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2)精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 (2)精选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血液(2)第一页,本课件共有54页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体液与内环境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总称为体液。体液的分布:细胞内液:约2/3,约占体重40细胞外液:约1/3,约占体重20组织液:约3/4,约占体重15。血 浆:约1/4,约占体重5。淋巴液:少量胸膜腔、脑脊腔及关节腔内液体:少量占体重60%细胞外液包括第二页,本课件共有54页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称内环境。即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外环境:机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外部环境(大气环境)。稳态(homeostasis):机体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与稳态稳态的含义:理化因素在一定水平上恒定。恒
2、定状态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稳态的实现:靠神经体液机制调节稳 态的 意义:是维持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的正常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三页,本课件共有54页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值: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血量:占体重的7 8。失血:10机体可代偿,但RBC需1个月才能恢复20出现严重的失血症状。30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血浆组成:一、血液的基本组成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水溶质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小分子物质: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营养物质、激素等)第四页,本课件共有54页血细胞第五页,本课件共有54页三、血浆的化学成分及
3、作用血浆含水约9092,含溶质约810。(一)血浆蛋白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球蛋白:有1、2、四种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080g/L 白蛋白(A):约4050g/L(血清)球蛋白(G):约2030g/L(血清)纤维蛋白原:约24g/L(血浆)A/G比值:1.52.0:1血清: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第六页,本课件共有54页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形成血浆的胶体渗透压运输功能:作为载体运输激素、脂类、维生素及代谢产物等参与凝血、抗凝血及纤溶过程防御功能:球蛋白(抗体)的免疫
4、功能营养和缓冲血液pH的功能(二)无机盐Na+、K+、Ca2+、Mg2+、Cl-、HCO3-、HPO42-、SO42-(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和胆红素等。(四)其它血浆中含有葡萄糖(3.95.6mmmol/L空腹)、脂类、乳酸,微量酶、维生素、激素、少量气体等。第七页,本课件共有54页四、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血液的比重为1.0501.060,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二)血浆的pH(酸碱度)1.正常值:pH为7.357.45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
5、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2)肺和肾的调节:通过肺和肾不断排出体内过多的酸和碱。(三)血液的粘滞度血液的相对粘滞度约45,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的相对粘滞度约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第八页,本课件共有54页(四)血浆渗透压血浆中的溶质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称血浆渗透压力。正常值:300mmol/L(300mOsm/kg.H2O)5800mmHg770kPa组 成: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成分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NaCl)(主要为白蛋白)压力 大,99.6%(298.5mmol/L)小,0.
6、4%(1.3mmol/L或3.3kPa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保持血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平衡和维持血浆容量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 0.9 NaCl 溶液或 5 葡萄糖溶液。等张溶液:张力相等的溶液。1.9的尿素溶液是等渗溶液,但不是等张溶液。第九页,本课件共有54页四、血液的生理功能(一)维持内环境稳态维持渗透压、pH、温度、电解质含量的稳定。(二)运输功能运送O2和CO2,营养物质、激素等。(三)调节体温将机体深部的热量转运传递到体表。(四)免疫和防御功能血浆中免疫球蛋白的免疫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止血和凝血作用等。第十页
7、,本课件共有54页一、红细胞(RBC)(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形态:成熟的红细胞无核,呈双凹圆碟形,中央部较薄,周边稍厚。直径约8m,厚约2m,表面积约145m。数量:男子为4.55.51012个/L(450550万个/mm)平均5.1012个/L(500万个/mm)女子为4.05.01012个/L(400500万个/mm)平均为4.51012个/L(450万个/mm)。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男子Hb的含量为:120160g/L (1216g%)女子Hb的含量为:110150g/L (1115g%)。第二节血细胞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54页(二)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O2和CO2O
8、2和Hb结合成HbO2,100ml血液可运送20ml的O,在血液中由红细胞运输的O比溶解于血浆的多70倍。Hb 还 可 以 和 CO 结 合,以 氨 基 甲 酸 血 红 蛋 白(HbNHCOOH)的形式运输CO。在红细胞参与下,血浆运输CO的能力比直接溶解于血浆中的多18倍。2.缓冲作用红细胞内的缓冲对可以缓冲血液的酸碱物质,维持血浆pH。主要的缓冲对:KHCO3/H2CO3;蛋白质钾盐/蛋白质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54页(三)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循环中,常要挤过直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卷曲变形,称为可塑性变形。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较稳
9、定地悬浮于循环血浆中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通常用血沉(ESR)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血沉的概念:RBC在静置血试管中单位时间(1h)内的沉降速率,又称红细胞沉降率。正常值:男性第一小时不超过15mm(015mmh),女性第一小时不超过20mm(020mmh)。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54页 测定血沉的意义: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血沉可明显加快。此时易发生红细胞叠连。红细胞叠连是多个红细胞发生以凹面相贴。叠连的原因是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含量增加。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54
10、页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渗透脆性。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在等渗溶液中会保持其正常形态和大小,若将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水分子将透入红细胞内,引起红细胞膨胀以至最后破裂,血红蛋白逸出而发生低渗性溶血。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0.45%的NaCI溶液中开始有部分破裂,在0.35%的NaCI溶液中几乎全部破裂。故临床上以0.35%0.45%NaCI溶液作为正常红细胞渗透脆性的范围。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54页(四)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1.红细胞的生成生成部位 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红骨髓。骨髓造血过程(图)造血原料初期阶段:细胞有丝分裂,核酸(DNA)合成,需
11、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参与,并与内因子有关。后 期 阶 段:需 要 Fe2+合 成 Hb,每 天 需 要 20 30mg。Fe2+缺乏时患缺铁性贫血。Hb的分子结构Fe3+需还原成Fe2+才能用于合成Hb。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54页骨髓造血过程返回24白细胞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54页(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红细胞的生成经历以下阶段:红原早中晚网成干细胞红细胞系祖细胞幼红细胞幼红细胞幼红细胞织红细胞熟红细胞核被排出细胞外初期:核酸合成,有丝分裂后期:Fe2+摄取,Hb合成血液骨髓返回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54页叶酸:体内过程:食物中的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吸收入血四氢叶酸多谷氨酸参与DNA合成。临 床
12、: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常在27个月内导致严重的贫血)维生素B12:体内过程: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有促进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吸收的作用。内因子维生素B12 形成复合物:.防止维生素B12被消化液中的蛋白酶水解;.内因子与回肠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吸收入血。临床: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时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返回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54页 血红蛋白分子组成Hb有2条肽链和2条肽链。每条肽链上有一个亚铁血红素,其上有一个Fe2+。每个亚铁血红素能结合一个O2 分子,所以一个Hb能结合4个O2分子。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54页缺氧、RBC或Hb
13、肾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主)肝细胞(次)促红细胞生成素(EPO)(2)红细胞的生成调节调节因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爆式促进因子;雄激素雄激素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幼红细胞的成熟,加速网织红细胞的释放以及提高红细胞膜抗氧化酶的活性。早、中、晚幼细胞网织红细胞(2 4)成熟红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BFU-E)爆式促进因子原红细胞(CFU-E)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54页PO2RBCHb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主)雄激素肝细胞(次)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54页(3)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被破坏。红细胞血管外破坏:在脾、肝等处进行。红细胞衰老后
14、,变形能力下降,不易通过直径比它小的血管。脾脏具有复杂的血管分布,变形能力差、受损和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容易滞留于脾内血窦,被脾内丰富的网状内皮细胞所吞噬。肝 脏 内 的 网 状 内 皮 细胞也能识别、吞噬损伤较重的红细胞。由于肝血流量远大于脾,所以肝对红细胞的破坏远大于脾。红细胞血管内破坏:是指红细胞在血流湍急处因机械碰撞而破坏。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54页二、白细胞(WBC)(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数量:4.010.0109/L(400010000/mm3)中性粒细胞占 5070颗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占 07嗜碱性粒细胞占 01单核细胞占 28淋巴细胞占 2040白细胞的生成部位:红骨髓分类:
15、无颗粒细胞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54页(二)白细胞的功能渗出:白细胞通过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的过程。趋化性:白细胞具有朝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1.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高度的化学趋向性、较强的吞噬和消化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主要功能:将入侵细菌包围在一个局部吞噬掉,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可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参与坏死组织的清除。因此,在急性炎症时中性粒细胞会明显增多。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54页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吞噬细胞内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以及真菌、结核分枝杆菌等;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16、;识别和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清除衰老与损伤的细胞和细胞碎片,如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等。巨噬细胞在吞噬血红蛋白后,还参与机体内铁的代谢以及胆色素的代谢。合成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集落刺激因子(CSF)、白介素(IL1、IL3、IL6等)、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NF-、INF-)等。2.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溶酶体内颗粒增加,其吞噬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54页3.嗜碱性粒细胞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引起临床荨麻疹、哮喘等速发性过敏反应。胞内颗粒中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可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而引起荨麻疹、哮喘等过敏反应。肝素:具有抗凝血
17、作用。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第二十七页,本课件共有54页4.嗜酸性粒细胞功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吞噬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物质颗粒。产生前列腺素E释放组胺酶参与对寄生虫(蠕虫)的免疫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将通过其膜上受体粘着于蠕虫,进而释放颗粒内所含的碱性蛋白和过氧化物酶等损伤蠕虫。第二十八页,本课件共有54页5.淋巴细胞功能: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对“异己”构型物,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T淋巴细胞 主要在胸腺的作用下发育成熟,称为胸腺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血液中的淋巴细胞,80%90%属于T淋巴细胞。B淋巴
18、细胞 主要在骨髓或肠道淋巴组织中发育成熟,称为骨髓源淋巴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主要停留在淋巴组织内,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特异性抗体。第二十九页,本课件共有54页(三)白细胞生成的调节骨髓造血干细胞白系祖细胞定向白系祖细胞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成熟白细胞IL-1、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生成和释放集落刺激因子(CSF)乳铁蛋白抑制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直接抑制或抑制CFS释放)第三十页,本课件共有54页三、血小板血小板是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形态:血小板无细胞核,为两面凸起的椭圆形小体,直径
19、24m,内有各种细胞器(颗粒、致密体等)。数量:100300109/L (1030万/mm3)。(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血小板与胶原纤维等表面粘着的过程,称为血小板粘附。当血液流经受损血管时,血小板被血管内皮下组织表面激活,立即粘附在血管损伤处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上。粘附反应可能与vWF(抗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有关。第三十一页,本课件共有54页2.聚集血小板发生粘附后,进一步互相聚合在一起,称为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血小板聚集可分为两个时相:第一时相发生迅速,但聚集后又可解聚,称为可逆性聚集,主要由受损组织释放的ADP或低浓度的外源性ADP引起。第二时相发生较慢,聚集后不能
20、解聚,称为不可逆聚集,主要由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引起。必须有Ca2+和纤维蛋白原的存在,而且要由ATP提供能量。常见的致聚剂(诱导剂)胶原:引起血小板不可逆聚集。血栓烷A2:TXA 2 使血小板内cAMP减少,游离Ca2+增多,有很强的聚集血小板和收缩血管的作用。生成过程中有环加氧酶的催化作用,阿斯匹林能抑制环加氧酶,所以能防止血小板聚集。凝血酶:也可使血小板聚集。第三十二页,本课件共有54页3.释放和吸附血小板在聚集的同时,向外释放生物活性物质:ADP、血 小 板 因 子(PF)、5-羟 色 胺、TXA2、vWF、纤维蛋白原等。血小板因子(PF3)可吸附多种凝血因子,使局部的凝血因子浓度
21、升高,促进凝血过程。4.收缩在Ca2+作用下,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回缩形成坚实的止血栓,牢固地封闭血管破口。第三十三页,本课件共有54页(三)血小板的功能1.参与生理性止血出血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粘附:血小板粘附在胶原纤维上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形成松软血栓。释放:释放出5-羟色胺、TXA2等,收缩血管,有利于止血。释放出血小板因子(PF3)吸附凝血因子促进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收缩:在Ca2+作用下,血小板内收缩蛋白收缩血凝块回缩形成坚实血栓2.促进凝血血小板质膜吸附凝血因子;提供的磷脂表面促进凝血;释 放 促 凝 物 质,如 因 子 、因 子 、血 小 板
22、 因 子(PF2、PF 3、PF4、PF6)3.对毛细血管壁的修复支持作用血小 板可 以融 合入 血管 内皮 细胞,而且能随时沉着于毛细血管壁,以填补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第三十四页,本课件共有54页(四)血小板生成的调节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骨髓造血干细胞原始巨核细胞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巨核细胞血小板(200 7000)血小板的平均寿命为714天,衰老的血小板在肝、脾内破坏。第三十五页,本课件共有54页因子因子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组织凝血致活素因子 抗血友病因子(AHF),抗血友病球蛋白因子 血浆凝血致活素成分(PTC因子Ca2+因子Stuart-Pr
23、ower因子因子前加速素,加速球蛋白,因子血浆凝血致活素前质(PTA易变因子因子 接触因子,Hageman因子因子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前转变素,血清凝血酶原转变加速素(SPCA)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胶冻状血凝块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检测指标:出血时:13min,凝血时:35min。(一)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过程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按国际命 名法编号的凝 血因子编 号 同义名 编 号 同义名第三十六页,本课件共有54页 凝血因子的特点:除因子(组织凝血致活素)外,都存在于血浆中;除因子和外,都是血浆中的球蛋白;凝血因子一旦被激活,将 引起一系列连锁
24、酶促反应,即按一定顺序使凝血因子先后被激活而发生瀑布式的凝血反应;因子是重要的辅助因子,缺乏时将患血友病,表现为即使微小创伤也会出血不止;在维生素参与下,因子、由肝脏合成,缺乏维生素或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凝血时间延长。第三十七页,本课件共有54页(二)血液凝固过程第三十八页,本课件共有54页凝血过程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凝血因子分布全在血中组织和血中因子参与数量多少凝血时间慢、约数分钟快、约十几秒钟网络血细胞形成凝血块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凝血过程: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 激活因子 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激活因子激活因子因子复合物因子X 凝血酶原激活物 因子X区别:第三十九页,本课
25、件共有54页二、抗凝系统在生理情况下,有时会出现血管内皮损伤,由此引发凝血过程。但这一过程仅在损伤部位形成一个血凝块止血栓,通常并不会堵塞血管内腔,更不会扩展到全身,这表明体内存在抗凝系统(anticoagulative system)。1.体液抗凝系统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最重要的是 抗凝血酶(AT)AT是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脂蛋白,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因子、都是丝氨酸蛋白酶,AT的作用是封闭这些因子的活性中心,使之失活,起到抗凝作用。肝素: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一种酸性粘多糖,肝素与AT结合后,可使AT的抗凝作用大为增强(约1000 倍)。另外还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TFP
26、I和其他抗凝物质来抑制凝血过程。第四十页,本课件共有54页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糖蛋白。作用:一是抑制凝血因子a 的催化活性;二是结合和灭活凝血因子-复合物。蛋白质C(protein C PC):蛋白质C是肝脏合成的VitK 依赖因子,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由凝血酶(a)激活。作用:一是灭活凝血因子、;阻碍因子与血小板磷脂结合,从而降低因子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二是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第四十一页,本课件共有54页2.细胞抗凝系统细胞抗凝系统是指体内的网状内皮系统,主要是巨噬细胞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可溶性
27、纤维蛋白单体等参与凝血的物质进行吞噬。血液不易发生凝固的其它因素:1.正 常 血 管 内 皮 完 整 光 滑,不 易 激 活 因 子 ,不 易 使 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2.血液不断流动,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因子被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3.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纤维蛋白溶解。第四十二页,本课件共有54页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办法1.加速凝血(1)加钙离子(2)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3)应用促凝剂(4)局部适宜加温2.延缓凝血(1)除钙剂:柠檬酸钠 草酸铵或草酸钾(2)降低血液温度。(3)应用抗凝剂(4)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第四十三页,本课件共有
28、54页+三、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被纤维蛋白溶解酶水解的过程,称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酶简称纤溶酶。意义:使血液保持在液体流动状态,血管内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_过程:激 活 物血管激活物组织激活物抑 制 物2 巨球蛋白2 抗纤溶酶PAITAFI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_依赖因子激活物+纤溶酶原 纤 溶 酶+第四十四页,本课件共有54页血型:通常指的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血型的分类:目前已知人类的RBC除ABO血型外,还有R、MN、P等23个血型系统。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在人与人之间输血时,若血型不同,输入的红细胞在受血者的血管内会彼此
29、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簇簇的细胞团,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反应。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它是免疫反应的一种形式。白细胞膜上也有血型抗原,最强的同种抗原是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与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第四节血型第四十五页,本课件共有54页一、ABO血型系统(一)分型原则(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把血液分成A型、B型、AB型和O型4型。由兰茨坦纳(Landsteiner)1901年发现。凝集原(血型抗原):为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糖蛋白),分为A抗原、B抗原2种。凝集素(血清抗体):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有抗A抗体、抗B抗体2
30、种,属于天然抗体,为IgM,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血清抗体的分布规律:某一型血型的血清中不能含有与自身血型抗原相凝的血清抗体,只含有不与自身血型抗原相凝的血清抗体。第四十六页,本课件共有54页第四十七页,本课件共有54页A1型RBC可与A2 型血中的抗A1抗体发生凝集反应。A2 型 和 A2 B 型 的 抗 原 性 比 A1 型 和 AB 型 的 弱,血 型 鉴 定 时 易使A2型和A2 B型误判定为O型或B型。汉族中A2 型和A2 B型占 A型和AB型人群的1以下。ABO血型系统及亚型抗B抗B+抗A1抗A无抗A1抗A+抗BA+A1ABA+A1+BA+B无A型:A1A2B型AB:A1BA2B
31、O型血清中凝集素红细胞上的凝集原血型第四十八页,本课件共有54页(二)遗传与分布决定ABO 血型系统的各种表现型是显性基因,A 基因和B 基因是显性基因,O(H)基因是隐性基因。控制A、B、H 凝集原生成的基因位于9 号染色体的等位基因上。根据显性的遗传规律,可推断子女的血型。但只能作否定的参考依据,不能作出肯定的判断。基因型表现型OOAA,AOOABB,BOBABABABO 血型在汉族中的分布:A 型31.31%,B 型28.06%,AB 型9.77%,O 型30.86%。第四十九页,本课件共有54页(三)ABO血型鉴定第五十页,本课件共有54页二、Rh血型系统恒河猴(Rhesus monk
32、ey)的红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抗恒河猴红细胞的抗体取家兔血清与人红细胞混合发生凝集反应。(一)Rh血型抗原人类RBC 膜上有C、c、D、E、e 五种抗原,以D 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分型:Rh+:有D 抗原为Rh阳性(汉族99)Rh-:无D 抗原为Rh阴性(汉族1)(二)Rh血型抗体 人血清中不存在抗Rh的天然抗体。Rh-的人接受Rh+血液输入后,可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Rh 抗体。抗体主要为IgG,分子量小,可通过胎盘。第五十一页,本课件共有54页(三)临床意义1.输血时:Rh-者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第二次输血必须考虑Rh血型是否相同。2.妊娠时:Rh-的母亲若曾输过Rh+血,怀孕后其胎儿又为Rh+,孕妇的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溶血。第一次孕儿为Rh+,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如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时胎盘剥离过程中血液进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Rh+抗体。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抗Rh+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溶血。第五十二页,本课件共有54页Rh血型系统及新生儿溶血第五十三页,本课件共有54页12.12.2022感谢大家观看第五十四页,本课件共有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