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司法助理员业务基础知识复习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司法助理员业务基础知识复习大纲.doc(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基层司法助理员业务基础知识复习大纲一、司法所工作实务工作实务(一)司法所性质、管理体制和工作职能(一)司法所性质、管理体制和工作职能(二)司法所主要业务(二)司法所主要业务1 1、人民调解工作、人民调解工作(1 1)国务院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国务院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2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事案件的若干规定(3 3)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4 4)人民调解协议书格式)人民调解协议书格式2 2、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助工作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3 3、基层法律服务
2、工作、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四川省基层法律服务条例四川省基层法律服务条例4 4、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普法、依法治理工作5 5、安置帮教工作、安置帮教工作6 6、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工作(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二、二、法律基础知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三(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五)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五)中华人民共和国行
3、政许可法(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八)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八)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九)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九)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十)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十)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十一(十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十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十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十五)(
4、十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十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十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十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十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十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十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十九)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十九)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二十)(二十)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3附件一:司法所附件一:司法所工作实务工作实务司法所的性质、管理体制、工作职能一、司法所的性质司法部关于创建规范化司法所工作的意见(司发通200427 号)规定: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统的基层单位,是基
5、层政法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落实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向广大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法律保障和法制宣传等重要职能。二、司法所的管理体制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川委办200632 号)规定:司法所作为县(市、区)司法局的派出机构,实行县(市、区)司法局主管和乡镇(街道)协管的双重管理体制,其机构规格、人员级别比照公安派出所确定。三、司法所的工作职能司法部关于创建规范化司法所工作的意见(司发通200427 号)规定,司法所承担以下九项职能:(一)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纷;(二)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组织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
6、、教育和帮助;(三)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4(四)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五)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六)组织开展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七)协助基层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纠纷;(八)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九)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交办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关工作。5人民调解工作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年月日国务院第四十次常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了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设,及时调解民间纠纷,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条例。
7、第二条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进行工作。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司法助理员负责。第三条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至九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必要时可以设副主任。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除由村民委员会成员或者居民委员会成员兼任的以外由群众选举产生,每三年改选一次,可以连选连任。多民族居住地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不能任职时,由原选举单位补选。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严重失职或者违法乱纪的,由原选举单6位撤换。第四条为人公正,联系群众,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有一定法律
8、知识和政策水平的成年公民,可以当选为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第五条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为调解民间纠纷,并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向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的情况。第六条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工作应当遵守以下原则:(一)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解;(二)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三)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第七条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及时调解纠纷;当事人没有申请的,也可以主动
9、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可以由委员一人或数人进行;跨地区、跨单位的纠纷,可以由有关的各方调解组织共同调解。人民调解委会调解纠纷,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参加,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支持。第八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应当在查明事实、分清7是非的基础上,充分说理,耐心疏导,消除隔阂,帮助当事人达成协议。调解纠纷应当进行登记,制作笔录,根据需要或者当事人的请求,可以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应当有双方当事人和调解人员的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印章。第九条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应当履行。经过调解,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又反悔的,任何一方可以请求基层人民政府处理,
10、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第十条基层人民政府对于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应当予以支持;违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应当予以纠正。第十一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费。第十二条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必须遵守以下纪律:(一)不得徇私舞弊;(二)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三)不得侮辱、处罚当事人;(四)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五)不得吃请受礼。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成绩显著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调解委员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第十四条对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根据情况可以给予适当8补贴。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调解委员的补贴经费,由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解决。第十
11、五条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参照本条例执行。第十六条本条例由司法部负责解释。第十七条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年月日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同时废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2002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40次会议通过)为了公正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参照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结合民事审判经验和实际情况,对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规定:第一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
12、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调解协议。9第二条 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对方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调解协议,或者请求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第三条 当事人一方起诉请求履行调解协议,对方当事人反驳的,有责任对反驳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提供证据予以证明。当事人一方起诉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调解协议,或者请求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有责任对自己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提供证据予以证明。当事人一方以原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对方当事人以调解协议抗辩的,应当提供调
13、解协议书。第四条具备下列条件的,调解协议有效:(一)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解协议无效:(一)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四)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强迫调解的,调解协议无效。第六条下列调解协议,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10者撤销:(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二)在订立调解协议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调解协议,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撤销
14、。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不得撤销。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第八条 无效的调解协议或者被撤销的调解协议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调解协议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第九条 调解协议的诉讼时效,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的规定。原纠纷的诉讼时效因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而中断。调解协议被撤销或者被认定无效后,当事人以原纠纷起诉的,诉讼时效自调解协议被撤销或者被认定无效的判决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第十条 具有债权内容的调解协
15、议,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11行效力的,债权人可以向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人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第十一条 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的人民法庭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一般应当适用简易程序。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调解协议被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变更、撤销,或者被确认无效的,可以适当的方式告知当地的司法行政机关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 2002 年 11 月 1 日起施行。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涉及 2002 年 11月 1日以后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的,适用本规定。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司法部第 75 号令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已经 2002
16、 年 9 月 11 日司法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 2002 年 11 月 1 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完善人民调解组织,提高人民调解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 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人民调解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12第二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人民调解员是经群众选举或者接受聘任,在人民调解委员会领导下,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调解员,统称人民调解员。第三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是:(一)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二)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17、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发生;(三)向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单位和基层人民政府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的情况。第四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遵守下列原则:(一)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进行调解;(二)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三)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第五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当事人
18、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调解协议。第六条 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享有下列权利:13(一)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者终止调解;(二)要求有关调解人员回避;(三)不受压制强迫,表达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四)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第七条 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承担下列义务:(一)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不得提供虚假证明材料;(二)遵守调解规则;(三)不得加剧纠纷、激化矛盾;(四)自觉履行人民调解协议。第八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费。第九条 司法行政机关依照本办法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指导和管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乡镇、街道司法所(科)负责。第二章
19、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第十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采用下列形式设立:(一)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二)乡镇、街道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三)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四)根据需要设立的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人员,应当向所在地乡镇、街14道司法所(科)备案;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人员,应当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第十一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人以上组成,设主任一人,必要时可以设副主任。多民族聚居地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应当有妇女委员。第十二
20、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自然村、小区(楼院)、车间等为单位,设立调解小组,聘任调解员。第十三条 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下列人员担任:(一)本乡镇、街道辖区内设立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二)本乡镇、街道的司法助理员;(三)在本乡镇、街道辖区内居住的懂法律、有专长、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志愿人员。第十四条 担任人民调解员的条件是:为人公正,联系群众,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应当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第十五条 人民调解员除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居民委员会成员
21、或者企业事业单位有关负责人兼任的以外,一般由本村民区、居民区或者企业事业单位的群众选举产生,也可以由村民委员会、15居民委员会或者企业事业单位聘任。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乡镇、街道司法所(科)聘任。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设立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聘任。第十六条 人民调解员任期三年,每三年改选或者聘任一次,可以连选连任或者续聘。人民调解员不能履行职务时,由原选举单位或者聘任单位补选、补聘。人民调解员严重失职或者违法乱纪的,由原选举单位或者聘任单位撤换。第十七条 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必须遵守下列纪律:(一)不得徇私舞弊;(二)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三)不得侮辱、处罚
22、纠纷当事人;(四)不得泄露当事人隐私;(五)不得吃请受礼。第十八条 人民调解员依法履行职务,受到非法干涉、打击报复的,可以请求司法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依法予以保护。人民调解员履行职务,应当坚持原则,爱岗敬业,热情服务,诚实守信,举止文明,廉洁自律,注重学习,不断提高法律、道德素养和调解技能。16第十九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例会、学习、考评、业务登记、统计和档案等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加强组织、队伍和业务建设。第三章 民间纠纷的受理第二十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民间纠纷,包括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各种纠纷。第二十一条 民间纠纷,由纠
23、纷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或者纠纷发生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调解。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不了的疑难、复杂民间纠纷和跨地区、跨单位的民间纠纷,由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调解,或者由相关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调解。第二十二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不得受理调解下列纠纷:(一)法律、法规规定只能由专门机关管辖处理的,或者法律、法规禁止采用民间调解方式解决的;(二)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或者其他行政机关已经受理或者解决的。第二十三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纠纷当事人的申请,受理调解纠纷;当事人没有申请的,也可以主动调解,但当事人表示异议的除外。当事人申请调解纠纷,可以书面申请,也
24、可以口头申请。17受理调解纠纷,应当进行登记。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申请调解纠纷,符合条件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及时受理调解。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提请有关机关处理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随时有可能激化的,应当在采取必要的缓解疏导措施后,及时提交有关机关处理。第四章民间纠纷的调解第二十五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应当指定一名人民调解员为调解主持人,根据需要可以指定若干人民调解员参加调解。当事人对调解主持人提出回避要求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予以调换。第二十六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应当分别向双方当事人询问纠纷的事实和情节,了解双方的要求及其理由,根据需要向有关方面调查核
25、实,做好调解前的准备工作。第二十七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根据需要可以邀请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参加,被邀请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给予支持。调解跨地区、跨单位的纠纷,相关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调解工作。第二十八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一般在专门设置的调解场所进行,根据需要也可以在便利当事人的其他场所进行。第二十九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根据需要可以公开进18行,允许当事人的亲属、邻里和当地(本单位)群众旁听。但是涉及当事人的隐私、商业秘密或者当事人表示反对的除外。第三十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在调解前应当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人民调解的性质、原则和效力,以及当事人在调
26、解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第三十一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应当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根据当事人的特点和纠纷性质、难易程度、发展变化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开展耐心、细致的说服疏导工作,促使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消除隔阂,引导、帮助当事人达成解决纠纷的调解协议。第三十二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应当密切注意纠纷激化的苗头,通过调解活动防止纠纷激化。第三十三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一般在一个月内调结。第五章 人民调解协议及其履行第三十四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解决的纠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或者当事人要求制作书面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书面调解协议。第三十五条 调解协议
27、应当载明下列事项:(一)双方当事人基本情况;(二)纠纷简要事实、争议事项及双方责任;(三)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19(四)履行协议的方式、地点、期限;(五)当事人签名,调解主持人签名,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调解协议由纠纷当事人各执一份,人民调解委员会留存一份。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调解协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对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适时进行回访,并就履行情况做出记录。第三十七条 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又反悔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按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协议的,应当做好当事人的工作,督促其履行;(二)如当事人提出协议内容不当,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发现协议内容
28、不当的,应当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经再次调解变更原协议内容;或者撤销原协议,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三)对经督促仍不履行人民调解协议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请求基层人民政府处理,也可以就调解协议的履行、变更、撤销向人民法院起诉。第三十八条 对当事人因对方不履行调解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又后悔,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案件,原承办该纠纷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配合人民法院对该案件的审判工作。第六章 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第三十九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指导,不断推进本地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20设和制度建设,规范人民调解工作,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各级司法行政机
29、关在指导工作中,应当加强与人民法院的协调和配合。第四十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的素质。第四十一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于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应当定期或者适时给予表彰和奖励。第四十二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积极争取同级人民政府的支持,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表彰经费;协调和督促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落实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第四十三条 乡镇、街道司法所(科),司法助理员应当加强对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负责解答、处理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纠纷当事人就人民调解工作有关
30、问题的请示、咨询和投诉;应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请求或者根据需要,协助、参与对具体纠纷的调解活动;对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予以检查,发现违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应当予以纠正;总结交流人民调解工作经验,调查研究民间纠纷的特点和规律,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改进工作。第七章附则21第四十四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所需的各种文书格式,由司法部统一制定。第四十五条 本规定自二二年十一月一日起施行。本规定发布前,司法部制定的有关规章、规范性文件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人民调解协议书格式司法部根据人民调解若干规定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印发人民调解文书格式(司发通2002119 号),格式如下:调解协
31、议书编号:当事人(自然人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单位或住址,法人及社会组织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和职务)纠纷简要情况:22经调解,自愿达成如下协议:履行协议的方式、地点、期限:本协议一式份,当事人、人民调解委员会各持一份。当事人(签名或盖章)(人民调解委员会印)调解员(签名)年月日制作说明:“人民调解协议书”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纠纷当事人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对纠纷的解决自愿达成一致意见的意思表示。其中“编号”栏按照有关规定或者各人民调解委员会自定的办法填写。“当事人”栏应列明23纠纷的全部当事人
32、,并按括号内要求事项详细填写。“纠纷简要情况”栏应记明纠纷简要事实,争议事项及双方责任。“协议”栏应载明各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履行协议的方式、地点、期限”栏根据具体情况填写。“调解协议书”必须由纠纷各当事人签名或盖章,调解主持人签名,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并明确填写日期。24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助条例(国务院令第 385 号)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公民,可以依照本条例获得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第三条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
33、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法律援助经费应当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第四条 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监督管理全国的法律援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法律援助工作。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和地方律师协会应当按照律师协会章程对依据本条例实施的法律援助工作予以协助。第五条 直辖市、设区的市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根据需要确定本行政区域的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受理、审查法律援助申请,指派或者安排25人员为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第六条 律师应当依照律师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服务,依
34、法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接受律师协会和司法行政部门的监督。第七条 国家鼓励社会对法律援助活动提供捐助。第八条 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第九条 对在法律援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有关的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法律援助范围第十条 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六)主张因见义勇为
35、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前款规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项作出补充规定。公民可以就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事项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咨询。26第十一条 刑事诉讼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一)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二)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三)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第十二条 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
36、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无须对被告人进行经济状况的审查。第十三条 本条例所称公民经济困难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法律援助事业的需要规定。申请人住所地的经济困难标准与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执行第三章 法律援助申请和审查27第十四条 公民就本条例第十条所列事项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按照下列规定
37、提出:(一)请求国家赔偿的,向赔偿义务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向提供社会保险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义务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三)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向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义务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四)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向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五)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向被请求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第十五条 本条例第十一条所列人员申请法律援助的,应当向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
38、构提出申请。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的申请由看守所在小时内转交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所需提交的有关证件、证明材料由看守所通知申请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协助提供。第十六条 申请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申请。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其法定代理28人之间发生诉讼或者因其他利益纠纷需要法律援助的,由与该争议事项无利害关系的其他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申请。第十七条 公民申请代理、刑事辩护的法律援助应当提交下列证件、证明材料:(一)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代理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二)经济困难的证明;(三)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
39、案件材料。申请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填写申请表;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或者代为转交申请的有关机构工作人员作书面记录。第十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法律援助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认为申请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不齐全的,可以要求申请人作出必要的补充或者说明,申请人未按要求作出补充或者说明的,视为撤销申请;认为申请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需要查证的,由法律援助机构向有关机关、单位查证。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决定提供法律援助;对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理由。第十九条 申请人对法律援助机构作出的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通知有异议的,可以向
40、确定该法律援助机构的司法行政部门提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异议之日起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以书面形式责29令法律援助机构及时对该申请人提供法律援助。第四章 法律援助实施第二十条 由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案件,人民法院在开庭日前将指定辩护通知书和起诉书副本或者判决书副本送交其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人民法院不在其所在地审判的,可以将指定辩护通知书和起诉书副本或者判决书副本送交审判地的法律援助机构。第二十一条 法律援助机构可以指派律师事务所安排律师或者安排本机构的工作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也可以根据其他社会组织的要求,安排其所属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对人民法院指定
41、辩护的案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在开庭日前将确定的承办人员名单回复作出指定的人民法院。第二十二条 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提供法律援助不得收取任何财物。第二十三条 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法律援助机构经审查核实的,应当终止该项法律援助:(一)受援人的经济收入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二)案件终止审理或者已被撤销的;(三)受援人又自行委托律师或者其他代理人的;(四)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30第二十四条 受指派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或者接受安排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社会组织人员在案件结案时,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有关的
42、法律文书副本或者复印件以及结案报告等材料。法律援助机构收到前款规定的结案材料后,应当向受指派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或者接受安排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社会组织人员支付法律援助办案补贴。法律援助办案补贴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参考法律援助机构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的平均成本等因素核定,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第二十五条 法律援助机构对公民申请的法律咨询服务,应当即时办理;复杂疑难的,可以预约择时办理。第五章 法律责任第二十六条 法律援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一)为不符合法律援
43、助条件的人员提供法律援助,或者拒绝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的;(二)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收取财物的;(三)从事有偿法律服务的;(四)侵占、私分、挪用法律援助经费的。31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收取的财物,由司法行政部门责令退还;从事有偿法律服务的违法所得,由司法行政部门予以没收;侵占、私分、挪用法律援助经费的,由司法行政部门责令追回,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七条 律师事务所拒绝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不安排本所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由司法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个月以上个月以下停业整顿的处罚。第二十八条 律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司法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
44、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个月以上个月以下停止执业的处罚:(一)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擅自终止法律援助案件的;(二)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收取财物的。有前款第(二)项违法行为的,由司法行政部门责令退还违法所得的财物,可以并处所收财物价值倍以上倍以下的罚款。第二十九条 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违反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按照律师法的规定予以处罚。第三十条 司法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法律援助的监督管理工作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 附则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自年月日起施行。32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四川省基层法律服务条例(1995 年 12 月 20 日四川省
45、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根据 2004 年 9 月 24 日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保障基层法律服务所依法开展法律服务活动,根据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基层法律服务所,是指在乡镇、城市街道设立的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有偿法律服务的中介组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是指依据本条例取得基层法律服务执业证从事法律服务的人员。第四条基层法律服务所通过开展法律服务工作,宣传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维护国
46、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促进基层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第五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律服务工作,必须以事33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办事,恪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依照职责管理、监督、指导本行政区域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支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第二章基层法律服务组织第七条基层法律服务所实行自收自支,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第八条基层法律服务所的业务范围是:(一)应聘担任法律顾问;(二)接受当事人委托,代理民事、经济、行政诉讼;(三)接受当事人委托,参与仲裁活动和非诉讼法律事务;(四)接受被告人委托,
47、或经人民法院指定,担任不需要侦查的、告诉才处理的轻微刑事案件被告人的辩护人;(五)根据双方的意愿,主持调解诉外纠纷;(六)解答法律询问,代写法律文书。第九条基层法律服务所可以受公证机关委托,协助办理公证事项;也可以接受当事人申请,为内容单一、权责明确、标的额小、履行期短的协议或合同办理见证。第十条基层法律服务所开展法律服务的收费标准由省物价、财政、司法行政部门共同制定。34第三章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第十一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二)品行道德良好,办事公道,作风正派;(三)年满 20 周岁以上,身体健康;(四)有法律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者有高中以上文化程
48、度,并经市、州以上司法行政部门三个月以上法律知识培训,省司法行政部门统一考试,取得合格证。受过刑事处罚的,被开除公职未满五年的,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或者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员不得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第十二条符合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二)、(三)项条件的下列离退休人员,可申请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一)离任 2 年以上的法官、检察官;(二)曾专门从事法律研究、法学教育二年以上;(三)曾专门从事立法业务工作二年以上。第十三条符合本条例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条件,申请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人员,应当向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在 30 日内作出
49、核准或不予核准的决定。予以核准的,发给由司法部统一制作的基层法律服务执业证;不予核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第十四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只能在一个基层法律服务35所执业。开展服务时,须持当年有效执业证和所在法律服务所的介绍信,实行亮证服务。第十五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符合律师条件的,可依法取得律师资格,履行律师职责。第十六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依据本条例开展法律服务工作,享有下列权利:(一)受法律保护,不受非法干涉;(二)查阅、复制与承办案件有关的材料,人民法院应提供方便;(三)担任不需要侦查的、告诉才处理的轻微刑事案件被告人的辩护人时,可以同在押的被告人通信、经人民法院同意并派员在场的情况下,也
50、可以会见在押的被告人;(四)就案件有关的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收集证据;(五)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或其他合法理由,在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公告发布前,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推迟开庭时间;(六)对坚持无理要求、故意隐瞒重大情节、提供虚假证据的当事人,可以拒绝接受委托或者解除委托合同。第十七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律服务工作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不得私自收案、收费和接受当事人的财物;36(二)不得压制、侮辱、刁难当事人和损害当事人或者顾问单位的合法权益。(三)不得指使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作虚假陈述,不得参与或指使他人提供虚假证据;(四)不得以任何方式和手段干扰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或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