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卷首语.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8782170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卷首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散文》卷首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散文》卷首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卷首语.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龙年:散文2012第1期卷首语上一个龙年是2000年。十二年前的此时,编辑部还在张自忠路上,办公楼的过道里同事们进进出出,见面即使不寒暄,也能看得出一种内在的热烈:千禧年,恰是龙年,被我们一并遇上了!几经商议,数易其稿,那年1月的散文是大红封面,上有金色飞龙。金龙与红底子交接的边缘有着反白,以衬出飞龙发出的光芒。记得美术编辑的身后站着一排人,他们睁大着眼睛,对着掌控反白程度的美编,异口同声地喊着:白点,再白点!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条光芒四射的金龙。现在,这本散文就在我眼前,它安静得像一本再普通不过的皇历。我和同事们静静地看着它,仿佛看到一些价值在悄悄地离去,而另一些价值在悄悄地来。我们并

2、不,也没有资格和理由去鄙视上个龙年的那一幕。我们只不过在民间性的祈祷仪式中,学会了回味和体认有时,我们的确需要一种“热闹”,只要这“热闹”来自对生活和生命的敬重。这“热闹”不是因为某种悬赏而造成的逐利性的拥挤。我们比十二年前更清楚这样的事实:我们不能加入一场旨在“讨好”的竞赛;我们,只能以散文的方式,去拥抱文学的最基本的价值。总有些善意的读者把散文的编辑比做好的厨师我知道,我们做得还不够好,但有一点要说明,即便我们很清楚市场上的菜是靠什么在提味,我们也不愿意端上一盘味精给您吃因为那样,实在是陷害您的身体。从日本绘画史谈起:散文2012年第二期卷首语读秋山光合的日本绘画史,生出一个感想:这实在是

3、一部中国绘画对日本绘画的影响史。在很长的时间里,佛教绘画及唐代宫廷绘画影响着日本的艺术精神和趣味:灵鹫山、春天的宴乐、隐士对弈、白象这些中国人信仰和生活里的事物,不断地出现在日本寺院及贵族的绘画之中。日本对中国艺术的尊重与学习一直持续到十八世纪,譬如芥子园画谱就曾经掀起日本“文人画”的风潮。中国人乐于看到这样的影响史,但这并不是日本绘画史的全部,日本绘画史还有另一种描述。这是一种类似胡适式的在文言传统之外勾勒出的白话文学史、郑振铎式的在高雅传统之外梳理出的俗文学史。日本人的确借用甚至挪用过我们的笔墨,但他们最终还是在舶来的艺术观念前感到了不适,他们没有放弃寻找与日本的自然及生活相匹配的艺术:他

4、们用平缓圆滑精致的线条来描绘自己的大自然和女人,而放弃一味呈现仙风道骨的铁线勾画;他们用写实笔法描绘宫廷斗杀,他们不躲避血色的残酷场景;他们的绘画不甘于仅仅为小说叙事提供插图,日本人用连续的绘画来重塑故事,进而,他们建立了独立的绘画叙事日本漫画可不是无根的艺术,它有着深厚的传统。一个写作者也必然有着自己的写作史:一方面,这种写作史有着浓重的“影响史”的因素;至为关键的是另一方面,种种影响,最后应当参与到“我”的意义的“建构史”当中。散文2012年第三期卷首语 为了给孙甘露先生回一封信,去年的某个时候,我申请了新浪微博。几个月过去了,在微博上也不想发什么声音了,偶尔看看亦是为了稿约。我不能适应的

5、是资讯的如此繁芜畅达。 我不想成为某段历史的遗老,但我认为生活也许真的出了点问题。我时常想起全镇人共享一台手摇电话机的时节:信息的交换并没有阻绝;只不过,剥落了漆皮的电话、手摇的摩擦声,以及逐级的转接,这一切都显示着信息交换的难度。曾经得到过这种“难度”的滋养,所以我不太相信那些轻易就得到的所谓“真相”。 沈从文在一九三一年五月写过一条街上的生活我想,那条街上也许连手摇电话也是没有的,但游子临死时还忘不了家中的一切,便托人带了信回来。这条微弱的信息让街上的一个妇人痛哭,到了晚上,焚烧纸钱的光芒映照着街上的屋檐,不懂得世事的孩童却趁着这光亮高兴地玩耍。 信息当然是重要的,但这种“重要”并不在于它

6、是简明的意见或者生活哲学。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生活就将被抽象地消费,任何琐事都将被看作无意义那么,另一种文化专制将毁掉生活、毁掉人,当然,也毁掉文学。 文学于人,其实不在于知道了什么,而是在于自己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燕巢散文第四期卷首语 不二法门:2012年第五期散文卷首语走,才能出牢笼:散文2012年第六期卷首语的确有很多观念历千载而活着。论语里的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我想这个意思是很明白的,学以致用。而这个用,又是很有讲头的,日常的生存能力是小用,行政能力是大用。所以,在我们的文学传统里固然可以寻到很多美妙的小园林,待视野稍宽察史略有纵深,你会发

7、现,这园林的墙外千年一境也:这是一个骨子里浸透了实用思想的世界,文学话语只不过是它的附庸物只不过是它的子系统。荀子里讲子贡、季路这样的普通人何以成为天下列士,乃是受了文学礼义的教化啊!当我们进入文学内部,微观修辞学可能会在技术层面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这可能让我们忘乎所以。而权力这一最大的实用主义者,此时正用它宏大的语法把文学纳入其中,并使文学为它提供修辞:权力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它让文学把人们引上这条大道。对文学而言,这样的传统是既成的,而且还在不停的生成传统是活着的隐喻,不是我们能够随时叫停的游戏。其实,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接着往前走。停下来抱怨,传统就是囚牢。向前走,传统就是河流,于是两岸必见

8、未知景色。本期李汉荣写父亲的一篇短文,为我们做了极好的示范,他走出了“孝”的囚牢。自由是什么:七期散文卷首语什么都是可以写的。怎么写也都是可以的。我也不想反驳这些话。我只想提醒你,你拿起笔来试试,我敢保证,当你拿起笔,你才能知道自由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大国之大,是谓有大疆域。疆域不仅指国土,我还想把它引伸到政治经济文化之影响力。疆域之大,即是实在之自由,本非为一人一国天造地设,疆域与自由均是开拓的成果。我想仅仅会吟咏魏晋人的几句话是不够的,我也不想为旨在获得自由而另外新添一个名为“抖机灵”的修辞格。我也十分欣赏那种灵光一现式的表达,但我仍然要说,这不是文学的全部。西方人常对被永久监禁的人幽上一默

9、:你将得到的不是一部分时间,而是全部时间。对在文学上毕生致力于精神疆域开拓的作家来说,他将面对的远非灵光一闪这等趣味,他把自己关进了永生的监狱,他以此来获得自由。文学的确不是世俗生活中的上班工作。但作家必须有另一种工作方式,那就是流浪汉的情怀。在这一情怀之下,生活之此之彼可在瞬间里互换,价值之是之非可在明灭中互照。你可以离开你的家乡,在一个时代的黑夜,在汽笛声里你飞身蹿上火车车厢的挂钩。你也可以从来不曾离去,像康德那样与故里相守。但你的精神要流浪,到文化规划区外边去看看,在那里的软泥上印上你的脚印只有这样的标志,我们才能确证你的自由的疆域到底有多大。懂得什么是人迹罕至,你也许就懂得了自由。统一

10、场:散文2012年第九期卷首语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们早已习惯这样来消费时间。对时间的消费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影响着我们的叙事。三国演义,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叫做“三国梦”。若是民间艺人为我们讲这些故事,英雄枭雄奸雄武士谋士美人,一个个走来又一个个走远,曲终一槌鼓,月白风清,闻者梦破。我们的政治文化向来有重史的传统,史可鉴得失可资治也。这可能影响了我们的文学叙事,偏好时间的大跨度大跨度的时间里,容得下兴衰,透得出沧桑。这不光是叙事模式,这其实是我们赖以发现真理的途径:我们相信,真理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浮现出来。“真理”如期而至,在夕阳几度红之后,我们所见不过依旧是青山。而人,此刻却成为重复故事里

11、束手无策的人,价值虚无的人,坐等梦幻破灭的人。这当然不是一个错误,我是觉得写作者不应该沉湎其中,贪恋一途。对散文写作而言,时间跨度的叙事模式本不是最大的拖累即便你回忆旧时光,即便你在叙述家族史,散文里的时间只是些闪光的碎屑而已,你用这样的碎屑解释世界或重建世界。现实中的你,甚至小说中的你,时间对你意味着限定,你要么在此时要么在彼时;但在散文里,时间恰恰成为你实现自由的场域,你在此时同在彼时。真实的人生,是面向结局的叙事;散文不是,散文里的时间不是矢量,散文是一种统一场。三个借用:第十期散文卷首语人常常舍不得说破某些东西。是的,不说破,留着一点念想,生活才获得一些滋味。比方说,人生无常。这是我们

12、心里时时闪着一句。但作为成年人,我们不忍把这句话过早地传授给下一代人。我们教给下一代人,是这样的观念;人生只是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让我们在阳光下一个一个地去解决。但是,人生无常,这毕竟是每个人迟早要发出的感慨,毕竟是人迟早要面对最根本的挫折。所以,酒、致幻的药物以及宗教向我们走来,我们用它们来安慰这无常的人生。当然,当你有阅读的兴趣,拯救这无常人生的还有文学。但,文学又不是酒,又不是致幻的药物,也并非宗教尽管,文学需要一定程度的非逻辑主义的力量;尽管文学需要恰到好处的仪式感。文学是一只蜜蜂,它要四处奔波,采集它能够采集到的、在它采集传统里也没有对它自身构成致命的花粉。如果,我们把这无常的人生

13、简明地用一个数轴来表示,我想:类似宗教那样的情感与思,占据的是原点的位置;真实的人生则在世俗利益的牵引下向正负两侧运行;酒及致幻药物则为我们提供一种漫溢的状态,这一状态让我看见“理念人”与“真实人”的错位关系。正因如此,我想,好的文学,定是从以上的三者中分别借用了:宗教的定力,世俗的实在,幻想的勇气。新疆或云南:散文2012第11期卷首现实,这个问题:2012散文精选集前言也许你会说,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候了:对于生活,对于文学,我们最好不要说什么了。因为中国人一直有个朴素的愿望,自己所思所想所付出,总得有个现实的回应或回报才好。无效的谈论在磨灭谈论的兴趣何况,有些话已在我们心里长成了“真理”,清

14、谈误国。原不是只有我们才有这样的感受,也不是只有今天才是这等状况。生活的危机、文学的危机,甚至人的危机一直都在:现实在诗人那里总是显得异样,文学在现实面前总显得准备不足。黑塞美好的世界这样写道:我常常尝试踏上通往可怕的“现实”的道路那是官吏、法律、时髦和金钱主宰的地方我孤独地逃避,失望又觉得解放黑塞在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他获奖的时候,普遍的看法是,人类早已丢失了虔诚,黑塞则是浪漫主义最后的骑士。黑塞的写作生涯横跨两次世界大战,到他1962年去世时,冷战及印支战争又次第而来。从一次大战开始,黑塞就一直与好战分子及激进民族主义做抗争。不因为“现实”的不可控,不因为他以文学名义反战的种种徒

15、劳,甚至不因为他骨子里透出隐逸的冲动,我们就草率地认为,黑塞那里的“现实”等同于我们传统里的“现实”。黑塞的“现实”,虽然也常常是令他不快乐的现实,虽然也常常是令他向执政者及盲目人群提出“忠告”的现实但现实在他那里终究还是一个求道理的场所,而非“致用”的场所。骑士可能要远离故土,这并不意味着失望而弃之,相反,骑士的浪漫传统给予了他知行合一的勇气。在晚间行路里,他这样说:从前唱过的歌曲/我又低声吟唱我感到自己被拽向前去/直到我的小路落到了黑暗里头不一样的“现实”在我们的传统中。仰天大笑出门去,“现实”被抛弃了,因为现实于己已经没有用处。李白出蜀,知道蜀道难,等到出长安,他知道了行路难。从屈原开始

16、的以道自任的士人与权力系统的紧张关系,在李白这里再度成为问题。也许李白比屈原多一些人生解放的方法,乙醇和山水为他提供了些许阳春烟景,魂合大块,让他成为浪漫的“个体”。但即便是谪仙人,我们仍然能看到,他的创造力也只不过在回应那个人间的实用主义的文化圈套在某种意义上,李白非但不是解脱者,而是套中人,甚至,他对这一圈套一往情深。我不懂希腊语,据汉娜阿伦特讲,希腊语“每个人”词源出于“远离”。个体,在概念上似乎每个人都明白它给予写作者的重要性,个体独立性的实现却是很难的事。的确,我们需要“远离”,但远离什么呢?当然不是远离“现实”。要远离的,是对于“现实”的实用主义的理解。缘起:2013年第一期散文卷

17、首语佛教故事有一个称谓叫 “缘起”。这一称谓值得写作的人留意。毫无疑问,它的指涉涵盖着故事之源以及故事的归宿,并且,它也不会是草率而匆忙的概念它也不会忽略故事的演进。缘起,看上去似乎是一个起首的称谓,但,其实,它是一个变相的整体。写作的人应当明白,整体感对叙事意味着什么。传统诗学讲兴发感动,这不是学徒式的情感体操,而是另一种有别于日常实用的叙事对世界的重新打量。叙事者不能重建整体感,这意味着他对世界重新打量终会落空:他无法找到叙事的“基调”,而这一“基调”如此重要,它是舞台光源,它是弥漫在故事各个角落里的背景旋律。叙事者不能重建整体感,这意味着叙事的内在逻辑的自洽性也会落空:他俯身拾起的只是碎

18、片,也不会闪光。叙事者不能重建整体感,这意味着,故事也将没有归宿:也许在印刷制品上,也许在你的嘴上,你的故事有着结局,但那不能构成我们足以安放精神的所在,它不能为我们提供归宿感。 整体感,即写作的那个人所能提供的“另一种叙事”。错过了整体感,意味着无缘“另一种叙事”,无缘另一个自己。妙味:散文2013年第2期卷首语 记者问吴清源:“您觉得段祺瑞这个人怎么样?”吴清源答记者:“他觉得我很可爱。”一步好棋常有妙味,吴清源先生的回答就带着妙味。吴先生的回忆中还有一位有钱的亲戚,当然是精明人和张作霖打麻将,出发前他说,今晚我得献出五十万。输了麻将,他赢得了京城的跑马场。但我们在接下来的回忆中并没有看到

19、社会批判,吴先生说,那亲戚热衷组织围棋比赛,总是预先把奖金放在抽屉里,打听“谁赢了”。吴先生的讲述总是淡淡的,近代中国若干典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之典型人物,经了他的讲述变成了陌生的活人。我们以为是一堵墙,吴先生言语所及,它即变为一扇门;我们以为这门上了锁,吴先生随手一推,我们即看到他随意走了进去。妙味啊。如果我们不能从宗教的角度来获取妙味,那么你是否记得周作人曾有两篇文章,我想只须题目足矣:自己的园地,我们的敌人。活人不是我们的敌人,历史加诸活人身上像厉鬼那样的观念才是我们的敌人;打退这敌人,然后有自己的园地;有自己的园地,然后,迟早会长出妙味。过年了,大家多少要喝点酒,请出周作人给我们讲个妙味的酒故事吧:有一回冬夜,他们沉醉归来,走过一乘吾乡所很多的石桥,哥哥刚一抬脚,棉鞋掉了,兄弟给他在地上乱摸,说道:“哥哥棉鞋有了。”用脚一踹,却又没有,哥哥道:“兄弟,棉鞋汪的一声又不见了!”原来乃是一只小黑狗,被兄弟当作棉鞋捧了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