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阅读教学原则提高学生语文素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阅读教学原则提高学生语文素养.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把握阅读教学原则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禄丰县金山镇小学 邓德铭 禄丰县金山小学 吴战仙 邮编: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应该是指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理解、掌握语文的知识和能力,并能迁移运用这种知识和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而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学科的思想感情,以熏陶感染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则属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范畴。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渗透,构成了语文学科这个统一的整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学生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并运用在语文阅读活动中,感受到这种知识与技能带来的阅读乐趣后,
2、才会产生热爱语文、乐于阅读的情感。也就是说,语文学科只有在一定的工具性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其人文性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面对新理念、新教材,许多教师对语文教学产生了迷茫、无助的状态。天津师范大学田本娜教授认为,这是一种“语文教学常识的失落”。她认为,面对新理念、新教材,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要“稳中有改,固中求新”,对于大家公认的、长时间共同遵守的一些语文教学原理和规律,以及由这些原理和规律所构成的语文教学秩序,在一定的时间里应该是稳定的,不能轻易改变的。这些语文教学的原理和规律,很多都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例如“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
3、础”,“以语言实践为基础,适当给以语言规律和方法的指导”,“作文教学要读写结合”等等。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笔者结合自己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思考,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着重强调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阅读教学应突出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读书”应该成为小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不是也常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吗?有价值的问题,能够激疑启思,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
4、帮助下,能够自己提出有价值、有深度、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问题意识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1、紧扣课题提出问题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可以洞悉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许多篇目中,课题可以说就是这些文章的“眼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课题,扣问课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主动与文本对话的兴趣,而且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向课文,走向五彩缤纷的文本世界,去搜集处理信息、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去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去体会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去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等等之际,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
5、也才能踏上一条学生“自能读书”的康庄大道。例如,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出问题:“将”和“相”分别指谁?他们为什么会“不和”?后来又是怎样“和好如初”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自己探究,去搜集相关信息,探求、解决这些问题,才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抓住这些重点词句提出问题,并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在三味书屋一文中,可以抓住“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
6、上刻了一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了心里”这句话,提出“这个坚定的信念指的是什么?”“从默默地、深深地这些词语中,你能够体会到什么?”等问题。又如在钓鱼的启示一课中,可以抓住“我不止一次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句话提出问题:这“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么做的?等等。3、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习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起到深化课文内容的作用。例如特级教师杨明明执教的惊弓之鸟一课,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杨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惊弓之鸟?”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说是更羸,有的说是原先的猎人,有的说是大雁自己。大家各抒己见,
7、讨论十分激烈。老师相机进行语言训练,要求学生用 “这只受伤的大雁,只要就”说话。杨老师将语言训练、思想教育巧妙地渗透在一个高明的问题中,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二、阅读教学应训练想象能力想象是人脑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许多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一切创新思维、创新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人的知识、智慧、愿望、追求的延伸和拓展,是知识的活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科书这一特殊的课程资源,根据课文特点,激活学生想象思维的火花,并通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教
8、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1、抓住语言文字,训练想象能力语言文字,是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要素,也是表达作者情感思想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材的许多课文中,作者通过饱含情感的语言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世界,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这些具有广阔想象和体验空间的语言文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例如在教学泊船爪洲这首诗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感性认识,想象春到江南,万物复苏,满目苍翠的迷人景象,进而体会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恋之情
9、,达到训练想象能力的目的。2、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发想象能力文章,是作者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常流露的书面产物。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使文章所描绘的情景在脑海中一一重现,构成一幅幅图像,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者或主人公同悲共喜,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这种情感共鸣,进而体悟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训练想象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草原这篇文情并茂的课文时,教师用极富情感的语调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对草原的感性认识,通过课文中的生动描写,想象蓝天白云下一碧千里的广袤草原,以及草原上色彩艳丽的小花、线条柔美的小丘、白色大花般的羊群等等,
10、使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景色奇丽的草原风光图。通过想象色彩清新、笔调柔美的画面,使学生在感受到色彩美、景致美的同时,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夕阳”的那种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3、依据课文“空白点”,拓展想象能力小学语文教材里,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许多课文中都有欲言而未明说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具有广阔而充满生机的想象、体验和解释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中彩那天这篇课文中,“父亲”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对所面临的“道德难题”做出选择后,打电话通知了同事库伯。但“父亲”打电话
11、的内容课文却未进行叙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空白点”,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一下“父亲”可能对库伯讲些什么话。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会有些什么对话等等。通过挖掘教材中的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感悟和体验,以达到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目的。三、阅读教学应渗透学习方法方法是“指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现代汉语词典)。通过语文阅读教学,使学生习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古人说,授人以鱼,可解一时之困;授之以渔,可以享用终生。天津师范大学田本娜教授也提倡“从读书
12、中学会读书,从作文中学会作文”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古今中外,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都证明了学生所真正需要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是在于获得寻求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领悟语文学习的方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文里的许多知识,都是由教师作系统而详细地讲授,学生无需经过探究、理解就可以获得学习的结果。而对于获得学习结果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则不加以明确指导,学生也没有机会抑或更本就不知道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去探究、发现、领悟和掌握。这样,学生就很难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学
13、习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始终贯穿“授人以渔”的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学法指导,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螺旋上升,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获得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概括主要内容、预习课文、自主研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等的方法与技能,并能够熟练地迁移运用这些方法与技能,在新的阅读实践活动中,进行自主阅读,达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四、阅读教学应强调由读导写,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表达方法,是指作者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14、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叙述、描写、比喻、夸张、排比、渲染等,它是深刻而生动地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增强文章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词佳句等语文知识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由读导写,读写结合,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更应该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田本娜教授指出:“不论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指导,不仅要重视内容的思想情感,也还要注重语言形式和方法。阅读教学在感受思想情感的同时,要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情感的;要理解文章结构,体会文章表达方法。”(田本娜小学语文教学要稳中有改,固中求新)。笔者认为,领悟文章的
15、表达方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领悟作者选材的精当,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或者是感受作者流淌于文中的情感思想,或者是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也应该包括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以及表达作者情感思想的词语的感情色彩等等的比较、发现、感受与领悟上。“课标”在第一学段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摸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等等具体的要求上,体现了文章表达方法的多样性,也提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理解“课标”。叶
16、圣陶先生再三告诉我们:“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应通过阅读活动,依据“课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词语的感情色彩,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以及作者结构文章的基本方法和文章的表达顺序等方面去发现、去“感受”、去“体会”、去“揣摸”、去“领悟”,进而不断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读导写、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体现了阅读教学由“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运用”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过程,也体现了阅读教学既教读又教写的学以致用的目的任务。当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指导情感朗读,培养学生语感,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把握单元训练重点等等内容,也应作为教学的重点。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以“平等者中的首席”(多尔语)的身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现和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在实现工具性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渗透,得到和谐统一。并激励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3、田本娜:小学语文教学要稳中有改、固中求新4、周一贯:“问题”怎样富有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