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09经验论.ppt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78697430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5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智慧09经验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西方哲学智慧09经验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智慧09经验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智慧09经验论.ppt(6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九讲第九讲在经验世界的起跑线上在经验世界的起跑线上希腊哲学重视经验的自然主义和科学精神,基督教哲学重视超验性的形而上学,在主体性的觉醒或自我意识原则的基础上构成了近代哲学的基本主题:近代哲学不仅关注自然科学的问题,形成了系统的认识论和自然哲学理论,而且也关注超验性的本体论问题,它试图将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寻找一种能够一举解决全部问题的方法,形成统一的哲学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希腊与基督教,雅典与耶路撒冷,两条文明源流汇集到了一起,形成了近代哲学这一支澎湃巨川。经验论与唯理论在近代哲学之初,一些哲学家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所谓科学知识主要是实验科学乃是对于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

2、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由于感觉经验是相对的和个别偶然的因而是不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建立在这样的不可靠的基础之上,如果有科学知识,它就不能以感觉经验为基础,而只能是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唯其如此,我们才能说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这两种观念,前者被称为经验论,以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主要代表,后者被称为唯理论,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布尼茨为主要代表。弗兰西斯培根弗兰西斯弗兰西斯培根培根(15611626)是英)是英国哲学家、国哲学家、思想家思想家、作家和作家和科学家科学家。被。被马马克思克思称为称

3、为“英国唯物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他在逻辑逻辑学、美学、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多思想。著有新工新工具具论说随笔文集论说随笔文集等。等。论科学的增进新工具论事物的本性迷宫的线索各家哲学的批判自然界的大事论人类的认知培根尖锐地批判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经院哲学和神学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主张要全面改造人类的知识,使整个学术文化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实现伟大的复兴。他认为,科学必须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感官经验为依据。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

4、,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要获得自然的科学知识,就必须把认识建筑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经验归纳法,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除,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四假象”学说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是空洞无用的哲学,直接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导致科学几百年来停滞不前。哲学的目的在于探索知识,借助科学发现和发明,使人类获得驾驭自然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人类要想获得知识,必须认识自然,获得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够取得驾驭自然的力量。人们在以往的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往往被许多先入为主的偏见所遮蔽。这些偏见则让人陷入了错误的状况。培根把这样的先入为主的偏见称为假象。他把阻碍人认识自然的假象总结为

5、四种,即四假象。种族假象是人类本性中先天具有的一种偏见,表现为人来总是以自己的感觉和心灵作为认识事物的的尺度,从而根据感觉和理智加工对象,赋予自然事物以性质。但是,由于人类的感觉知觉能力是有限的,理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只关注那些理智所能够认识的方面加以加工,从而认定这些就是自然事物的性质,使得自然事物的性质由于人类理智的偏见而被扭曲。举例:地心说和日心说洞穴假象是个人所持有的成见,这是由于个人的特殊的性格、教育背景和生活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偏见。举例:中国人对日本民族的看法市场假象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对语词的误用而引起的假象。培根用“市场”这一概念来借指人们之间利用语词和概念进行的交

6、换和交流。剧场假象由于人们盲目信任各种传统哲学的体系、权威和教条,认为世界就是它们所说的那个样子,在人们心中造就了关于世界的样子,并把它信以为真,由此在心中形成了关于世界的假象。培根把历史上的哲学和思想比作舞台上演出的一出出戏剧,人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对各种哲学体系的“剧本”信以为真,丧失了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象”理论强调科学知识必须以自然事物作为研究对象,以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起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对自然“形式”或规律的认识。作为近代经验论哲学的奠基人,培根强调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但是他并没有像后来的经验论者那样过分地夸大

7、感觉经验的作用,而是力图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寻求一种协调的关系。科学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培根认为过去的科学和哲学之所以毫无结果,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而旧的方法,即三段论式的逻辑演绎,不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科学。现有的三段论方法是亚里士多德在工具篇中所创立的方法,针对工具篇,培根撰写了新工具,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在新工具第二卷中,培根详尽地阐述了他的科学归纳法,这种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从若干个别事例中发现普遍的因果规律。与简单枚举法不同,培根的科学归纳法强调把握单纯现象背后的本质性联系,寻找事物的“形式”。其中还产生了著名的“三表法”。培根在新工具中创立的科学归纳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为近代

8、归纳逻辑奠定了基础。培根的“三表法”由三大步骤组成:第一步,收集材料第一步,收集材料。准备一部充足、完善的自然的和实验的历史。这是全部工作的基础。培根将他的归纳法区别于简单枚举归纳法,认为后者“是很幼稚的;它的结论是不稳固的,只要碰到一个与之相矛盾的例证便会发生危险;它一般地只根据少数的、并且只是根据那些手边的事实来作决定”。第二步,运用第二步,运用“三表法三表法”来整理材料。来整理材料。培根提出的三种例证表是:(1)“具有表具有表”,把具有所要考察的某种性质的一些例证列在一起列在一起。(2)“差异表差异表”,在这里列举出与上表中的例证情形近似可是却没有出现所要考察的某种性质的一些例证。(3)

9、“程度表程度表”或称或称“比较表比较表”,在这里列举出按不同程度出现的所要考察的某些性质的一些例证。第三步,进行真正的归纳。第三步,进行真正的归纳。培根所谓真正的归纳又分为三个小步骤:(1)排除法,即排除和拒绝这样一些性质:这些性质是在有给定的性质存在的例证中不存在的;或在给定性质不存在的例证中存在的;或者在这些例证中给定性质减少而它却增加,或给定性质增加而它却减少的。在进行这种排除的过程中已经为真正的归纳打下了基础。(2)根据三表所列示的事例,做一次正面地解释自然的尝试,就是通过排除之后得出正面的结论。(3)纠正解释偏差的几种帮助。培根列举了九种帮助,如“具有优先权的例证”,“归纳法的改正”

10、,“按题目的性质改变研究方法”等等。这九种“帮助”旨在较正以上程序中的失误,以求得尽可能准确的结论。朴素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培根对物质自然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坚信不疑,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是由一些被称为“分子”的物质微粒构成的。培根强调自然界具有支配万物及其性质的客观规律,而且还认为自然界的物质微粒是永恒存在和自己运动的,物质运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与以往的哲学不同,培根把哲学的聚焦点转向了精神与自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转向了认识论问题。就此而言,培根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哲学,他堪称为西方近代经验论哲学的奠基者。但作为经验论哲学的创始人,培根并没有意识到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即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

11、)与唯物主义的首要前提(即承认物质世界在感觉之外的客观实在性)之间的深刻矛盾。当霍布斯和洛克在培根的基础上把经验论哲学向着系统化的方向推进时,他们也使经验论自身的弱点和内在矛盾逐渐地暴露出来了。圣奥尔本斯子爵圣奥尔本斯子爵,如用更煊赫的头衔应称如用更煊赫的头衔应称之为之为“科学之光科学之光”、“法律之舌法律之舌”霍布斯托马斯霍布斯,英国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生于英国威尔特省一牧师家庭,早年就学于牛津大学,后做过贵族家庭教师,游历欧洲大陆。论物体利维坦论人论社会对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的第三组诘难等。哲学的定义、目的和对象哲学的定义、目的和对象机械论和功能主义机械论和功能主义实体与偶性实体与偶性

12、感觉与推理感觉与推理利维坦利维坦哲学的定义、目的和对象哲学的定义、目的和对象霍布斯在论物体中首先明确地对哲学下了一个定义,他将哲学界定为一门从结果求原因或者从原因求结果的推理的学问:“哲学是关于结果或现象的知识,我们获得这种知识,是根据我们首先具有的对于结果或现象的原因或产生的知识,加以真实的推理。还有,哲学也是关于可能有的原因或产生的知识,这是由首先认识到它们的结果而得到的。”显然,霍布斯把哲学理解为概念、判断、推理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就表现了物体之间的因果联系。霍布斯明确地表示,哲学的目的或目标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为人生谋福利”。他把哲学的对象规定为处于产生过程中和具有某种特性的物体,哲

13、学研究的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的物体,另一类则是人们的意志和契约所造成的物体,即国家。相对于这两类物体,霍布斯把哲学分为两个部分,即自然哲学和公民哲学。机械论和功能主义机械论和功能主义在自然哲学中,霍布斯一方面把培根创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系统化了,另一方面也把它推上了机械论的道路。霍布斯否定了物体的质的多样性,而且把物体看作是惰性的,它的运动来自于外力的推动。霍布斯把运动理解为简单的位移,即“不断地放弃一个位置,又取得另一个位置”,这种对于运动的机械解释成为了十七、十八世纪机械论自然观的经典表达。霍布斯的世界观不仅是机械论的,而且也是功能主义的,他只描述构成自然世界的各个机械部分的实际功能和运

14、行过程,并不解释世界的终极原因和隐秘目的。实体与偶性实体与偶性霍布斯把物体称为“实体”,而把物体的各种属性如广袤、动静、颜色、气味等称为“偶性”。霍布斯对物质“实体”也采取了一种唯名论的态度,他认为所谓“实体”就如同“上帝”、“灵魂”一样,都不过是一些没有确切内涵的名称。霍布斯对偶性下了一个定义:“一个偶性就是某个物体借以在我们心里造成它自身的概念的那种能力”或者“我们认识物体的方式”。在这个定义中已经蕴含着把偶性主观化的倾向。霍布斯对物质实体的唯名论态度不仅影响了洛克,而且最终导致了贝克莱、休谟等人从根本上否定物质实体的做法,使经验论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感觉与推理感觉与推理与培根一

15、样,霍布斯也承认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他从经验论的立场出发,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进行了批判,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天赋观念,人们只有对于可以感觉、观察到的物体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霍布斯虽然承认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和开端,但是他却认为哲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推理的学问。然而,正如他把物体的性质和运动都加以简单化的处理一样,他对推理的理解也是机械性的。他把推理等同于计算,认为“推理是与加和减相同的”,“一切推理都包含在心灵的这两种活动加与减里面”。他一方面坚持一切知识都必须以感觉为开端,另一方面又认为演绎(或证明)所依据的普遍原则是不证自明的和“凭本性认识到的”。当他站在感觉、观察的立场上来反驳

16、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时,他是一个经验论者;当他把演绎由以展开的普遍原则看作是“不能证明”和“无需证明”的时,他似乎又转向了笛卡尔的唯理论立场。利维坦利维坦“利维坦”是圣经以赛亚书中所描写的一种象征着邪恶的巨大海兽,霍布斯借用这个词来隐喻国家是一个起源于人的自私本性、具有邪恶本质的庞然大物。霍布斯的国家理论是从一种假想的“自然状态”入手的,在国家产生之前的这种自然状态中,人们都依据自然法而享有各种天赋的自然权利。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只受自己的自然法则或“利己心”的支配,为了保存自身而不惜采取任何手段来排斥和消灭敌人。霍布斯认为,自然法的第一条原则就是:用一切手段(包含战争)来寻求和平与自卫;

17、由此推出的第二条原则就是:为了和平与自卫,人们宁愿主动放弃对一切事物的权利。前者造成了一种“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使得“人对人就像狼一样”;后者则达成了一种社会契约(“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契约”),最终导致了国家和法律的产生。霍布斯的上述观点表达了一种“绝对君权”理论,但这种理论是为正在向封建诸侯和罗马教会争夺权力的欧洲世俗君权服务的,是针对“教权至上”的传统观点,而不是针对刚刚萌芽的民主思想的。更为重要的是,在霍布斯的“绝对君权”理论中包含着一种“君权民授”的思想,它与中世纪以来一直被奉为权威的“君权神授”思想是针锋相对的。洛克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全面阐述

18、宪政民主思想的人,在哲学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重要影响。洛克的主要著作有人类理解论、政府论、论宗教宽容和基督教的合理性等。观念的两个来源观念的两个来源洛克明确地表述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人心就如同一块没有写字的白板,上面的一切观念都来自于经验。这就是洛克的“白板说”。洛克把经验分为两种,即感觉与反省,它们构成了我们观念的两个来源。感觉是我们的感官对外界物象刺激的感受,它构成了我们大部分观念的来源。反省则是对各种心理活动的注意,我们由此而获得了知觉、思维、怀疑、信仰、推理、认识、意愿等观念。感觉是一种外在经验,它以外物为对象;反省是一种内在经验,它以心灵为对象。感觉

19、得到的观念在先,反省得到的观念在后,因为心灵必须在对外物进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反观自身。洛克认为,感觉和反省构成了我们一切观念的来源。两种观念两种观念通过感觉和反省得到的只是一些“简单观简单观念念”,这些观念是心灵既不能制造,也不能毁灭的,心灵在接受它们时是被动的。除了简单观念之外,心灵还可以通过对简单观念的组合、比较和抽象而得出一些“复杂观念复杂观念”。“复杂观念”可以分为三类,即“样式”、“实体”和“关系”的观念。洛克强调,与被动地接受的简单观念不同,复杂观念“是由人心随意做成的”。两种性质两种性质洛克在对简单观念进行考察时,把人心通过感觉和反省而直接获得的东西称为“观念”,而把物体中能够产

20、生观念的能力称为“性质”。在他看来,物体所具有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种:“第一性质”是指那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与物体相分离的性质,如体积、广袤、形相、运动或静止、数目等。我们关于这些性质的观念,是物体的真正肖像,反映了物体的客观状态。“第二性质”,虽然也与物体有关,但却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东西,而是物体借其体积、形相、组织和运动等第一性质在我们心中产生诸如颜色、声音、滋味等观念的能力。色、声、香、味这些第二性质虽然也源于物体的刺激,但是它们却具有因人而异的相对性。两种实体两种实体洛克关于简单观念的考察产生了两种性质的理论,而他关于复杂观念的研究则提出了两种实体的学说。人们通常把来自感觉的简单观念所寄

21、托的基质称为“物质实体”,把来自反省的简单观念所寄托的基质称为“精神实体”。一方面,洛克承认这两种实体都是主观心灵任意构造出来的复杂观念,它们的实际作用就在于使心灵在组合简单观念时能够有所依托;另一方面,洛克又表示,我们对于实体的无知并不足以使我们否定这两种实体的存在。两种本质两种本质洛克认为实体观念所参照的原型或实在本质,是我们一无所知的。虽然我们往往给一些简单观念的集合体以一个通用的名称,如“黄金”,但是使用这个名称的人们并不认识它所指称的实在本质,而只能认识它的名义上的本质。洛克所说的“实在本质”,是指潜藏在物体的各种可感属性背后、并且支撑着这些属性的实在构造,这种构造是我们无法认识的。

22、洛克所说的“名义本质”,则是指我们通常所使用的“种名”、“属名”,如“人”、“马”、“黄金”等,这些抽象的名称只是人们为了传达知识而制造出来的复杂观念,它们并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物体的实在构造。知识的等级、可靠性与真理知识的等级、可靠性与真理洛克把知识划分为三个等级:(1)直觉的知识这一类的知识被洛克看作是最清楚、最可靠的知识,它构成了全部知识的可靠性的根本保证和证明的知识的基础。(2)证明的知识证明的知识也是确实可靠的,但是却不如直觉的知识那样一目了然。(3)感性的知识它在可靠性方面要低于直觉的知识和证明的知识。洛克认为,直觉、证明和感觉分别给我们提供了关于自我、上帝和外物存在的知识。洛克又认

23、为,当我们有了关于观念之间契合与否的知觉时,我们就有了“确定的知识”;而当我们有了观念与事物真相之间契合与否的知觉时,我们就有了“确定的、实在的知识”。与知识相应,真理也有两种,即“口头的真理”和“实在的真理”。社会政治思想社会政治思想人们在组成国家之前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这种状态并非如霍布斯所说的“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而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和平等状态,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善意和友爱。洛克强调,政府首脑只不过是人民的自然权利的托管人,人们在订立契约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自然权利,这些权利、特别是私有财产权是不可剥夺和不可侵犯的。洛克在政府论中还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思想,他把国家权力分

24、为三种,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主张不同的权力应该由不同的机构来掌管。贝克莱贝克莱,是英国贝克莱,是英国经验经验论论的主要代表之一,的主要代表之一,巴克莱曾经在教会中巴克莱曾经在教会中长期担任主教之职,长期担任主教之职,所以人们也称他为所以人们也称他为“巴克莱主教巴克莱主教”。视觉新论视觉新论、人人类知识原理类知识原理和和哲哲学对话三篇学对话三篇视觉与触觉视觉与触觉在1709年发表的视觉新论中,贝克莱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视觉原理作出了说明,他把洛克关于物体的两种性质转换为主体的两种感觉触觉和视觉,认为触觉的对象广延、形相等是客观实在的,而视觉的对象光和色则是主观的观念。他强调,“所触的广袤与形相

25、”与“所见的广袤与形相”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虽然它们常常被心理的联想习惯联系在一起。前者是客观的、绝对的、恒常不变的;后者则是主观的、相对的、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存在就是被感知”在不久后出版的人类知识原理中,贝克莱就彻底背离了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而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在这本书中,贝克莱一开始就从不同的感官印象出发,把事物说成是来自不同感官的各种观念的集合。由“事物是观念的集合”,自然而然地就得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结论。贝克莱认为,世界上除了无数的观念或知识对象之外,还存在一种作为知识主体的东西,即所谓心灵、精神、自我等,它是感知各种观念的主体,观念不能脱离心灵独立存在。“这些

26、观念是在那种东西中存在的,或者说,是为它所感知的;因为一个观念的存在,就在于其被感知。”由于贝克莱已经把实物观念化了,而观念又离不开心灵,因此对于贝克莱来说:“要说有不思想的事物,离开知觉而外,绝对存在着,那似乎是完全不可理解的。所谓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因而它们离开能感知它们的心灵或能思想的东西,便不能有任何存在。”观念客观化观念客观化贝克莱把实物观念化的结果是使自己陷入了唯我论。面对着来自世俗社会方面的各种指责和误解,贝克莱在1713年又发表了哲学对话三篇,为自己的观点作辩解。在这本书中,贝克莱仍然坚持认为,我们所感知到的东西只能是观念,而观念是不可能离开心灵而存在的,因此在心外并不存在什

27、么物质实体。他一方面宣称:“哲学家所谓物质的实体委实不存在,这是我郑重的信仰。”另一方面却承认可感事物的存在,认为“如果物质系指心以外不能思想的实体而言,那么物质是不存在的;如果物质只是指着一些可感物,它的存在只在于被知觉,那么物质是存在的。他强调,“存在就是被感知”并不仅仅是指被他贝克莱本人所感知,而是指被一切心灵所感知。当事物不被我所感知时,它仍然存在于上帝的感知中。这样一来,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没有感知到,只要上帝感知到了,事物就能够照样存在。贝克莱形而上学地断定了上帝的存在,试图用“上帝的感知”来作为整个客观世界和主观观念的根本保证,从而走出唯我论的死谷。然而,把形而上学的上帝当作知识论和

28、存在论的根本保证的做法,恰恰背叛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从而使贝克莱的形而上学与他的经验论立场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矛盾只有通过休谟的怀疑论对一切形而上学的拒斥才能最终解决。休谟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人性论印象与观念印象与观念像一切经验论者一样,休谟也把感觉经验确立为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坚持“凡在理智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这条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休谟把通过感觉经验而获得的东西称为“知觉”,知觉可以分为两类,即“印象”和“观念”。休谟所说的印象和观念分别具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但是他把二者的关系仅仅说成是强烈程

29、度的差别,这显然是把理性认识感性化了。而且他还把观念说成是印象的“摹本”,认为通过感觉和反省而获得的印象是强烈的、活跃的和界限精确的,不容易陷入错误;而思维和推理中的抽象的观念“天然都是微弱的、暧昧的”,常常容易与其他观念相混淆而导致错误。这种对于理性认识(思想和推理)的简单化理解和轻视态度,正是导致休谟走向不可知论或怀疑论的重要原因。对实体的怀疑对实体的怀疑休谟哲学的基本原则就是:“我们的观念超不出我们的经验”,他的一切哲学批判和宗教批判都是以这个原则作为绝对前提的。休谟把经验当作一切观念和知识的绝对界限,因此,他对不能经验的物质实体采取怀疑态度。在休谟看来,既然我们没有关于物质实体的任何经

30、验,那么我们就既不能肯定它的存在,也不能否定它的存在,而只能对它采取不可知的态度。不但对它们的状态不可知,而且对它们是否存在也不可知。休谟把经验论推向了怀疑论,从而使它成为一把双刃剑,它不仅砍向了“物质实体”,而且也同时砍向了被贝克莱保留的“精神实体”。休谟坚持“除了印象和观念之外别无他物”的彻底经验论立场,他不仅把物质实体知觉化,而且也把精神实体和上帝知觉化了。这样一来,整个世界就成为一堆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是什么的知觉的集合。这就成了休谟对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加以解构的依据。两类知识两类知识休谟把人类知识的对象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观念的关系”,研究这一类对象的科学有几何学、数学等等

31、。这类知识是自明的,其命题具有普遍必然性,其反面是不可能的,在休谟看来,这类知识并不以实际存在的事物为根据,而仅仅以思想的逻辑为依据,是纯粹形式方面的知识。第二类对象是“实际的事情”,这一类对象由于具有经验的内容,因此关于它们的知识通常只具有或然性(可然性),它的反面完全是可能的。休谟认为,一切通过实验、观察而归纳出来的知识都属于这一类知识,如物理学等实验科学知识。在休谟看来,所谓第一类知识只是指纯粹形式的东西,它并不涉及到实际事情的具体内容,因此这一类知识并不是真正的知识,虽然它具有普遍必然性。休谟始终是把经验当作知识的惟一基础,坚持反对唯理论者仅仅凭着抽象的形式推理就建立起全部知识体系的做

32、法。但休谟又指出,我们虽然可以通过因果关系来设想实在事物的原因,并由此建立起科学知识,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去推论一切事物的“最后的原因”。这就杜绝了一切神学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对理性神学的批判对理性神学的批判休谟从“我们的观念超不出我们的经验”这一基本原则出发,对传统理性神学关于上帝存在的理据或证明进行了批判。在自然宗教对话录中,休谟展示了一个基本的三段论式:“我们的观念超不出我们的经验;我们没有关于神圣的属性与作为的经验;我用不着为我这个三段论式下结论:你自己能得出推论来的。”这个结论当然只能是,我们没有关于神的观念,换言之,我们关于神的观念都是缺乏经验基础的或虚构的。休谟在自然宗教对话录里对自然

33、神论关于上帝存在的设计论证明(或者叫做“目的论证明”)和传统基督教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分别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反驳。休谟还对莱布尼茨的神正论进行了批判。经验论的死胡同经验论的死胡同休谟的怀疑论无疑是对一切形而上学独断论和神学理据的毁灭性打击,但是它同时也把经验论推向了极端,从而使经验论作为一种知识论的有效性本身受到了挑战。由于否定了因果联系的普遍必然性,一切哲学和神学固然不能再从经验的事实上升到世界的最后原因,但是知识本身同时也就成为一大堆凌乱的印象、观念碎片的随机拼凑,没有任何规律性可言。整个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发展,表现为一种坚定不移地向着其逻辑彻底性迈进的历程,然而这种逻辑上的彻底性恰恰成为经验论哲学的坟墓。经验论的最纯粹和最彻底的形式就是休谟的怀疑论,经验论所面临的理论悖论就在于:经验论如果预设了先验的或形而上学的前提如先天的知识形式、原则和“实体”等等它就不是纯粹的和彻底的经验论;而经验论如果完全摈弃了这些先验的或形而上学的东西,严格地遵循经验论原则,它就不再是一种真正的知识论,因而不再是一种哲学,而只是一种心理学罢了。这就是英国经验论所面临的巨大的理论尴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