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中医适宜技术手册.doc

上传人:帮**** 文档编号:78397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卫生服务中医适宜技术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社区卫生服务中医适宜技术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区卫生服务中医适宜技术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医适宜技术手册.doc(5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甘肃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医适宜技术手册甘肃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医适宜技术手册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卫生厅 兰州市卫生局兰州市卫生局汇编汇编目录目录一、中医适宜技术-拔罐疗法 二二、中医适宜技术- 电针法 三、中医适宜技术- 艾条灸 四、中医适宜技术- 艾炷灸 五、中医适宜技术- 刺血疗法 六、中医适宜技术- 敷药法 七、中医适宜技术- 刮痧法 八、中医适宜技术- 温针灸 九、中医适宜技术- 穴位按摩法 十、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适宜技术 25 个基层常见病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拔罐疗法的起源与发展拔罐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拔罐疗法又称为“火罐法” “吸筒法” ,是指运用各种罐具,经过排除其中的空气产生 负压,使之

2、吸附于皮肤表面,通过局部的负压和温热作用,引起局部组织充血和皮内轻微 的淤血,促使该处的经络通畅,气血旺盛,以刺激经络腧穴或拔毒排脓,从而达到相应治 疗作用的一种常用的外治方法。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结、退热、祛风、散寒、 除湿、拔毒等作用,广泛地运用于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科症病的治疗。 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器具经济、疗效迅速、使用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为广大医 务工作者及民间所习用。因此它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加以研究提高的传统医疗方法。拔罐疗法简史拔罐疗法简史: 拔罐疗法在中国:古时人们用牲畜的角磨成有孔的筒状,刺破脓肿后以角吸除脓血, 故拔罐疗法古有角法之称;到了唐代

3、,出现了竹制罐,采用水煮吸拔的方法,这种方法最 后发展成现今的水罐、药罐;宋代即发明了火筒法治疗久嗽的方法,拔罐疗法的应用仍以 外科较多;元代沙图穆苏瑞竹堂经验方中竹筒吸毒法;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主 治肿疡的煮拔筒等,都丰富和发展了拔罐疗法;其中,申斗垣外科启玄将中药煮筒用 于临床,开创了用药罐治疗的方法;到了清代,拔罐疗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使针刺、中草 药、煮罐结合在一起,适应病症也进一步扩大;到了现代研制出了真空拔罐器,将传统点 火排气改为抽真空排气,通过负压对体表经络产生的良性刺激进行治疗,无任何副作用, 安全简单,回归自然。 另外,拔罐疗法在古时已传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带。古日本学者把

4、先针后角的方 法称做“湿角” ,而把使用单一的直接角法称做“干角” ;现在则称为“真空净血疗法” 。拔 罐疗法还在印度、法国、希腊、俄罗斯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俄罗斯称之为“郁血疗 法” ;法国则称之为“杯术” 。 拔罐疗法之治疗原理及特点拔罐疗法之治疗原理及特点 一、治疗原理 拔罐疗法自先秦时期的“角法” ,至现代各种各样的罐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随着罐 具的不断改进、各种罐法的综合运用、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治疗范围的不断扩大,加之 现代科技的逐渐渗入,人们对拔罐疗法的治疗原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传统认识:祖国医学认为,疾病是在各种致病因素诸如风、寒、暑、湿、燥、火等 外部因素,脏腑功

5、能失调而致的痰饮、瘀血、食积等内部因素,或外伤、瘀血、肿痛等不 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引起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气血紊乱所致。而拔罐疗法,随罐具、 操作方法、穴位选择、配合疗法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泄热解 毒、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等不同的功效,从而可将充斥于体表、经络、局部病 灶乃至脏腑中的各种致病因素祛除掉,使失调的脏腑功能得以恢复,平衡机体阴阳,最终 使身体恢复健康。 综合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认识,可以看出拔罐疗法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主要是其 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调整阴阳:祖国医学认为,健康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由于机体阴阳双方保持着对 立统一的协调平衡关系的

6、结果。正因为“阴平阳秘” “阴阳调和” ,所以才使得人体各脏腑、 组织、器官具有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由于某种内在的或外在的因素使得人体内的这种平 衡遭到破坏,那么就会出规“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阳虚 则寒,阴虚则热“等各种病理变化,从而使机体发生疾病。由此可见机体本身的阴阳失调 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调理阴阳,恢复其在机体内的相对平衡,就成为治疗的关键。拔罐疗法调整阴阳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经络腧穴的配伍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与其 它疗法的配合应用来实现的。例如拔关元穴可温阳祛寒,拔大椎穴可清泄阳热;脾胃虚寒 引起的泄泻,可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及

7、背部腧穴如天枢、足三里、脾俞、胃 俞等,并在拔罐前后配合各种灸法及内服中药等,温阳散寒,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肝阳 上亢或肝火上炎而引起的项背痛、头痛、高血压等,则可取大椎穴,用三棱针刺出血后加 拔火罐,以清泄肝之阳热。诸如此类,通过拔罐治疗,结合其它疗法,使机体偏盛、偏衰 的阴阳得以纠正,恢复平衡,恢复健康。(2)疏通经络:人体的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 脏腑、肢节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运行气血,沟通机体表里、上下和调节脏腑组织活 动的作用。若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破坏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就会产生种种病变。可见 经络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拔罐疗法

8、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 相互影响的原理,通过对经络、腧穴的负压吸引作用,在脏腑、经络气血凝滞或脉络空虚 时,引导营卫之气往来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 衰弱的脏腑机能以振奋,鼓舞正气,加强祛除病邪能力,从而使经络气血恢复正常,疾病 得以祛除。临床常用的循经拔罐法、走罐法及刺络(刺血)拔罐法等,均有明显的疏通经 络功能。(3)扶正祛邪:传统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的正气和邪气(致病因素)两方 面的因素。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抗病能力,邪气则是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邪气、内伤痰饮、瘀血及外伤跌仆损伤等。正所谓”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 ,正气衰退则

9、邪气乘虚而入。正邪双方强弱消长的变化,关系着疾病的进退,如果正气增长,则邪气消 长正能胜邪而病愈;若邪气增长,则正气衰退,正不胜邪而病情发展恶化。随着邪正双方 的变化,疾病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病机和证候,即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邪气盛则 实,精气夺则虚。 ”对于治疗方面, 素问三部九候论指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 “这就是说,在临床治疗疾病时,应按照“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的治疗原则进行,先祛除机体内部的邪气,尔后再扶其正气,或根据病情攻补兼施,或先 补后攻。而拔罐疗法的主要作用,就是拔除机体内的各种邪气,使邪去而正安,同时还有 扶助正气的作用。例如:由风寒湿邪引起的痹

10、证,可在疼痛局部(阿是穴)或脊柱两侧刺 络拔罐,使病邪除,气血得以正常运行,病灶部位的经络得以濡润而使病痛得愈。临床实 践证明,刺络拔罐法祛邪作用最佳,具有逐瘀化滞、解闭通络之功,可疏通经络中壅滞的 气血。此法与内经中“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的经旨相吻合。再如脾胃虚寒性胃 痛治疗原则应以扶正为主,可选用上腹部及背部腧穴,行拔罐治疗。 2、现代研究: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深入研 究后,认为拔罐疗法的治疗原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机械作用:拔罐疗法是一种刺激疗法。在拔罐时,由于罐内空气热胀,继之冷却, 压力下降而形成负压(或用其它器具将罐内气体抽出而形

11、成负压) ,具有相应的吸引力,从 而使局部组织高度充血,产生刺激作用。对此。日本学者黑田东吾,利用连续摄影的技术, 在负压下抽吸装有半罐水的火罐时观察到,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 的气泡溢出,这些气泡只能来自血液和局部组织。从上述试验结果和拔罐后出现的局部变 化推论,在拔火罐时一方面可以吸出气体,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另一方面 负压使局 部的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溢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郁血,出现自身溶血现象,红细胞受到 破坏,大量的血红蛋白释出,起到一种良好刺激作用。 为了证实拔罐疗法的作用机理与自身溶血现象的关系,国内学者刘天成等采用在拔罐 (竹罐)前后取活体组织做切片检查的方

12、法,通过观察证明了拔罐的确可使局部毛细血管 变化或破裂,但此等出血是微量的,并且证实确有溶血的现象存在。(2)温热作用:拔罐疗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尤以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 温热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机体 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除,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白血球 及网状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局部耐受性及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3)调节作用:此项作用是建立在前两种作用基础上的。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即由于自身溶血现象,给予机体一系列微弱的良性刺激,此种刺激首先作用于神经系统的 末梢感受器,经向

13、心传导,达到大脑皮质,加之拔罐疗法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此种刺 激作用则可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 兴奋,藉以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以加强大脑皮质对身体各部 分的调节和管制功能,使患部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加,促进机体恢复其 功能,使疾病逐渐痊愈。其次是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 液与组织间物质 交换。拔罐疗法可调整微循环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强,从而调节新 陈代谢,改变局部组织营养,而且还能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增强 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消除疾病,恢复身体各部的正常功能。

14、 此外,拔罐后由于自身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 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这样就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另外,以不同罐法与手法所产生作用亦不同:如走罐法产生与按摩疗法相似的效应(相当 于另一种中医疗法刮痧),对皮肤可以改善其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 对关节、肌腱具有增强弹性和活动性的作用,对周围血循环具有增强作用。缓慢而轻的手 法对神经系统具有镇静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可增加肌肉的血 流量,增强肌肉的收缩功能和耐力,防止肌萎缩。可加深呼吸,增强胃肠蠕动,兴奋支配 腹内器官的神经,降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调整肌肉与内脏血流

15、量及贮备的分布 情况。再如药罐法,在罐内温热和负压作用下,局部毛孔汗腺开放,毛细血管扩张,血液 循环加快,药物可被直接吸收,从而发挥药物本身的各种效应。 二、治疗特点1、方便实用,安全效验:拔罐疗法治疗疾病,不需特殊的器材、仪器和设备,一般亦 不需要任何药物。所用器械及辅助用品,居家举目皆是,诸如罐头瓶、杯子等皆可取用。 其操作方法也十分简单,妇孺老幼皆可运用,即便不懂医学知识,但只要按图索骥,掌握 其中要领,同样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同时此种疗法,只要把握其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一般不会出现什么副作用,病人可在无任何痛苦的情况下康复,避免了服用药物给机体带 来的损害和不良反应。总之,本疗法操

16、作简便,经济实用,易学易用,疗效显著,使用安 全,自古至今为广大人民群众和医务人员所喜用。2、罐法多样,取用灵活:拔罐疗法所用器械虽然简便,但通过不同的操作方法及配合 治疗等,可有多种罐法,而不同的拔罐方法则具有不同的作用,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 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如火罐法的密排法以泻实作用为主,疏排法以补虚作用为 主;刺络(刺血)拔罐法以逐瘀化滞、解闭通经为主;药罐法依所选药物不同,而发挥其 祛风、散寒通经、活血、舒筋、止痛或镇静安神等各种作用;针罐法则可结合针刺的不同 手法,使其具有各种功效。各种现代化理疗方法,则更扩大了其适应症及应用范围。3、异病同治,重在调整:拔罐疗法的调节

17、作用和独特治疗多种疾病。例如:取大椎穴, 采用刺络(刺血)拔罐的方法,既可以治疗风寒感冒,又可以治疗风热感冒,还可用于内 伤发热;既可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牙痛,治疗高血压、头痛等内科疾患,又可用来治疗顽 固性荨麻疹、痤疮等皮肤科疾患等。再如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张氏等人,取督脉膀胱经 在背、腰骶部的全部穴位,用走罐法,采取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辨证、辨病相结合 的方法,选择背部具体穴位加用闪罐、摇罐或烫罐。若是心脏疾患取厥阴俞、心俞;妇科疾患取肾俞、脾俞、八髎等治疗各种疾病,总有效率达 90%。同时证明火罐疗法具有降低 高血压,升高低血压的双向调节作用,且血压调整与疾病的好转是一致的。诸如此类,

18、不 胜枚举。由此也使我们看到了拔罐疗法在疾病治疗中的整体良性调节作用。4、缓解疼痛,功效迅捷:拔罐疗法具有明显的缓解疼痛的作用,无论内科的头痛、腹 痛、胆绞痛、风湿痛乃至于癌性疼痛等,还是外科、伤科的组织急慢性损伤,诸如落枕、 急性腰扭伤等,皆可立时见效,有的甚至经一次治疗便可痊愈,功效可谓迅捷。其中刺络 (刺血)拔罐方法的功效尤为突出。从所选择的治疗部位来看,一般均为疼痛明显之处或 压痛处(即阿是穴) 。总之,本法符合“痛随利减,通其经脉则疼痛去矣”的观点。从现代 医学的观点来看,它可以刺激某一区域的神经,调节相应部位的血管和肌肉的机能活动, 反射性地解除血管和平滑肌的痉挛,所以能够获得比较

19、明显的止痛效果。5、疡科应用,功效明显:拔罐疗法在古代文献记载中,就是治疗痈疖等体表化脓性疾 病为主的。其法能得以流传上千年,是与其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明显的疗效分不开的。1)火罐内持续负压作用于脓疮,可使脓液充分引流,减少全身毒性反应,促进创面愈合。2)避免深部脓肿和复杂多脓疮的广泛大创面引流,减轻患者痛苦,大大缩短创面愈合时 间。3)一般仅在炎性浸润期和存在全身中毒症状时才用抗生素治疗,一旦脓栓脱落,炎症局 限,便可停止或减少用量。4)持续均匀的负压和火罐的温暖环境,造成局部创面血液循环的改善,促进了经久不愈 的慢性溃疡创面和复杂窦道的愈合。 总之,拔罐疗法应用于体表化脓性疾患,避免了切开引流

20、,而且还可把脓、毒素、坏 死组织、细菌“拔出” ,达到引流的效果,同时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有利于炎症消退。 故而具有疗程短、痛苦少、疤痕小的优点,同时还可节约抗生素,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工欲善其事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必先利其器 一、拔罐的使用器具主要有以下三种: 玻璃罐:由玻璃制成,形如笆斗,肚大口小,口边外翻,在医疗市场上可买到1、2、3、4、5 五种型号罐,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直接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便于 掌握时间,应用普遍,最适于刺络拔罐之用。缺点是容易破碎。 竹罐:分大、中、小三型。材料为坚固的细毛竹截成原圆筒,一端留节为底,一端为 罐口,中段略粗,两端略细,呈腰鼓状。其优点

21、是取材容易,制作筒便,轻巧价廉,不易 损坏,且适于药熏,临床多采用之。缺点是易燥裂漏气。 陶罐:大小不等,为陶土烧制而成。口底平。中间略向外展,形如瓷鼓。其特点是吸 力大,但质重易碎。 在无火罐条件下,亦可用玻璃茶杯、罐头空瓶代替,作用相同。各式火罐二、拔罐的方法 1、 火罐法:利用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出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拔在皮肤上。它是最 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采用。常用的有下列几种操作方法: (1)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上端,迅速投入罐内,在火旺时立即将罐扣在应拔的部 位,即可吸住。 (2)闪火法:用止血钳或镊子挟干棉球裹紧,蘸 95%酒精点 燃后,在罐内迅速绕转一下 再抽出,速将

22、罐子罩在应拔 的部位,即可吸住。架火法: 用不燃烧及不传热的块状物,直径约 2 厘米,放在患处, 上置小酒精棉球,点燃后罐 子罩上,即可吸住。(3)贴棉法:将 1 厘米见方的脱 脂棉一块,略浸酒精后贴于 罐内壁上中段点燃后速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即可吸住。(4)滴酒法:在罐子内壁上中段滴 1-2 滴酒精,再将罐子横侧翻滚一下,使酒精均 匀附于罐壁上(不可接近罐口) ,点燃酒精后,速将罐扣在选定的部位,即可 吸住。 2、 蒸汽罐法:用竹罐置水内煮沸,使用时用镊子将罐子挟出,甩去水液,迅速按拔在皮 肤上,即可吸住。3、 抽气罐法:用青、链霉素空瓶 1 个(瓶口加盖橡皮塞,将瓶底切去,边缘磨平) ,

23、紧贴 皮肤扣于被拔部位,然后将 1020 毫升注射器针头穿过橡皮塞刺入瓶内,把瓶内空气 抽出,使产生负压,即可将瓶吸住。现在在市面上亦可以买到塑料制的拔罐器材,其 用一把抽气枪将塑料罐中的空气抽出,产生负压,即将塑料罐吸住。4、 水气罐法:按抽气罐法操作将瓶吸拔于皮肤上后,注入 3 毫升左右生理盐水或蒸馏水, 以保持瓶内皮肤湿润,以防因负压过高而造成皮肤渗血。5、煮药拔罐法:把配制成的药物装入袋内,放入水中煮至适当浓度,再将竹罐投入药汁内煮 1015 分钟。使用时按蒸汽罐法吸拔于患处。此法多用于风湿等症。 药物处方:1)麻黄、蕲艾、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陀罗花、 刘寄奴

24、、乳香、没药各二钱(6 克)。 2)川椒、桂枝、防风、当归、杜仲、牛膝、麻黄、桑寄生、川乌、红花各一两 (30 克)。 3)羌活、独活、紫苏、蕲艾、石菖蒲、香白芷、防风、当归、茜草各五钱(15 克),莲须、大葱各二两(60 克)。 6、贮药罐:其操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抽气罐内事先盛贮一定量的药液(约为罐子的二分 之一) ,快速紧扣于被拔部位,然后按抽气罐法,抽出罐内空气,即可吸拔于皮肤上。另一 种是在玻璃火罐内成贮一定的药液(约为罐子的二分之一) ,然后按火罐法快速吸拔在皮肤 上。常用的药液有辣椒水、生姜汁、风湿酒等。此法常用于风湿痛、感冒、胃病等疾患。7、针罐法:先在穴位上针刺,待施毕补泻手

25、法后, 将针留在原处,再以针刺为中心拔上火罐即可。如 果与药罐结合,称为针药罐法(此法不宜使用过长 过细的针,留在体外的针身、针柄不宜过长。此法闪火拔罐法针罐法多用于风湿痹痛。8、闪罐法:罐子吸拔在皮肤上后,立即起下,反复操作多次,至皮肤潮红为度。若罐子已 热,可换罐拔之。此法多用于机能衰减的疾病。9、走罐法:又称推罐法,此法与刮痧的原理和作用含意接近。取罐口平滑的玻璃火罐 1 个, 先在罐口涂一点润滑油脂,如:凡士林油膏或乳液或香油或用刮痧油更佳,用闪火法将罐 子吸拔在患处。并在患处周围亦涂一点润滑油脂(夏季也可用清水或酒精) ,医者双手将罐 由上而下或左右推移,若吸附时间较长,皮肤隆起明显

26、,则不易推移,强行推移则易撕破 皮肤。过度肥胖、皮肤松弛者,应在火罐的上方压紧皮肤后推移。 刮痧油的制作:香油一瓶,将香油入锅加热后,加入元胡、紫苏叶、红花、川芎、鸡血藤等各 10 克,文火炼三十分钟即可。 一般,走罐可先走督脉,再走夹脊,然后膀胱经,亦可以膀胱经为主。10、起罐法:起罐时以左手拿住罐子向一侧稍微倾斜,右手食指或拇指抵住罐边肌肉向下 轻轻按压,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子即可起下。 操作时手法要轻缓,切不可强力硬拔或旋动。三、拔罐的操作步骤1、术前准备: (1)仔细检查病人,明确临床诊断,根据病 情决定拔罐方法(有禁忌症情况忌用) 。(2)检查应用的药品、器材是否齐备堪用,并一一擦净,

27、按次序排列好。 (3)术前患者必须休息半小时,以消除疲劳和紧张,饭后着小时内或饥饿等均不宜施术。 在施术前半小时内禁止吸烟、喝酒,以免发生晕罐。对患者说明施术过程,解除其恐惧心 理,增强其治疗信心。(4)术者施术前要做好手指的消毒。 2、患者体位:病人的体位正确与否,关系着拔罐的效果。正确体位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 能够放松,施术部位可以充分暴露。一般采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1)仰卧位:适用于前额、胸、腹及上下肢前面。 (2)俯卧位:适用于腰、背、臀部及上下肢后面。 (3)侧卧位:适用头、面、侧胸、髋及下肢外侧。起 罐 法(4)俯伏坐位及坐位:适用于头顶部、背部、上肢及膝部。 3、根据所选拔罐部

28、位的面积大小,患者体质强弱,以及病情而选用大小适宜的玻璃罐、竹 罐及其它罐具等。4、擦洗消毒:在选出好的治疗部位上先用毛巾浸温水洗净患部,再以干纱布擦干,为防止 发生烫伤,一般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不过要待皮肤干燥后再行拔罐(水煮法、抽气法、 蒸气法不在此限) 。如因治疗需要,必须在有毛发的地方或毛发附近拔罐时,为防止引火烧 伤皮肤造成感染,应行剃毛。5、温罐:冬季或深秋、初春,天气寒冷,拔罐前为避免有冷感,可预先将罐放在火上燎烤。 温罐时注意只烤其底部,不可烤其口部,以防过热造成烫伤。温罐时间,以罐子不凉和皮 肤温度相等,或稍高于体温为宜。6、施术:首先将选好的部位显露出来,术前靠近患者身边,

29、顺手(或左或右手)执罐按不 同方法扣上。一般有两种排序:(1)密排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不超过 3 厘米,用于身体强壮且有疼痛症状者。有镇 静、止痛、消炎之功。又称“刺激法” 。(2)疏排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相隔 36 厘米。用于身体衰弱、肢体麻木、酸软无力 者。又称“弱刺激法” 。7、询问:火罐拔上后,应不断询问患者有感觉(假如用玻璃罐,还要观察罐内皮肤反应情 况) ,如果罐吸力过大,产生疼痛即应放入少量空气。方法是左手拿住罐体稍倾斜,以右手 指按压对侧的皮肤,使之形成一微小的空隙,让空气徐徐进入,入气适度时即应停止,重 新扣好。拔罐后病人如感到吸着无力,可起下来再拔一次。如有其它情况,则应予

30、以对症 处理。8、留罐时间:大罐吸力强,每次可拔 510 分钟;小罐吸力弱,每次可拔 1015 分钟此外 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病程,以及拔罐的施术部位而灵活掌握。9、拔罐次数:每日或隔日 1 次,一般 10 次为 1 个疗程,中间休息 35 日。特殊的罐法依 具体情况而定。10、起罐:用一只手拿住罐子,另一只手按罐口边的皮肤,两手协作,待空气缓缓进入罐 内后(空气进入不宜太快否则负压骤减容易使患者产生疼痛) ,罐即落下,切不用力起拔, 以免损伤皮肤。11、起罐后处理:一般不需进行处理。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起较大的水泡时,可用消毒 针刺破后,涂料以龙胆紫药水,以防感染。拔罐后如针孔出

31、血,则可用干的消毒棉球压迫止血。如局部出血严重,下次不宜在原外再拔。处理完毕后,让病人休息 1020 分钟后方 可离去。 拔罐疗法之适应与禁忌拔罐疗法之适应与禁忌 拔罐疗法的适应症1、风湿痹痛及各种神经麻痹。 2、感冒、痰饮、咳喘。 3、胃脘痛、腹痛、腰背痛、脚气病。 4、痈疽疮疡初起未溃。 拔罐疗法的禁忌症 1、 因全身发热引起的头痛、头目昏重,抽搐、痉挛。 2、 高度神经质、狂躁不安不合作者。 3、 肌肉瘦削或露骨不平及毛发多之处。 4、 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咯血,以及白血病等。 5、 中度或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者。6、 全身高度浮肿者(水肿病)。 7、 孕妇腰腹

32、部。 8、 皮肤高度过敏者;各种皮肤病及溃疡;施术部位皮肤破损溃烂者;外伤骨折者;或 有静脉曲张、癌肿、恶病质、皮肤丧失弹性者。 9、 活动性肺结核、妇女月经期。 10、 大血管附近、浅显动脉分布处及疤痕处。 11、 醉酒、过饥、过饱、消渴、过度疲劳者。施行拔罐时应之注意事项施行拔罐时应之注意事项1、选择肌肉丰满,毛发少的部位拔罐。肌肉瘦削、骨骼凹突不平及毛发多部位不能应用。 2、根据病情和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拔罐方法及选用大小合适口径的罐(或瓶) 。病人体 位要舒适。3、操作时仅防烫伤皮肤。点火入罐时动作要敏捷,避免烫伤皮肤,或先于局部涂以凡士林, 既能增强吸着力,又能防罐口灼伤皮肤。在点火

33、过程中如发现罐口发烫时,应当换罐;应 用闪火法和滴酒法时,防止燃着的棉花掉下;应用架火法时,不要将点燃的火架撞翻;应 用蒸汽罐和煮药罐时,应甩去罐中的热水和药液,以防引起烫伤。4、在应用针罐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并防止弯针和折针。 5、在应用刺血拔罐时,刺血工具要严密消毒,出血量要适当。眼区及面颊部不宜采用。体 质虚弱、贫血、肿瘤患者、出血性疾患,孕妇、月经期不宜采用此法治疗。6、在应用走罐时,罐口应光滑,不宜吸拔过紧,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 7、留罐时间不宜太久以免皮肤起泡,引起烫伤,一般以 10 分钟为宜。如烫伤时,可涂龙 胆紫或烫伤膏即可,并防止感染。8、起罐时手法宜轻缓,以

34、一手抵住罐口边的肌肉,按压一下,使空气透入,罐子即能脱下, 不可硬行单向上提或旋转。9、拔罐后如局部瘀血严重或者疼痛时,可轻轻按摩被拔部位,即可缓解,在局部瘀血现象 尚未消退以前,不宜再在原处拔罐。10、患者如有晕罐现象,应立即起罐,及时做妥善处理。 拔罐的反应及处理拔罐的反应及处理1、正常反应: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将罐吸附于施治部位由于罐内的负压吸拔作用,局部 的组织可隆起于罐口平面以上,病人觉得局部有牵拉开发胀感,或感到发热 、发紧、凉气 外出、温暖、舒适等,这都是正常现象。起罐后,或应用闪罐、走罐后,治疗部位出现潮红(或紫红)皮疹点等,均属拔罐疗法的罐后,治疗效应,待 1 至数天后,可自行恢

35、复, 不需做任何处理。2、异常反应:拔罐后如果患者感到拔罐区异常紧而痛,或有烧灼感受,则应立即拿掉 火罐,并检查皮肤有无烫伤,患者是否过度紧张,术者手法是否有误,或罐子吸力是否过 大等,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处理。如此处不宜再行拔罐,可另选其它部位。针后拔罐或刺络 (刺血)拔罐时,如罐内有大量出血(超过治疗要求的出血量) ,应立即起罐,并用消毒棉 球按住出血点。注意注意:如果在行罐的过程中发生晕罐应立刻处理: 晕罐是罐治疗中产生的种特殊情况,与晕针有相似之处,常于行罐中发生,起罐后发 作,虽不多见,但不可不防。 晕罐之症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呼吸急促,心慌心悸,四肢发凉,伴 有冷汗,脉沈

36、细、血压下降;严重者,口唇、指甲青紫,神志昏迷,仆倒在地,二便失禁, 脉微细弱欲绝。 晕罐之原因:空腹或过度疲劳、剧吐、大汗之后;心情过于紧张;体质虚弱;手法过重,刺激量大,时间过长,皆可晕罐,甚至形成脱证、闭证。 晕罐之处理:要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服温开水或糖水即可迅速缓和并恢复正常; 重者则应弄清是脱证还是闭证。脱证则施温炙以固脱回阳,取百会、中极、关元、气海、 涌泉,或隔盐灸神阙穴即可恢复;脉细弱欲脱者,应立即采取其它急救措施。 晕罐之预防:术者应注意观察和询问,若大饥大渴,应令进食,稍休息后再做治疗; 神情紧张者应做解释,消除顾虑,不可勉强,手法宜轻;术中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适,应

37、立即处理,防患于未然。常见病证的拔罐疗法常见病证的拔罐疗法( (取穴取穴): ): 1、流行性感冒:大椎、风门、身柱、肺俞、印堂。 2、头痛:大椎、太阳。 3、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大椎、陶道、身柱、风门、肺俞、膈俞、膻中。 4、支气管哮喘:大椎、大杼、肺俞、身柱、风门、中府。 5、肺炎:大椎、肺俞、身柱、风门。 6、鼻炎:大椎、肺俞、身柱、风门。 7、风疹块:大椎、风门、命门、曲池、委中。 8、痤疮:肺俞、心俞、胃俞、大肠俞、太阳、曲池。 9、胃痛:中脘、脾俞、胃俞、梁丘。 10、呃逆:大杼、肺俞、中脘。 11、腹痛:天枢、中脘、气海。 12、腹泻:天枢、气海、关元、三阴交、脾俞、胃俞。 1

38、3、胁痛:疼痛部(阿是) 。 14、腰痛:肾俞、命门、腰俞,外伤致加环跳、委中。 15、肩背痛:天宗、秉风、大椎、身柱、大杼、阿是。 16、腿股痛:肾俞、环跳、血海、阿是。 17、小腿抽筋: 委中、承山、承筋。 18、痛经:气海、中极、关元、肝俞、肾俞、膈俞、三阴交。 19、白带:关元、气海、三阴交。 20、目赤肿痛:太阳。 21、关节扭伤及跌仆损伤:局部。 背俞穴的独特应用背俞穴的独特应用足太阳膀胱经,从眼内角睛明穴起始,上行至额,再上与督脉在巅顶相交,从头顶深 行入脑,还出下行,并沿肩胛内侧,挟行于脊柱两旁,是背部经脉的主要干线之一,共有 十八对俞穴。其所主病候为:眩晕,癫狂,小便不利或尿

39、闭,遗尿,寒热,头痛,项强, 目痛多泪,腰脊痛或下肢后侧沿经脉所过处的疼痛等症。五脏俞加膈俞五脏俞加膈俞-肺俞 心俞 肝俞 脾俞 肾俞 膈俞 所谓俞穴,系指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也就是说,脏腑的经气都输 注于此,诸凡脏腑的气血之盛衰,在其相应的俞穴部位均可表现出来。 足太阳膀胱经在表属阳,五脏在里属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善用针者,从阳引 阴,从阴引阳,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 过,用之不殆” ,所谓“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之意,张志聪注曰:“夫阴阳、气血、内外、左右交通贯通,故善用针者,从阴而引阳分之邪,从阳而引阴分之气。 ” 五脏俞之中,肺俞位置最高

40、,在第三胸椎下缘,正中旁开一寸半。肺主一身之气,司 呼吸又主皮毛,司腠理之开阖,外邪入侵,肺卫首当其冲,肺气虚则肺俞不满,针刺肺俞, 既可宣通肺气、清热和营,又能补益肺气、理气调气。心俞在第五胸椎下缘,旁开一寸半。心主血而藏神,心气心血不足则心俞不满,针刺心俞则有理血和营、安神宁心之功。肝俞 在第九胸椎下缘,旁开一寸半。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主筋,肝气横逆犯胃,肝不藏 血则血溢衂血,肝血虚则肝俞不满,针刺肝俞则有舒肝解郁、和血安神之功。脾俞在十一 胸椎下缘,旁开一寸半。脾主运化,主统血,脾虚不运则消化机能障碍,脾与胃相表里, 脾升胃降,上下通调,气机舒畅,中焦堵塞则升降失司,脾虚则脾俞不满,

41、针脾俞则有健 脾利湿、和胃调中、调理升降之功。肾俞在腰二椎下缘,旁开一寸半。肾藏精,主命门火, 为人体元阴元阳之所在。 景岳全书说:“命门为精血之海,脾胃为水谷之海,均为五脏 六腑之本;然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而脾胃是中央之土,非火不能生。 ”肾虚则五脏之精气不藏,命门之火衰 则五脏六腑之阳气无以发,肾俞不满,针刺肾俞则有培补肾气、填精益阴之功。五脏之间 相生相克,功能协调则生机旺盛,五脏不和则百病始生。 膈俞在足太阳膀胱经十八对俞穴中,为八会穴之一,亦即“血会膈俞” 。针刺膈俞则 有理血调气、升清降浊、疏通气血、统治一切血病之功所以,五脏

42、俞加膈俞的总体功能, 简略而言即是调气和血、扶正固本、调理阴阳。电针法电针法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 一种技术操作。此法在针刺基础上,加以脉冲电的治疗作用,可提高疗效。 一、物品准备:电针仪、治疗盘、针盒(备各种毫针) 、镊子、棉签及干棉球、皮肤消 毒液、弯盘、浴巾、屏风等。 二、操作程序: 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合作; 2、 核对医嘱,选好腧穴,进行皮肤消毒,按毫针刺法进针; 3、 有“得气”感应后,将电针仪输入电位器调至“0” ,再将电针仪的两根导线分别连 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针柄上。 4、 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

43、波形(密度:其高频脉冲一般在 50100 次/秒, 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低频常为 25 次/秒,刺激作用较强,提高肌力韧带张 力;其他尚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 ,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到大逐渐调节输出 电流到所需值(患者有酸麻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 5、 通电过程中应观察导线有无脱落,并注意患者的反应,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 况,通电时间一般为 520 分钟。 6、 需强刺激时,调节电流量逐渐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以致发生晕针或引起肌肉 痉挛,造成弯针、折针等意外。 7、 颈项、脊柱两侧及心前区等部位,针刺时不能横贯通电,避免电流回路通过脊髓和 心脏。 8、 经温针灸过

44、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应将输出导线接在针体上。 9、 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0”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 迅速拔出,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10、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 手,记录并签名。 三、注意事项:1、 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应检修后 再使用。干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如电流输出微弱,需要更换新电池。 2、 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 40 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 1mA 以内,避免发生 触电事故。 3、 一组电针的二个穴位,应在同一侧,以避免电流通过心脏。一般以取同

45、侧肢体 13 对穴位(即是用 13 对导线)为宜。 4、 在延髓和脊髓附近使用电针时电流宜小。艾条灸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灸的一种技 术操作。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 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人体表面勋烤的一种技术 操作。 一、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二、禁忌症: 凡属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三、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

46、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或医嘱,实施相应的灸法。 (1)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 3cm 左右处进行熏灸, 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 57 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2)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 25cm 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 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 5 分钟左右。 (3)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 3cm 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 灸,一般可灸 2030 分钟。 4、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节距离,防止烧伤。

47、观察病情变化 及有无因体位不适引起的机体痛苦;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感受。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 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 四、注意事项: 1、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2、采用艾炷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多或少烧坏衣物。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 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8、 4、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艾炷灸艾炷灸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搓捏成圆锥状(如麦粒大或如半截枣核,大小不等) ,直接或间接 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技术操作。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一、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 备姜片或蒜片等。 二、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 根据医嘱实施相应的灸法: (1)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 2/5 左右,患者感到灼痛 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

49、,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 57 壮。 (2) 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或隔附子饼灸) 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医嘱,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 1 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 切成约 0.6cm 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 0.60.9cm,中心用粗针穿数孔) ,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 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 37 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安排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 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 三、注意事项: 1、 施灸部位,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医学相关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