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技能与方法的选用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技能与方法的选用策略.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技能与方法的选用策略校本培训讲座讲义 龙建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和创新教学技能与方法显得极其重要。通过对原有教学技能的分析并结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新的要求和特点研究和创新了以下小学数学课教学技能:包括指导数学合作技能、教学情景创设技能和课堂观察技能,并阐述了它们各自的意义及创设方法。新课程改革不是终极,所以课堂技能的开发也不会停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研究和创新上我们还有很多要做。新课程改革引发了初等教育教学方式的变化,为适应这种方式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师应有新的教学技能予之相适应。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
2、研究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技能问题,尤其是研究和创新教学技能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当然新课程不仅使得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而且使得小学数学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技能的研究与创新必须根据这些新的要求及特点来进行,在适应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前提下,为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新技能的开发做出贡献。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不同以往的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更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数学课程的直接结果就是在数学课程中出现了5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因此,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同以往的特点。(一)小学数学课程
3、理念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向全体小学生,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不仅为数学教学内容指出方向,而且考虑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学生学习数学可能产生的差异性留有充分的余地,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主。就教材而言,知识面范围更广。对小学生来说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远离实际生活的一大堆公理定理的堆砌,取而代之的是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这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使得小学数学课程具有了价值性、必需性、发展性和选择性等特点。1、价值性“有价值的数学”具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指
4、有价值的数学内容,包括数及其运算、代数与方程、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大量的数学课题,这些都是生活中人们不可缺少的有用的数学知识。小学教材中包括对钱的认识、对钟的认识、度量等非常实用的数学知识,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知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其二是在指理解和掌握上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形成的能力与方法,即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与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对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相当于我们把捕鱼的技巧教给了学生,而并非只是把鱼直接给了学生。其三是指满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数学,它有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5、。2、必需性“必需的数学”包括四个层面:数学学科发展所必须。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基础学科,数学面临着重大发展与突破,人类要领悟与把握数学的发展,需要学习数学,需要从小就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社会生活实践所必需。数学源于生活现实,大量具有应用价值的数学分支被开发,为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数学的应用价值,需要学习数学;学生学会认知所必需。任何主观性知识离不开客观性知识来做载体,数学学习是小学生学会生存、学习认识的必需;学生自我发展所必需。无论是数学本身的学习,还是由此引起的智力开发、能力培养,数学都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需。(二)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体验的实际意义。总体
6、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显然这些是总体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还包括主观性知识。对小学生而言,主观性知识更为有用,这是升学考试所必需的,而且对“客观性知识”的习得具有指导作用,受用终“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的发展空间差异决定了他对数学的需求量,无论是精英还是芸芸众生,都有自己的基础和爱好,都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都可在数学上找到自己发展的一席之地和最大空间。4、选择性“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句话中还包括着选择性:由于小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对数学的需求量是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也是不同的。然
7、而新的数学课程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同样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在其中选到适合自己口味的材料和内容,都可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既面向全体,生。对应于这两类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一方面设立了知识领域目标(为客观性知识而设),另一方面还设立了发展领域目标(为主观性知识而设),应该说这是一个突破,如今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部分越来越多,要求学生亲身体验,探索客观性知识发现的过程,增强知识的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数学学习体验的实际意义。发展性目标的设立使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核心理念的实现有了明确的方向,并找到了可实现、可操作、可把握的支撑点。(三)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变化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注重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
8、。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以被动听课和反复练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了,小学数学课程中增加了一定的数学实践课,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首先需要教师改变课堂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摆脱那些烦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使学生在探索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数学思考,解决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拓宽数学学习的领域,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
9、和情绪体验,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这也是小学数学课堂中设立数学实践课的目的。(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比较呆板、僵化、教条,遏制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数学课程标准的提出使得课堂教学注重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领和情境的创设。数学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会毫无疑问地引起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传授客观性知识而设立的,显然已不适应培养学生主观性知识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为此做了精心的设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问题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
10、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五)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变化作为课程构建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传统的数学课程相比,数学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激励,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又要评价他们在学数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还有自我评价;既有等第分数的定量评价,又有语言描述的定性评价。特别是在小学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课程标准提倡评价目标
11、要多维性、评价方法要多样性、评价主体要多元性。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评价理念,多角度多方位地实施评价,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二、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师新的能力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对教师的不断发展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教师的能力与水平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相应的动力,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局限性又给教学带来了约束和限制,因此,在研究课堂新技能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一)创新精神和强化实践能力以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体化为培养学生创新与强化实践能力。
12、对教师而言,只有首先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理解领悟创新精神的实质,对自己的专业努力实践创新思维,体验和感悟创新个案成功的要素,才能为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积累经验。试想,一个人从未体验过创新乐趣的教师,又何以能引发、指点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二)建立与学生和平融洽的气氛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单纯强调双基,更多的学习形式是机械的接受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的基础,特别是在小学中,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实际上,数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过程,这种交流过程包括、知识信息的交流、情感与态度的沟通过程与方法的共同探究、价值观的相互影响等多方面,而且交往
13、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处于课堂交往的主动地位,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需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努力了解学生的想法,产生教学中的积极互动。(三)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在保证双基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初等数学中部分次要的,实用价值不大的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后继学习打基础、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又能为学生接受的新知识。比如小学中,先前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数学书,后用使用了苏州大学出版的数学书,现在又将使用苏州大学出版的国标版数学书,这对教师把握教材的重点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教师应充分重视数学应用性、实
14、践性的要求,切不可为应付考试对教学内容任意取舍。(四)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到教材,多媒体教学也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能对课件的好坏做出自己的评价,会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件。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具有的新技能(一)小学数学教师已有课堂教学技能的评析在小学中课堂教学技能没有明显的课程专署性,然而每门课程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特性,因此,每门课程也应有适合他们的特色教学技能,数学也如此。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教师不但需要掌握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还应掌握适
15、合数学课程的新技能,以便于更好地在课堂中落实与完成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与完善。回顾传统课堂教学技能,我国一致公认的分类体系将课堂教学技能分成十项导入技能:集中注意,激发动机,明确意图,进入交流;语言技能:运用正确的语言、语调、语义交流信息;板书技能:提纲挈领,明确重点,辅助口头语言交流;变化技能:活跃气氛,增强情感,辅助口头语言交流;演示技能:增强感知,交换信息通道,增强交流效果;讲解技能: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揭示交流实质;提问技能: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获得反馈,改善交流效果;反馈加强技能:实现反馈,强化学习,巩固交流成果;结束技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形成体系,结束交流
16、;课堂组织技能:教育学生,指导学习,保证交流顺利进行。这些技能在诸多相关著作上都能找到。但上述技能主要立足于教师的教,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需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运用新的课堂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上述课堂教学技能的许多方面显然已不适用。近几年来,我国的学者在对已有技能的改造和开发上也有了一定的成绩:王海秋先生在1997年提出了课堂观察技能和反应技能;刘启艳教授在1999年提出了合作学习技能和作文指导技能;孙连众先生在1999年提出了构建教学技能。这些研究在我国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些技能更多地注重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关注到了学生的需求,具有一定的意义。(二)新课程中小
17、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色技能需要解释一下的是,这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色技能并不是指这门教学技能只属小学数学这门课程,而是说这些课程教学技能比较适合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的比较多,并能简便、有效、科学地达到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所规定的程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这些特色技能就相当于教师手中有效的工具。1、教学情境创设技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材内容是由直观不断抽象,逐渐形成方法与理论的过程。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很不稳定,需要教师创设一个有趣的、能吸引他们的教学情景。而进入高年级的数学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比较枯燥
18、,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大打折扣,教师要改进这一状况,就必须掌握教学情境创设技能,将抽象的、枯燥的数学放入到一个让学生易于理解和乐于参与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从直观逐渐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也符合新课程目标。所谓教学情景创设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里特征,顺利、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迅速且准确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景的连续不断的启发下,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方式。创设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需要学生
19、的积极参与,而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受到一系列环境条件的制约,而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感知觉注意思维等心理品质的发展水平,创设一种能够引起、集中学生的注意,适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使学生愿意积极参与的学习情境,而且富有情趣,手脑并用;而且能够顺利地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还能使学生切实地获得学习成功的愉快感受,从而巩固已有的学习兴趣,激发新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2)教学情境的种类及创设方法问题情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情境正如苏霍母林斯基指出的那样,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
20、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更为强烈,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他们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得到极大的内心激励,获得学习成功的感受。需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与问题不是一回事,他们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问题是客观的,而问题情境是主观的。在教学过程中,当涉及的问题过难、过易或没有被学生理解时都产生不了问题情境,只有当问题难度适当,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方法,虽不能独立解决,但能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的内容和条件时,问题情境才会出现。所以创设问题情境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问题难度的控制。只有具有启发性、探索性、
21、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并在探索中掌握知识。 愉快教学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情境愉快教学情境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情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好奇心理、疑问心理、爱美心理和活泼好动的特点创造的学与玩交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教学情境。学习应该成为学生一件乐事,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一件苦事,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压迫。小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不稳定的,只有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力才会很好地发挥出来,并且保持住。所以愉快教学情境的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快乐的情境,既在教学中
22、掌握知识,又愉悦身心。2、指导数学合作技能“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这样规定: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是具有相对意义的两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中,既要倡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钻研,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手段、学习内容和数学认知水平,适当安排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活动。这是上海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的聚焦点,传统课堂教学中个体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将被打破,小组学习形式进入课堂中,已成为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合作学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所谓数学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
23、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这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模式,主要致力于构建一种数学学习群体,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合作学习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时往往适宜采用小组的形式去完成。在开展数学活动前,应当有较好的组织安排和明确的分工,制定好计划,合理安排实施程序,收集处理各种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也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在小学中数学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是开设的实践课。在数学实践课中,让
24、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有关的数学信息资料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在小组中与他人共同活动,有利于获得自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机会和情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能力等方面差异,使得一些活动必须在合作中才能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而且在这些实践课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可得到充分发挥和培养。在小学实践课中一般使用任务驱动法。所谓任务驱动,即是事先将所设课题进行必要的分割,每个小组分担一个任务,如果分不过来也可两个小组共同分担同一个任务;同样,在组内可分配到个人。教师所选择的任务最好是团体任务,而不是个体性任务,即任务所要求的资源(信息、知识、技能、材料等)最好是个体学习者不可能全部具有的,
25、最好是开放式的、答案不是唯一的问题。这样才能进一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合作沟通。由于有明确的任务压力,各组都会不甘落后,学习的动力是非常大的。数学规律探索中的合作学习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多让学生去观察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实现。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发现知识规律的教学,把“发现过程中的数学”交还给学生,由掌握数学知识的认知转化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小学数学课本中有不少的找规律的课。发现知识寻找规律,就是对课本知识的一种重组和再现。对学生而言,合作学习为发现规律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探索是一个全新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个人的独立探究,更离不开合作交流
26、,相互启发,达到互补共进的效果。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质疑、争论与评价,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学生经历从发现“不成熟规律”,到最终获得准确的规律。这样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周围的一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数学规律探索中,适合使用组际竞争法。有竞争才有提高,针对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具体做法是:在各个学习小组合作基础上,组织“擂台式”汇报,根据教师事先的模式,先行安排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小组当“擂主”,亮出他们的结果,其他各组“攻擂”,专挑他们的毛病
27、,“擂主”则应坚决“守擂”,解释或反驳各种诘难。教师即可参与攻方,也可帮助守方,从正面或侧面引导争论深入进行。如果“擂主”理屈词穷,则由最佳“攻擂手”上台担当新的“擂主”,继续进行下去。这种方法对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比较适合。但问题是费时费力,不易控制局面,教师需要有高超的调控能力。3、数学课堂观察技能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观察,主要可以观察几个方面: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思考与认真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情况等。”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将数学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作为一项技能研究与训练很有必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28、: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是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更重要的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对于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而言,要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获得必要的数学历练,就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思考症结所在,方能实施正确有效的指导。做到这一切的首要条件就是教师的正确观察。同时,课堂观察还是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重要基础与依据。所谓课堂观察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什么计划(或偶然)地觉察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和教学反应的行为方式。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到新课程所需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方式,教师本身要不断地学习,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
29、学技能,接受各种培训以应对新课程带来的挑战。课堂观察的客体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课堂整体的学习气氛,小组的讨论情况,学生的神态表情,课堂板演,实际操作,数学实验,还有课堂提问的反馈信息,这一切作为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都应纳入教师的观察视野之中。课堂观察的客体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课堂整体的学习气氛,小组的讨论情况,学生的神态表情,课堂板演,实际操作,数学试验,还有课堂提问的反馈信息,这一切作为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都应纳入教师的观察视野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应当成为课堂观察的聚集点。具体而言,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需要观察的包含五个方面:(1)思维状态 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的程度如何,是衡量教学成败的
30、关键。在数学课堂上,观察学生的思维,一是看他们是否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问题;二是看他们的见解是否有独创性,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挑战性。学生的积极发言、主动创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令教师欣慰的事情,而营造这样的气氛绝非一日之功。(2)参与程度 学生具有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他们能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前提。这类参与具有两个层次:一是学生是否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大胆发言,认真思考他人的意见;二是能否参与数学合作交流活动,在小组讨论时直抒己见,又善于倾听、理解其他同学的数学表达。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谈不上学生潜能开发与个性发展的,只能是教师自己的“独角戏”。(3)情绪状况 学
31、生情绪直接影响课堂气氛,是学习行为的重要观察点。教师一是要观察学生能否自我调节学习情绪,能否控制自己的学习情感流露;二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成功后的愉悦感,一种能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能够影响教师的讲课情绪,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4)交往行为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交往过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各种多媒体之间的交往。对课堂交往行为,教师的观察一要看课堂上是否有多元、丰富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活动;二要观察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因为在人为强化学业竞争的班机集体中,常会滋生自私、冷漠与自我封闭,使学生间的交往流于形式,合
32、作交流、小组讨论变得空洞无物。交往的缺失只会加深学生学习的无助感。(5)生成状态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具有随机生成性。总体目标确定之后,有经验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与状态随时调节教学进度。甚至改变教学策略。这就离不开对学生课堂生成状态的观察:一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学有所得,获得一种满足感;二看学生对后继的学习是否充满渴望,感到轻松和自信。教师的成功莫过于使学生都喜欢学习数学。新一轮课堂改革对传统的数学课堂冲击将是巨大的,因为它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问题提了出来。由双基,到智力,到情感、态度、毅力,到人格,到素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已经涉及了人的本质问题。那么下一步将作何发展?可以肯定的是,这次课改不是终极。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课堂还要“与时俱进”,所以课堂教学技能的开发也不会停步;就是本轮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技能问题,也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还会有新要求提出来,所以我们的教学技能开发还要发展,或对已有技能进行改造,或再开发新的教学技能。总之,“发展是硬道理”。2009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