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优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优秀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第1页,本讲稿共64页第一节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认识的基础和本质第2页,本讲稿共64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 要躬行。要躬行。”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3页,本讲稿共64页 首先,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首先,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解决问题、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解决问题、认识事
2、物的新经验、新工具和新技术,认识事物的新经验、新工具和新技术,推动认识的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最后,实践还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最后,实践还改造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第4页,本讲稿共64页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5页,本讲稿共64页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原理,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与读书的关系说明参加社会实践与读书的关系 (1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 实践的需要,并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实践的需要
3、,并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 2)实践出真知,只有参加社会实)实践出真知,只有参加社会实 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只有在实践经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只有在实践经 验的基础上,才可能理解和接受间接经验验的基础上,才可能理解和接受间接经验 和书本知识。和书本知识。第6页,本讲稿共64页 (3 3)每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身实践,接受间接经验和不可能事事都亲身实践,接受间接经验和 书本知识是个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直书本知识是个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直 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源
4、”和和“流流”的关的关 系。所以,每个人不仅要积极参加社会实系。所以,每个人不仅要积极参加社会实 践,而且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接受几千年践,而且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接受几千年 来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使自己获得完全的来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使自己获得完全的 知识。知识。第7页,本讲稿共64页 2 2、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对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对 实践的导向作用。实践的导向作用。第8页,本讲稿共64页 二、认识的本质二、认识的本质 1 1、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认
5、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认识主体认识主体 认识客体认识客体 认识中介(工具、手段)认识中介(工具、手段)第9页,本讲稿共64页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从事认识活动的人。从事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 对象。对象。认识中介是以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认识中介是以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认识手段为要素,包括运用和操作这些认识手段为要素,包括运用和操作这些 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在内的系统。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在内的系统。第10页,本讲稿共64页我国在认识主体研究方面的进展我国在认识主体研究方面的进展
6、1 1、强调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主体的能动作用 在肯定主客体互为前提的情况下,在肯定主客体互为前提的情况下,有学者更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创设、生成作有学者更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创设、生成作用,阐述了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客体对主用,阐述了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客体对主体制约的辩证统一。体制约的辩证统一。第11页,本讲稿共64页 而有学者则认为,主客体相互依存而有学者则认为,主客体相互依存和生成的提法可以成立,但不能推移到和生成的提法可以成立,但不能推移到本体领域,没有主体,被称为客体的事本体领域,没有主体,被称为客体的事物就失去了客体的意义,但它们实际存物就失去了客体的意义,但它们实际存在着,其规律不依主体意
7、志为转移,主在着,其规律不依主体意志为转移,主体只能顺应。体只能顺应。第12页,本讲稿共64页关于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关于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 在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中,主体性表在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中,主体性表现为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也表现为主现为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也表现为主体反映客体的能动认识,还表现为主体体反映客体的能动认识,还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价值评价。对客体的价值评价。自觉能动性是主体性的根本标志,自觉能动性是主体性的根本标志,表现为主体的自主性、自为性、主动性表现为主体的自主性、自为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和创造性。第13页,本讲稿共64页 客体性是与主体性相对应的。客体客体性是与主体性相对应的
8、。客体性最本质的规定就是对象性,是客体作性最本质的规定就是对象性,是客体作为主体实践和认识对象时表现出来的特为主体实践和认识对象时表现出来的特性。其内容包括:客体具有与主体对立性。其内容包括:客体具有与主体对立的自身规定性;客体具有对主体的制约的自身规定性;客体具有对主体的制约性。性。第14页,本讲稿共64页 对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的讨论对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的讨论 有学者主张,主体性是人的存在方式、有学者主张,主体性是人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及其对世界和自身的把握方式,活动方式及其对世界和自身的把握方式,是对象性活动中主客观相互关系中主体的是对象性活动中主客观相互关系中主体的特性;有学者则认为,人
9、的实践性就是主特性;有学者则认为,人的实践性就是主体性或主体性的根本;也有学者认为,主体性或主体性的根本;也有学者认为,主体性就是主观能动性以及导致这一功能产体性就是主观能动性以及导致这一功能产生的主体自身的要素结构。生的主体自身的要素结构。第15页,本讲稿共64页 对认识主体的结构的分析对认识主体的结构的分析 有学者探讨了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心理有学者探讨了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结构、生理结构的关系,有的学者探讨了结构、生理结构的关系,有的学者探讨了感觉系统的要素和结构,有的学者阐述了感觉系统的要素和结构,有的学者阐述了思维结构的要素和结构,有的学者阐述了思维结构的要素和结构,有的学者阐述了认知结
10、构与道德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认知结构与道德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的关系。的关系。第16页,本讲稿共64页 2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本质 的科学规定的科学规定 首先,认识本质上是主体与客体首先,认识本质上是主体与客体 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的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的 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 价值关系。价值关系。第17页,本讲稿共64页 其次,认识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其次,认识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 相互作用为基础,以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相互作用为基础,以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 为本质内容的反映过程。
11、为本质内容的反映过程。最后,认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最后,认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 创造的统一。创造的统一。第18页,本讲稿共64页 模写是指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以客观模写是指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以客观 事物为原型的。事物为原型的。选择是指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接收和选择是指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接收和 加工,是有选择地进行的。加工,是有选择地进行的。主体的选择必须在客观条件允许的主体的选择必须在客观条件允许的 范围内进行,客体的状态是主体选择的范围内进行,客体的状态是主体选择的 前提和基础。前提和基础。第19页,本讲稿共64页 建构有两方面的含义:建构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主体认识结构的建立或重构;一是指主
12、体认识结构的建立或重构;二是指主体运用认识结构和认识工二是指主体运用认识结构和认识工 具,对客体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构成具,对客体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构成 主体客体化的观念模型。主体客体化的观念模型。建构以反映为基础,却体现了反映建构以反映为基础,却体现了反映 的创造性机制。的创造性机制。第20页,本讲稿共64页 创造是指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活动,创造是指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活动,不仅认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而且不仅认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而且 要把这种认识与主体的目的需求相结合,要把这种认识与主体的目的需求相结合,在观念上创造出符合主体需要并作为实践在观念上创造出符合主体需要并作为实践 活动目标
13、的理想客体。活动目标的理想客体。反映与创造的统一体现着认识的本反映与创造的统一体现着认识的本 质。质。第21页,本讲稿共64页目前学者对反映范畴的新认识目前学者对反映范畴的新认识 (1 1)反映是指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反映是指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在意识中复制、再现或生成同客体具主体在意识中复制、再现或生成同客体具有相关性的形象和概念的活动。有相关性的形象和概念的活动。(2 2)反映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观)反映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观念的过程,是主体运用自身的认识结构、念的过程,是主体运用自身的认识结构、情感对通过实践而输入的客体信息所作的情感对通过实践而输入的客体信息所作的筛选、接
14、受、存储、加工、改造,使主体筛选、接受、存储、加工、改造,使主体的观念逐步接近客体的过程。的观念逐步接近客体的过程。第22页,本讲稿共64页 (3 3)反映是主体不断影响客体又不)反映是主体不断影响客体又不断向客体接近,从而在思维中不断地把断向客体接近,从而在思维中不断地把握客体的能动的表现形式。握客体的能动的表现形式。(4 4)反映是主体积极地、主动地以)反映是主体积极地、主动地以观念形态再现客体及其内在本质规律的观念形态再现客体及其内在本质规律的活动。活动。第23页,本讲稿共64页 (5 5)反映是客观对象作用于感官,)反映是客观对象作用于感官,主体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在人脑中对客主体以实践
15、活动为基础,在人脑中对客体摹写、映象,形成观念和新思想的过体摹写、映象,形成观念和新思想的过程。程。(6 6)反映不是复制、摹写,也不是)反映不是复制、摹写,也不是选择或建构,而是自组织的整合。选择或建构,而是自组织的整合。第24页,本讲稿共64页主体能动反映客体的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主体能动反映客体的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 认识主体的能动性,既是主体运用认认识主体的能动性,既是主体运用认识结构对感性材料的选择与建构,也是社识结构对感性材料的选择与建构,也是社会历史总体对个体认识发生作用的过程。会历史总体对个体认识发生作用的过程。实践的历史性决定了主体选择的历史阶段实践的历史性决定了主体选择的历史阶
16、段性。同时,世界对人来说,不仅是人生活性。同时,世界对人来说,不仅是人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满足人多样化需要的对的物质基础,也是满足人多样化需要的对象世界和价值世界,主体依自己的价值标象世界和价值世界,主体依自己的价值标准选择和加工信息。准选择和加工信息。第25页,本讲稿共64页3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 哲学认识论的区别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反映论观点反映论观点先验论先验论 可知论观点可知论观点不可知论不可知论 能动的反映论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实践观点 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 认识论认识论 辩证观点辩证观点 第26页,本讲稿共64页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实践性
17、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征。首先认识主客体的关系是建立在特征。首先认识主客体的关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其次,实践活动本身就实践基础上的;其次,实践活动本身就包含着认识活动;最后,认识受具体任包含着认识活动;最后,认识受具体任务的历史实践制约。务的历史实践制约。第27页,本讲稿共64页(1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反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反对 唯心主义先验论唯心主义先验论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论、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反映论)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认识论、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
18、先验论)第28页,本讲稿共64页(2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反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反对 不可知论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者唯物主义者 可知论可知论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近代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休谟和康德近代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休谟和康德 第29页,本讲稿共64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科学的可知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科学的可知论,它认为,人的认识以现实世界为背景,它认为,人的认识以现实世界为背景,一切认识或理论,都能在实践中以及对一切认识或理论,都能在实践中以及对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和说明。第30页,本讲稿共64页(3 3 3
19、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以 实践为基础的从客体到主体并从主体到实践为基础的从客体到主体并从主体到 客体的双向运动,从认识对象的物质、客体的双向运动,从认识对象的物质、感性经验的加工到认识成果的评价和检感性经验的加工到认识成果的评价和检 验,都体现着认识主体的能动性。验,都体现着认识主体的能动性。第31页,本讲稿共64页 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行先知后,躬行出真知。行先知后,躬行出真知。学以致用,知的目的在于行。学以
20、致用,知的目的在于行。知以行为验证标准,行以知为指导。知以行为验证标准,行以知为指导。知行统一,不可偏废。知行统一,不可偏废。其其“知知”大多是指封建伦理之知,大多是指封建伦理之知,“行行”也大都指个人道德行为。也大都指个人道德行为。第32页,本讲稿共64页 第二节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第33页,本讲稿共64页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 1、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特点、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特点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通过感觉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通过感觉 器官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形成的关于事器官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形成的关于事 物的外在现象的认识,是认
21、识的初级物的外在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 阶段。阶段。第34页,本讲稿共64页 感觉感觉 基本形式基本形式 知觉知觉 表象表象 特点:形象性、具体性特点:形象性、具体性第35页,本讲稿共64页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 抽象概括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抽象概括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概念概念 基本形式基本形式 判断判断 推理推理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第36页,本讲稿共64页2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直接接受信息,认识感性认
22、识直接接受信息,认识 事物的现象事物的现象 对立对立 理性认识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理性认识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 第37页,本讲稿共64页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 统一统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第38页,本讲稿共64页 经验论和经验论和 唯理论唯理论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辩证关系辩证关系 经验主义和经验主义和 教条主义教条主义第39页,本讲稿共64页3 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感
23、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首先,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首先,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 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认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认识。其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其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 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第40页,本讲稿共64页二、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主体精神是知、情、意的统一,主体精神是知、情、意的统一,情感情感和意志是非理性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认和意志是非理性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识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人的情感也是以实践为基础,随着人的情感也是以实践为基础,随着 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
24、展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第41页,本讲稿共64页 情感在认识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情感在认识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一,给认识主体提供内在驱动其一,给认识主体提供内在驱动 力。人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进行实践和力。人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进行实践和 认识活动的。其二,影响主体思维的选认识活动的。其二,影响主体思维的选 择和建构。人总是选择自己喜欢、情感择和建构。人总是选择自己喜欢、情感 需要的事物进行思维活动。其三,影响需要的事物进行思维活动。其三,影响 主体的自我认识。没在情感介入的纯理主体的自我认识。没在情感介入的纯理 智的反思是单调的、缺乏生气的。智的反思是单调的、缺乏生气的。第42页,本讲稿
25、共64页 有学者认为,情感要素对认识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情感要素对认识的作用主要是为认识活动提供动力,激活和唤主要是为认识活动提供动力,激活和唤起主体中的认识要素和意志要素,发动起主体中的认识要素和意志要素,发动和维持认知要素和意志要素加工信息,和维持认知要素和意志要素加工信息,形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没有情感的形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没有情感的动力作用,就没有主体的认识。动力作用,就没有主体的认识。第43页,本讲稿共64页 也有学者认为,情感作为一种重要也有学者认为,情感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并不是认识活动以外的心的心理现象,并不是认识活动以外的心理过程,而是和认识活动浸透在一起、理过程,而
26、是和认识活动浸透在一起、同时发生并伴随人的认识过程始终的同同时发生并伴随人的认识过程始终的同一心理过程。一心理过程。第44页,本讲稿共64页 意志是主体是围绕一定的目的,积极意志是主体是围绕一定的目的,积极 调节并激活自身,以实现目的精神力量。调节并激活自身,以实现目的精神力量。意志在认识中的作用表现在,它是意志在认识中的作用表现在,它是 维持创造性行为的自制力,是激发创造性维持创造性行为的自制力,是激发创造性 思维的重要因素。思维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认识、情感、意志共同在实践中,认识、情感、意志共同 发挥作用。发挥作用。第45页,本讲稿共64页 有学者指出,意志活动是以主体的有学者指出,意
27、志活动是以主体的认识行为为对象的控制系统,其对认识认识行为为对象的控制系统,其对认识的控制作用表现在:促使形成认识过程的控制作用表现在:促使形成认识过程的优势兴奋中心;调节克服主体的内外的优势兴奋中心;调节克服主体的内外干扰;保证认识达到主体目的。干扰;保证认识达到主体目的。第46页,本讲稿共64页三、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三、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 1、这一飞跃的必要性、这一飞跃的必要性 首先,理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首先,理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化为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才能化为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其次,理论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其次,理论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 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8、。第47页,本讲稿共64页 2 2、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结合第一,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结合 起来,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起来,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第二,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第二,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 的物质条件。的物质条件。第三,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第三,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第48页,本讲稿共64页四、认识运动的全过程和四、认识运动的全过程和 总规律总规律 1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历史的统一 具体的统一,就
29、是说主观认识要同具体的统一,就是说主观认识要同 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际相符合;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际相符合;历史的统一,就是说主观认识要同历史的统一,就是说主观认识要同 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际相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际相适应。第49页,本讲稿共64页第三节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认识的真理性 及其检验标准及其检验标准 第50页,本讲稿共64页一、真理及其特性一、真理及其特性1 1、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真理 有学者这样定义真理:真理是具有有学者这样定义真理:真理是具有 一定目的需要,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一定目的需要,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合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30、的正确反映,是合 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第51页,本讲稿共64页 理解真理应当注意这样几点:理解真理应当注意这样几点:真理不是主体内部主观自生的东西,真理不是主体内部主观自生的东西,而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是而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是 主体对客观实际的一种思维,不是客观实主体对客观实际的一种思维,不是客观实 际本身,它属于认识领域;只有主观与客际本身,它属于认识领域;只有主观与客 观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观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第52页,本讲稿共64页 内容是客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2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 检验的标准检验的标准 社会实践也是
31、客观的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第53页,本讲稿共64页 3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绝对性 真理(客观真理)真理(客观真理)相对性相对性第54页,本讲稿共64页(1 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 (2 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 (3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4 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 意义意义 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第55页,本讲稿共64页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绝对性
32、和相对性的统一。4 4、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具体的第56页,本讲稿共64页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2 2、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 3、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的关系、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的关系第57页,本讲稿共64页三、真理与价值三、真理与价值 1 1、价值及其特性、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 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
33、体需要 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第58页,本讲稿共64页理解价值范畴需要把握:理解价值范畴需要把握: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性。第四,价值具有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历史性。第59页,本讲稿共64页 2 2、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与价值的关系(1 1)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是指人们必须按照世界的真理原则是指人们必须按照世界的 本来面目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坚持本来面目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坚持 和服从真理。和服从真理。价值原则是
34、指人们必须按照自己的价值原则是指人们必须按照自己的 尺度和需要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尺度和需要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 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第60页,本讲稿共64页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与联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与联 系:二者体现了客体作用与主体作用、系:二者体现了客体作用与主体作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对立;二者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对立;二者 相互依存、相互规定,体现了人与对象相互依存、相互规定,体现了人与对象 世界整体关系中的互补关系,全面反映世界整体关系中的互补关系,全面反映 了实践与认识的过程;主体与客体的关了实践与认识的过程;主体与客体的关 系。系。第
35、61页,本讲稿共64页(2 2)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一,二者相互包含、相互渗第一,二者相互包含、相互渗 透。透。第二,二者在实践与认识的发展第二,二者在实践与认识的发展 中相互引导、相互促进。中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第三,实践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第三,实践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 基础和标准。基础和标准。第62页,本讲稿共64页本章思考题本章思考题 1 1、概念、概念 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 能动的反映能动的反映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 真理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 价值价值 2 2、怎样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怎样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3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 反映论?反映论?第63页,本讲稿共64页4 4、怎样理解、怎样理解“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 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5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6 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7 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 8、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关系。、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关系。第64页,本讲稿共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