语概括写在旁边。2、汇报交流交流一:外部特点(1)请同学们看(出示蟋蟀的住宅图)这就是它的住宅,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简单向同学介绍介绍。(2)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蟋蟀住宅的特点(样子)?(3)自由读5-6自然段,结合图分清蟋蟀的住宅由哪些部分组成:隧道门平台(4)它的隧道
30、、门、平台分别是怎样的?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研读五、六自然段,抓住住宅的特点,你能试着画出蟋蟀住宅的简笔画吗?(5)评议画的对不对,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朝阳、隐蔽、倾斜、弯弯曲曲。(6)分组朗读第五自然段。隧道部分男生读,门部分女生读,阳台部分全体读。交流二:感受“不随遇而安”过渡:这样一处遮风避雨的好去处,怎么被蟋蟀给找着了呢?联系上下文看看。(1)谁能说说“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别的昆虫怎样随遇而安?指名朗读描写别的昆虫随遇而安的句子“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2)这临时的隐蔽所可能是一些什么样的地方?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
31、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3)我们又从哪里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呢?教师小结:咱们将前后文联系起来学,把蟋蟀和其他昆虫这么一比较,就觉着这小家伙和咱们人一样,很有头脑嘛,它给房子选的地段、环境还真不错!难怪法布尔称这里是住宅!交流三:内部特点(1)你感受到内部什么特点?板书:光滑 简朴 干燥 卫生(2)你觉得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喜爱 佩服”等)(二)解读修建,再识伟大过渡:同学们,蟋蟀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它靠的是什么?(足与钳子)在你的想象当中,你觉得这种工具是怎么样的,书本上是怎样描述的呢?(柔弱 简单)如此简单柔弱的工具,蟋蟀是怎样
32、建造出如此浩大的工程的呢?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7-9自然段,把蟋蟀用它柔弱的工具建造住宅的语句画出来。2、交流汇报课件出示:“它用前足扒土,还有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止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1)蟋蟀在建筑时的先后动作是怎么样的呢?(2)同桌间互读,边读边思考,你觉得难度最大的是哪个动作,为什么?并相机进行朗读。3、读到这里,你还认为蟋蟀的住宅仅仅是一个小洞而已吗?(从住宅特点,从劳动工具等方面来谈)4、总结:蟋蟀,这个不起眼的小精灵,仅仅靠它简单的足,完成了扒土、搬土、踏地、推土以及修整、加深加阔等一系列繁重的工序,修建了这样精致舒适的住宅。对
33、于这么柔弱的小生命来说,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工程呀!我们不禁发出感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5、你想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蟋蟀说些什么呢?四、积累佳句,感悟写法1、课文中的许多地方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再把它们抄写下来。2、大家读读这三句话,注意加线的词语,同样都是指蟋蟀的住所,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词语表达。你能说说作者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吗?现在为了研究蟋蟀,我又搜索起它们的巢穴来。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蟋蟀钻到土底下,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
34、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词语表达,情感也会不一样。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而法布尔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就流露于这字里行间啊。3、此时此刻,你们对蟋蟀的住宅一定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拿起你的笔,尝试用不同的词语表达你的情感。出示:在我眼里,这里是蟋蟀的 ,它在这里 。4、带着你对蟋蟀的这种感情读一读你自己写的句子。5、推荐读物昆虫记两只蟋蟀蟋蟀放蟋蟀回家。课后小练笔: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仔细观察,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板书设计:7、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选址:不随遇而安 特点:简朴、清洁、干燥隐蔽、倾斜修建:工具柔弱、不断修整 感悟人物精神 激发探究热情8、世界地图引出
35、的发现学习导航【解读文本抓“精神”】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偶然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艰难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终于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细致观察、敢于思考、坚持不懈、勤奋钻研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从而学习科学家的执着精神。课文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对丰富学生
36、的词汇很有好处。【学情分析促搜集】学生已经初步学会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掌握感知课文内容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自学后,可通过检查朗读和提出疑难问题的方式进行反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本文教学的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所以课前应布置学生上网或查阅相关文章搜集大陆漂移说和魏格纳的资料,为理解文本做好铺垫。【目标制定扣发现】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重点目标)3、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激发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难点目标)
37、4、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品质。【教学理念创情境】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景,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提出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课前准备重自学】1、朗读课文, 认读本课的七个生字。2、借助字词典,结合课文中的词句理解“静谧、不可思议、浩如烟海、枉费心机、考证、假说” 等词语的意思。3、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并在文中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受
38、。自己试着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4、分组搜集大陆漂移说和魏格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过程设计重探究】一、故事导入,激发探究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发现是在不经意中开始的。荷兰一位看守大门的名叫列文虎克的人由于工作清闲,就一边看门,一边磨起了镜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镜,用来看细微的东西,阅读字很小的书。有一次,列文虎克无意中把磨好的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一看,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就这样他开始了显微镜的发明。而且他用显微镜观察,又发现了一个我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微生物。英国皇家学会因此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请教他。无独有偶,
39、德国一位叫魏格纳的年轻人有一次观察世界地图,无意中也开始了一个伟大的发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中去了解了解吧。(板书课题: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二、展示交流,梳理归纳1、课前同学们已预习了课文,现在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在阅读中你们有哪些疑难问题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解答,有些需要探究的问题可以记下来,待会儿交流解决。(简单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复杂的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3、师生共同归纳需探究的问题,预设有以下问题: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魏格纳重大
40、的发现是什么?三、细读探究,解决疑难、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先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再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最后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比较,看看是不是像书上描写的那样吻合。小结板书:偶然发现陆地海岸线惊人吻合指导朗读: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有了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想象一下,当年魏格纳有了一次比一次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请大家重读强调这些词语,读出魏格纳的兴奋、惊喜。、反复读第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大陆漂移”的意思是什么。板书:提出假说大陆漂移假说、默读第自然段:在大科学家的劝阻下,魏格纳是怎
41、样做的?哪些词语看出考证工作的艰难?(浩如烟海)最后他找到了什么证据?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小结板书: 艰难考证中龙同时见于巴西东部和非洲西南部四、回归整体,迁移升华1、在一张平平常常、司空见惯的世界地图中发现了重大的地理现象,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小结: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2、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魏格纳的资料: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
42、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出示魏格纳头像)这就是为科学献身的魏格纳3、学习了魏格纳的这个故事,(任选下面其中的一项说一说)我的感受是:( )我受到的启发是:( )我想对魏格纳说:( )4、学生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搜集交流探究。板书设计: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偶
43、然发现陆地海岸线惊人吻合 仔细观察艰难考证中龙同时见于巴西东部和非洲西南部 认真思考提出假说大陆漂移假说 反复论证语文园地二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的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课前准备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2、准备“爬山虎”图片。第一课时一、读读写写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a自由读记,读中正音。b、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a,住宅 住址 隐蔽 隐藏b洞穴 倾斜 平坦 宽敞c、均匀 重叠 空隙 痕迹d引人注意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二、读读记记1、读中正音。a,指名读词,随时正音。b按顺序齐读。c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2、解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