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远古神话.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8756527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与远古神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诗经与远古神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经与远古神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与远古神话.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诗经和远古神话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我们的祖先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它可以骄傲地矗立于世界最灿烂的古代文化之林。 如果将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我们从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头是一片浑茫的云天,不可详辨。我们找不到一个起源的标志,也不能确定起源的年代。那口传时代的文学,应当是十分久远的,后来的文字记载不过是对那段美丽梦幻的追忆而已。最保守的说法,从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出现的时候起,这条长河的轮廓就已经明朗起来了,后来逐渐汇纳支流,变得越来越宽广。这中间有高潮也有低潮,但始终没有中断过。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

2、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 远古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

3、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他们崇拜图腾、信仰巫术、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与此相联系,原始思维也以万物有灵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赋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一、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神话的概念和特征马克思曾经说过:神话,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的形式本身。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文学形态,是人类思维形式中最古老的一种。神话产生于文字之前,并多以口头传说和民间流传为主,文字记载迟于神话

4、产生或创作本身。神话之所以更多地产生在人类历史发展初期,主要是因为人类对外界现象不能作出科学解释,以及人类之初对世界充满原始的幻想和善良的寄托。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所叙述者,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故事,虽然荒唐无稽,但是古代人们互相传述,却信以为真。 茅盾神话研究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特征:1.时间:产生于远古时期。2.创作者:集体口头创作,这种创作是无意识且不自觉的。3.艺术手段:借助幻想和想象等艺术方式。4.内容:叙述的是神,反映的是自然和社会现象。 (二

5、)神话的产生先民们面对种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如天地形成、日月运行、风云雷电等等,都使原始人迷惑惊异甚至恐惧不安,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凭借自身的生活体验,创造出人格化的神的形象,并由此造出神的故事。 (三)神话的作用和价值神话在当日的氏族成员看来,是一种十分真实的知识,或者是非常严肃的信仰,有的甚至是无上神圣的教言,是不可亵渎、凛遵不苟的大经大法。正因为如此,神话在长期的口头传播中才具有相当牢固的稳定性。 1.保持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2.维系个人和集体的精神纽带。3.宣泄不安情绪。郭预衡中国文学史则将神话的价值概括为四个方面:艺术奇葩认识价值审美价值浪漫主义源头神话的保存和

6、演变(四)神话的保存1.诗歌总集:诗经大雅生民、商颂玄鸟楚辞九歌、天问2.史书左传、国语、逸周书3.子书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4.山海经、穆天子传二、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一)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及其分类神话分类是神话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的神话研究者如茅盾、林惠祥、谷德明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郭预衡中国文学史分为四类:自然神话、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传奇神话。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分为五类:1、创世神话对于世界的形成的探索,构成了创世神话的基本主题。这些神话尽管形成文字较晚,且明显杂有后人意识,仍然特色鲜明,引人入胜。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

7、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后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 尽管这一记述产生于三国时期,但其渊源则很久远。这种卵生神话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反映了原始思维的基本特征。与此相关的还有绎史卷一引自五运历年记的一段记载,称盘古死后,化身为万物: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2、始祖神话先民对人类

8、自身的起源也十分关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女娲造人神话: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蜗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絚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絚人也。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义 纳入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的创世纪这一古代犹太人的文献,保存了上帝用泥土造人的神话:“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在拉丁美洲发现的波波尔乌(公社之书)这部古代印第安人的古典著作,也说创造者的始祖神们先用干土和湿泥做人,不过失败了,后来在太阳和曙光奶奶的指点下,用玉米面做成了人。女娲同时也是补天的神灵: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

9、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览冥训与女娲相关的还有伏羲神话,据说二人本是兄妹,宇宙开辟之时,于昆仑山中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近代以来,地下考古发掘出一些类似的画像,如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之二、东汉石刻、隋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墓室彩色绢画等。这些图象均作人首蛇身的男女二人两尾相交之状,据中外学者考证,确证其为伏羲、女娲,两尾相交正是夫妇的象征。其中一人执规,一人执矩。据说他们制定了婚礼,禁止兄妹通婚,规、矩或许表明了这点。3、洪水神话洪水故事是世界各地神

10、话中的普遍主题,我国的各族人民中也流传着这类的神话。在洪水神话中,以“诺亚方舟”的类型较为普遍。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有一对兄妹乘葫芦逃过洪水灾害的神话。但华夏神话中的洪水故事,却主要是表现现英雄和洪水做斗争的主题。在女娲补天的神话中,曾说到女蜗也遇到了“水浩洋而不息”的情况,她于是“积芦灰以止淫水”,终于使“淫水涸”。而鲧禹治水则更为著名: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大禹降生之后,继承鲧的遗志,召集了许多天神去攻打发起洪水的共工。他在会稽山举行了誓师大会,并杀了迟到的防风氏以明赏罚。然后北上,杀了共工的大

11、臣相柳氏,直捣共工的老巢,把共工赶跑,终于平定洪水,大禹也成为了治水的英雄,其牺牲精神和为民造福精神为后世所赞赏。 4、战争神话各民族之间常发生战争,各国神话都有记载,如著名的荷马史诗。在我国古代神话中,亦有此类神话:。(1)炎、黄之战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史记五帝本纪 (2)黄帝、蚩尤之战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

12、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 5、发明创造神话黄帝之后,神话进入英雄时代,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得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均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并视之为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这些神话突出了人的主体性,表明了社会的进步。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弓箭的发明是初民生活中的大事,因此人们把无上的勇力和荣誉都赋予了这个弓箭的发明者。而后羿正是凭着自己发明的弓箭和神技,为民除害,造福人类,著名的后羿射日反映了这一点。(二)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1、忧患意识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周易系

13、辞下忧患意识首先来源于艰苦的生存环境。汤因比在他的历史研究一书中曾说:“我们发现人类在这里所要应付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要比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严重得多。人们把它变成古代中国文明摇篮的这一片原野,除了有沼泽、丛林和洪水的灾难外,还有更大得多的气候上的灾难,它不断地在夏季的酷热和冬季的严寒之间变换。”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也阐释了人类在远古时代的艰难恐惧,由于面临强大的各种自然灾害与天敌,他们最基本的特征是忧惧、恐怖、崇拜。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生存状态较之于古希腊和其它文明发祥之地,要更为艰难一些。这种基于生存艰难上的忧患恐惧意识,显得尤为明显。先秦远古时代,又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年代,在这种残酷无情的战争中,

14、人们的生死存亡在此一举,因而人们的其忧患意识并不亚于对洪水猛兽的恐惧。2、厚生爱民意识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系辞下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这在神话中颇有体现。(1)塑造保护神。如女娲、后羿等。(2)珍惜个体生命,渴望生命延续。传说中华民族的先祖神农氏遍尝百草,历经磨苦,死而复生,其目的就在于医治人民。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山海经有不死之说,如海外南经:“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郭璞注云:“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3)表现自然神和人之间的亲

15、密关系。 3、反抗精神 如邢天舞干戚、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此反抗包含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反抗。 “神话学派”的祖师格林兄弟的学说在民间文艺学史上被称为神话学说,格林兄弟深信作为天然诗歌的神话和整个民间文学,是德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是“人民精神”之所在。诗人们的创作不过是再生的艺术、人民精神的反射,而天然诗歌则是集体的、无个性的,因而是整个人民生括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和全体人民浑然一体的。格林兄荣又尤其重视神话,认为一切民族的神话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的世界观。三、远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一)神话思维神话思维问题,乃是涉及到神话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至最后消亡的一个实质性问题,早就引起神话研究者的普遍

16、重视。然而,从实际情况来说,究竟什么是神话思维以及这种思维作为构成神话产生的一个基本条件,人们的理解却是不尽相同的:1.神话思维即艺术思维2.神话思维是一种不合逻辑的思维3.神话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这种观点是在1984年法国学者列维一布留尔的原始思维一书翻译出版以后,才逐渐完善起来的。这种观点认为神话思维是有着它自己的基本特征的。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1.思维本身具有“互渗”性或混沌性。2.思维的象征性,即在思维中“具体的形象和抽象的观念往往合而为一”。3.这种思维“应用语言为主要的思维符号,但实际上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语言而仍以类化的形象语言去创造形象,实际上是用形象来思维和表达一定观念的”。4.

17、思维本身带有许多不可捉摸的神秘性。5.这种思维还“往往得借助于直觉来传感和领悟,进行思维活动”。(二)中国远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即在感知自然时,将自身属性不自觉的移到自然之上,这在解释自然现象时尤为突出,如山海经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2.具体、形象的思维先民的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的材料。3.浓烈的情感体验,如精卫填海。4.象征和隐喻即指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如夸父逐日,此“日”即象征黄帝。四、远古神话的散失

18、和演变在人类理性觉醒后,神话日益衰落。其中大部逐渐散失,有一部分为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历史化。还有一部分为道教所利用,改造为仙话。在后世文学中,神话精神得到延续和光大,其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即提供了创作原型。五、中国古代神话与希腊神话的比价希腊神话是世界神话宝库中最早期和最丰富多彩的一部分。希腊神话大约产生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八世纪之间,发源于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内容包括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稍晚的偶像崇拜。希腊神话基于早期人类或欧洲最早人们的民间口头创作和传说。并历经了古希腊人、欧洲人甚至东方人的数

19、百年口口相传,代代相承,不断地艺术加工。产生文字后得以在各种早期文学、历史以及原始哲学中保存下来。同样,中国神话也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中国神话极其丰富,许多神话保存在古代著作中。如山海经、淮南子等。中国和希腊,作为东西方的两大文明古国,都曾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它们真实地记录了人类在童年时期的蹒跚足迹,作为东西方两个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后世仍然具有巨大的文学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同时,也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成为世界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他们都是东西方文化的起源,但他们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

20、风格。纵观古希腊与中国古代的神话,它们也是存在许多差别的,总的来说,古希腊神话比中国的神话更具人文性。1、形象不同。中国的神和图腾、宗教联系在一起,所以往往远离人形,比较夸张,或者是绝妙美丽的人形。古希腊人按照人的形象来创造神,以自己为模式创造了神。2、中国神话围绕人类生存为主题,充满厚生爱民的人文情怀;古希腊神话主要围绕诸神的爱、恨、情、仇展开故事,展示神及神与人的生活状态。中国神话中所歌颂的具有威望的神,或是神性的英雄,几乎无一不与劳动有关。像开天辟地的盘古,发现药草的神农,教民稼穑的后稷,治理洪水的鲧,在河滨制陶的舜等等,他们所从事的并不是平常的劳动,而是生了“幻想翅膀”的劳动,为天下子

21、民能过上更好生活进行积极探索与追求,具有浓厚进取精神。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禹治洪水,精卫填海等故事都是为了摆脱和战胜自然灾害的困扰而进行的非凡的“劳动” ;黄帝战蚩尤则是为了清除人间恶势力,不让他们去危害人的正常生存,这些都表现了厚爱民生的意识。希腊神话中内容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有好色的宙斯,爱妒的赫拉,有智慧的雅典娜,有光明使者阿波罗,有爱之神维纳斯等等,他们掌管自然和生活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组成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匹斯神统体系。希腊神话展示了一幅“百态众生”的人类生活全景图。3、中国神话中的神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古希腊神话中神具有高度的人格化。中国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大都充满着激昂的斗志、神异的能

22、力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比如后羿面对众多的凶残敌人,毫不畏惧,并借着自己高超的能力,逐个将敌人击败消灭。还有精卫,虽然由少女精灵化成,但有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即使在奋斗的进程中经过地狱般的历练,最后的结局还是成功或者有成功的意向。希腊神话中的神不具备无法无天的力量。在战斗类型中,有神与神之间的争斗和神与人之间的争斗两种。希腊的神是可以被人打败的,神神相斗必有一败,且胜方一般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没有一蹴而就的可能性,这与中国神的无敌论是相悖的。神人相斗(如宙斯与普罗米修斯的斗争)则显示出了希腊神话中的神并不是无所不能,而且从此可看出神的虚伪与小气。四、中国神话中的神拥有一套固有的法则作

23、为约束,任何神都无法超越,且神自身具有至高无上性;古希腊神话中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神祗形象。中国的神话中,神来自人,是神也是祖宗,因此是保护神性质,虽然神具有最终的决定权,但给人以充分的时间、机会,也会用河图洛书等祥瑞来暗示和启发我们,神是公平和道德的化身。人们可以通过祭祀、梦境、音乐、玉石、凤凰,通过灵台观气等达到沟通。神心软,神可求,神会主动为人类造福。人通过修行和巧遇,人可以修炼成神仙。“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平凡人的情欲”,这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主要大神们神格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的很多经史典籍中,中国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等,都是崇高和圣洁的。他们不苟言笑,从不戏谑人类

24、,更不会嫉妒和残害人类。在个人的私生活上,他们从来都是十分规矩和检点的,十分注重小节、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养,并且尊贤重能。几乎每一位神王都没有“红杏出墙”或“乱播爱情种子”的现象。在他们的身上,只有神圣的光环、纯洁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当人类向他们看过去的时候,只会仰面向上,顶礼膜拜,而不会有丝毫的不恭不敬。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是神人同形同性的,是高度人格化的神。希腊神话中的神具备人类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性格也十分鲜明。他们不是抽象道德概念的化身,也不是阴森、怪诞、令人生畏的偶象。他们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他们常常来到人间同美貌的男女谈情说爱。和人一样,有七情六欲,甚至可以恋爱、结婚、生育;品性

25、上,有的正直、勇敢、善良,有的奸诈、胆怯、凶残。奥林匹斯诸神,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而且是人性戏剧化的表现。这些都使得希腊神话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本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诗经 四言诗的形成,翻开了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标志着原始诗歌的终结,古典诗歌时代的开始。四言诗的结集,是中国诗歌史、文学史、文化史上的一件震古烁今的大事。诗经正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以四言诗为主的乐歌总集,它不仅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源头,而且对我国文学和文化有着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第一节 诗经的编集、应用及流传 诗经辑录了春秋中叶以前的诗歌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先秦时代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

26、,始称诗经,后世也称为“三百篇”。 诗经是周王朝乐官,在王官行人采诗和公卿列士献诗基础上搜集、整理,编选而成,各篇都是合乐的。 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全书分风、雅、颂三大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共160篇。风诗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其创作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远及长江、汉水流域。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是西周时期的作品

27、,鲁颂4篇是春秋前期鲁国的作品,商颂5篇,有人说是商代作品,多数人认为是春秋前期宋国人写的宗庙乐章。颂多是颂德之作,主要产生在王都,作者多是上层人物。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以“断章取义”的方式“赋诗言志。”儒、墨等学派把它作为授徒讲习的教科书。到了汉初,出现了齐、鲁、韩、毛四家诗。齐、鲁、韩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齐诗亡于三国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后由东汉著名经师郑玄作笺、唐孔颖达作正义,历代研习者甚多,故得以流传至今。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涉及婚

28、恋、农事、征役、赞颂、怨刺、周民族的史诗等等,丰富多彩。 1、婚恋诗。诗经是较早较多涉足此题材的,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诗经中的婚恋诗,无论是写男子悦爱女子,或写女子悦爱男子,或表追求、言思慕、叙幽会、寄怀念,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剧,莫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情真意挚,感人肺腑。其中写得最多的是情歌。如周南关雎以河洲上雌雄和鸣的关鸠起兴,写一个男子对一个美丽姑娘的单恋,热烈而坦率。他醒着想,梦里也想,不惜以巫术和想象与自己心爱的姑娘结合。邶风静女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思念,洋溢着一派热烈欢快的情调。秦风蒹葭抒写对“在水一方”的“伊人”的缠绵悱恻、反复追寻

29、,展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深沉执著。 另有一些恋歌则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及其内心创伤。如郑风将仲子写女主人公,强压着深挚的爱情,求其心爱的“仲子”不要翻墙折树来幽会,以免被父母、兄长或别人发现的矛盾心理;邶风柏舟的姑娘则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大胆声言:那个垂发少年,才是我心中思念的对象,并且发誓至死不渝。 在婚恋诗中,还有一些表现婚姻与家庭不幸生活的“弃妇诗”,是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如邶风日月、邶风谷风、秦风晨风等皆属此类。其中最典型的是卫风氓,诗以弃妇的口吻,倾述了她从恋爱、结婚到受虐待以至被弃的全过程,抒发了她内心的不平、哀伤、怨恨和反抗。诗的结尾弃妇抱定与氓决裂的态度,性格由多情、忍

30、耐转为清醒、刚强和果断,是我国文学史上较早注意人物性格变化表现的诗篇。 2、农事诗。由于周民族的始祖以农立国,故周代很重农事,因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农事诗在诗经中表现很突出,风、雅、颂各部分中均有。如周颂中的臣工、载芟、良耜、噫嘻等,多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表达祈求丰年的愿望。小雅中的甫田、楚茨等,极力夸张谷物收获之丰盈,赞美农夫的勤敏和君上爱农以事神,与颂中的农事诗基本思想相似。国风中的农事诗以周南芣苡和豳风七月为代表。芣苡是一首优美的劳动小诗,它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吟唱,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情调欢畅,读之“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

31、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方玉润诗经原始)。七月是全面反映农奴终年劳动情景的诗篇,也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首章至末章由春耕写到寒冬凿冰,反复咏叹,诉说男女奴隶一年到头除繁重的农业生产,还要为奴隶主贵族制衣、打猎、酿酒、修房、凿冰、服役,结果却劳而无获,无衣无食,充分揭示了奴隶们内心的悲苦和哀伤,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画图。 3、征役诗。这类诗与周王室的平叛、外族入侵和频繁的诸侯兼并战争有关,既有西周初年的,也有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尤以后者为多。这些战争,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因而反映征战、徭役和离乱给民众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也就成了诗经征役诗最重要的主题。

32、如豳风东山通过对参加周公东征归来的征人所见战后农村的破残景象,及他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齐风东方未明写一个狂暴的官差,天不亮就把人抓走,弄得民居不宁;小雅何草不黄控诉了兵役不息,征人劳瘁;王风君子于役借山村农妇怀念久役不归的丈夫,揭露征役给百姓带来的无限痛苦。这些诗,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在诗经征役诗里,还有一类是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无衣是秦国抵御西戎入侵的一首慷慨激昂的战歌,它生动地表现了秦国人民团结御侮、同仇敌忾地爱国精神。载驰是著名女诗人许穆夫人写的,它表现了诗人心系祖国、

33、急赴国难的爱国精神。采薇是周宣王征伐猃狁入侵时的作品。它虽也写到征人思归恋家的苦闷情绪,但更多的是写战士们在外敌入侵时同仇敌忾的昂扬奋勇精神。这些诗篇,或委婉沉郁,或慷慨激昂,格调虽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了威武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4、颂歌。诗经中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的庙堂及宫廷乐歌多属此类,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如赞美天道深远、文王德行纯美遗惠子孙的周颂维天之命。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商颂殷武歌颂殷高宗武力讨伐荆楚大获全胜的赫赫武功,赞美殷武受命中兴、天下畏服的伟大功绩。大雅江汉赞美周宣王大臣召虎(召穆公)平淮夷之乱,战果辉煌,立功受赏。这类作品大都讴歌战争胜利

34、,赞美将领功绩,主旨仍在宣扬帝王威德。还有一些颂宴饮赞嘉宾之作,实亦颂歌之一支。如小雅鹿鸣、小雅南有嘉鱼等。此类诗歌直露地反映王公贵族恣意享乐的生活,具有一定认识意义。 5、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它主要产生于西周末年朝政腐败、礼仪废弛、统治者残暴荒淫的厉、幽时期及其以后,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有的借古讽今,如大雅荡谏厉王应以殷鉴为戒,小雅正月以“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警戒今王。更多的作品是针贬时弊,指斥昏君。如大雅民劳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残暴、欺诈、丑恶、昏乱,对人民的忧苦深表同情;板、荡直斥最高统治者违反常道,妄行政令,荒淫昏聩,使人民陷入

35、苦难深渊。此外,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的怨刺诗,如小雅巷伯等,亦颇引人注目。这些怨刺诗大都敢于直面人生,大胆揭露社会矛盾,表露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忧患意识。 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魏风硕鼠直接把贵族统治者比作贪婪无厌的大老鼠,唱出奴隶们对剥削者的无比愤恨。魏风伐檀以委婉曲折的反语,复沓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国风中的怨刺诗更多的是对统治阶级种种无耻丑行的揭露和讥嘲。如邶风新台辛辣嘲讽了卫宣公光天化日之下劫媳宣姜的荒淫乱伦丑行;齐风南山讽刺了齐襄公和其妹文姜的无耻乱伦行为

36、;秦风黄鸟控诉了秦国暴君对无辜良善的杀害。 6、周民族的史诗 诗经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和英雄史迹,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其中如大明绘声绘色地描述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既有军阵、军容的描摹,又有战车、战马的形容;既有整体的鸟瞰,又有局部的特写,写出了大战雄伟壮观、惊天动地的场面和师尚父(姜太公)的生动形象。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诗经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乐歌总集,它的作者不一,地域不同,内容各异,艺术风格

37、也多种多样。概括而言,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它们通过对当时生产、劳动、战争、徭役、爱情、婚姻、家庭、祭祀等的描述,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民众的理想和愿望。 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提出来的,也是

38、诗经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所谓“赋”,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诗人按季节和物候变化,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真实感人。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有暗喻,如“我心非石,不可转也”(邶风柏舟);有借喻,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有博喻,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如蛾眉”(卫风硕人)。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句多在一首

39、诗的开头。诗经中用兴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开头的“交交黄鸟,止于棘”;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三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桃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艳美。需要注意的是,诗经中,这三种手法常常结合运用。 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是诗经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王风采葛,全诗三章,只是更换了“葛”、“萧”、“艾”

40、、“月”、“秋”、“岁”六个字,从采摘东西的变化和时间的递增,表现出思念的愈来愈强。从句式看,诗经中的诗,90%以上是四言句式,也有一些突破此定格,在整齐中显出参差错落之美。 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采、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如表示动植物的名词有373种,读之可使人博物多识。此外,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其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

41、诗人,影响至为巨大和深远。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它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建安诗歌,倡导“风雅兴寄”的陈子昂的感遇诗,即事命篇的杜甫诗歌,以美刺手法因事立题的白居易的“讽喻诗”等等,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 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

42、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的实际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推荐阅读书目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淮南鸿烈集解,刘安编,刘文典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中国神话史,袁珂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思考题1、中国神话的主要内容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2、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3、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4、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