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与校本课程教师培养与管理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与校本课程教师培养与管理计划.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地方与校本课程教师培养域管理计划(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武安市南关小学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立足于本土,经济、文化、民族、历史的物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新时期地方需要的要才。二.目的要求:本课程教学,立足于本土,面向于社会和未来,让学生了解本地人文地理、资源特产、风俗习惯,掌握实用知识,发挥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建设家乡,服务经济的责任感,更好地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三.内容要求:1.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地域性。2.针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生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
2、任感。3.突出的现实性,以专题综合的形式组织内容,内容上体现鲜活的现实性。4.研究现实问题,参与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5.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进行学校外部环境教育和学术内部环境教育。全面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课程组织必须有针对性。6.遵循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相协调原则。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个体差异、发展替能、学科知识,考虑学校、学风、班风以各种制度,促进学生充分由发展。 地方与校本课程教师培养域管理计划(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武安市南关小学 依据国家基础
3、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学生共同开发、实施的原则,实施校本课程教学。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学校地处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我校的传统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开发的适合我校的课程。 二、提高认识,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组织并开发实施的课程。学校将开办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使教师领会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三、校
4、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学校课程是由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因此,我校校本课程教学坚持遵循以下原则:1、合作性: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更是如此。2、民主性: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教学的主体。3、选择性:校本课程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使个性得到张扬。4、开放性:校本课程教学时,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在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家长、上级领导、参与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5、5、灵活性:校本课程教学时,不求全求大求新,立足本校实际,量力而行,逐步完善。 四、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1、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法 校本课程的实施通过三个角度来进行: 分层: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个人意愿,组建教学班,进行分层次教学。 分组:按课程类型、学习内容、学习程度、教学目标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以实施课程计划。研究性课程以实验班进行为主,班内分组进行。 分块:校本课程安排在每双周校本课进行。学校所有教学和活动场所根据课程安排划分成不同功能的板块。 校本课程在讲授的内容上执行校本教材,在讲授方法上不同于国家课程,要注重学法指导,强调学生思维的开启,强调知识的拓宽,课堂气氛要轻松愉快,教学方
6、法要不拘一格。 地方与校本课程教师培养域管理计划(2012015学年第一学期) 武安市南关小学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立足于本土,经济、文化、民族、历史的物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新时期地方需要的要才。二.目的要求:本课程教学,立足于本土,面向于社会和未来,让学生了解本地人文地理、资源特产、风俗习惯,掌握实用知识,发挥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建设家乡,服务经济的责任感,更好地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三.内容要求:1.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地域性。2.针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生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突出的现实性,以专题综合的形式组织内容,内容上体现鲜活的现实性。4.研究现实问题,参与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5.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进行学校外部环境教育和学术内部环境教育。全面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课程组织必须有针对性。6.遵循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相协调原则。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个体差异、发展替能、学科知识,考虑学校、学风、班风以各种制度,促进学生充分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