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医理论中的病因与优秀PPT.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78773055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述中医理论中的病因与优秀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浅述中医理论中的病因与优秀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述中医理论中的病因与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述中医理论中的病因与优秀PPT.ppt(6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述中医理论中的病因与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一页,共64页总总 论论1概说今天主要和大家谈的是,人为什么会生病?有三句话,基本上可以解释人为什么会得病的问题。不作死,不会死;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二页,共64页1.1.病因,是指引起人体内环境失去平衡,导致机体产生病理性改变的原因。具体一点,病因,是导致机体内环境、组织和脏器的功能与形态出现异常改变,并进一步导致生命个体生存和生活状态出现异常改变的诱因。病因学说,就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理论。1.2.发病,是病因和导致人体病理改变之间关系。研究这种联系的理论就是中医发病学理论。

2、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三页,共64页2.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2.1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2.1.1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2.1.2汉张仲景将病因按其传变分为三个途径。2.1.3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四页,共64页2.2.现代中医对病因的理解以六淫为例,我们应该把它们理解为:具有这一类特性的,命名为风、寒、暑、湿、燥、火的病原体。这些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就和人这样的基础性名词一样,没有需要进行科学推理或证明的可能。具有这一类特性的病原体,就是风、寒、暑、湿、燥、火。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五页,共64页在中医理论中,脏腑和自然界是相互呼应的。脏腑在行使自身功能中,表现出和自身

3、五行属性相对应的功能属性,并表现在体表。凡是机体所具有的相关属性的功能状态,均有该脏腑和附属器官、经络产生、运行。这种功能和状态就是内生五气。这里所说的五气,就是指的一类属性的功能和状态的表现,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理解的合理性。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六页,共64页3.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3.1.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仔细寻求发病诱因。3.2.“辨证求因”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辨证求因”:根据患者机体表现出的各种临床病症,通过对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推求病因,指导临床诊断和理法方药的制定。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七页,共64页4.发病的基本原理4.1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正不胜邪”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

4、,任何疾病的发生均是正邪相争的结果。而整个疾病的过程,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正、邪力量对比和消长盛衰变化,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发病,就是正邪相争。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八页,共64页4.2“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机体脏腑组织经络气血的机能活动及对疾病的防御、斗争和修复能力低下(绝对虚),或病邪的致病毒力过强,超越了正气的抗御能力,使正气表现为相对不足(相对虚),导致正气不足以抗御邪气,正不胜邪,则病邪攻击人体脏腑经络,导致阴阳、气血在与邪气斗争中出现功能紊乱、势力下降,组织损伤、平衡失调,即导致病态出现。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九页,共64页正气的强弱,和哪些因素相关呢?首

5、先,先天禀赋不同。正气也与年龄大小有关。精神因素可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干扰机体的抗病能力,影响人体的正气,导致疾病的病性、病理演变过程出现各种变化。正气的强弱,和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有密切的关系。正气的强弱,和营养和锻炼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十页,共64页4.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中医学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又不排除致病因素的重要作用。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十一页,共64页4.4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4.4.1发病途径及病变部位病由外入:主要是指病邪由外侵袭机体,其侵袭途径则有由皮毛而经络而脏腑,或由口鼻而入。病由内生:精神刺激、饮食、房室、劳逸所伤、年老体

6、衰,或跌仆、刀枪、虫兽伤等意外损伤,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十二页,共64页4.4.2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表里相传上下相传 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十三页,共64页5.中医发病学的特点5.1.正气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5.2.整体 古代中国医学家们认为,邪气侵犯人体,不是仅仅使得受损局部出现病理改变。它会通过经络系统、脏腑系统、气血津液系统、阴阳互根等等使得人体各方面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5.3.天人相应中医理论中,病因来自于自然。所有病因均为自然界和人体中正常存在的事物。当这些事物的总量不足,或者超过正常量,或者存在于非正常部位,或者出现于非正常时机,并作用于人体的时候,

7、就导致人体发病,成为致病因素。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十四页,共64页5.4.精神 内经将七情和五行、五脏六腑的功能相对应,提出七情过极对人体的不同影响。对后世精神情绪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有着极大的影响。5.5.平衡 各种病因诱发疾病的过程就是这些病因干扰机体内各种平衡,最后打破平衡的过程。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十五页,共64页脏腑内物质的平衡(血)基础水平(分为:个人基础水平和公众平均水平)波动顶部(太过)波动底部(不足)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十六页,共64页人体内对立物质的平衡(阴阳绝对虚实)阴阳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十七页,共64页人体内对立物质的平衡(阴阳相对虚实)阴阴阴阳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十八页,共64

8、页脏腑平衡示意图心肺肝脾肾小肠大肠胆胃膀胱心包三焦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十九页,共64页分分 论论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二十页,共64页第一节 外感性致病因素外感性致病因素所导致的疾病包括伤风、伤寒、温病、痘疹等等,这一类疾病的系统性论述最早专著就是张仲景伤寒论。后世医家对这一类疾病的研究进行了拓展,从中分化出温病学这一分支,并进一步分裂出痘疹类疾病这一分支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二十一页,共64页1.六淫1.1六淫的基本概念:当这六种自然气候变化超出正常人可以承受的范围,或者不按照正常气候变化规律出现,它们就变成了导致人体某些功能或形态异常的诱因,这就是六淫。1.2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1.2.1外感性 1.2.

9、2季节性 1.2.3地方性 1.2.4相兼性 1.2.5转化性 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二十二页,共64页1.3内生五邪理论 脏腑在行使自身功能中,表现出和自身五行属性相对应的功能属性,并表现在体表。凡是机体所具有的相关属性的功能状态,均有该脏腑和附属器官、经络产生、运行。这种功能和状态就是内生五气。当脏腑、经络功能出现异常,表现出和五行属性相似的特点,内生五气转而演变为内生“五邪”。1.4六淫与发病 1.邪气的总量,是发病的要点。2.正气的不足,是六淫外邪致病的必要条件。3.正邪交争,是疾病的过程。4.正邪交争的战场迁移,是疾病的演变路径。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二十三页,共64页 5.六淫致病,和环境关系

10、密切。6.六淫外邪致病,还受到人体当时精神情绪的影响。1.5六淫致病的现代医学认识 1.6六淫致病的各自特点与发病机理 1.6.1风邪 风为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风邪致病具有以下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二十四页,共64页风为阳邪,其性升泄,易袭阳位(“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阳邪: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其性升泄:是指风邪易使腠理疏松而开张。易袭阳位:风性升发,向上向外,常伤及人体阳经、肌表,表现汗出恶风、头痛项强等等症状。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行,走串。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也指风邪致病,易

11、于传变。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风性主动(“风胜则动”)“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二十五页,共64页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为六淫病邪中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风邪亦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古人甚至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外感风寒、风热、风湿 1.6.2.寒邪 寒的概念:寒为冬季主气。凡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气温骤降淋雨涉水,汗出当风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则常易感受寒邪。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外寒:外寒指外感寒邪而言。中寒:寒邪直中脏腑。内寒:机体阳气不足,机能衰退。这三种状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外寒损伤阳气导致内寒病证,

12、阳虚内寒之体,容易感受外寒。寒邪具有以下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主收引。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二十六页,共64页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阴盛则寒”阴寒偏盛,阳气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被寒邪损伤“阴胜则阳病”。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寒邪偏盛,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结阻滞,不通则痛。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袭人,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挛急。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二十七页,共64页1.6.3.暑邪暑的概念: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 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暑邪与其他外邪不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环境致病诱因。独见于夏令之

13、炎夏季节,暑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暑邪性质和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多夹湿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二十八页,共64页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邪,火热属阳,故暑亦为阳邪,暑邪伤人,致人体阳热亢盛 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所谓升散,即上升发散之意。暑为阳邪,阳性升散腠理开泄而多汗 伤津:汗出过多则伤津,津液亏损不足,耗气:大量汗出,气随津泄,气虚 气短乏力、懒言“气脱”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等。暑热之邪扰动心神心烦闷乱。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二十九页,共64页暑多夹湿:暑热季节,气候炎热,且常多雨水而潮湿,热蒸湿动,弥漫于空间 暑邪常兼挟湿邪致病,故可见发热烦渴+四肢倦怠

14、困重、胸闷呕恶、大便溏滞不爽(治暑必兼治湿)(热病征象)(湿阻病征象)。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三十页,共64页1.6.4.湿邪湿的概念:长夏主气。长夏时当夏秋之交,阳热始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斥,湿气最盛,湿邪最多。长期阴雨连绵,气候潮湿,或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或淋雨涉水,或汗出后湿衣未换皆易导致湿邪外感。是为外湿,乃为湿邪由外侵犯人体。内湿:由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阳虚损,水湿不化,招致外湿内侵,停聚于内而成。湿邪性质和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弥漫;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三十一页,共64页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胸闷脘痞 湿性类水,故为阴

15、邪。湿邪为有形之邪,留注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致呕恶不舒,大便不畅,小便不利。湿为阴寒之邪,阴盛阳病,脾为阴脏,喜燥而恶湿,最伤脾阳,运化失权,见腹泻、水肿、尿少或腹水。湿性重浊:“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指湿邪为病,多见重着症状。湿性粘滞、弥漫:“粘”,即粘腻。“滞”,即停滞、阻滞。湿邪粘着凝滞,可见病情缠绵,留着,不易速去。病程迁延较长,反复发作而难愈。“弥漫”,指水湿之邪为病,病位常弥散而不局限。弥漫三焦无处不到。外而肌腠皮毛,内而脏腑组织。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三十二页,共64页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阴位,指人体的下部,1.6.5.燥邪燥的概念:燥为秋季主气。气候不断敛肃

16、,空气中缺乏水分,以致出现秋凉、劲急、干燥的气候。故凡久晴不雨,气候干燥,则易发生燥邪为患。按照病邪的特性,将燥邪分成温燥、凉燥两类。温燥:秋季有夏季火热之余气存在,燥邪中兼有暑热特性。凉燥:深秋季节,气温下降。燥邪中兼夹近冬之寒气。燥邪概念和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三十三页,共64页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具有干燥涩滞的特性,故其致病最易耗伤人体之津液。阴津亏虚,干燥不润之象,如口鼻干燥,口干咽干口渴,舌干少津、皮肤干燥皲裂,毛发不荣,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等症。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清肃濡润,既不耐湿,更不耐燥,湿则饮停,燥则津伤。且肺主呼吸,与大气相通,又外合

17、皮毛,故燥邪伤人,最易损伤肺脏阴津。肺津为燥邪所伤,失其滋润,则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均受影响,可现干燥津亏症,肺和大肠相表里,故肺燥亦能影响及大肠的传导功能大便干燥不 通。(燥与肺相应之说)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三十四页,共64页1.6.6.火邪 火的概念:火(包括温、热)为阳盛之气所化生,故火热、温热并称。火热旺于夏季,其他季节也可见。所谓气有余便是火。火邪,分为外火和内火。外火,称为火毒,就是我们现实意义中的有形之火。亦由风寒暑湿燥等外邪转化而来(六气皆可化火)。中医理论中谈论的火,多是内火。内生之火热邪气:由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火热邪气性质和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燔上,易扰神明,火易耗气

18、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热易致肿疡。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三十五页,共64页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上炎,易扰神明:火热之邪,主炎热躁动,其性升腾炎上,故属于阳邪。火易耗气伤津:证见口渴喜饮。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人体阴津耗伤,表现热象+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阳热亢盛的实火。正盛邪实的实火最能损伤人体正气,耗伤阴津,气随津脱,正气受损(“壮火食气”)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耗阴液,筋脉失养,出现视物模糊,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肝风内动,四肢抽搐(“热极生风”)火热之邪令血行加速,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三十六页,共64页2.疠气(瘴气)2.1.疠气的基本概念:是具

19、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2.2疠气的致病特点(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2)发病急骤,病情重笃,症状相似。2.3疫病发生及流行的条件与气候、环境、饮食卫生,以及社会影响,预防和隔离等因素有关。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三十七页,共64页第二节 内伤性致病因素内伤性致病因素包括了七情、饮食、劳逸过度等几个方面。内经把七情和五脏功能结合。“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功能和情志改变息息相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古典中医理论更多侧重于饮食的四气五味和脏腑、时令节气的饮食相宜等等上。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其实说的就是饮食的最基本要求劳逸

20、损伤,这也是内伤原因的重要方面。“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说的正是这一类问题。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三十八页,共64页2.1七情内伤2.1.1七情内伤的概念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调节范围,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损伤,痰气瘀血发生,导致疾病发生,即为致病因素。2.1.2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七情影响脏腑功能,主要是从干扰气血运行状态开始,并进而影响脏腑内气血运行除直接干扰脏腑功能运转之外,诱发病理致病因素产生,导致内生五邪出现,进而诱发次生病变。七情也可因为脏腑本身功能和状态的不同出现改变。脏腑不同状态可以通过七情的变化而反应在表面。你现在浏览的

21、是第三十九页,共64页2.1.3七情致病的特点(1)直接伤及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气机逆上,喜则气缓气机涣散不收,悲则气消气的消散或功能减退,首先影响心的功能,然后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恐则气下气机陷下,惊则气乱气机紊乱,思则气结气机郁结而不畅(因为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3)病情变化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较剧烈的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四十页,共64页2.2饮食失宜 2.2.1饮食失宜的基本概念 饮食失宜,指人体摄取饮食失去正常的规律,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出现宿食积滞,聚湿、生痰、化

22、热等内伤性病变。2.2.2饮食的正常标准 中国古代,饮食养身的主流派别 饮食养身的主流派别有三类:儒家,道家,释家,对中国人影响饮食习惯最大的是道教。道教的理论最根本的就是“和”。“天人相应”。在养身中,要追求脏腑各组织、器官的阴阳、气血、功能的平衡,正邪之间的平衡,内外之间的平衡。在饮食调配中,讲究四气五味的搭配,讲究膳食品种的搭配,讲究阴阳搭配的均衡。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四十一页,共64页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认识,营养均衡是保证人体健康,保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延长寿命,维持人种延续的最佳饮食方案。2.2.3饮食失宜的常见类型饮食不节-饮食规律失常。过饥,则营养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亏,消瘦

23、易感外邪或早衰。过饱,即饮食过量,超过脾胃纳化能力,则宿食积滞,脘腹胀痛,恶闻食臭,嗳腐泛酸,呕吐或泻下臭秽下利、便血及痔疮。饮食偏嗜-是指饮食内容有所偏颇,或惯食过冷过热饮食物而言,或四气五味过于喜好某一方面,过于侧重某一方面。如膏粱厚味,足生大丁。过食素食,正气不足。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四十二页,共64页饮食偏嗜:偏嗜种类,偏嗜四气,偏嗜肥甘厚味,偏嗜五味,偏嗜酒浆、烟、毒,饮食不洁-成菜、剩菜,还有现在常见的非食物添加剂当做食物添加剂等等。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四十三页,共64页2.3劳逸失度劳累过度(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及房劳的过度)、安逸过度(完全不劳动,不运动)均可产生疾病。劳力过度,指较长时

24、期的过度用力而积劳成疾,伤气(气少 力衰,神疲消瘦)。劳神过度,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伤心血(心悸健忘、失 眠多梦纳呆、腹胀、便溏)。房劳过度,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伤肾精(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机能减退,或遗精,早泄,甚或阳痿等病症。过逸:长期不劳动,不体育锻炼,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食少,精神不振,肢体软弱,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及汗出等,或继发它病。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四十四页,共64页第三节 其它致病因素 其他致病因素中,主要包括内外来源的,无法使用上述标准进行归类的致病因素,同属于本类范畴。按照致病特性,分为外伤、虫兽伤及寄生虫类;病理性致病因素类(痰饮、气滞、瘀血)。

25、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四十五页,共64页3.1外伤、虫兽伤及寄生虫 1.外伤:一般指因机械暴力或焰火、沸液等理化因素所导致的创伤。2.虫兽伤:主要包括毒蛇、猛兽、疯狗咬伤等。3.寄生虫:主要是指进食被寄生虫卵所污染的食物,或接触疫水、疫土等而引起的病证。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四十六页,共64页3.2病理性致病因素病理性致病因素包括痰饮、气滞、血瘀等等。是由于机体组织损伤、功能失调导致的体内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积聚体内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并因此导致停留部位组织和脏腑的功能失常,诱发疾病。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四十七页,共64页3.2.1痰饮痰饮的概念和性质 痰饮,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两大类。有形之痰饮,指视之可见,

26、触之可及或闻之有声的痰、饮。痰饮,是津液代谢失常形成的病理产物。无形之痰饮:指某些具有痰、饮引起的疾病或症状表现的,包括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癫狂,却看不到有排出的实质性痰饮,按痰饮治疗可以治愈或控制的一类疾病。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四十八页,共64页狭义:指由呼吸道所咳出的分泌物,广义:除上述咳吐而出之痰液外,还包括留滞于体内因水湿凝聚而成之痰饮水邪,及无形之痰饮病证在内。痰饮性质: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都是由于人体津液代谢失调而形成,属阴邪。具有聚散不定,流动不居之特性,故可以流窜全身各处而发病。痰:浓度较大,质地稠粘;饮:浓度较小,质地清稀。痰热,饮寒。得阳气煎熬则成痰,得阴

27、气凝聚则为饮,不可一概而论。痰饮病证的病理特点 痰饮致病,具有病位不定,病症多样,病性多变的特点。按照部位不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大类。具体致病特点在内科学里阐述。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四十九页,共64页3.2.2瘀血 瘀血的概念及性质 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者经脉内血液运行减慢或停止,称为瘀血。淤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它是病理产物,更是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五十页,共64页瘀血成因气虚、气滞、血寒及饮食生活失宜 血行不畅,凝滞郁积于内 或血热、外伤、出血及其他原因 内出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导致淤血产生的病理机制是:(1)气虚致瘀(3)

28、血寒致瘀(2)气滞致瘀(4)血热致瘀(5)外伤致瘀(6)出血致瘀(7)情志内伤或饮食生活失宜致瘀。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五十一页,共64页瘀血病证的特点与诊断 共同见证(1)疼痛:刺痛,疼处不移而拒按,昼轻夜重,病程较长 原理: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2)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则色青紫或青黄,在体内则为癥积,其 质较硬或有压痛 原理:气血瘀结成积(3)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瘀块。原理:瘀血阻塞脉道,血流不通,溢于脉外。(4)紫绀:口唇、面部、爪甲青紫,舌质紫。原理:瘀阻经脉,血行不畅,浊血郁滞于器官组织局部,局部失养。(5)肌肤甲错、脉细涩或结代:原理:瘀血积留既久,新血不生,肌肤经脉

29、失于濡养和充盈。皮肤失养肌肤甲错血脉失充,流行不畅脉细涩或结代(6)面色黧黑,皮肤紫斑,及某些精神症状(如善忘、狂躁、昏迷)。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五十二页,共64页3.2.3.气滞 在病机里面谈。3.2.4痰饮、气滞、淤血之间的关系内科杂病的发生之因在肺、脾、肾三脏之气虚。三脏俱虚,虚气难行,推动无力;在脾,津液输送失常,留为邪水。而邪水留滞,阻闭经脉运行通路,气机升降通道不畅,在肺则宗脉失充,推动无力,血行渐缓,百脉血行皆不流利。然肺气不足,宗脉失充,推动无力,血行渐缓,百脉血行皆不流利。肾气亏虚,失于气化和温煦,失于气化,水液内停,聚化为饮邪;血得温则行,肾失于温煦,故血行尤缓,甚至留滞不行。

30、水邪留于腹中,阻闭三焦水道,水邪泛溢周身,则一身经脉经气运行失畅,血液运行通道受阻,留于脉中,变为淤血。而中气不足,统摄无权,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变为淤血。淤血既现,阻闭经脉,经脉气道不通,令虚气之滞尤甚。阻闭水道,则水液敷布失常加重,令邪水之势更甚。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五十三页,共64页内伤杂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其实是有别于外感热病的。它们的发生,表面上是内伤饮食、七情过极,虫兽刀创等等,但这些原因除了直接损害人体脏腑器官导致机体的疾病和损伤,它们干扰脏腑功能,诱发脏腑功能失调,促使脏腑阴阳气血运行失常,打破脏腑阴阳气血平衡或脏腑之间功能的平衡,并进一步导气滞、淤血、痰饮的出现,诱发继发性病理改变

31、,才是这些诱因导致内伤杂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所以,真正导致内伤杂病发生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前面所讲的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等,而是气滞、血瘀、痰饮。几乎所有的内伤杂病,特别是疑难杂症,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它们的踪迹。所以,无论任何内科杂症,只要抓住气滞、血瘀、痰饮中的一个或几个关键,弄清他们在该患者发病中的地位,治疗就可能事半功倍。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五十四页,共64页3.3先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中国古代医学将其与普通致病因素等同起来,论述人体生长发育和免疫能力,并没有独立出来专门论述先天性缺陷导致的疾病。对先天性缺陷导致的部分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癫痫、震颤麻痹、先天性心脏病等等,仅仅在内科杂病中散

32、在谈论。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五十五页,共64页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3年修订)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五十六页,共64页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它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便于群众理解和在日常生活中实行。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五十七页,共64页平衡膳食宝塔说明一、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二、宝塔建议的各类食物的摄入量一般是指食物的生重。1.谷类谷类是面粉、大米、玉米粉、小麦、高粱等等的总和。它们是膳食中能量

33、的主要来源,在农村中也往往是膳食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多种谷类掺着吃比单吃一种好,特别是以玉米或高粱为主要食物时,应当更重视搭配一些其他的谷类或豆类食物。2.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经常放在一起,因为它们有许多共性。但蔬菜和水果终究是两类食物,各有优势,不能完全相互替代。尤其是儿童,不可只吃水果不吃蔬菜。3.鱼肉蛋鱼、肉、蛋归为一类,主要提供动物性蛋白质和一些重要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但它们彼此间也有明显区别。鱼、虾及其他水产品含脂肪很低,有条件可以多吃一些。4.奶类和豆类食物奶类及奶制品当前主要包含鲜牛奶和奶粉。宝塔建议的100克按蛋白质和钙的含量来折合约相当于鲜奶200克或奶粉28克。中国居民膳食中

34、普遍缺钙,奶类应是首选补钙食物,很难用其他类食物代替。有些人饮奶后有不同程度的肠胃道不适,可以试用酸奶或其他奶制品。豆类及豆制品包括许多品种,你现在浏览的是第五十八页,共64页平衡膳食宝塔的应用一、确定你自己的食物 需要从事轻微体力劳动的成年男子如办公室职员等,可参照中等能量(2 400千卡)膳食来安排自己的进食量;从事中等强度体力劳动者如钳工、卡车司机和一般农田劳动者可参照高能量(2 800千卡)膳食进行安排;不参加劳动的老年人可参照低能量(1 800千卡)膳食来安排。女性一般比男性的食量小,因为女性体重较低及身体构成与男性不同。女性需要的能量往往比从事同等劳动的男性低200千卡或更多些。你

35、现在浏览的是第五十九页,共64页二、同类互换,调配丰富多彩的膳食 同类互换就是以粮换粮、以豆换豆、以肉换肉。多种多样就是选用品种、形态、颜色、口感多样的食物,变换烹调方法。三、要合理分配三餐食量 一般早、晚餐各占30%,午餐占40%为宜,特殊情况可适当调整。通常上午的工作学习都比较紧张,营养不足会影响学习工作效率,所以早餐应当是正正经经的一顿饭。早餐除主食外至少应包括奶、豆、蛋、肉中的一种,并搭配适量蔬菜或水果。四、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才能有效地应用平衡膳食宝塔。五、要养成习惯,长期坚持膳食对健康的影响是长期的结果。应用平衡膳食宝塔需要自幼养成习惯,并坚持不懈,

36、才能充分体现其对健康的重大促进作用。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六十页,共64页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吃300500克;蔬菜和水果占据第二层,每天应吃400500克和100200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吃125200克(鱼虾类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类2550克);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占第四层,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100克和豆类及豆制品50克。第五层塔尖是油脂类,每天不超过25克。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六十一页,共64页宝塔没有建议食糖的摄入量。因为我国居民现在平均吃食糖的量还不多,少吃些或适当多吃些可能对健康的影响不大。但多吃糖有增加龋齿的危险,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不应吃太多的糖和含糖食品。食盐和饮酒的问题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已有说明。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六十二页,共64页居民膳食宝塔碳水化合物,米、面等谷类(300至500克)水果(100至200克)蔬菜(400至500克)等 鱼、肉类(肉类100至150克)蛋(25至50克)奶100克、豆类50克油脂25克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六十三页,共64页本次讲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六十四页,共6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资格考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