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8786843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答: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一方面三者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另一方面,它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是变化发展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机械主义自然观弥补了这一

2、缺陷,吸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总的观点。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但是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揭示了物质世

3、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答: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机械唯物主义否定了辩证性,用机械的观点看待问题,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

4、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答: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

5、值。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

6、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答:1)系统自然观: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

7、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2)人工自然观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

8、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3)生态自然观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答:科学技术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都十分关注和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他们不仅对科学技术与马

9、克思主义进行细微的研究,而且还特别关注科学技术与先进社会制度之间的研究。他们重视科学技术在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终把着眼点放在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是融入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并用以指导我们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情况以及科学研究。科学技术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如此关注和重视,是由于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系统知识,还在于它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

10、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者对科学技术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及其社会功能的哲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我们制定科技政策,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等的思想和理论。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答: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第二

11、,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答:科学与技术一体化是当代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指科学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并且向技术转化的速度愈来愈快;同时技术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含量愈来

12、愈高。科学与技术衔接后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致融合成连续的整体。一、科学与技术产生的时间距离越来越短,即科学向技术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二、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技术比过去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的发展与应用的水平,另一方面,科学在很大程度也依赖于技术的状况与需要。三、在生产的目的下,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了。人们研究科学,发明新的技术,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即不论是科学还是技术,最后都要落脚于生产这一目的。因而在生产的目的下,科学与技术正在融为一体。 四、在追求经济利益的目标下,科学与技术统一起来了。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和行为是造成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原因之一。 当

13、然,科学技术化并不是科学完全化为技术,技术科学化也不是技术完全化为科学,科学和技术一体化更不是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我们既要看到以“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科学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同时又要看到科学和技术本身的区别和相对独立性。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答: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

14、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答: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因素,按

15、照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创新者在思维时,将事物放在系统中进行思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找出与事物相关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也不只是利用某一方法思维,应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不是只凭借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而是详尽地占有大量的事实、材料及相关知识,运用智慧杂交优势,发挥思维统摄作用,深入分析、把握特点、找出规律。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答:数学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创造性的历史。从有理数到无理数、实数再到复数,从欧式几何到非欧几何,无一不是思想的升华,思维的创新。首先,数学不但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石,

16、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数学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对许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它使这些学科由经验学科上升为理论学科,由定性学科转变为定量学科。科学史表明,一些划时代的科学理论成就的出现,无一不借助数学的力量。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可以成功运用数学,才算真正发展了。”从哲学层次来理解,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体,都有自身的量方面的规律,不掌握量的规律,就不能对各种事物的质获得明确清晰的认识。而数学正是一门研究量的科学,它不断总结和积累各种量的规律性,因而必然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第二,数学以精确简单富有逻辑的表达能力,成为我们思维的语言。严密性,抽象性和创造性都

17、是重要的思维品质。数学在促成人们形成这些思维品质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数学赋予科学知识以逻辑的严密性、结论的可靠性,是使认识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并使理性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手段。其次,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的科学,也是研究模式和秩序的科学,模式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与真实的分离,从而为创造性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在一定限度内,我们即可单纯凭借“思维的自由想象和创造”去构造出各种可能的量化模式。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答:系统方法是指20世纪40-90年代出现的系统科学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这些方法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认识对象的物质

18、结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有重要的作用。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作是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等进行辩证综合地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复杂性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复杂性思维把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凸显出来,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状态和性质,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思维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科学上以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

19、的生命?(!)答: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认为观察是中性的,理论依赖观察,而观察不受理论制约。之后的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曾经在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中一度成为主流观点,并且带来的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新近发展起来的科学实验哲学提出,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以反对实验完全负载理论的极端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验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

20、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答: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

21、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诚然,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时,也带来了人的精神匮乏,创造力衰退,自然坏境恶化,资源枯竭等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该成为悲观主义者口里“限制发展”的理由,限制发展不仅不会为人类提供苟延残喘的机会,而且会导致人类的倒退。我们需明白,科学技术对人和自然的异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经阶段,我们唯有肯定它的存在,并且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它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认为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本原

22、因是落后生产关系,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异化是由私有制和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全面发展,才能消除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答:一、从社会角度来看,生存在社会当中的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责任,科技工作者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必须承担。 并且科技工作者能比一般人更早、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某一科技活动可能带给人类的危险,他们的能力决定了他们首先应该承担“预见”的伦理责任。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由于对自然界无止境的开发等等,也带来了日益复杂的难题,科技工作者应该更宏观的考虑所做工作带来的利弊。三、

23、今天的人对未来的人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有义务为当代人的需求与未来人的生存空间之间把握一个正确的尺度。科技工作者应该谨慎选择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课题进行研究。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答: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现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巨系统,它包括诸多要素,由其形成的子系统共同处于错综复杂的相干关系之中。科学技术子系统也必然和其他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因

24、而在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机制时,必须从社会大系统的高视角考虑,才能对科学技术活动进行合理的调节控制,保障其健康持续地运行发展。 (1)社会环境系统。科学技术子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运行,必然受其他社会子系统,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的影响。 (2)国家战略和科技政策。国家通过战略制定、政策导向、法规约束、研发投入等保障和规范科学技术的运行活动。 (3)科学奖励制度。科学因其知识的公有性而注重科学发现的优先权,这使科学贡献被同行和社会承认及相应的奖励显得特别重要。 (4)技术专利制度。技术因其知识的专有性而注重技术发明的专利权。专利法和专利制度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权益及其有序扩散和转化的保障。 (5

25、)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学技术活动的复杂性,使其各种因素及其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创新活动,高风险的研发投入(风险投资)更需要通过社会化中介机构来推进。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答:从总体来看,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方法上,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各自沿用一套彼此完全不同的方法体系,建立在科技理性基础上的科学文化的对象大都客观存在,发展一套客观、严密、精确的方法,注重的是经过客观的描述,严密的论证,精确的计算结果及普遍公理。人文文化主要面对的是一些主观领域中的东西,更多的采取一种主观理解式的、顿悟的方法来构建自

26、己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上的迥异,两种文化内部学科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是造成两种文化冲突根本原因所在。其次,冲突表现在两种文化的研究者上。部分自然科学家一味地沉溺于科学发现和科学探索,而完全淡忘了自己作为社会成员所应负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另一方面,部分人文学者对科学技术反作用片面夸大,否定科技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随着自然科学的深入发展和人文科学的不断完善,两种文化在某些层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协调。首先,两种文化在发展中受到来自对方不同程度的影响。自然科学始终处在人文科学所营造的整个社会人文氛围中,同时自然科学的研究也影响着人文科学的发展速度和方向。其次,人文科学综合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一些人文的科学也开始不同程度地采用理论结构的现代方法,诸如公理化、形式化、模型化等。纵观历史,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始终是一种不平衡状态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另一种文化是由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两种文化的初衷都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认识自然和把握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