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的检测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的检测试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的检测试题 1.以下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 A.辍耕(zhu) 存 恤 (x) 骑千余(j) 屯新野(tn) .陟罚(zh) 六七百乘(chng) 帝室之胄(zhu) 麾 下(mo) C.社稷(j) 诛暴秦(sh) 抢地(qing) 右擎苍(qng) D.夙夜(s) 数 谏 (shu) 色挠(no) 羌 管(qing) 2.依据语境解释以下加点的词。(5分) (1)因屏( )人曰:汉室倾颓( ),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 )德量力,欲信( )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 ),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2、),以大易( )小,甚善;虽然(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 )唐雎使( )于秦。 3.完成以下诗句、出处、及朝代搭配。(3分) (1)斜晖脉脉水悠悠一望江南一( )一晚唐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一 一( )宋代 (3)物是人非事事休武陵春一( )一宋代 (4)沙场秋点兵一 一( )一南宋 4.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_, _,欲报之于陛下也。 (2) 为报倾城随太守, _, _。 (3)_,也拟泛轻舟,_, _。 (4) 江城子中苏轼盼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时机建功立业的语句是: _, _。 (5)陈涉世家中表达起义首领勇于打破封建尊
3、卑观念,擅长鼓励众人抵抗决心的一句话是: _。 5.翻译以下语句。(6分) (1)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 (3)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 6.综合学习与探究:话说风流人物(5分) (1)续写下面的语句,使之形成完整的排比句。(2分) 古代很多出色人物都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崇高气节;_, _; _, _。 (2)很多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或侠肝义胆的英雄,或聪慧过人的智者,或才华横溢的文人想一想,有谁让你鄙视甚至崇拜?请参考感动中国2022年颁奖词(节选),写一
4、段简短的话,向同学们介绍一位令你感动的人物。(3分) 要求:像颁奖词一样简洁流畅,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 例文: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淌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就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由于,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敬重。 感动中国2022年颁奖词(节选) _ _ 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问题。(8分) 渔家傲 秋思 寒下秋来风景异,(1)衡阳雁去无留意。四周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2)人不寐,将
5、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中点明地域特征,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的诗句是:_。(1分) (2)这首词的是_(朝代)的 _(人名),我们曾学过他的_(作品),作品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理想:_, _。(4分) (3)请选择划线句子(1)(2)的任一句作点赏析。(3分) _ 二、文言文阅读(31分) (一)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劣,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谢,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慎重,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6、。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谢。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猥自枉屈:_ (2)臣本布衣:_ (3)以彰其咎:_ 9.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 例句:以伤先帝之明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先帝不以臣卑劣 C
7、.以大易小 D.以塞忠谏之路 10.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 A.此诚危及存亡之秋 B.先帝不以臣卑劣 C.夙夜忧叹 D.临表涕零 11.选文一、二段回忆了_、 临危受命、_ 三件往事,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4分) _ _ 12.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个名人,但没有谁能象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期不衰的思念。杜甫也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对诸葛亮了解多少?请结合所学学问,说说他引起人们长期不衰的思念的缘由。(4分) _ 参加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精华资料等着你! Section targeting (二)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
8、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夜篝火,孤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慌。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13.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2分) (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2) 道不通,度已失期( ) 14.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划3处)(3分)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15.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2分) 发间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10、 _通_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_通_ 16.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分) _ 17.陈胜、吴广打算起义的直接缘由是:_。 起义的根本缘由是:_。(按原句填空)(2分) 18.依据选文简要答复:(5分) (1)陈胜、吴广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预备? _ (2)从文章可以看出陈胜有哪些方面的才能? _ 三、作文(30分) 生活是世界上最难的一道题,简单得永久解不清,可是生活又简洁得像一颗透亮的水滴。一首诗、一支歌、一朵花、一片绿叶、一只动物等都能让生活欢乐起来。生活中的欢乐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从自己到别人,从感观到心灵,从个人到国家,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欢乐。有的欢乐是浅层次的,亲切而布满了情趣;有的欢乐
11、是理性而深刻的,甚至是宽广的,与民同乐,其乐无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欢乐体验和感悟。请以欢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D 2.(1)命人退避 崩溃、衰败 估量 同伸,伸张 失败 (2)赐予恩惠 交换 即便如此 派遣 出访 3.(1)温庭筠 (2)江城子 苏轼 (3)李清照 (4)破阵子 辛弃疾 4.(1)(3)略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1)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之地幸存下来,只是由于有先生你啊! (2)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迎接将军您呢? (3)心里的生气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
12、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6.(1)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让我们领会到曹操的老当益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我们看到杜甫的豪迈情怀。 (2)略 7.(1)塞下秋来风景异 (2)宋代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先天上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第一处可抓住景物描写特点来分析,例如:语句写出了边塞严寒的天气(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无稍事逗留之意);特异的声音(风吼、马嘶、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别背景(黄昏时分孤城的城门便紧紧关闭),全部这些都与家乡的景象迥然不同,词句将塞下风景的异描绘得淋漓尽致。其次处可抓住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品尝。例如:词句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写征夫将军因思念家乡、壮志未
13、酬白了头发,流下眼泪,词句含义深远、扣人心弦,忧国思家之情跃然纸上。 二、 8.(1)降低身份 (2)平民 (3)过失 9.D 10.C 11.三顾茅庐 临崩寄大事 对刘备的感谢之情和效忠刘备父子之情 12.围绕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 对刘备父子的忠心耿耿 ,生性淡泊、品质高尚来谈 13.(1)hng (2)du 1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15.(1)適同谪 (2)唱同倡 16.即使仅能免于斩首,而保卫边疆而死的人也占了非常之六七。 17.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 天下苦秦久矣 18.(1)丹书鱼腹 篝火狐鸣 (2)卓越的领导组织力量、 敏锐的洞察时局力量、非凡的宣传煽动力量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