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7791690 上传时间:2022-03-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秋景通过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来品 读诗词中的景物描写。2、悟秋情通过“知人论世”来体悟、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3、绘秋图通过扩展写作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小曲所展示的画面。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古之文人吟咏秋天的诗作不胜枚举:“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风流才子宋玉眼中的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写出了秋天的萧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南唐后主李煜眼中的秋天,一句似钩子般的月亮的形容,道尽了秋天的清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诗圣”杜甫眼中的秋天,

2、那萧萧而下的落叶便也诉说着秋天的悲苦。似乎悲秋是中国文学古老的传统,因此诗人刘禹锡曾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被称为“秋思之鼻祖”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板题)目标:教师出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新课:一、听曲首先请同学们欣赏这首散曲的示范朗读。(播放朗读)2、 思曲1、 请问听了这首散曲,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教师将同学们的感受抓关键词写在黑板上)2、你从这首散曲的哪处描写中获得了这样的感受?(这首散曲的前三句写了哪几种景物)(1)枯藤老树昏鸦枯,枯萎。老,光秃秃的。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2)古道西风瘦马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指秋

3、风。瘦马,说明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3)小桥流水人家 。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与其他景物营造的氛围有什么不同吗?,你如何理解作者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呢?小桥、流水、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对家庭的思念,(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此句正对比前后句中的人生之苍悲,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终此一生不可得,来衬托“断肠人”的乡思哀愁。知识链接(白描的手法)课件出示3、你从这首散曲中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又是从哪句诗词中读出了这种情感?(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点明时间,与“昏”呼应

4、。断肠,形容极度悲伤。(夸张)天涯,指天边,极远的地方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的表达效果?“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长期飘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家乡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知人论世课件出示教师点拨:1、赏析诗词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词的意境。2、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更深刻的体悟到作者的情感。三、读曲(分析古诗之后,同学们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带着这种情感再次朗读诗词。)四、绘曲 请融入自己合理的想象,用语言描绘曲中所展示的画面。示例: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5、 教师小结全曲前三句以白描的方法写景,描绘了一幅苍凉萧索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一个长期飘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