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结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结题报告.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题报告 2005-10-8 点击:635 “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的基本结构一、课题的提出:本课题的提出基于以下要求。1.时代对教育的要求。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的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世界经济的竞争最终必将体现在对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上。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信息技术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21世纪,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
2、今天全球互联网上网用户已超3亿,网页达30亿页,每天正在以300万页的速度增加。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信息技术已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学生今后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已进入网络时代,所以让学生了解、掌握运用互联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十分必要。因此,在我们基础教育的课程教学中,与信息技术整合,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须。2.素质教育对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由之路。我们的培养目标:创造型人才;我们的培养重点:创新精神和
3、实践能力;我们要努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要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教师用一支粉笔、一本书对学生进行机械地、单一地传授知识的方式,显然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并使之与课程有效整合,达到培养并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行。3.新课改对教育的要求:2000年,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各级教育部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为此,教育部提出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促
4、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课程教育改革的有机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积极组织教师开发课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二、概念的界定:我们所讲的“信息技术”,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中的技术,即传播信息的媒体的使用技术,包括检索、处理技术,信息显示技术等。传播信息的教学媒体非常丰富,有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等,师生要掌握使用媒体的技术。二是运用信息的技术,绝非仅指信息中的技术,还涉及到如何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过程的控制、管理
5、、策略等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怎样选取信息,怎样与课程整合,怎样整合得有效。课题中所指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内涵为:创新精神:热爱祖国,独立自主,追求新异,永不满足,不畏权威,敢为人先,勇于负责,意志坚强。 创新能力:深刻的认知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创新性的思维能力的综合体。其中深刻的认知能力是基础,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关键,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则是其重要支柱。 本课题试图通过运用多种媒体,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
6、整合,即“使分化了的教学要素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机联系起来,并形成整体”是该课题研究的关键。三、实验的目标:总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21世纪知识与能力并进的创新人才。具体的目标:1.信息技术与数学达到有机整合。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能力,观察与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四、实验的原则:在整个实验中,要坚持以下原则。1.可行性: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效整合,要切实可行。在学校的信息技术可行的情况下组织实施。2.选择性:对多种媒体的使用,要科学地、认真地进行选择,摒弃随意性。3.
7、多样性:信息技术的使用和传播的信息,尽可能达到多样化。4.灵活性:根据课程内容、要求,根据新课标,采取灵活运用的原则,避免呆板的形式。5.交互性:运用网络系统,使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效整合,具有交互性,切实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6.系统性:对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要有一个全局的、系统的规划,以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五、实验阶段:1.准备阶段(2003年7月2003年8月) 主要任务:学习理论,选定课题,制定方案,培训骨干。 2.实验阶段(2003年9月2004年3月) 深入开展课题实验研究,规范实验操作程序,收集实验资料和数据,努力实现实验目标。3.总结阶段(2004年4
8、月2004年7月) 全面检测,整理资料和数据,分析研究,总结规律。 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本课题从2003年7月份开始启动,开展该课题研究的时间仅仅一年,但实践力度较大、研究进展迅速。围绕课题研究,我们主要抓了四个方面。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首先领导重视是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一个前提。近几年,我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方面,新建了校园广播网、闭路电视、局域网等。在全市学校中率先实现了电子备课和办公自动化。其次是课题组人员统一思想。我们课题组有几位年轻有活力的教师。他们熟悉业务、钻研技术、乐于奉献,这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因素。实验启动以来,我们多次邀请领导与专家来校开展课题研讨,组织课题组全体人员到本市信息化
9、教学先进学校去听课取经,有效地提高了课题组全体人员的理论水平,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确实,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我们缺乏经验,但我们心中有明确的目标,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有敢于实践的勇气。我们坚信: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在努力学习与探索中不断升华的。二、健全机构,分工到位。统一思想后,为切实开展课题研究,必须做到组织落实、人员到位。我们的具体分工如下组长:黄少华,教研组长 负责课题报告、撰写论文组员: 何坤,教科室副主任 技术顾问、网页制作陶海锋,教务员 负责网上资料收集何永新,数学教师 调查随访、对比评估周佳琪,数学教师 信息收集、资料汇编赵惠杰,
10、信息技术教师 课件制作 我们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相整合,努力探索其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三、加大投入,分步到位。近两年,学校新建了四个网络教室,添置了80多台586电脑,每台机内存由64M增至128M;配置了Lanstar,深蓝易思两套教学用软件;一台惠普,一台联想双CPU服务器,添购了扫描仪、光盘刻录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液晶投影仪等。两年多来,共在电教信息技术方面投入资金上百万。上学期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计算机,还接入了宽带网,大大提高了教师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与能力。硬件不断投入,分步到位,保障了教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四、勇于实践,积极探索。课题的研究必须
11、落到实处。万事开头难,在统一思想和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我们在第二阶段的实践中,先后作了三轮实验。1.试“小样”,取得初步经验第一轮:由黄少华老师上的一堂探究课,这是我校第一堂网络教学的尝试课。教师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图形功能,可以即刻改变问题的条件,观察结论所发生的变化,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P是ABC内部任意一点,直线AP、BP、CP分别与BC、CA、AB交于D、E、F,EF交AD于H,试证: 我让学生把点P拖到ABC外部再观察,同学们发现屏幕上显示的 与 的值仍然相等(如图)这就是说,题设中的条件“P是ABC内部任意一点”不是必要的。那么结论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12、什么呢?同学们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大家纷纷动手操作,经过同学们亲身实践,终于得到了问题的结果:过点A作直线BC的平行线AM。只要点P不在直线AM的上方,也不在直线AB、AC、AM上,点P在其他任何位置结论都成立。实践证明,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既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小样”先试,成果显著。2.产“批量”,逐步推广突破。在第一堂实践课后,教师目睹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明显效果,因此,极大地激发了课题组教师的积极性。接着大家纷纷开设这样的公开课,由试“小样”,到产“批量”,范围随之也逐步扩大。3.及时总结、反思,少走弯路。“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
13、光埋头拉车不看路,不行;单看路不总结、反思,也不行,只有认认真真总结反思,才能使实践更有科学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一堂实践课后,我们及时召开研讨会,上课的老师说构思与感想,听课的老师谈看法与建议,总结成功之点,找出不足之处。有时,一堂课,试上几次,反复修改,反复推敲,在整合上下功夫,在培养目标上倾全力。在上实践课时,我们还得到了市教研室领导的关心和指导,还邀请边学平、寿志德等专家来校指导,加快了我们课题研究顺利进展的步伐。4.初展成果,提高整合质量。第三轮,2003年9-12月,开设了十二堂实践课(见表1)。教案的创意,课件的制作水平,运用网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值得可喜的是,非课题组的教
14、师,也纷纷要求参加本课题的研究,全校掀起了一股积极投身教科研的热潮。表1:教改实验课汇总表公开课时间 姓名 课题 课件制作人03年9月29日 黄少华 一个图形的探究 赵惠杰03年9月30日 陶海锋 十字相乘法 赵惠杰03年10月14日 周佳琪 实践与探索 赵惠杰03年10月18日 屠冬燕 全等三角形 何坤03年10月21日 虞彩霞 整式的加减 黄少华03年11月21日 蔡伟锋 瓷砖的铺设 赵惠杰03年11月26日 何永新 切线性质及运用 赵惠杰03年12月8日 周佳琪 解一元一次方程举例 黄少华03年12月11日 何坤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何坤04年2月20日 陶海锋 实践与探索 何坤04年4月
15、9日 黄少华 圆的有关性质 黄少华04年4月22日 黄少华 等腰三角形 黄少华、赵惠杰实验的初步收获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一、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教学,优势比较明显。1.呈现形式多样,能刺激多种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利用以电脑为手段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睹、可闻、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获得的信息多。从一次调查中,被调查的121位学生中有90.1%的学生表示:很喜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且有98.3%的学生表示:希望老师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其原因是:图文并茂、有趣生动,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
16、趣。其后进一步调查显示,309班的学生参与实验后与对比班301班学习状况对比如下表(见表2)。对数学的态度 听课情况 作业情况一般 兴趣 热爱 一般 兴趣 热爱 抄袭 互问 基本独立 完全独立实验班 百分比 2.0 7.9 90.1 1.0 8.9 90.1 5.0 5.0 25.0 65.0对比班 百分比 37.0 35.0 28.0 40.0 40.0 20.0 15.0 30.0 25.0 30.0由此表可见,所开设的活动课内容对学生学习兴趣、对数学的热爱和对数学学习的责任感等诸多方面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具有交互性,能实时控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的形式相
17、比,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来,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如“十字相乘法”的教学设计中,有一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己操作输入,自己批改,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作业正确率达100%;“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让学生在新课教学后自己进行动态展示,学生的创意在练习中得到尽情发挥。同时充分利用Lanstar的广播功能,及时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共同评析、修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交互性教学中,能实现三种转变:教师教法的转变: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学生学法的转变:单纯接受知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参与:a:知识参与:学会学习b:能力参与
18、:学会思考与操作c:感情参与:激发学习主动性3.发挥好信息技术的不可替代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图形的镶嵌”一课,教师从网上有选择地下载图片,建立资料库,引导学生利用所提供的资料,去探索、去分析、去总结,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切线性质及运用”一课的设计,用视频捕捉卡,将生活中直线与圆相切的情景捕捉下来,经精心加工处理后,建立资料库,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优势就得以体现出来了。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教育科研活动的蓬勃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扎实进行,使不少教师,特别是我们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
19、,也为我们的茁壮成长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极好舞台。在本课题实践课活动中,我们思想活跃,积极进取,在教案设计中,有创新精神,有创意;在计算机技术方面,不断提高,课件制作由请他人制作,到自己制作;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激情,师生关系融洽,有事业性,有奉献精神。从课件构思到资料搜寻,从资料库建立到课件制作并付诸课堂教学,我们牺牲了大量的个人休息时间,甚至废寝忘食。因此,我们的收获也颇丰厚。一年来,课题组共制作了近20个课件。实验班中约有90%的学生会熟练操作电脑,灵活运用Word、Powerpoint、几何画板等软件,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周佳琪老师的相关论文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一点体会和屠冬
20、燕老师的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新思路在市论文评比中获奖,黄少华老师的相关案例培养创新能力的案例分析获绍兴市一等奖。黄少华老师还在市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实验中的思索一、必须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要使信息技术发挥其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使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转变,不再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而应使之成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在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上,不再把教学媒体仅仅当成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而应使之成为学生的认知、启迪思维的工具。传统教学基本模式现代教学基本模式 现代教育
21、思想指导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如果仍用传统教育观念来设计教学过程,则只能是用“机灌”代替了“人灌”,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不利的。二、必须提高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了,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与课程的整合更有效。如能熟练运用Word、Powerpoint、几何画板,多媒体广播系统,了解网络技术基本知识,了解常用软件如(Frontpage、Authorware、Flash等)的功能,若能熟练掌握则更有利于教学,能熟练地上网搜集资料等,才能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利用哪些软件、通过哪种形式来帮助自己实现教学目标,到哪些网站上去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
22、,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备课时心中无数,上课时紧张慌乱的现象。此外,为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还必须有学生的配合。如果设计了一些需要学生打字的教学环节,而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好,打得很慢,则会浪费教学时间,这就需要在开设的信息技术课上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三、必须搞好软件和硬件建设。开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除了“人”教师与学生这个因素外,还有“机”的问题。维护与管理好网络,是顺利开展教科研实践的重要保证。在网络课教学中,可使用的教学软件虽较多,但从功能来讲,尚未有理想的软件。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料虽有,但很零乱,还缺乏合适的教学平台和网络制作平台。四、必须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数学课程每节课都有自己
23、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但并非每堂课都必须运用信息技术,应该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总之,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努力达到三个突破: 教学观念上的突破。通过理论学习,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各种教改实践活动,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的突破。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学习方法上的突破。从“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确切地说,仅是刚起步,要将实验引向深入,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要使实验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有待于我们今后加倍的努力。2004/6/21参考资料:1.学校教育科研指导(郑慧琦 胡兴宏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南(刘柏涛主编 ,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3.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现代化 北京电化教育馆 潘克明4.信息技术课及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河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冯秀琪5.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西北师范大学 南国农教授6.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00年10月25日)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