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卷第十五套诗歌鉴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B卷第十五套诗歌鉴赏.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注释榕:常绿乔木,有气根,树茎粗大,枝叶繁盛。产于广东、广西等省。羁思:客居他乡的思绪。赏析这首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
2、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叠相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春半如秋”,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意转迷”三字,则就“春半如秋”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
3、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这首诗写景肃杀肃条。写情凝重深沉。二月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反激起诗人一片宦情与羁思,其构思立意均不同常态,而其遣辞造语又极平淡。苏轼东坡题跋曾就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出评论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
4、厚之流是也。”内容丰富充实而字面却略显枯干淡泊的作品,其实正是诗人苦心锤炼的结果,是诗歌创作艺术的极高境界。这样的作品往往“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咀嚼久之,才能得其真味.琴歌作者: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解】:、广陵客:广陵客泛指弹奏古琴的人。因为在古琴的流派一面有一个广陵派(扬州的),后来多用广陵指弹奏古琴的人了。 古有广陵散琴曲,晋名士嵇康擅此调,后来以“广陵客”称谓技艺高超的琴师。、渌水:琴曲名。、清淮:地近淮水。 【讲解】:此诗是诗人
5、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会上听琴后所作。诗以酒咏琴,以琴醉人;闻琴怀乡,期望归隐。这是一首听琴的歌,写了听琴时被音乐所陶醉的感受,并由此而动了归隐的念头,觉得要去赴任是一种精神上的负担。既入仕途,又向往在诗酒和音乐声中怡然自得,表明了旧时代文人大都有的矛盾心情。首二句以饮酒陪起弹琴;三、四句写未弹时的夜景:月明星稀,乌鹊半飞,冷风吹衣,万木肃煞。五、六句写初弹情景;铜炉香绕,华烛齐辉,初弹渌水,后弹楚妃。七、八句写琴歌动人;一声拨出,万籁俱寂,星星隐去,四座无言。后两句写听琴声之后,忽起乡思:客去清淮,离家万里,归隐云山,此夜之思。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全诗
6、写时,写景,写琴,写人,步步深入,环环入扣,章法整齐,层次分明。描摹琴声,重于反衬,使琴声越发高妙、更加动人。 【评析】: 这首诗通过对美妙琴音的赞叹,从而引起自己归隐的情思。作者把“奉使”和“云山”对举,显然是对仕途的不满。在描绘琴音效果上,此诗最大的特色就是借助环境描写,进行侧面烘托,从而在动静形和室外的乌鸦纷飞、霜摧万木的悲凄景状进行鲜明对比,在极不协调的画面构置中,寄寓隐隐的忧情。他在另一首不调归东川别业诗中,一再表示:“惭无匹夫志,悔与名山辞。绂冕谢知已,林园多后的”,急欲弃官归隐,都说明了他“厌薄世务”的人生态度。 【作者介绍】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唐
7、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擅长五、七言歌行体。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一说东川(今四川三台一带)人。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今河北南许昌)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
8、切。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 、 古意 、 塞下曲等。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他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 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送郑侍御谪闽中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12注释译文【注释】侍御:官名,即侍御史。负弹劾纠举不法之责。郑侍御为高适的朋友。谪:指官吏因过失,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闽中: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置闽中郡,所辖范围就相当于现在的福建以及部份的浙江南部,江西东部
9、地区,因境内有闽江而得名,闽是简称。其间历代名称均有变动,到了公元733年(唐朝开元二十一年),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置福建军事经略使,从此福建成为该地区的专有名词。我:此处读音。过:此处读gu,作往访解。大都:大概。瘴疠:山林湿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雨露:隐指皇恩。风波:比喻事物的变动。【译文】把你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去请不要怨恨,因为闽中我以前也曾到访过。那个地方很少看见秋天的雁鸟,但是夜里却常听到很多猿猴的叫声。往东青山与白云接连不断,往南虽然又湿又热,但是瘴气与瘟疫还算温和。你应该很快就会重新蒙受皇上的恩泽,回到朝廷,放心地去吧,但是要注意顺应环境的变化呀!24作品评析这是诗人
10、写给朋友郑姓侍御史的送别诗。郑侍御因为犯了过失而被贬放到当时认为是蛮荒之地的福建去,诗人担心他心中不平、不安,所以诗人在起首就提醒郑侍御对被谪放这件事不要产生恨意。并且以过来人的身分告诉闽中的环境特征。也告诉他复职的希望,所以只要注意旅途上的安全以及意在言外的其它风波外,其它不必耽心。诗人是一位重气节,疾恶如仇的人,若非友人有冤屈,他是不会这么劝的,他希望他的友人能够忍受下来,等待水落石出的一天,然后“自当逢雨露”,重返朝廷。大概贬谪之人最需雨露恩泽,因此诗人劝慰朋友,皇帝的恩泽一定会惠及远谪之人,劝勉朋友要珍重有为。这是至友的真关怀,颇有为友喊冤的意思在内。25作者简介高适(700-765)
11、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后客居梁、宋等地,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肃宗时,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高适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待集。4道中寒食陈与义诗歌赏析2012-10-18出
12、处:其他作者:佚名关键词: 寒食 寒食节 寒食古诗 寒食古诗赏析 道中寒食陈与义道中寒食是著名诗人陈与义的一首寒食诗,这是一首著名的寒食古诗,字里行间体现了诗人无限落寞的心境。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寒食古诗赏析:道中寒食原文: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 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 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道中寒食陈与义赏析: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奔波仕途、怀才不遇、内心愁苦、思念家乡的诗人形象。他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虚度人生,无计建功立业,只能以诗抒怀;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这两句对
13、联式的诗,十分工整,表达也比较明确: 有诗酬岁月,说的是诗人常在赋诗填词上下功夫,而不计较岁月的流失; 无梦到功名,则是说诗人对于官宦仕途没有兴趣,也不去作这样的梦想. 总起来说,这诗句是表达诗人的一种志向.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杨花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 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 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道中寒食作者简介: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师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
14、道。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存词19首。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赏识,因而升迁。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词句明净,诗风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以墨梅(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对学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风有了改变,转学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诗人那样
15、,只从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趋向沉郁悲壮,雄阔慷慨,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昼眠呈梦锡2作品原文百忙之际一闲身,更有高眠可诧君。春入四支浓似酒,风吹孤梦乱如云。诸生弦诵何妨静?满席图书不废勤。向晚欠伸徐出户,落花帘外自纷纷。13作品赏析作者在明媚和煦的春天里,不外出观赏大好的春光,却闭门在家昼眠。他一觉醒来,自以为有趣,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一位姓郑字梦锡的友人。诗中描写他昼眠前后的感党,充溢着恬淡、闲适的气氛。起句交代诗人昼眠的原因。在“百忙之际”,摆脱世务,“偷得浮生半日闲”,使朋友感到惊诧不已。虽然诗人
16、没有进一步交代导致自己闲暇的原因,但他如果身居朝廷要职,是不会如此的。个中隐约透出了他仕途不得意的心情。“春入四支浓似酒”写昼眠前的感觉。四支,即四肢。在暖融融的阳春季节,人会感到手脚软绵绵的,就像喝醉了酒一样。用“入”字来形容春意沁人肺腑,十分妥贴。“风吹孤梦乱如云”,是回忆昼眠中的情景。“孤梦”,说明这一觉睡得香甜安稳,连梦都被春风吹乱,如天上飘浮的白云,理不出头绪。其实,从作者这种连梦境都不愿如实透露的写法中,可以见出他深埋在心底的某种苦衷的端倪。五、六句是叙事。由“诸生弦诵”句中可以大致推断,此诗大约作于作者初入仕途任秘书丞集贤校理之时。这是一个地位低微的散官。“诸生”指集贤院的学生,
17、他们趁着大好春光正在朗朗读书。而作者自有定力,在弦诵声中照样能集中心思,不废勤读。他是在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及第后,经吕公著推荐才得到这个小官职的,对这个不能尽其才的职位虽有所不满,但仍忠于职守,有时还可忙里偷闲。最后两句写作者昼眠后的情景。打个呵欠,伸伸懒腰,掀帘下阶,徐步出门。这才发现天色已近傍晚,风儿正吹着落花,满院飘洒。昼眠后的诗人怡然自得地欣赏着这黄昏时节的景色,表面上悠闲自在。实则从诗人对“自纷纷”的落花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他无可奈何的情绪。花开花落,只能顺应节气,任其自然;人的升降荣辱,亦命中注定,不必强求,应泰然处之。这种对人生的态度不算是积极的,但作者也只能如此了。
18、全诗层次分明,意脉贯通,把日常生活中一件极普通的小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14作者简介孔平仲,北宋诗人。字毅父,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1065年(治平二年)进士。为秘书丞集贤校理。出知衡州,转任韶州。宋徽宗即位,召为户部员外郎,迁金部郎中,提举永兴路刑狱,任职于邝延、环庆。因朝廷党争被罢免。与兄孔文仲、孔武仲均以文章著名,合称“清江三孔”,有清江三孔集。著有续世说、孔氏谈苑、珩璜新论等。2夜直编辑y zh 夜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王安石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宋神宗,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
19、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王安石是借用爱情诗曲折地表达自己政治上的春风得意之情。2作品原文夜直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13作品注释夜直:晚上值班。“直”通“值”。漏声残:天快亮。翦翦:形容风轻且带有点寒意。恼:撩。24作品译文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人带来阵阵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却是那样的撩人,让人难以入睡,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5作品背景题目是夜直,夜直就是值夜班。据容斋随笔中说,宋制翰林学士每晚留一人于学士院值夜,准备皇帝随时召对,或咨询
20、政务,或草拟制诰,或收发当夜外廷呈送的紧急封奏,转呈皇帝。王安石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九月为翰林学士,因他当时正在江宁知府任上,没有立即到职。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四月,才奉诏进京,越次召对,从此才有资格到内廷值宿。此诗写在春天,当然是晋京后的次年。王安石出生于真宗天禧五年,此时已是年近半百的老人,儿子王雱也已二十五岁。身负此重大的职责,任何人都会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准备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国家大事。杜甫也写过一首春宿左省的五律,所处的时令、地点、任务,与王安石一模一样。可是,杜甫在看到迢迢良夜,花隐掖垣,啾啾鸟过,星临万户的美景之余,却是“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
21、何?”一片勤谨将事,唯恐贻误的心情之外,一点对景思春的艳情也没有,甚至连思念远隔千里的妻儿之情也没有。杜甫当时年才四十六岁,位不过一个左拾遗,岂有比他年长,身为翰林学士,拜相在望的王安石,竟因艳情而为春色恼得不能成眠?所以,这绝不是一首爱情诗,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王安石是借用爱情诗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春风得意之作。但后来读者,尤其是年轻男女,常结合自己的感情生活,借此诗的情调和词句来抒发情怀。6作品赏析王安石于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1059年(嘉佑三年)上变法万言书,未被采纳。直到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才于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石
22、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变法主张未能实现。此时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新帝,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宏图,即在目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这首绝句和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宿左省属于同一题材:“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这首诗的前两句相当于杜诗的前两联,都是写景。首句是视觉加听觉,以动衬静。王安石写的是春天拂晓时的景象;杜甫则因仿佛听到有人开宫门的钥匙声,和百官上朝的马铃声而睡不着,其意
23、义相对要小些,这是由于两人的地位悬殊太大造成的。次句以触觉写出了香尽漏残、黎明破晓时分的夜寒意。第三句叙事夹抒情,诗人所追求的是杜甫所想要的“君臣已与时际会”,这激动人心的时候就要到来,他不只是像杜甫“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那样睡不着觉。但诗人留下问题:为什么“眠不得”,春色为何“恼人”,诗人故意不说原因。“恼”字在此处是反义正用,不能作恼恨的“恼”理解,应作“撩”解,杜甫诗“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中的“恼”字即是“撩”的意思,绝不是苦恼得不能成眠。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但只见月亮移动,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里的栏干上。诗贵含蓄,此诗除第三句外,字字写景,情隐词外。这首诗的内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
24、在表向却是春夜清幽美景,创作手法高明。诗中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余而不尽之意。诗人所描写的皇宫春晓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贾至“禁城春色晓苍苍”,岑参“莺啭皇州春色阑”的用意是一样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势。如果没有“月傍九霄多”,就不会有“花影上栏干”,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参透了杜甫
25、春宿左省后才动笔的。所以说,这一首政治抒情诗。王安石是借用爱情诗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春风得意之情。27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亲王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王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1042年(庆历二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1067年(治平四年)神宗即位,诏王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1069年(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1070年(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1076年(熙宁九年)罢相。后来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卒谥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