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下)语文文言文.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8785087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下)语文文言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年级(上下)语文文言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下)语文文言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下)语文文言文.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九年级(2010级)语文(下)文言文复习专题(一)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

2、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

3、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1、加点字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取得,这里指买到)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交往,外出求学)不敢出一言以复(回答)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多次)B生以乡人子谒余(拜见) 其将归见其亲也(父母) 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同舍生皆被绮绣(穿。现写作“披”)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乱麻) 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学习) 四支僵劲不能动 (肢体。现写作“肢”)腰白玉之环(腰上)D色愈恭,礼愈至(周到) 俯身倾耳以请(询问,请教) 言和而色夷(平和)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夏衣)2、翻译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A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

4、鞋。)B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先学习的人叩头请教。)D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3、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B.其德全矣 。 C.其业有不精。 D. 其如土石何?4、下列对课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就点出“家贫”,为全文定下基调,然后层次清晰的讲述作者幼时求学成年求师跋涉艰难简朴生活勤奋艰苦的经历。B文章第二段叙说当今太学子学习条件之优越。作者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与第一段构成鲜明对照,从对比中自然而然的推出

5、结论:一个人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取决于用心要专。C文章最后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作者作这篇临别赠言的目的在于勉励马君进一步刻苦学习,实际上也是向更多的年轻人提出告诫。D本文说理有独特之处,具体表现在以叙述代说理,理在事中;融境况与情味于叙事,以理感人;叙事结合议论,相得益彰;对比鲜明,事理分明。(二)与朱元思书 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加点字解释都有误的一项是( )A天山共色(同样的颜色) 水皆缥碧(碧绿色) B急湍甚箭(比箭还快) 猛浪若奔(飞奔的快马)C互相轩邈(轩:远。邈:高) 蝉则千转不穷(千次的叫)D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冷之意) 好鸟相鸣(相向和鸣)2、翻译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A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B望峰息心(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望功名利禄)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C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飘荡)鸢飞戾天

7、(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那些为名为力极力攀高的人)D风烟俱净(风吹着烟雾都散尽净)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当之郡,道经昌邑 当余之从师也B足肤皲裂而不知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其真不知马也4、对课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总写自富阳到桐庐间山水的奇异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全文的纲,“奇”“异”二字高度概括了山水的特点。B第二段写江水之异:富春江江水之美。依次写江水的深度、清澈、颜色、平静,写平静的同时也写出了江水汹涌

8、奔腾的气势,这些都突出的表现了一个“异”字。C作者写山之奇,运用了以动写静的写法,把本来静止的山,赋予了奋发向上的无穷的生命力,读来令人心旗摇动,感奋不已。D面对奇山异水,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一番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一种否定。(三)古文二则 范晔四 知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

9、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私 心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1、加点字解释都有误的一项是(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这里指杨震) 后转涿郡太守(调动)B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推举,选举) 吏人奏记及便宜者(只对国家有

10、益的事)C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老朋友)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排除,驳斥)D性质悫,少文采(恭谨,诚实)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蕴含)2、翻译有误的一句( ) A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 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B性公廉,不受私谒 。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C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他)所以举荐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D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密愧而出 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C公将鼓之 以此遗

11、之,不亦厚乎D. 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4、对课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四知虽然十分短小,但却写了两件事,人物形象塑造的鲜明突出,尤其是人物的语言刻画非常传神。B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使得“子孙常蔬食步行”,这是对他进行正面描写,由此可见他的清正廉明。C私心用反面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用第五伦自己承认有“私心”,来衬托他的真无私。D私心用发人深省的语言,促人自省。如第五伦有“私心”的两件事,使人扪心自问,促使每人都来挖掘自己深处的私心杂念。(四)庄子二则浑沌之死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12、,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呆若木鸡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1、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恩情 )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精神)B浑沌待之甚善( 友好 ) 十日而问:“鸡已乎?”(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C犹应响影(作出反应) 异鸡无敢应者(应战)D异鸡无敢应者(别的) 犹疾视而盛气(快速而视)2、与“且以汝

13、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中“以”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子无以鲁国骄士。C以塞忠谏之路也。D以光先帝遗德。3、翻译正确的一句( )A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惟独浑沌没有七窍,我们曾经试着为他凿开七窍。)B犹应响影。(仍然对别的鸡的影响和接近有所反应。)C犹疾视而盛气。(仍然快速的看着对方。)D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见它转身逃走了。)4、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螳臂挡车”“朝三暮四”“浑沌之死”“呆如木鸡”等成语均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B呆如木鸡意在提醒人们,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治理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就

14、能百战不殆。C聪明的“倏”和“ 忽”要给“浑沌”开窍,本是好意,但是“浑沌”之为浑沌,生命之门就在于它的开窍,给他开了七个窍,好心办坏事,即使不给凿死,也不再是“浑沌”了。D“呆如木鸡”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并在长期使用中衍生出了新的涵义。比喻人呆木不灵、失去知觉的样子,或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五)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

15、,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1、 判断下列加点字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诫子(告诫,警告劝诫) 德行宽裕(富裕)B聪明睿智(反应快,接受能力强) 由此德也(由于)C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一饭三吐哺(口中含嚼的食物) D又相天子(辅佐) 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贵重)2、下列句子中“之”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犹恐失天下之士。B吾,文王之子。C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D盘庚之迁。3、翻译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A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一次

16、洗脸,要三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三次停下来,接待宾客。)B子无以鲁国骄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C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D可不慎欤?(能不慎重吗?)4、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诫子的话分为“起、承、转、合”四个层次。“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他诫子部分的总起,或曰中心句,是这段话的小论点。可视为“起”句。B接着“承”部分,周公从自身体会、圣言相劝两方面阐述论点,是正面阐说,这里是详写。“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是反面阐说。与前面的正面阐说相比,用事实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里是略写。 C文章言简意赅,通篇运用正反事

17、例作论据,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读来使人心悦诚服。D周公告诫儿子:贵为君王者,更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乃至精神内敛,重才不露,大智若愚。(六)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

18、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视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1、解释加点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交往共事互相友好)故略上报(回信) 反复不宜卤莽(重复)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技术)B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皇帝) 辟邪说,难壬

19、人(排除、驳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考虑)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征召)C胥怨者民也(互相)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主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情) 度义而后动(考虑)D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喧扰,嘈杂,这里只多说话)举先王之政(举行)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只是) 以膏泽斯民(给以好处)2、翻译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A重念蒙君实视遇厚(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上乃欲变此(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故今具道所以(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理由)B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

20、,就改变他的计划)C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侵犯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盘庚之迁(盘庚的迁都) 以膏泽斯民(因为老百姓得到幸福)D守前所为(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没有机会(与您)见面,我对您内心仰慕之至)议法度而修之(讨论法令制度来修改它)3、与“以授之于有司”中“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盘庚之迁。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D何陋之有?4、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争利、拒谏四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陈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B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第二段,针对

21、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加以驳斥。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C王安石在文中举“盘庚之迁”的史实作为理论论据,论证自己坚持实施“熙宁新法”的正确性。借古论今,丰富了结论的潜台词。D“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由两个假设句组成,前句退步假设,后句进一步反驳。详细准确的表明了决绝的态度,措辞十分坚决。九年级(2010级)语文(上)文言文复习专题(一) 秋 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

22、,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 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时:按时。 河:指黄河涘:水边 望洋向若:传说中的海神名B、东面:面向东。 望洋:看海洋。且夫:况且。表示转折C、旋:旋转。 端:尽头。 方:道D、面目:面孔 野语:俗语。长:永远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辩牛马:分辨不清牛马。 于是焉:在这个时候。B、以天下之美为

23、尽在己: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C、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学识少. 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啊D、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道义。3、下列句子中“之”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我之谓也。B、而轻伯夷之义者C、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D、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4、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开篇部分。全文以海神见河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是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闻见而骄傲自大。( )B、第一、二句写黄河的壮阔,交代了河伯骄傲的原因。第三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天下”“尽”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河伯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 )C、第五句写大海的辽阔,用了

24、“不见水端”四字,与前“不辩牛马”相比可以同日而语。( )D、文中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海神狂妄自大。说自己曾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 )E、这篇文章用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全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二)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5、。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方七百里。 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B、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河阳:黄河的北岸。C、惩山北之塞 惩:惩

26、罚。D、年且九十 且:将要。、解释下列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A、聚室而谋曰 谋:谋划,商量。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曾经.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固执,顽固。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放置。、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B、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呢?C、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D、感其诚:感到了他的诚心.。、下面关于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期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这是从侧面烘托愚公的形象。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这个寓言故事的背景。B、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

27、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年且九十”为下文“残年余力”张本,“面山而居”引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妻子话中“以君之力”带有质问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虽重,但说的都是她真实想法。C、第二段分为两层,第一层从段首到“隐土之北”,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后面是第二层,略写了移山的情景,是故事情节的发展。D、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的高潮。“甚矣,汝之不惠”是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是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是讥笑愚公无能。愚公反驳的一段话用了顶真的修辞,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E、文中以愚公

28、的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F、用神化结尾照应故事开端,突出了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从今天来看,愚公移山精神实质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5、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B、而山不加增;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C、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D、以君之力;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三)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

29、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下列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有间:有时间)居十日(居:止,停)B、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汤,用热水焐,现写作“烫”。) 使人索扁鹊(索:寻找)C、臣是以无请也 (请:请求) 望桓侯

30、而旋走(旋:回转,掉转)D、司命之所属 (属:下属)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以为:把它作为)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居十日 待了十天。B、望桓侯而还走 远远地看见桓侯往旁边逃走了。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D、桓侯故使人问之 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3、下列句子中“之”字解释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B、在肠胃,火剂之所及也。C、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D、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4、下面关于本文段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前三次见面)、发展(第四次见面)和结局(桓公病

31、死,扁鹊逃秦),时间线索清清楚楚。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直接写出了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桓公使人问扁鹊并非觉醒,只是对“还走”不解。C、“已逃秦矣”既表现扁鹊对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有写出他的机警。D、文中刻画人物是为了增强说理的生动性,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讳疾忌医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揭示讳疾忌医的可悲、可鄙。E、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同时也劝喻、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故事也堪称波澜起伏。(四) 论语十则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32、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七、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九、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33、吾与点也!”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吾日三省吾身(自己) 其恕乎!(大约,表反问语气)B、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道理)(背离)C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坏的) 富而可求(求得)D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料想)(因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为人谋而不忠乎(忠:诚心诚意)见贤思齐焉(德行优秀的人)(看齐)B、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一句话)(行为)士不可以不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C、莫春者(即暮春,指农历三月)吾与点也(赞赏)D、冠者五六人(成年人)不处也(据有,取)、判断下列句子翻译的正误A、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B、君

34、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C、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没有料想到娱乐会是这样的情况。()D、风乎舞雩:在舞台上吹吹风。()E、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语言,不要施加给别人。()F、子贡问君子:子贡向君子请教。()G、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行仁道却得到了贫贱,这是不合理的,但君子却不因此而抛弃仁道。()H、执鞭之士:低微的官职。()3、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其恕乎 其真无马邪B、富而可求也 咏而归C、浴乎沂 风乎舞雩D、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4、下面关于本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

35、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语录体的散文,儒家经典著作,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辑录。所答只表见解,不述论据,少阐述,言简意深。B、论语中的这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C、(一)至(三)则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其中第二则的“见贤思齐”是一种受激励求上进的心态,而“见不贤而内自省”则是一种消极态度。D、第五则孔子赞成人们追求富与贵,但要“以其道得之”。这个“道”就是“仁道”,就是“爱人”。第八则,孔子认为富裕是能够追求的,要做官就要以自己的修养来求,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即使是有仁德的,也不能够做官。E、(九)(十)则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

36、身体。五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37、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B、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指带来好处)一豆羹:古代一种食器。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于这个原因。是,指代上文反问的结果)(生活)D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B、呼尔而与之:呼喊他,然后给他吃。C、行道之人:路上饥

38、饿的行人。D、得我欤:感激我的恩德吗?3、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 B、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D、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B、第二段举例论证,在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也不能忍受羞辱,从而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C、第三段也是举例论证,接受那些优厚俸禄也要讲“礼仪”。先用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接着又用排比把“向”和“今”进行对比,斥责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D、第二段和第三段从结构上看是顺承关系,是互为对照的,

39、无论关乎自己生存的东西,还是用来享受和求得名利的东西,都要取之有“义”。E、“苟且偷生”、“舍生取义”、“嗟来之食”是出自本文的成语。六 订 鬼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

40、。病痛恐惧,妄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非人死精神为之也(变成) 病者困剧(厉害)B、何以效之 (验证) 妄见之也(荒诞)C、夫精念存想 (精神) 或泄于口(泄漏)D、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 (那) 俱用精神(因为)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二者用精至矣:他们二人

41、都是精神集中到了极点。B、致之何由:经过什么途径到达呢。C、病痛恐惧,妄见之也:生病痛苦产生恐惧,就会看见荒诞、无根据的东西。D、觉见卧闻,俱用精神:醒时见到的、睡时听到的,都是因为精神作用。3、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论鬼节选自论衡。作者王充是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订鬼,意思是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B、第一段提出并阐释论点。第一句正面提出论点,接着第2、3句用设问引出阐释。C、第二段举例论证。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鬼是人死精神为之的观点。D、第四段丛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来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念,并非实有。4、下列加点的词语意

42、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B、庖丁之见牛C、初疾畏惊,见鬼之来 D、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杖殴击之七、 马 说 韩 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策之不以其道(马鞭)(规律,方法)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祗辱于奴隶之手(只是,同“”)D、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料)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他)。B、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C、执策而临之: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D、其真无马邪:它真的不是千里马吗?3、下列各组加点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