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探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探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材料化学专业 班号 学号)摘 要:在介绍了世界及我国水资源危机的基础上,对我国水资源对策和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水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并从水资源的整体性出发进行统一管理,同时还需要形成与之配套的节水、调水措施、防洪保障体系和水法体系。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国内外水资源的问题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我国也不例外。1 世界淡水资源和水危机1、地球上水的储量很大,但淡水只占2.5%,其中易供人
2、类使用的淡水不足1%。据专家最新估计,全球陆地上可更新的淡水资源约41.0242.75万亿m3,其中易于使用的约12.514.5万亿m3。按1995年人口统计,全球人均淡水资源约71707450 m3,其中易于使用的淡水人均约21802440 m31。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2、水的需求随人口和经济发展而迅速增长。1995年全球用水总量已达36000亿m3,人均 用水628 m3,约占易用淡水资源量的2629。3、据联合国调查,全球约有4.6亿人生活在用水高度紧张的国家或地区内,还有14人口即将面临严重用水紧张的局面。水资源已成为世纪之交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2 我国水资源开
3、发利用现状2.1 我国水资源总量根据19561979年水文资料分析:我国24年平均的降水总量为61889亿m3(648mm);形成河川径流总量27115亿m3 (284mm),占降水量的44%。其中:由地下水排泄的基流量为6780亿m3,占27%;冰雪融水补给量560亿m3,占2%。地下水资源量约8288亿m3,由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其中:山丘区6762亿m3;平原区1874亿m3(包括重复计算量348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已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量)3。2.2 水资源特点(1) 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偏少。按1997年人口统计人均水资源仅2
4、220m3,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3。到21世纪中叶,按16亿人计人均水资源仅为1760m3,进入联合国评价的用水紧张国家的行列。(2) 水资源的主要矛盾是,在地区上分布极不均匀,与人口、土地、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表1水资源、人口、耕地、GDP人均亩均水资源比较分 区占全国(%)人均水量(m3/人)亩均水量(m3/亩)水资源人口耕地GDP199720102050东北(松辽)7.09.620.210.4164615011287660华北(黄淮海)7.734.739.432.4500449389373西北(内陆河)4.82.15.71.74876414033311589南方(长江以南)80.45
5、3.634.755.53481295226344317全 国1001001001002220205017601888联合国评价标准:用水紧张国家1700m3/人;缺水国家1000m3/人;极端严重缺水500m3/人2。(3)水资源补给量在年内和年际之间变化极大。水旱灾害出现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例如:1998年属于丰水年,全国河川径流量比正常年份多6247亿m3,其中长江偏多3491亿m3(多36.7%);松花江偏多693亿m3(多90.9%),长江、嫩江出现了特大洪涝灾害。2001年干旱严重,全国大部分地区河川径流量偏少,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比正常年份来水偏少2
6、367,长江也偏少6.9,仅东南、华南沿海、西南和西北内陆来水偏丰。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全国城乡用水急剧增加1980年全国用水4437亿m3,人均用水450 m3;2001年增加到5567亿m3,人均用水436 m3。从1980年以来用水增长了1130亿m3,年增长率1.04%。(2)用水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用水所占的比重下降,工业和生活用水比重增大: 项目1980年2001年农业用水3699亿m3(占83.4%)3826 亿m3(占68.7%)工业用水457亿m3(占10.3)1142亿m3 (占20.5%)生活用水280亿m3(占6.3%)600亿m3 (占10.8%)3 水资源
7、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3.1人均用水量较低我国的用水总量已超过美国(1995年美国总用水量5554亿m3,其中淡水4703亿m3),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但全国平均人均用水量436m3/人,仅相当美国的14(淡水),世界人均用水量的23。3.2 用水在地区上的差别明显现将全国分成包括长江、珠江、东南沿海和西南诸河在内的南方;由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和淮河组成的北方和西北内陆三个区域进行统计,其分析结果见下表23。由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南北方的总用水量与水资源的条件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是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南方用水多于水资源贫乏的北方和西北内陆地区。表2 全国主要地区水资源统计表分区用水总量
8、(亿m3)占全国的百分比(%)人均用水量(m3)全国5567.4100436北方(松、辽、海、黄、淮)1990.635.75355南方(长、珠、东南、西南)2993.953.77441西北内陆河583.010.472148从全国各省(市、区)的用水量统计结果来看,其差别还与产业结构有密切关系。如表3给出了各类用水量排位居全国前四或前三位的省市,其中新疆因农业用水量大,其总用水量在全国居首位。表3 各类用水量排位居全国前四或前三位的省市 单位:亿m3省(市、区)总用水量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新疆487.14463.84江苏466.38280.76143.1742.45广东446.33257.6
9、8116.8771.78湖南318.55224.4339.40黑龙江81.863.3 水污染严重我国2001年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626亿吨。全国符合和优于三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61.4%,比上年增加了2.7个百分点4。但水污染问题仍然十分突出。3.4 用水效率偏低为了消除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按人均GDP、人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等指标统计(见表4)5,可以看出,各省市用水的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组成有一定的关系。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用水效率的提高,万元GDP的用水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人均用水量基本可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因此,经济结构调整,建设高效、节
10、水型产业,应是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表4 全国按人均GDP、人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等指标统计表地区省市人均GDP(万元)人均用水(m3)万元GDP用水(m3)亩均灌溉(m3)生活用水(L/d)万元工业增值用水(m3)城镇农村全国0.7543658047321892268北方北京2.04281138337291168109天津1.821911052311749356辽宁1.2030725643216590113南方上海3.0765821531938098364浙江1.45445307473308108171广东1.36573423825484152248江苏1.296344905202
11、36115335西北新疆0.79259732848642651662143.5 各地区主要水资源问题(1) 北方持续干旱,人均用水量只有355m3,在全国是最低的。这部分水量大部份是超采的地下水和引用未处理的污水,黄河下游地区还挤占了黄河的冲沙水。因此,该地区出现了资源性缺水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2)南方旱涝交错,水污染发展迅速,并得不到控制,供水安全得不到保证,造成了污染型缺水。(3) 西北内陆地区水土资源过量开发,人工绿洲的发展挤占了天然绿洲和湖泊的生态用水,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出现了生态型缺水。3.6 经济高度发达地区的水资源问题(1) 长江流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2、太湖流域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因此太湖流域和上海市可代表我国经济高度发达地区的用水水平。这两个地区2001年的用水状况见下表56。表5 太湖流域和上海市2001年的用水状况表项目总用水量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全流域1742.81017.8(58.4%)516.4(29.6%)208.6(12%)太湖流域297.4100.6(33.8%)158.3(53.2%)38.6(13%)上海市106.213.7(12.9%)77.5(73%)15(14.1%)注:用水单位:亿m3(2) 主要用水指标与见表6从表中可以看出,太湖流域和上海市的人均用水指标较高,主要因该用水量中包括了相当大的一部份火力
13、发电站贯流式冷却用水在内,如上海市的工业用水中,约有一半以上属于火力发电冷却用水。若扣除此项用水,太湖和上海市的用水指标在全国各省市中是比较先进的。但与日本、德国等其它先进国家比较,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表6 太湖流域和上海市2001年的用水状况与德国、日本比较表项目人均GDP(万元)人均用水量(m3)万元GDP用水(m3)单方水产出GDP(元)全流域0.8040550719.7太湖流域2.7074227436.5上海市3.0765821146.5日本22.4446.4(97.2*)德国25.6390.6 (85.1*)经济高收入国家平均45.3221.8 (48.3*)注:(1) 人均用水量未
14、扣火电厂用水;(2) *按购买力平价(PPP)换算4 对策和问题的研究 4.1 全国供需发展前景(1)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经济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前国际上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国家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年用水量多数在400-800m3;如将我国人均用水维持在2000年430m3的水平或略高到450m3,全国16亿人的需水量将增加到6900-7200亿m3。(2)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预计到人口高峰期城市化率将达到60%,即我国将有910亿人生活在城镇,工业和生活用水将占总用水量的42.6%,势必加剧城市供水的压力,城市水资源问题将日益突出7。(3)新增
15、加的1400-1700亿m3供水量有一半以上用以解决北方缺水。东北、西北、内陆河可在区内调配,黄淮海三流域需从长江上、中、下游跨流域调水来解决。但新增加的水量需要大量资金投入8。(4)在加强管理,改革体制,加大投入,合理配置,节水和污水资源化,高效利用和注重保护的前题下,经过努力我国有条件在人均用水量400450m3的基础上,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4 水资源持续发展对策初探 4.1 建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模式 为适应水资源的整体性特点,就耍有一个对水资源强有力的统一管理部门和体制。目 前,我国实际存在多龙管水”局面,很难达到此目的。如水利部门主要管农业用水,且偏重于地表水和水利工程部分,交通部门管
16、航运,城市部门管城市地下水和城市排水,公用局主要管城市生活及公益用水,而城市污水管理叉属环境保护部分。由于水资源中的天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是一个有机循环整体。只按水体存在形式, 人为机械地分开,这就必然造成管理上的混乱,经济上的浪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最终导致不应有的矛盾和损失。为了减少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迫切要求水资源管理体制从过去的部门、地区分割管理向城市与农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与水量的统一管理转变。同时,水资源管理要从传统的供水管理向现代的需水管理转变。 4.2 建立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 当前,人们还没有完全摆脱水是“天赐”之物的旧观念,水污染和水的浪费严重,难以 实现水资源
17、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主要原因之一是水资源费和水费较低。目前黄河断流已达200多天,超过历史最高记录,专家分析:导致水资源严重浪费,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过低的水价,低水价实际上是鼓励用水浪费和制约节水技术创新。因此应按市场经济原则,探索建立水资源有偿占有制度,加快出台水资源费征收办法,使水资源费既体现国家所有的权益叉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同时水价应计入水资源费、供水成本和适当的利润。大力推行既体现社会效益又促进节约用水的水价政策。这不仅对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巩固水利设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能至关重要,而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4.3 采取调水措施,改变
18、水资源的分布不均 由于我国水资源的地理分布不平衡以及各地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而造成了一些地区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使水资源在一些地区的短缺成为突出的问题。为了解决一些地方的严重缺水问题,先后建设了天津的引滦工程”、青岛的“引黄工程”、宁夏、甘肃等省的引黄工程”及计划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等多项引水工程设施,为解决这些地区的城市用水与农业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9。跨流域调水工程打破了原有的水资源流域单元的界限,对调出流域和调入流域都要重新进行水资源的评价工作,研究因水量的加减变化可能对本地区引起的风险收益和风险损失两方面的影响。 4.4 形成高效利用水资源的节水型制度 我国水资源的浪费十
19、分严重,面对缺水危机,应把节水作为本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目前我国农业用水量占全国用水量的73左右,因此农业节水成为节水中的战略重点, 在农业用水方面,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变沟渠式灌溉为现代的喷灌系统和旋转喷水系统,这种农业用水方式可使水的利用率达到7090,水量浪费减少;在工业用水方面,制定合理的用水定额,推广节水工艺,降低水耗,如果将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目前一般为45) 提高到70,就可以节约上百亿立方米水量;还有一项很大的水量就是全国有385亿m3废污水,目前只处理了1520,如果处理率提高30个百分点,可以增加上亿立方米的水量,所以应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使污水得以净化和循环使
20、用,即可保护水资源,又可将净化过的水用来灌溉农田,节约用水。此外,通过植树造林,提高土壤的保墒能力,建设雨水收集设施,提高开发淡水技术,都可对保护水资源,扩大水源面积,减少水资源浪费,保证水资源的供应产生积极作用10。4.5 建立防洪减灾保障体系首先应进行洪水风险分析,确定区域风险度,根据不同地区的洪水风险度和区内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确定合理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已建设防洪工程的防洪效益,并在经济技术允许的条件下,争取新建工程项目;同时采取非工程措施,主要任务是建立准确的洪水预报系统,做好防洪布置、财产搬迁;在全国防洪区内建立完备的救灾制度,推行洪水保险,建立蓄滞洪区运用后的补偿机制。
21、4.6 健全水的法规体系 1988年水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以及防治水害的各项事业开始走上“依法治水”的轨道。我们要以水法为基础,加快完善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办法,以引导、规范和保障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参考文献1 傅 湘, 纪昌明. 中国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初探J. 国土开发与整治, 1998, 8(2): 32-35.2 钱正英, 张光斗等. 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J. 中国水利, 2000: 5-17.3 王 瑗,盛连喜,李 科,孙弘颜.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
22、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8, 19(3): 10-14.4 张 杰, 熊必永, 李 捷, 杨 宏. 污水深度处理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 给水排水, 2003, 29(6): 29-32.5 童昌华, 马秋燕, 魏昌华. 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6): 98-105.6 刁予阗. 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J. 中国西部科技, 2011, 10 (21): 68-70.7 李 宁. 浅谈水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 四川建材, 2011, 1(37): 59-60.8 彭丽华, 陈春宁, 吴洪华. 某城镇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南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2(22): 68-70.9 史晓新 夏 军. 论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4): 299-305.10 金栋粱, 刘予伟. 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 水资源研究, 2004, 25(3): 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