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呼吸病).ppt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78655107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8.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知识(呼吸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医知识(呼吸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知识(呼吸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知识(呼吸病).ppt(6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 中医学661第一章第一章 中医学中医学第一节 中医学概念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第三节 精气神与生命第四节 藏象学说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第六节 经络第七节 禀赋与体质第八节 病因与发病第九节 病机第十节 养生与预防第十一节 治则治法662第一章、中医学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概念中医学概念中医学概念中医学概念 中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防治及康复养生理论和方法的独有特色的医学科学。属自然科学范畴。定义:定义:663第一章、中医学中中医医学学概概论论中医学的概念及科学属性中医学的概念及科学属性中中医医学学理理论论

2、体体系系的的形形成成和和发发展展中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基础理论的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中医学形成的基础中医学形成的基础中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体系的确立魏晋隋唐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明清时期近代与现代近代与现代整体观念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援物比类援物比类揆度奇恒揆度奇恒试探和反证试探和反证内景反观内景反观环境基础环境基础解剖基础解剖基础经验基础经验基础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文化基础文化基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难

3、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神农本神农本草经草经司外揣内司外揣内664第一章 中医学 阴阴阳阳学学说说形成形成阳光多少、四季昼夜运转规律的抽象升华阳光多少、四季昼夜运转规律的抽象升华基本概念基本概念阴阳的含义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的含义阴阳学说的含义阴阳的特性阴阳的特性普遍性普遍性相关性相关性相对性相对性规定性规定性阴阳的无限可分阴阳的无限可分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基本内容基本内容交感互藏交感互藏对立制约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互根互用消长平衡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相互转化在在中中医医学学中中的的应应用用说明人体的

4、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指导疾病的防治用于指导疾病的防治四诊分阴阳、八纲分阴阳四诊分阴阳、八纲分阴阳指导养生防病、疾病的治疗指导养生防病、疾病的治疗分析正邪的阴阳属性分析正邪的阴阳属性说明疾病的病变机制说明疾病的病变机制说明脏腑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脏腑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机体的防御功能说明机体的防御功能说明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说明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说明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说明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部位分阴阳部位分阴阳脏腑分阴阳脏腑分阴阳经络分阴阳经络分阴阳阴阳偏胜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偏衰阴

5、阳互损阴阳互损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第一章 中医学665五五行行学学说说形成形成在总结自然五时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抽象形成在总结自然五时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抽象形成基本概念基本概念五行的含义五行的含义是对自然界五时气候是对自然界五时气候和物候运转规律以及和物候运转规律以及风热、湿、燥、寒五风热、湿、燥、寒五种气候之间相互制约种气候之间相互制约和制胜规律的概括和制胜规律的概括五行学说的含义五行学说的含义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火曰炎上火曰炎上木曰曲直木曰曲直土爰稼墙土爰稼墙金曰从革金曰从革推演络绎法推演络绎法取象比类法取象比类法基本内容基本内容五行的生克制化五行的生克制化五行的乘侮五行的乘侮说

6、明脏腑生理功能及说明脏腑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其相互关系阐释脏腑病理变化阐释脏腑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治疗用于疾病的治疗确定脏腑病变部位确定脏腑病变部位推断脏腑相兼病变推断脏腑相兼病变发病规律发病规律病传规律病传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确定治则和治法指导脏腑用药指导脏腑用药控制疾病传变控制疾病传变指导情志病治疗指导情志病治疗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判断病变的预后判断病变的预后指导针灸取穴指导针灸取穴水曰润下水曰润下在中医学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中的应用第一章 中医学666精精气气神神与与生生命命父母之精交合是生命形成的根本父母之精交合是生命形成的根本自然环境是生命形成的外

7、在条件自然环境是生命形成的外在条件精气神与生精气神与生命形成命形成精气神与生精气神与生命要素命要素精气神与生精气神与生命现象命现象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精是构成与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精是构成与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寿命寿命感觉功能感觉功能思维与情志思维与情志睡眠睡眠呼吸呼吸饮食饮食二便二便胎孕胎孕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生殖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脏腑之精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广义之精广义之精狭义之精狭义之精广义之神广义之神狭义之神狭义之神由先天之精气、后由先天之精气、后天水谷之精气和自天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之清气所生然界之清气所生667第一章 中医学藏

8、藏象象指人体内脏运动规律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指人体内脏运动规律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脏腑的分类及脏腑的分类及生理特点生理特点藏象学说的形成藏象学说的形成藏象学说的特点藏象学说的特点藏象的概念藏象的概念概概论论五五脏脏心心肺肺脾脾肝肝肾肾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生理特性与体、窍、志、与体、窍、志、液、时的关系液、时的关系主血脉、主藏神主血脉、主藏神为阳中之阳,主神明为阳中之阳,主神明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时为夏志为喜,在液为汗,在时为夏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生理特性与体、窍、志、液、时的关系与体、窍、志、液、时的关系主气、

9、主宣降、主行水、朝百脉、主藏魄主气、主宣降、主行水、朝百脉、主藏魄为华盖、为娇脏、喜润恶燥为华盖、为娇脏、喜润恶燥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在时为秋志为悲(忧),在液为涕,在时为秋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生理特性与体、窍、志、液、时的关系与体、窍、志、液、时的关系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主藏意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主藏意居中央灌四旁、喜燥恶湿居中央灌四旁、喜燥恶湿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时为长夏在液为涎,在时为长夏五脏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六腑受盛

10、和传化水谷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奇恒之腑贮藏精气贮藏精气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生理特性与体、窍、志、液、时的关系与体、窍、志、液、时的关系主疏泄、主藏血、主藏魂主疏泄、主藏血、主藏魂为刚脏、主升发、体阴用阳为刚脏、主升发、体阴用阳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时为春在液为泪,在时为春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生理特性与体、窍、志、液、时的关系与体、窍、志、液、时的关系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藏志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藏志主蛰守位、为水火之宅、为脏腑阴阳之本主蛰守位、为水火之宅、为脏腑阴阳之本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五脏与外

11、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性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五脏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性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惊),在液为唾,在时为冬阴,在志为恐(惊),在液为唾,在时为冬668第一章 中医学藏藏象象各自生理功能各自生理功能共同生理功能及共同生理特性共同生理功能及共同生理特性六六腑腑奇奇恒恒之之腑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小肠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大肠大肠传导糟粕、主津传导糟粕、主津膀胱膀胱贮存尿液、排泄尿液贮存尿液、排泄尿液三焦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通行元气,运行水液组成组成生理功能生理功能脏

12、腑之间的关系脏腑之间的关系胆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胃受纳和腐熟水谷受纳和腐熟水谷受盛、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受盛、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主通降、以降为主通降、以降为和、喜润恶燥和、喜润恶燥骨骨藏髓、支撑形体、保护内脏藏髓、支撑形体、保护内脏脉脉约束、通行血液约束、通行血液女子胞女子胞主持月经、主持月经、孕育胎儿孕育胎儿脑脑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感觉运动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感觉运动髓髓养骨充脑、主灵性技巧、化生血液养骨充脑、主灵性技巧、化生血液影响影响因素因素肾中精气肾中精气和和“天葵天葵”冲、任二冲、任二脉脉心、肝、心

13、、肝、脾三脏脾三脏心与肝:血液和神志心与肝:血液和神志心与肾:水火互济和精神互用心与肾:水火互济和精神互用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津液和输布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津液和输布心与肺: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心与肺: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心与脾: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心与脾:血液的生成和运行肺与肝:调节气机升降肺与肝:调节气机升降肺与肾:呼吸运动和津液输布肺与肾:呼吸运动和津液输布五脏之间五脏之间的关系的关系上焦如雾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下焦如渎669第一章 中医学脏脏腑腑之之间间的的关关系系系系五脏与脑五脏与脑五脏精气充盈,化养五神五脏精气充盈,化养五神肺腑之间的关系肺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

14、系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奇恒之腑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关系五脏与脉五脏与脉脉的柔韧、舒缩以及血液的脉的柔韧、舒缩以及血液的畅行,与五脏的功能有关畅行,与五脏的功能有关五脏与骨、髓五脏与骨、髓骨和髓的发育与五脏精骨和髓的发育与五脏精气也有密切的关系气也有密切的关系五腑与妇子胞五腑与妇子胞女子胞与心、肝、脾、女子胞与心、肝、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脾与胃脾与胃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肝与胆肝与胆疏泄胆汁,帮助消化;肝胆相济,疏泄胆汁,帮助消化;肝胆相济,谋虑决断谋虑决断肾与膀胱肾与膀胱肾为主水之脏,开窍于二阴;肾为主水之脏,开窍于二阴;膀胱贮

15、存津液,排泄小便,而为水腑膀胱贮存津液,排泄小便,而为水腑肺与大肠肺与大肠传导主津、呼吸宣降传导主津、呼吸宣降心与小肠心与小肠脏腑表里关系脏腑表里关系在饮食水谷消化吸收和糟粕排泄过程中的相在饮食水谷消化吸收和糟粕排泄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互配合肝与脾:疏泄、运化互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肝与脾:疏泄、运化互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和阴阳互资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和阴阳互资脾与肾:先后天相互资助及水液代谢脾与肾:先后天相互资助及水液代谢藏藏象象6610第一章 中医学精精气气血血津津液液精精气气血血津津液液间间的的关关系系津液的功能津液的功能精与气的关系精与气的关系精与血的

16、关系精与血的关系精与津液的关系精与津液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津液的概念津液的概念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精精气气血血津津液液血的概念血的概念血的生成血的生成血的运行血的运行血的功能血的功能精的概念精的概念精的生成精的生成精的贮藏与施泄精的贮藏与施泄精的功能精的功能精能化气、气能生精、气能摄精精能化气、气能生精、气能摄精精能化血、血能生精精能化血、血能生精同生同化同生同化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气对津液气对津液津血同源津血同源滋润濡养全身、生血充养血脉滋润濡养全身、生血充养血脉,调节机体阴阳、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机体阴阳

17、、排泄代谢废物营养滋润、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营养滋润、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繁衍生殖、促进生长发育、濡繁衍生殖、促进生长发育、濡养脏腑、生髓化血、化气生神养脏腑、生髓化血、化气生神气的概念气的概念气的生成气的生成气的运动气的运动气的功能气的功能气的分类气的分类气机、升降出入、气化气机、升降出入、气化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津液对气津液对气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津能生气、载气津能生气、载气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血能化气、载气血能化气、载气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6611第一章

18、 中医学经经络络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络脉络脉经络学说在中医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学中的应用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生理功能经别、经筋、皮部经别、经筋、皮部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名称名称生理功能生理功能别络别络孙络孙络沟通联系作用沟通联系作用调节平衡作用调节平衡作用阐释病理变化与病症感传阐释病理变化与病症感传指导疾病治疗指导疾病治疗指导临床诊断指导临床诊断感应传导作用感应传导作用循行部位循行部位流注次序流注次序分布规律与表里关系分布规律与表里关系走向和交接规律走向和交接规律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浮络浮络运行气血作用运行气血作用经脉经脉6612第一章 中医学禀禀赋赋与与体体质质禀禀赋赋体体质

19、质概念概念形成形成关系关系与先天之本的关系与先天之本的关系与后天之本的关系与后天之本的关系影响体质的因素影响体质的因素分类分类应用应用正常体质正常体质偏颇体质偏颇体质预测疾病倾向预测疾病倾向解释病理变化解释病理变化指导临床辨证指导临床辨证指导疾病治疗指导疾病治疗指导养生防病指导养生防病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概念概念形成与发展形成与发展包括先天禀赋、年龄、包括先天禀赋、年龄、性别差异、环境影响、性别差异、环境影响、饮食、劳逸影响、情饮食、劳逸影响、情志、疾病影响、治疗志、疾病影响、治疗影响等影响等阐释发病机理阐释发病机理6613第一章 中医学病病因因与与发发病病病因病因发病发病

20、外感病因外感病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疠疠 气气其他病因:外伤、虫兽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内生毒邪、环其他病因:外伤、虫兽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内生毒邪、环境毒邪、胎传境毒邪、胎传瘀血瘀血发病原理发病原理邪正之争的结果决定发病与否邪正之争的结果决定发病与否发病类型:卒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发病类型:卒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结石结石内伤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饮痰饮七情内伤七情内伤饮食失宜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劳逸失度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6614第一章 中医学

21、病病机机基基本本病病机机疾病传变与转归疾病传变与转归邪邪正正盛盛衰衰邪正盛衰的概念邪正盛衰的概念邪正盛衰与病机的虚实变化邪正盛衰与病机的虚实变化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失常失常经络病机经络病机疾病转归疾病转归津液与气血关系津液与气血关系的失常的失常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内生内生“五邪五邪”病机病机系系统统病病机机疾病传变疾病传变邪正盛衰与疾病的发展趋向和邪正盛衰与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转归精的失常精的失常阴阳互损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格拒阴阳转化阴阳转化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气的失常气的失常血的失常血的失常气血关系的失常气血关系的失常精气血关系的失常精气血关系的失常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代谢失常阳偏盛阳偏盛阴偏盛阴偏盛

22、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阴偏衰阴损及阳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阳损及阴阴盛格阳阴盛格阳阳盛格阴阳盛格阴由阳转阴由阳转阴由阴转阳由阴转阳阴阳亡失阴阳亡失亡阳亡阳亡阴亡阴阴阳偏盛阴阳偏盛脏腑病机脏腑病机6615第一章 中医学养养生生与与预预防防养养生生预预防防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则主要方法主要方法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形神兼养形神兼养保精护肾保精护肾调养脾胃调养脾胃精神养生精神养生起居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运动养生环境养生环境养生针药养生针药养生“治未病治未病”理论指理论指导下预防导下预防的基本概的基本概念念基本原则基本原则主要方法主要方法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病后防复提高正

23、气抗邪能力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防止病邪侵害早期诊治早期诊治防止传变防止传变防止复感新邪防止复感新邪防止食复防止食复防止劳复防止劳复防止药复防止药复6616第一章 中医学治则治法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异法方宜异法方宜以平为期以平为期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整阴阳调理脏腑调理脏腑调理精气血津液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三因制宜基基本本治治法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治治则则论论治治思思想想6617第一章 中医学第二章第二章 中医防治肺系疾病中医防治肺系疾病第一节 中医防治

24、肺系疾病沿革 第二节 中医肺系疾病与西医呼吸病第三节 中医防治肺系病的几点体会 6618第二章、中医防治肺系疾病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防治肺系疾病沿革中医防治肺系疾病沿革战国时期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医肺病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东汉末年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肺病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晋唐时期晋唐时期:千金方与外台秘要进一步完善中医肺病学治疗手段。宋宋元元时时期期: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确阐述了肺病病症的分型与方剂的分类,为治疗肺病提供了遵循的法则,提高了肺病的临床防治效果。明明清清时时期期:本草纲目、医方集解等著作对肺系病的治疗原则和辨证用药等方面做出了进一步总结和发展,使中医

25、肺病学逐渐成为一门完整理论体系的学科。新新中中国国成成立立后后:中医注重对肺病的未病先防。系统总结了中医药防治肺病的经验,总结出了体现理、法、方、药完整性的辨证施治方药。还研创了专方专药。6619第二章、中医防治肺系疾病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肺系疾病与西医呼吸病中医肺系疾病与西医呼吸病一、肺积(肺癌)肺癌属于中医学“肺积”范畴。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调,六淫之邪乘虚入肺,邪滞于肺,导致肺功能失调,肺气阻郁,宣降失司,气机不利,运行受阻,津液失于输布,津聚为痰,痰凝气滞,瘀阻络脉,于是痰气瘀毒胶结,日久形成肺部积块。二、肺痿病(尘肺病)尘肺病属于中医学“肺痿”范畴。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

26、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三、肺痿病(肺纤维化-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属于中医学“肺痿”范畴。由于肺虚、津气失于濡养所致。肺痿是指肺叶痿弱不用,为肺脏慢性虚损性疾患。四、肺痨(肺结核)肺结核属于中医学“肺痨”范畴。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6620第二章、中医防治肺系疾病五、肺痈(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扩张属于中医学“肺痈”范畴。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肉败血腐,形成脓疡,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咯吐脓血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六、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属于中医学“肺胀”范畴

27、。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喘息、久咳等慢性肺系疾病所引起,因肺气壅塞所致虚喘咳之证。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类病证。七、哮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哮病”范畴。由于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八、喘病(喘息型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喘病”范畴。由于宿疾内伏于肺,外邪袭人或饮食不当、或情志不调、或劳倦体虚等因素所诱,以至痰阻气道、肺气壅塞而发病。6621第二章、中医防治肺系疾病九、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属于中医学“风温肺热病”范畴。由于机体正气不

28、足,营不内守,卫不御外,抗病能力低下,暴感风热之邪而发。十、外感咳嗽(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咳嗽”范畴。由于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证。因外邪犯肺,或脏腑内伤,累及于肺所致。十一、鼻渊(鼻炎)鼻炎属中医学“鼻渊”范畴。由于受风热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热毒浊涕阻闭鼻窍而成。慢性者多因脾肺虚弱,肺气不足至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脾虚则运化失职,痰湿滞留,困结鼻窍,浸淫鼻窦黏膜而成鼻渊。十二、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属于中医学“感冒”范畴。由于外感风邪所致。感冒之病名,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冒与伤风互称。6622第二章

29、、中医防治肺系疾病第三节第三节 中医防治肺系疾病的几点体会中医防治肺系疾病的几点体会一、四诊和参二、辨证诊治准确性三、正确掌握病、证、症四、中医治未病的应用五、阴阳平衡与扶正祛邪六、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七、保一份胃气,存得一份生机八、四季脾气旺,不受邪6623第二章、中医防治肺系疾病一、四诊和参1 1、望诊 通过望神、色、形、态、五官、舌象、分泌物来了解病情,推断脏腑疾病。对肺系疾病而言主要望诊为:望 神,望面色,望形态、姿态,望口鼻,望痰色,望 舌。四四 诊诊望望闻闻问问切切2 2、闻诊闻诊包括 听声音听声音 和 嗅气味嗅气味 两方面。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

30、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嗅气味是指嗅病人体内所发出的各种气味以及分泌物、排泄物和病室的气味。闻诊对肺系疾病:音哑和失音,呼吸,咳嗽。6624第二章、中医防治肺系疾病3 3、问诊问诊主要是医生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状和其它与疾病相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十十问问歌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4 4、切诊切诊分脉诊和按诊两部分。脉诊古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后世则以寸口诊法为主,并从脉的位、数、形、势分为二十八种脉象

31、,以察知身体内部的病变。6625第二章、中医防治肺系疾病二、辨证诊治准确性 辨证诊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胃气营血辨证。1 1、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其中阴阳为八纲辨证总纲,阴阳辨证如下表6626第二章、中医防治肺系疾病2 2、脏腑辨证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朝百脉,肺主治节,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病、证、症的关系病、证、症的关系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三者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上,既相互联系,又有严格区别。四诊阴 证阳

32、证望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无力,萎靡不振,舌质淡而胖嫩,舌苔润滑面色潮红或通红,身热喜凉,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质红绛,苔色黄或老黄,甚则燥裂,或黑而生芒刺闻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语声壮厉,烦而多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狂言叫骂问大便气腥臭,饮食减少,口中无味,不烦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或硬或秘,或有奇臭,恶食,口干,烦渴引饮,小便短赤切腹痛喜按,身寒足冷,脉象沉微细涩迟弱无力腹痛拒按,身热足暖,脉象浮洪数大滑实而有力阴证阳证鉴别简表6627第二章、中医防治肺系疾病1 1、什么是中医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是根据黄帝内经里的“上工治未病”而提出的中医预防疾病的措施。2

33、 2、中医治未病的内容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三、中医治未病的应用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阴阳平衡则人健康、有神;阴阳失衡人就会患病、早衰,甚至死亡。所以养生的宗旨是维系生命的阴阳平衡。扶正祛邪扶正祛邪 即在阴阳平衡学说指导下产生的关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方法论。扶正扶正 即指扶助正气。即指扶助正气。肺痿病(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中所说正气是指元气、宗气、卫气、营气四气,正气虚即是指四气的不足,因此对于肺痿的扶正治疗,应以培补人体四气为主。祛邪祛邪 即祛除体内的邪气,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即祛除体内的邪气,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方法包括使用祛逐邪气的药物,或运用针灸、手术等其他疗法。四、阴阳平衡与扶正祛

34、邪6628第二章、中医防治肺系疾病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脾与胃居于中焦,是升降的枢纽,其升降影响着各脏腑的阴阳升降,因此脾胃健运,脏腑才能和顺协调,元气才能充沛。脾与胃居于中土,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脾胃有病很容易影响其他脏腑(肝、心、肺、肾)对应木、火、金、水,五脏对五行,出现相生相克的疾病传变现象。故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胃气”思想始终贯穿整个中医学术思想之中。胃气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胃气指人之正气,狭义的胃气指脾胃生理功能。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35、”。脾胃的盛衰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疾病的变化、转归和预后。所以说,保一份胃气,存得一份生机。六、保一份胃气,存得一份生机6629第二章、中医防治肺系疾病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记载“四季脾旺不受邪”,指出脾在一年四季中对抗御外邪(现代医学所谓的“免疫功能”)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是其他脏腑所不能相比的。那么,我们如何做到一年四季脾气旺、使之不受邪呢?那么,我们如何做到一年四季脾气旺、使之不受邪呢?七、四季脾气旺,不受邪春天肝旺而脾弱,脾土被肝木所困。易致脾胃输送、消化功能受影响,出现腹胀、腹痛等。在饮食上,应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甜味食物,以养脾脏之气,比如山药、莲藕、萝卜等。在穴位上

36、,可按摩太冲穴、足三里穴、中脘穴,以舒肝健脾胃。夏天阳气最旺,湿气较重,湿邪易损伤脾胃之阳气,导致脾之气机不畅,饮食运化失常。夏季养脾胃的重点在于除湿。防湿邪,要做到少淋雨、少贪凉等。在穴位上,可按摩极泉穴、神门穴、足三里穴、中脘穴,以养心健脾胃。春夏秋季补脾胃可以适当多喝一点粥。粥可健脾,可帮助脾胃滋阴,以助人体阴阳平衡。在穴位上,可刺激太渊穴、列缺穴、足三里穴、中脘穴,以养肺健脾。秋冬季天气寒冷,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降低,但人的食欲旺盛,食量增加,使胃及十二指肠的负担加重,容易引起胃病复发。冬季就要温热避寒凉。在穴位上,可按摩关元穴、太溪穴、气海穴、肾俞穴等,以强肾健脾

37、。冬6630第二章、中医防治肺系疾病第三章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痿病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痿病 (肺纤维化、尘肺病)(肺纤维化、尘肺病)第一节 间质性肺炎 突破防治瓶颈关键在“早期”第二节 间质性肺炎 西医防治关键在于“诊断分型”第三节 中医“十位一体”特色疗法6631第三章、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痿病(肺纤维化、尘肺病)第一节第一节 间质性肺炎突破防治瓶颈关键在间质性肺炎突破防治瓶颈关键在“早期早期”间质性肺炎疾病在初期损伤均表现为肺泡单位炎症,随后炎症和异常组织修复导致肺间质细胞增殖,产生大量的胶原和细胞外基质。随着炎性免疫反应的进展,肺泡壁、气道和血管最终都会发生不可逆的肺部瘢痕(纤维化)。肺组织

38、的正常结构为囊性空腔所替代,这些囊性空腔有增厚的纤维组织所包绕,此为晚期的“蜂窝肺”。故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早期主要是针对肺泡炎症进行治疗,若本病在早期得到及时治疗,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所以说间质性肺炎突破防治瓶颈关键在“早期”。6632第三章、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痿病(肺纤维化、尘肺病)如何早期诊断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了解易发人群 了解早期症状易发人群一、以往体格健康,突然出现乏力,剧烈运动时气急或偶伴咽痒,刺激性 干咳者。二、长期从事煤矿、铜矿、铁矿、水泥、石材、纺织等职业而出现气短、咳嗽等症状者。三、长期接触有害气体者。四、长期服用抗肿瘤、降压、降糖及各种保健药品或其他长期服用药物 史,而

39、近期突然出现乏力、气短、喘息、干咳者。五、反复单侧或双侧部位固定肺炎的病史者。6633第三章、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痿病(肺纤维化、尘肺病)六、有非典病史、甲流病史、结核、呼吸病等病史的人群,出现气 短、喘息、动则加剧等症状者。七、长期从事养殖蔬菜大棚、蘑菇以及饲养鸽子,并出现乏力、气 短、干咳症状者。八、长期从事医院放射、CT、介入治疗和其他放射工作者。九、30年以上的喘慢支、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等呼吸系统疾病,喘憋明显加重,没有下肢浮肿,心脏疾病等显著病因的患者。十、有免疫系统性疾病病史者,如红斑狼疮、硬皮病、结节病等。十一、有明确的各种肿瘤,近期出现气急症状者。十二、有器官移植、放疗、化疗

40、、透析等经历,并出现喘息、咳嗽者。十三、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肺部有小结节,尤其是呈现磨玻璃阴影者。6634第三章、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痿病(肺纤维化、尘肺病)呼吸困难,早期呼吸困难尚不明显,可进行基本的日常活动,但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劳力性呼吸困难,呼吸浅速可有鼻翼搧动和辅助肌参与呼吸,但大多没有端坐呼吸。咳嗽、咳痰,早期可无咳嗽,之后会有干咳(特征性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少量粘液痰,易有继发感染而出现黏液脓性痰或脓痰,偶见血痰。全身症状:可有消瘦、乏力、食欲不振、关节酸痛等,但上述症状并不常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能明显延长其生存时间,甚至部分患者可以

41、达到临床痊愈的效果。早期临床表现6635第三章、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痿病(肺纤维化、尘肺病)第二节第二节 间质性肺炎的西医防治间质性肺炎的西医防治关键在于关键在于“诊断分型诊断分型”诊断作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只有明确诊断才能准确用药。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的诊断不同决定了治疗的方案不同,同时也决定了其预后差异 防治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关键在“诊断分型”。6636第三章、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痿病(肺纤维化、尘肺病)间质性肺炎的分型 间质性肺炎分型继发性间质性肺炎 (病因明确)(病因不明)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根据病理分类)特发性肺纤维化(IPF/UIP)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淋巴细

42、胞性间质性肺炎(LIP)急性间质性肺炎(AIP)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疾病(RBILD)(根据病因)6637第三章、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痿病(肺纤维化、尘肺病)第三节第三节 中医中医“十位一体十位一体”特色疗法特色疗法n一、中医冬病夏治n二、中医膏方n三、中医养阴益肺通络n四、中医仙芪扶阳固本n五、中医蛇疗n六、中医药膳食疗n七、中医耳穴外敷n八、中医针灸按摩n九、中医气功康复n十、中医足浴熏洗6638第三章、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痿病(肺纤维化、尘肺病)1 1.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指冬天易发的疾病或冬天症状加重的疾病,在夏天进行预防和治疗。2 2.冬病为何能够夏

43、治 源于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根据中医阴阳四时消长论,人体阳气春夏旺盛,秋冬衰弱。人体的阳气随四时阴阳的变化而逐渐变化,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收敛。阳虚的病人虽然四季都不足,但是在夏季出现阳气的高峰期,此时体内凝聚的寒气也随之易解,所以夏季治疗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一、中医冬病夏治6639第三章、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痿病(肺纤维化、尘肺病)3 3.冬病夏治的治疗手段 根据不同病程阶段的中医症候和临床表现特点,制定相应的中医药方剂制成药膏、液剂等分别运用穴位贴敷、穴位针灸、穴位拔罐等中医手法进行治疗。4.4.冬病夏治适用于哪些疾病 其适应症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

44、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5 5.冬病夏治最佳时间 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三伏(有十天)。6640第三章、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痿病(肺纤维化、尘肺病)二、中医膏方 1 1.膏方的定义 膏方又叫膏剂,是以其剂型为名,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具有滋补滋补和预防疾病预防疾病的作用。2 2.膏方的应用 膏方广泛应用于防治肺纤维化、尘肺病、哮喘等呼吸病;风湿类风湿等免

45、疫类疾病及脑络痹、消渴证、脾胃病、肝病、肾病等中医慢性病;小儿食积、小儿哮喘等疑难杂病;亚健康状态和调整人体九种体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男女孕前健康调理;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症等心血管代谢性疾病。6641第三章、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痿病(肺纤维化、尘肺病)3 3.膏方的“十个指导思想”掌握阴阳、正邪平衡;掌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掌握辨识人体九种体质;掌握膏方君臣佐使配伍平衡;掌握膏方与四时季节、南北规律的平衡;掌握膏方的辨病、辨证;掌握膏方的制作方法;掌握膏方的口感;掌握膏方的疗程疗效;掌握膏方的配合饮食调理。4 4.膏方的“两个创新”把

46、传统膏方炼制方法与现代多功能浓缩机相结合;把冬季进补膏方拓展为四季进补膏方辨证施治调补健身与防病治病。5 5.膏方进补适合的人群 慢性病人 亚健康者 老年人 女性 儿童6.6.服用膏方的最佳时间“秋冬养阴”、“秋收冬藏”,一般服膏方多由冬至即“一九”开始,至“九九”结束,冬季是服膏方的最佳时间。6642第三章、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痿病(肺纤维化、尘肺病)运用“养阴益肺通络丸”治疗以气阴两伤、痰瘀毒损伤肺络型为主的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的一种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养阴益肺通络运用的中药成分主要包括:麦冬、桃仁、西洋参、丹参、赤芍、白术、黄芪、防风、蛤蚧、川贝母、橘红、女贞子、玄参、甘草等。具有养阴益肺、通络

47、化瘀、化痰平喘的作用。主治肺痿、肺痹见于肺气阴两虚、痰瘀毒损伤肺络症。通过养阴益肺通络疗法,养阴益肺而生津;活血化瘀而通肺络;健脾益气、清热化痰、散结而平喘。三、中医养阴益肺通络 仙芪扶阳固本疗法意在“扶正固本”,健脾补肾、活血化瘀、通络、宣肺祛痰。该中药主要成分有人参(白)、淫羊藿、蛤蚧、黄芪、白术、茯苓等。主要作用是补肺、健脾、温肾、扶阳固本。主治咳嗽、哮症、喘症、肺胀、肺痿、肺痨、肺痹。仙芪扶阳固本疗法不但适用于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同样适用于尘肺、哮喘、肺癌、支气管扩张、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肺科病,见于脾肾两虚型,还用于冬病夏治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四、中医仙芪扶阳固本6643第三章、中

48、西医结合诊治肺痿病(肺纤维化、尘肺病)最先记载用蛇胆治病的内容见于汉代名医别录一书。蛇胆性凉,微苦微甘,有止咳、行气、化痰、搜风祛湿、名目益肝的功效。中医蛇疗是结合民间蛇疗治疗疾病的经验,选用银环蛇蛇胆配乌梢蛇治疗肺系病的一种独创方法。主要针对咳嗽、气短等症状。五、中医蛇疗 肺系病的发病关键在于“正虚”,因此在肺系病的防治中很重视脾胃功能的改善。中医药膳食疗是以食物来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方法。针对肺痿、肺痹病人的临床特征及病变机理,在个体选择上以辨病施膳为宗旨,根据病人个体差异配制适当的药膳。坚持从整体出发,辨证、因人、因时、因地施膳,起到健身、祛病、益寿的作用。六、中医药膳食疗6644第三章

49、、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痿病(肺纤维化、尘肺病)耳穴疗法是由传统针灸医疗体系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疗法。利用耳部与经络有着密切联系的特点,通过对呼吸系统相关耳穴的刺激,使通往病灶的经络之气血畅通,以推动驱散病灶中郁滞的气血,并可激发肺痿病(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患者的正气,从而达到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活血化瘀、扶正固元等功效。中医外敷是依据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平衡理论”及“内病外治理论”独创的一种治疗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的方法。中医外敷是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

50、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七、中医耳穴外敷6645第三章、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痿病(肺纤维化、尘肺病)八、中医针灸 中医针灸是以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依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在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急性发作时选用手太阴肺经之鱼际穴、足少阴肾经之涌泉穴、任脉之膻中穴等穴位进行施以快速泻法而达到缓解咳痰、气短等症状。九、中医气功康复 黄帝内经记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积精全神、精神不散等修炼方法。中医气功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以防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