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解析.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8776006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环境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环境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解析 摘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警示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战略,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及增强人们环境法律意识,政府应发挥其职能,企业也应改变其生产方式,从而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持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入手,分析现有环境资源的发展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而分析可持续性发展概念及其对环境资源利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环境资源持续性利用的发展对策。关键词 环境资源 利用 可持续性发展引言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环境的改造者和利用者。环境资源曾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任何人都可以

2、任意使用的自由财产,因而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工商业的急剧发展,人类不顾一切地向自然环境索取。时至今日,自然资源日益减少,人类生活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为此,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便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成为法学界探讨的主题。一、环境资源利用的发展现状及产生原因(一)环境资源及其有限性环境资源在环境法上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的总和。包括天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及其综合环境效益。人类曾经认为环境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缓慢的人口增长速度,从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自然资源,故几

3、乎也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性利用。其次,人类对环境资源利用能力有限,不发达的生产力,近乎于自然的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量相对较小。再次,人类可以通过对环境资源的创新使之不至于影响人类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受客观物质的限制,故而认为环境资源是无限的。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上述观点认识的正确性已被发展事实打破。首先,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愈发凸现出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能够分配到个人的数量已越来越少,而清洁的淡水、空气等的获得也越来越困难,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可获得的资源的有限。其次,人类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与人增长因素相结合,导致对环境资源的大规模利用,也使

4、原以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日益接近枯竭。而大量废物的排放使原以为可以无限利用的大气、水,而面临严重的污染威胁,环境资源的有限性日益突出。第三,人类的创新能力不仅没有为发展带来更加美好的前景,反而因为对自然控制的失败而使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资源的耗竭,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这些事实证明人类理性并不能超越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现在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即使有可能开发与利用外空资源,但可以获得的资源数量也不可能是没有限制的。因此,环境资源有限性,促使我们在利用环境资源就必须考虑不确定的环境损害后果发生的可能性,并须预防其发生以避免对将来的利用造成损害。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

5、来说,都是对未来利益的保护,也就是说,环境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合理谨慎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以保证环境资源获得的可持续性和避免不可逆转的环境损害后果的发生,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环境资源利用的发展现状人类对环境资源利用已经造成了环境破坏,损害了人类生存和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支持系统,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环境污染和破坏所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世界能源的大量消耗使得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效应猛增,全球气候正在逐步变暖。其危害主要有:一是两极冰川和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从而导致有的国家顷土面积减少,岛国将不复存在。二是自然灾害增多,如旱涝巨变、极端高温

6、、飓风等。这都将直接威胁或间接威胁原有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并进而导致众多物种的锐减和灭绝。2、臭氧层破坏臭氧层位于大气圈上部的平流层中,具有吸收外层空间照射到地球的紫外线辐射作用。其损耗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中所排放的多种消耗臭氧的物质,主要是氯氟烃。臭氧层的耗减回增强紫外线辐射,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物的生存。3、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资源是人来食物与健康的基本战略资源,关系到人类的粮食健康和生活质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条件之一。生物物种作为人类来意生存的生物资源,它的灭绝将最终危及人类的生存,在某种程度上,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4、酸雨增多酸雨是长期以来工业

7、化国家形成的大气污染现象。大量的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所形成的酸雨,其会对森林、草地、水体、建筑物等造成严重损害。5、土地和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地的恶化表现为土壤侵蚀、盐碱化和荒漠化,大量开垦荒地引起水土流失,过度放牧和砍伐等可导致土地沙化,地球上水资源由于人类的消耗破坏和污染,使很多人口正处于严重的缺水困境中,并且严重制约了有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甚至成为战争和冲突的根源。6、生物安全问题随着人类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各种生物资源和生物技术,生物安全问题日益恶化。主要包括生物技术、外来物种入侵和灭绝所引发的问题。7、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现代战争中,高科技含量的先进武器作为取得制胜权的唯一筹码,其杀伤力

8、无疑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如核武器、生化武器。(三)环境资源利用现状的产生原因分析随着人类的发展,过多的人口造成对资源的过度需求,导致资源过度消耗,从而加重资源危机。飞速发展的经济使自然资源的急剧耗损和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的发展也面临严峻的考验。不完善的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从而导致了以上所述的环境资源的发展现状。笔者拟从以下几点来分析其产生原因:1、从现实生活看,人口问题是一个对环境资源造成沉重压力的非常突出的相关因素。庞大的人口规模对环境的压力是沉重的,人口众多和很大的人口密度在环境退化中起重要角色作用。它意味着同一块土地上有更多的生产和消费活动,

9、会有更多的国土资源系统的索取和排放。在很多方面,人口因素与环境保护及与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之间都存在着非常尖锐的矛盾。虽在人口政策方面在近几年的努力有了些成效,但这对已经形成的庞大的人口基数无疑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措施。2、从经济上看,我们处在的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制。在环境保护领域,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片面追求产值,很多工艺落后、管理混乱且员工素质低下,导致环境资源质量急剧恶化,污染迅速蔓延。虽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占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强调经济优先,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为了追求部门、地方甚至个人的经济利益,甘愿充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保护伞,使环境监管沦为地方经济利益的俘虏。从

10、现在一系列环境案件中都证明了地方政府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监管方面的消极和抵触态度,导致环境执法难以走出受经济利益制约的困境,长期以来推行GDP数量增绩观,重视经济数量膨胀,忽视生态生存,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计划经济产物,只不过由原来的大炼钢式的集体运作模式变为商品经济式的运作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都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和浪费,形成了资源的危机和重点资源区域的经济危困。不过现在绿色GDP的采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施运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境况。3、从法制上看,现行的环境保护机制的法律体系存在着众多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指导思想的偏差,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1、尚未成为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虽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1989年环境保护法并没有明确地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的指导思想,且未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得到体现。当时所定的法律内容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过于陈旧与过时,并且在很多方面没有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具体落实贯彻到修改环境资源的法律、法规过程的始终。第二,环境立法中未体现全过程控制思想。虽然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时,一开始便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作为环境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基本形成的环境立法体系却偏重于污染后的治理,没有将预防优先原则和“源头控制”原则确立并实施。法律上虽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

12、、许可证、现场检查等一些预防性措施,但这些制度本身的规定都不十分完善,缺乏必要的支持实施系统,这样都不利于环保工作的展开。第三,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及其他环境立法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缺乏对环境资源的市场机制建构。这主要是由于环境立法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主要采用行政控制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虽在治理污染方面运用这种手段取得了较快改善环境质量的有益效果,但政府的过多干预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阻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利于环境资源达到最有效的利用。第四,环境保护法及其他环境立法中存在环境管理机构设置重叠或空缺的问题。首先,由于没有法规进行明确的规定,环境管理机构经常处于变动之

13、中,而且各地方也很不统一,常常出现环境管理机构缺位的现象。其次,环境管理机构设置重复,致使不同的机构担负相同职责。再次,部门立法,利益分割的问题依然存在,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关系不明确,管理比较混乱,呈现多头管理的局面。最终结果是哪一个部门都不能真正把环境资源的问题管理好,甚至对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负面影响。第五,环境保护法缺乏统领作用,环境立法体系不完善。环境立法本应作为基本法来统领环境资源体系的作用,但不完善的环境立法体系存在着诸多缺陷。首先,法律规范特别具体,而规章的规定反而比较抽象,造成在具体实施时法律责任的规定,无具体表述难以操作。且新旧制度的衔接与协调问题模糊,致使法律之间产生矛

14、盾,而随之制定的配套性法规也缺乏基本法的原则性规定,实施起来十分困难。其次,单行法律规定过于抽象,尤其是在涉及相关部门职能规定是更是如此,给人形同虚设的感觉。再次,不同部门层次的立法规定相互冲突、矛盾,主要是体系框架存在效力层次的冲突和混乱,及在内容上有重叠、矛盾之处,其中还有不少的空白。总而言之,在环境立法过程中,由于受诸多因素限制,立法效果大打折扣,这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都是非常不利的。诚如有些学者所言“在理想的民主理论里,立法是结合专业和民意的产物,强调在事实理性的基础上作集体决定,但是在现实世界里,立法的发动进度及内容,却未必单纯是事理与民意的结果,而是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静态结

15、构与动态发展的综合表现。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在环境保护立法此一新兴的立法领域更表现的淋漓尽致。”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利用关系之分析(一)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本质上说就是调整发展战略,以合理的方法调节自然资源的利用,以有力的措施保护环境,使人与自然相协调,保持生态平衡,确保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即对发展的追求立足于“既满足人类目前的需要和追求,又不对未来的需要和追求造成危害。”因而,可持续发展中心问题就在于,对环境资源的当代利用还是为将来进行保留之间保持平衡,对现有如此严重的环境破坏的改善和环境资源的持续性利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二)可持续发展对环境资源利用的重要性如前所述,传统发展观念的预设

16、前提是,自然资源短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人类仅仅经过短暂的高速发展,自然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日益突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供应日益紧张,而且与经济发展相伴的环境污染也愈演愈烈,它已成为人类发展必须面对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但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无疑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找到了一条至少在目前可行的道路,它不仅可以缓解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供应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是维持人类社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保持延续和进步的道路。它的价值目标就在于为人类社会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即通过预防损害环境后果的发生,为将来和后代保留更多、更有用的环境资源,从而在环境资源利用和保留之间保持平衡。也就是说,保证环境资源获取的可持续性和

17、避免不可逆转的环境损害后果的发生,以此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人类理性并不能超越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即人类可获得的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及人类理性本身的有限性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对环境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发展无疑会带来更加美好的前景。三、环境资源利用的发展及对策探析人类已经意识到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大量的消耗资源及破坏生存环境,必然会阻碍与制约人类文明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在自身的生存观念和发展观念中进行一场深刻转变,把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等诸多要素整合到一个新的目标框架之中,以寻求和建立一种以保护人类的家园,实现人类自身持续性的生存和发展的新的战略行动

18、。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现就此提以下几点建议:(一)加强与完善环境的法制建设1、加强对环境立法内容与程序的完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直接受益人是广大的公民,那么,环境立法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注重公众参与的内容和程序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完善与丰富了立法内容的规定和程序的公正。为此,在立法内容上,要明确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从立法目的、法律基本原则到具体的法律制度与措施,都要贯彻可持续发展这一总的原则。因此,就必须对现有的环境立法用可持续发展这把尺子去进行评估。然后,着手废除、修改或起草新的法规,创立和完善环境立法的关键环节。我们可将立法视为一项决策活动,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顺应改

19、革现行立法程序,引进民主决策理念,增加立法的透明度。对于一些地方立法程序,目前没有统一规定,可以比照国家的立法程序进行,从而加强和完善环境立法目的和程序的欠缺,提高立法质量,达到真正保护环境的目的。2、加强环境法规与地方区域的结合,增强环境法的可操作性环境资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还是得落实到具体的地方区域,而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自有的资源特色。从体现地方特色而言,地方环境立法更应该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本地环境问题与全国同一问题的共性与特殊性之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立法,出台有地方特色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在不违背国家立法精神,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情况下,补充国家立法中的漏洞和空白

20、,摒弃片面追求建立地方环境立法体系的思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从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运用地方依法享有的立法权,以地方环境工作急需的立法为重点,实施性立法与自主性立法并重,加快立法步伐,注重立法质量,逐步开辟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操作性强的环境立法的道路。(二)充分运用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的环保体系1、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协调好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政府在实现环境资源利用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在立法、规划、区域经济开发、土地管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控制教育普及及税收等诸多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运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来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弥补可持续发展中

21、市场机制的缺陷,调节好可持续发展中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即政府在调控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避免经济的过快增长而破坏生态环境,造成资源的浪费。在自发调节的市场机制所出现的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导致的资源配置失衡时,通过政府手段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实现资源环境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并且通过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来促进经济的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型、科技先导型、经济效益型的转变,并可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来引导经济方式的转变,在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时,要保护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并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其中,在经济政策中融入环保内容。即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资

22、源环境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达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2、尽快运用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一套环境影响评估规范环境影响评估规范要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切实贯彻清洁生产,达标排放等原则,对于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效控制生态破坏和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使环境保护深入人心,保持经济稳步健康发展,落实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环境与资源的持续利用,推动循环经济的具体落实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利用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广清洁生产从现有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

23、的特点表明,要保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摒弃过去那种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走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能源的集约化发展模式,即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工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重点是无害环境技术,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努力:1、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清洁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改造劳动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组织科技攻关。2、推广应用能源、交通、原材料中的规模生产和节能、节水、节材技术。3、研究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科技在工业和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问题。4、加强职业培养,实行先培训后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展以清洁生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宣传

24、和培训,改变单纯从生产终端考虑污染控制的传统观念。5、开展清洁技术和装备方面的研究,加强环境、冶金、化工、轻工和农业等部门和研究人员的合作,以使清洁技术达到最佳效果,并注意应用推广到工业生产实践中去。6、研究清洁生产工艺。改革原料路线,选择使用清洁的纯原料或低污染原料。生产过程中尽可能使用诸如电能、太阳能等无污染、低污染的一次和二次能源。同时改进产品包装,加强废品回收,减少废品的产生。(四)提高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真正落实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公民作为环境资源的利用者,环境执法的实施者,首当其冲,要对他们进行环保法制的宣传,增强他们环保意识和环保法制观念,特别是广大环保执法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环保

25、意识和环保法律观念。毋庸置疑,如果环保法律意识和责任能够成为扎根于民众内心的理念,领导干部能够真正树立起法律至上的理念,自觉维护环保行政执法,养成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环保法律法规必然能够得到切实的贯彻与实施。故在现实中,应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和环境保护观念,可以在公报上公布,也可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台上宣传,有必要时还应在公众场合予以张贴,使环保意识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公众自然而然意识到环境资源的有限,认识到其对生活的重要性,自觉肩负环境保护的责任,真正领会和实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精神与内容。结论环境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实现与其的和谐统一,必须在

26、控制自身的实践活动时,又要控制生态环境,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提出,是人类认识自身与自然关系,是对自工业文明以来所走过泥泞路程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克服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间所作出的理性选择。它无疑使人类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重建和谐美满的自然家园的历程上,获得了一个正确的行动目标和纲领。参考文献: 1 吕忠梅,徐祥民.环境资源法论丛2M.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49页2 吕忠梅,徐祥民.环境资源法论丛3M.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36-138页3 王树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法治M.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5-48页4 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1-72页5 王之佳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M. 吉林出版社.1977年.第52页6 李光玉.宋子良.经济.环境.法律M.科学出版社.2000年. 第136-13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