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心得体会400字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心得体会400字10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中庸心得体会400字10篇中庸心得体会400字篇1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宏大才智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地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才智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现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由于字难认,相反字很简单,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许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简单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帮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
2、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根本概念,表达“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相互谅解、相互关怀、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
3、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地、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行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惊”“隐显”“慎独”等方面培育自身的品德,把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到达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别,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需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管今后会遭受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缘由,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全书体例清楚,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
4、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严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着我们细细品尝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才智、处世之道。 可是,要到达“至诚”的境地又谈何简单呀!特殊是我们今日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到达“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许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苦痛的。而中庸就可以克制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中庸心得体会400字篇2 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立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
5、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恳求的道德水平。通过扫瞄,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当今这个竞争猛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端埋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力量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力量的人就会被社
6、会淘汰,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们要温柔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其化,在意识问题的根本上,始终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任何大事,当时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负,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存在世界目光跟开放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咱们要渐渐的进展学习的五个档次,终极使本人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感动是魔鬼,在面对难题的时候,肯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缓缓的处理,只有这样力量战胜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此岸。全部任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
7、于自己的货色,就永久跑不了! 在中庸中,我领悟到了学问的主要性,学问真的能转变一个人的运气。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地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到达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肯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近多少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方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消息从侧面反响出中国的国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确定有良多人在埋怨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认为生涯不公正。实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正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尽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
8、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特别的努力做到的,我们能够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设这样子的话,即便我们再贫困,再笨拙,也肯定会靠自己的才能将生活水平进步,必定会变的顽强起来! 中庸心得体会400字篇3 中庸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熟悉事物,处理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到了宋代将其与论语大学孟子合著“四书”。中庸即中用(庸通用),中不离用,离用则无中。中庸是一种道德标准,要求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 中庸强调做人做事的平衡、适度和优化,把握一个“度”字,无过也无不及,恰到好处,收放自如。中,就是中道而行。中道就是不偏,不偏就是不走极端。中道不行不行,中道不应当不行。
9、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于其中。由于天道、地道都是人做不到的。天生万物人做不到,地厚德载物人也做不到,人是不得不走天地之间的那条”中道”。“中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中道就是人道,人道就是礼义。这里的礼义是让多数人能够生活安静的社会标准,是标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假如说中道即人道,那么人道就是仁道了。仁道是符合人性的,大家都不该违反,都应当照着去做,而且要始终坚持做下去,这就是“常”,所谓“常”,即常有常存。故“庸者,常也”。 所谓“中庸”,就是把仁始终做下去。不行仁,这叫不仁;做了一半,这叫中道而废。中庸的理论依据在于人性,在于对社会运作规律的探究。而中庸之道,指
10、的不偏不倚,是持中求和的处世态度。一个人做事假如不懂得中庸,就会到处受阻,一个人做人假如不懂得低调,就会到处碰壁。但是,中庸不是随大流,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圆滑老练,而是一种均衡之术,是一种保守不偏激的态度,是一种以和为贵的生存才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心得体会400字篇4 大学中庸还教育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 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管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
11、,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假如心态过急,难免会实行简洁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肯定程度上不行避开地要损害学生的学习制造性;而假如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缘由,帮忙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正确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 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忙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互协作、相互鼓舞、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爱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构造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加一股向上的力气,支持它们顺
12、当完成长途旅行。 大学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到达最完整的境地。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行能的。 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就?书中说“性”“道”不行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惊”“隐显”“慎独”等方面培育自身的品德,把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到达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 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己分别,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学生所必需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管今后会遭受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
13、,凡事都要从自身找缘由,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书是我们的朋友,有的人认为大学中庸是“宝”,但有人认为它是“草”。我去认为它是宝!你们看了我的作文,肯定要看看大学中庸哦! 中庸心得体会400字篇5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绚烂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新年伊始我院组织了对传统文化论语的学习,现在又组织学习了大学中庸,通过这两次学习,使我不仅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自身的指导意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4、。”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提醒了大学的宗旨。看完这局部,使我懂得学习和工作都要有宁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平稳,去思索自己所讨论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这对于在法院工作的我来说特别重要,在开庭之前要仔细阅读每一本案卷,做好开庭前的预备工作,在庭审中抓住庭审过程的争议焦点,围绕争议焦点调查和审理案件,但是实践中,一般当事人大都缺乏出庭阅历和技巧,在庭审时提不出观点,抓不住重点,找不到焦点,而是实行平铺直叙的方法或是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的方法。这就需要法官有宁静和平的心智,神思平稳,思虑周详问题,以公平宽容的心态留意观看当事人的心绪,体察当事人的心态,揣摩当
15、事人的心理,以便准时精确地“对症下药”,找准妥当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准时化解纠葛。相反假如内心急躁,就很难去仔细全面的思索案件。 读大学的另一个深刻感受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外界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所支配,公正裁判,没有偏私。在详细审判诉讼案件过程中,要客观、中立,与各方当事人保持同等的距离,不偏不倚,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公正地裁判,公正地爱护诉讼各方合法的实体权益和诉讼权益。作为纠纷诉讼的终极解决者,必需保持严格中立的立场,本身不能代表任何意志和利益,只能通过依法确认的事实,依据法律规定的准则和对法理精神正确的理解,公允地确定哪些利益当受排斥,
16、哪些利益应予爱护,使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受到同等敬重、获得同等的法律爱护。 读完中庸,令我感受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类世界最重要的是人与人间的和谐共处”,这虽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但是这种为人处世的方法运用到我们法官的审判案件中就是和谐裁判,调解结案。享有东方阅历美誉的调解制度,就是强调“和”的效果,也是解决纠纷的最正确结案方式。目前较普遍的“大调解”机制的建立,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和为贵”、“息讼止争”的优良传统。“和”并不是要回避冲突,而是要通过分析当事人心理,注意释明法律,查清案件事实,讲究方式方法,进展细致入微的法律分析和事实分析,使当事人胜败皆服。通过调解,不仅合理解决了冲突纠
17、纷,防止冲突纠纷激化影响社会和谐,而且理顺了当事人的心情,缓和、化解了相互之间的对抗与冲突,到达了化干戈为玉帛、重建和谐关系的效果。 中庸心得体会400字篇6 始终以来就对我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初中的时候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只零碎的学过一些,然而都不够系统,不能够精确的把握其精神实质。到了高中有了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就买了一些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今日读完中庸,感受颇深。 中庸里面涵盖了有关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中庸之道自古至今始终受到学问份子的追捧,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然而,对于这种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我们必需批判的继承和汲取,它有许多思想是正面的是积极的,然而,也还有许多不值
18、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我们肯定不能迷信书本。 中庸之道是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值得现今社会提倡和学习的,是珍贵的精神遗产,值得全部中国人学习,值得我们深研。 中庸心得体会400字篇7 中庸夸张实践,不仅在实践中运用“中庸”,而且要在实践中学习“中庸”。运用要像舜一样,“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至于学习,中庸举出了另外一个典型,这就是颜回。中庸说:“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所谓择乎中庸,就是擅长选择,选取那些最精当的,真理性最强的,也就是反映了事物本质的“中庸”,拳拳服膺,使之成为己有。颜回一生就是这样做的。这就告知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东西
19、都是有偏激的,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所以要擅长选择。选择不是选那些哗众取宠的,显赫一时的,更不是人往亦云的,而应当是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真实反映了事物本质的。 为要把握“中庸”,一则要学;二则要行;学则能知,行则能成。但知和行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委曲而行之,及其胜利一也。”中庸在这里特殊夸张学与行的重要,无论何种人,无论何种状况,只要坚持学习,就能“知”。无论何种人,也无论何种状况,只要坚持实践,就能胜利。朱熹作注说:“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阐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发奋图强,则其至一也。吕氏曰
20、:所进之途虽异,而所至之域则同,此所以为“中庸”。若乃企生知安行之资,为不行几及;轻困知勉行,谓不能有成,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朱熹以为,人的天赋不同,所以学、行的难易有别。吕氏的论述更为深刻:假设人们只希看自己能生而知之不愿力学,希看能安而行之不能困勉,则中庸永久只能是理论意义上的中庸,而不能为人所用,所以说“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 中庸的实践,无论对己对人,无论家庭社会,其原则精神都是全都的。中庸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天下之达道五,是外向的,对家庭社会而言的;
21、天下之达德三,是内向的,对自己而言的。无论内向外向,对人对己,原则是一样的,“所以行之者一也。” 中庸心得体会400字篇8 中庸这本经典,也是源出礼记,相传为子思所作。由程氏兄弟推崇,朱熹作中庸集注而显著于世,“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 集注开篇便是程子对于篇名的解释,“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定理解庸者,颇为少见。是以朱子详之曰“庸,寻常也”。寻常之意,似与英文general可以互释,可释为一般,也可释为普遍。又康熙字典庸有“和也”之解,与篇中“执中守正,折中至和”相通。私以为先贤用字,未必只取一端。中庸之意,当可解为不偏不倚、执中至和之普遍道理。至此与
22、程子定理之意差可相类。 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内在的道德素养,从而使社会可以到达太平和谐的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庸之道在中国千余年来成为一种处事哲学,但是到了当代似乎消失了偏差,这唯恐跟用字习惯是有相当关系的。当代的“庸”字,主要使用的含义之一是由寻常引出的略带贬义的平凡之意。所以许多人会下意识地把中庸也归结到不作为上来,这就跟原意相去甚远了。 中庸讲的不偏不倚、诚其意,可以从下面这句来理解。“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此处告知我们,要守好本分,说适宜自己德行和身份的话,做适宜德行和身份的事,进而才能到达和谐的状态。“虽有其位,苟无其德,
23、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德不配位,或者位不配德都是不适合行事的。所以诗中有言明哲保身,这个词原来也不是贬义的。身处逆境想要进取的时候更要考虑如何智取,以四两来搏千斤,以最小的代价猎取最大的收获,不能一味蛮干。 而假如把中庸理解为不作为,这也跟儒家的本意是相悖了。篇中讲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是告知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并非像俚语所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是有进取的。接着又云,“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读后感很明显地讲“为”和“修”,这两个字都是主动性的词语,是积极的、向上的。再扩展到其他儒家经典来讲,我们熟知的“学
24、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便是告知我们当学习有了余力的时候可以出仕,当官有余力的时候可以致学。大学中也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今很多能人志士修身进取的思想根底。 上面这些儒家思想是前人为了着重叙述而划分的几个方面或者说几个阶段,各有所侧重。所以我们理解中庸的时候,应当看完整,不能只靠只言片语依据当代对字的理解而去曲解古人的本意。“窥一斑而知全豹”不是任何时候都行得通的。 中庸心得体会400字篇9 从小,就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耳濡目染中开头奇怪了,读三字经时闹出的笑话还历历在目,转瞬间千家诗,千字文弟子规都已经是回忆。现在,我爱看大学中庸论语诗经。 其中,我最喜爱的是中庸,强调“诚”,
25、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我尤其喜爱“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沉着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段话无论于古于今都有其积极意义。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就不行能治理好处在下位的人要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途径的,他先要获得朋友的信任。 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就不能获得上级的信任要获得朋友的信任,他先要孝顺父母亲人,不孝顺父母亲人就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亲人是有途径的,他先要自身真诚,自己不诚意就不能孝顺父母亲人使自己真诚是有途径的,他先要明白善道不明白善道就不能使自己真诚。真诚,是天赋的品德使自己真诚,是人为所得的品德。天赋真诚
26、的人,不必勉为其难就能符合善道,不必苦心思虑就能获得善道,从而沉着不迫而到达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 使用自身真诚的人,他必需选择至善的道德并坚守不渝。诚恳,是儒家学说的典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朱熹云“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谓,人事之固然也。”指人生活于自然界中,应学自然之理,遵循自然之法则,真诚恳在做人。 孔子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德的内涵,即仁、义、礼、智,进而又推导出了天下人共有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达道,突出了实践此三达道的三达德智、仁、勇。而后又从知行关系的层面,论述了如何学习实践三达德,提诞生知、学知、困知,安行、利行、勉行三次等次。 孔子认为只有知
27、道了这些才知道了“修身”治人知治理天下。天道就是诚,真实无妄。圣人和天道同一,是自然之诚。圣人不用鼓励,不用思索就可以沉着而达中庸。人道则往往不减,必需经过自反,紧紧抓住一个“善”字,才能到达中庸思想。盼望人们能按“诚”来“明善”、“诚身”,坚持儒家思想,遵守中庸之道。 中庸心得体会400字篇10 从开头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消失,于是慢慢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寻常,平凡。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
28、一种方与圆的完善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索,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好像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表达一个人本身的素养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觉,这样的思维方式好像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接受的,取而代之的,固然是“中庸”。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
29、声自毁”。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简单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准确的衡量标准的。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简单中,我想,“简洁”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敏捷性的高度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才智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固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
30、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特长,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英勇,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到达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寻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到达“和谐”的境地,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才智。 中庸的浅显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我想,假如此生无法精通中庸将是我最大的圆满。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无论遇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这将是一生的财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