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ptx(18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内容结构第四层次 土地资源经济 林业资源经济 矿产资源经济 环境经济第三层次 资源环境税 资源环境投融资 资源环境贸易 循环经济第二层次 资源环境产权理论 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与方法 资源环境承载力第一层次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理论第1页/共184页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早期资源环境经济思想 1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 2 马尔萨斯:绝对稀缺论 3 李嘉图:资源相对稀缺论 4 穆勒:静态经济 第2页/共184页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诞生(一)时代背景:资源稀缺性的显现和稀缺程度的迅速提高所产生的环境危机 (二)理论源泉:1 帕累托最优 2 外部性理论 (三)
2、实践背景:一方面 工业正在大量制造过剩的私人物品,另一方面公共物品变得稀缺。牺牲自然资源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也促进了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 第3页/共184页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传统 经济学的拓展传统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资源 无限供给 稀缺 经济系统仅含作为劳动对象的环境资源 整个环境系统 外部性个体行为对社会其他人的影响环境资源无偿性环境影响时空差 经济增长模式 速度型经济可持续经济 经济人自身经济利益最优后代及社会利益 帕累托现在最优长期最优第4页/共184页第三节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资源与环境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自然环境的发展
3、与保护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经济学和环境科学这两大类科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喝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5页/共184页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重视经济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融合 (二)重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双重属性特征 1、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关系 2、人在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形成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重视立足于中国国情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第6页/共184页第二章: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第7页/共184页第一节: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概念和特征一 传统经济系统 (图一)要素市场商品市场厂商家庭第8页/共
4、184页 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把整个经济系统抽象为家庭、厂商两个基本部门和商品、要素两个基本市场。家庭部门是商品的消费者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作为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作为要素提供者,追求收入最大化。厂商部门是商品的生产者和生产要素使用者,追求利益最大化。传统的经济系统的两特征:一、稀缺性 二、经济型为主体的自利性和整体协调性第9页/共184页生产废弃物接收器消费原材料环境公共消费品太阳土地二、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第10页/共184页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公共消费品(空气),同时也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作为生产活动投入的自然资源。人们生产和消费的废弃物也排放到了自然环境中。长期以来,自然环境作为典型
5、的公共品可以无偿使用,在经济活动中没有考虑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长期影响。然而地球资源是有限的,环境使用的无偿性必导致资源数量的下降,这将反过来制约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第11页/共184页第二节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组成和结构一、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组成1.人口要素在环境经济系统中,人口要素居于主体地位。环境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时没有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口存在,环境经济系统同样不能发展。第12页/共184页2.环境要素(1)物理系统(2)生物系统(3)社会经济系统3.科技与信息要素 技术通过人化和物化的形式在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结合中对其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
6、交换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信息的充分和流动,可以使得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达到协同运动。第13页/共184页二、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结构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结构多种资源环境经济要素按照特定的环境经济关系,组成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方式。它的结构基础是生态环境,而它的主体是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虽然有着各自的运动过程,但通过社会再生产,耦合为共同的运动过程。这种耦合机制包含:1.人类的消费需求是社会生产的原动力2.生产活动是基础3.科学技术是手段第14页/共184页第三节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功能一、物质循环(一)自然物流向经济物流的转化 1.在采掘业和捕捞业中的转化: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生
7、活资料的转化方法 2.在农业中的转化 (基础产业)3.在工业和采掘业中的转化(二)经济物流向自然物流的回归第15页/共184页1.农业经济物流向自然物流的回归(1)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善转化为自然物质力量 (2)经济、技术力量通过自然规律发挥作用 (3)经济技术投入参与了自然物质循环 2.工业物流向自然物流的回归 3.生产和生活消费物流向自然物流的回归第16页/共184页二、能量流动 客观世界存在着两种能流:一是自然能流,包括太阳能流,生物能流,矿物能流和潜在能流。二是经济能流,指自然能流被开发投入到经济系统中,按照人类经济活动的意图,通过开采、运输、加工、储藏、消耗到废弃的序列过程进行传递和转
8、化。自然能流转化为经济能流的方式:1.直接获取现实的自然能源 2.通过种植业生产将太阳能流转化为经济能流 3.现代能源生产把地下埋藏的化石能源开掘第17页/共184页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 2.能量的传递和转移是逐渐消耗的 第18页/共184页三、价值增值 价值流的形成和增值必须经过的三阶段:1.准备阶段:物化劳动和信息的准备 2.物化阶段:将劳动物化于产品中 3.实现阶段:产品通过包装、储存、运输进入交换。四、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在环境经济系统中十分重要表现:1.信息传递是环境经济系统的重要特征 2.人类的经济活动实际上业是信息活动第19页/共184页五、物流、能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关系
9、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价值增值和信息传递是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系统的四大功能,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发展。其中物流、能量流是物质基础,价值流体现了物质与能量流动的有效性,并使系统变化和发展。人们通过信息流控制和调节速度、流量和方式。第20页/共184页第三章 资源产权理论第21页/共184页第一节 一般产权理论一、产权的起源(一)道格拉斯诺思人口增长说(二)哈罗德德姆塞茨资源稀缺说(三)伊夫西蒙和亨利迪蒙塞尔交易费用说第22页/共184页二、产权理论的界定 (1)产权是广义的所有权,其主体可以是国家,集体,自然人和法人,客体是财产。(2)以法律的形式表现 (3)权利的
10、集合,有层次性 (4)内涵随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 (5)帮助人们合理的交易 (6)产权具有相对独立性第23页/共184页第二节 资源产权基本理论一、资源产权束理论 资源产权是一组权利,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受益权等。(一)资源的所有权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我国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二)资源的使用权 第24页/共184页 指使用权人在依法取得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后所拥有的对自然资源使用收益的权利。对于集体所有资源,成员通过承包获得使用权。国家所有资源,先由集体组织取得使用权,再由成员承包(三)资源的受益权 指所有权主体拥有的对物的受益权。第2
11、5页/共184页二、资源产权的性质(一)资源产权的价值性(二)资源产权的可分割性(三)资源产权的历史延续性(四)资源产权的国际分配性(五)资源产权的经济性第26页/共184页第三节 资源产权基本模式一、设置资源产权制度的原则 1、必须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关系 2、必须考虑到国家宏观方面的情况 3、私有产权与公有产权需要清晰界定 4、选择产权制度必须结合资源本身的特点 5、单纯的公、私有产权都应当避免 6、产权制度需要不断完善第27页/共184页二、我国资源产权制度基本框架 我国资源性资产实行的是国家所有的基本模式。矿藏和水源全部是国家所有的资源,而森林、草地等其他资源除了国家所有还有集体
12、所有。对于国有资源性资产,国家作为出资者,在经营单位中按照清晰的产权关系依法取得经营管理权,受益权等,应该按照市场运营规律来运营其资产。第28页/共184页三、我国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模式 1、森林资源的资产化管理 对森林进行经济核算和评估后,使其证券化,筹集的资金用于其他行业2、水资源资产化管理 将水分为必需用水和非必需用水,对于非必需用水完全推向市场,由市场决定相关交易行为3、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1)明确和强化产权,实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2)建立矿产产权交易市场,由市场合理配置 第29页/共184页第四节 资源产权的初始分配一、资源使用权分类和使用期限设定的目的 资源使用权分类的目的:一是有利
13、于资源使用权初始分配,科学合理确定资源使用权量化指标;二是有利于资源的调度与检查管理,提高管理效率。资源使用期限设定的目的:一是体现国家所有权;二是有利于国家宏观控制;三是有利于资源产权交易。第30页/共184页二、资源使用权初始分配的基本思路 资源使用权初始分配第一个层次是资源在中央和地方行政区域上的分配,在这一层次要考虑资源利用现状和未来社会经济对资源的要求;第二层次是地方各级行政区域通过资源使用许可制度向各类机构配置资源,在这一层次要重点考虑资源的功能,利用特点和经济属性等,按资源的使用功能实行差异化管理第31页/共184页三、资源使用产权初始分配的原则 1、生活利用优先 2、粮食安全优
14、先 3、可持续发展 4、效率优先 5、补偿 6、政治影响分配第32页/共184页四、国外资源产权初始分配情况 1、相对完善的法律基础 2、经验主义的渐近模式:针对每一个具体问题制定法律、法规、协议和协定,不断的完善 3、利益集团的广泛参与第33页/共184页第五节 国有资源产权再分配的市场配置一、资源产权再分配的市场基本构造 资源产权的再分配即为资源产权的市场交易,所谓资源市场是指由国家统一进行宏观调控后,以资源产权市场化交易为基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市场。自留、自用资源使用权转让资源使用决策对资源产权的交易和管理资源需求者资源使用权出让第34页/共184页第四章 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与评
15、估方法第35页/共184页第一节 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概述一、资源环境的价值观 (一)基于劳动价值论的资源环境价值观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抽象人类劳动的体现或物化”。现今世界,人类日益广泛的生产生活行为所制造的废弃物无不影响着生态环境,甚至会超出环境所能容纳的极限。为了防止资源的衰竭,人类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来保护环境。环境是有价值的。第36页/共184页(二)基于效用价值论的资源环境价值观 效用价值论的价值评判标准是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感受。效用价值论认为一切生产都在创造效用,但人们获取效用却不一定要通过生产,效用还可由大自然获取。资源环境是具有价值的。但是效
16、用价值论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价值的量难以确定,效用本身是由人的主观心理确定的。第二,效用无法解决长期或代际资源环境利用的问题,他衡量资源环境价值是基于当代人的。第37页/共184页(三)基于存在价值论的资源环境价值观 存在价值论把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主要包括人类精神文化和道德需求的价值部分以及物品自身存在的价值,他认为非使用价值独立于人们对物品的现期利用,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存在价值是为计量价值量划分出来的,没有一个客观的价值标准。第38页/共184页(四)资源环境价值的评估中不能完全依靠市场 一种资源只有满足以下10个条件才能被有效配置:(1)存在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市场 (2)
17、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3)不存在外部性 (4)所有商品和服务都是私人物品 (5)产权明确第39页/共184页(6)交易者拥有完全的信息(7)所有厂商都追求利益最大化,所有个人都追求效益最大化(8)长期平均成本非递减(9)交易成本为零(10)所有相关函数满足凸性条件 由于资源环境的外部性,资源环境是不能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有效配置第40页/共184页二、资源环境的价值分类分类标准 资源环境价值价值主体 自然存在的自身价值 自然对人类的价值价值的形成属性 天然价值 附加的人类劳动价值自然资源环境产生的影响 对人类的影响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对非生命系统的影响资源和环境所依赖的经济途径 “间接市场”价值 “
18、非市场”价值第41页/共184页第二节 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必要性和概念一、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必要性 资源环境虽然具有价值,但是有许多的资源环境却没有市场价格,为了正确全面评价经济活动对社会,对人类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就必需对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进行核实。资源环境由于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进行交易,他们常常被忽视,产生外部性,尽管外部性有正有负,但这都是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有必要采取措施使外部问题内部化。第42页/共184页 资源环境价值(资源与环境作为非市场产品具有外部性,不论正负效应都不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必须外部问题内部化,用经济手段加以消除。)但如果污染物的排放没有造成负外部性呢?
19、是否就没有对环境造成伤害?就不应该用经济手段加以约束呢?使用者成本:用某种方式使用某一稀缺资源时所放弃的利用同一稀缺资源可能获取的其他收益。污染者需要像资源所有者支付使用者成本第43页/共184页 对环境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是价值观念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技术有利于扩展目前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第三,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可以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是我国加入WTO后新形势的需求第44页/共184页二、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概念 人们在选择过程中,可能减少对某种物品的需求而增加购买其替代物,这种权衡本
20、身反应了人们对这些物品的评价。以可替代性为基础的价值评估,可以用支付意愿和接受补偿意愿来表示。第45页/共184页第三节 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基本方法一、资源环境价值资源环境总价值非实用价值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存在价值第46页/共184页二、价值评估方法 针对价值评估过程的两个特性,可以对价值评估方法进行分类。第一,数据是来自于现实世界中对人们行为的观察还是人们对假定问题的回答;第二,该方法是直接得出货币化的价值还是通过个人行为和选择模型为基础的间接技术推断出货币化的价值。第47页/共184页1、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包括使用竞争性的市场价格,以及使用为获知个人价值而
21、特别建立的模拟市场的结果,以人们的现实选择为基础,而人们会以效用最大化为目的。2、直接假定法 直接假定法是询问调查对象将赋予环境改变或保护资源现状以什么样的价值。但要注意调查对象给出偏向回复的可能。四种偏向是:(1)战略偏向 (2)信息偏向 (3)始点偏向 (4)假想偏向第48页/共184页3、间接观察法 间接观察法包括旅行费用法(第四节详述)、差异产权价值,差异工资价值,避免或保护性开支。4、间接假定法 间接假定法使用的是事故排序的技巧第49页/共184页 市场价值法(直接观察法)环境质量的变化对相对应的市场产出水平的影响,可以用产出水平的变动导致销售额的变动来衡量环境价值的变动。注意:(1
22、)产品和要素价格不变(所占份额小)环境质量的变动=变化产量价格 (2)产品和要素价格发生变化,就要获得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 (3)税收,补贴等原因市场价格有时不等于均衡价格 第50页/共184页人力资本法 环境变化对人健康的影响,环境的恶化导致人们提前死亡来估算环境变化的价值 LTYtPtT(1+r)-(t-T)式中:Yt 为预期个人在第t年内所得到的总收入 PtT 为第T年活到第t年的概率 r为预计到第t年的有效社会贴现不足:人力资本法是基于一种生命评价的方法:一个人的生命价值等于他所创造的价值。若用这种标准来衡量,那就意味着富人的生命价值高于穷人,一个人如果下岗并且没有希望再找到工作,他的生
23、命就没有任何价值。这种观点显然是不符合人权观点的 第51页/共184页 替代市场法(旅行费用)Pr=C+Pw(t1+t2)=f+Pdd+Pw(t1+t2)式中:Pr旅游一次的全部成本约束条件:Maxu(x、r、q)货币收入:M+Pwtw=x+cr时间:t*=tw+(t1+t2)r x表示其他产品与劳务的数量、r表示去景点的次数 r表示去景点的次数、q环境质量、M货币收入Pw工资率、tw工作时间、C去景点一次的支付货币t*总的自由支配的时间、t1旅游来回时间t2景点时间r=r(pr、M、q)pr为景点价值第52页/共184页第四节 TCM和CVM在资源环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一、旅行费用法在资源环
24、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旅行费用法(TCM)分为分区旅行费用模型(ZTCM)个人旅行费用模型(ITCM)、随机效用模型(RUM)、内涵旅行费用模型(HTCM)(一)分区旅行费用模型 ZTCM的基本形式是:V(hj)/N(h)=FP(hj)SOC(h)SUB(h)第53页/共184页其中V(hj)是一定时间内从h区到j旅游地的总人数,N(h)为h区的总人数,P(hj)为平均旅行成本,SOC(h)为h区的社会经济特征向量,SUB(h)为h区旅游者的替代旅游地特征向量。第54页/共184页第一步:划分旅游者所属区域第二步:在目的地对旅游者进行抽象调查,确定出发地区,社会经济特征等第三步:计算每一区域到该
25、旅游地人次及旅游率第四步:求出旅行成本对旅游率的影响,得出旅行成本对旅游率的影响曲线。第五步:确定旅游地的实际需求曲线第六步:计算每个区域的消费者剩余第七步:旅行费用加消费者剩余得出景点价值第55页/共184页(二)个人旅行费用模型 V(ij)=FP(ij)T(ij)Q(ij)S(j)Y(j)其中V(ij)为个体i到旅游地j的旅游次数,P(ij)为产生的旅行成本,T(ij)为时间成本,Q(ij)为感知质量的向量,S(j)为可能替代地的特征向量,Y(j)是个体的家庭收入。(三)随机效用模型(RUM)RUM能够对纳入消费者考虑范围的不同旅游类型或旅游地点的偏好进行估计,它具有在处理效用最大化框架下
26、的不同旅游属性的多地点选择问题方面的能力。(四)内涵旅行费用模型(HTCM)HTCM描述了旅行费用与景点特性之间的关系,把地点的质量纳入旅游效益的分析范围 第56页/共184页二、或然价值法在环境资源价值评估中的运用 或然价值法通过直接询问调查对象对减少环境危害或增加环境资源供给数量的不同选择的支付意愿,来得到环境和资源的价值。第57页/共184页 意愿调查评价法1、叫价博弈法:是否支付一定的金额保护环境,如果愿意则提高价格直至被调查人不愿意再提高金额为止2、权衡博弈法 给被调查人两种选择:(1)一定的环境质量(2)一定的环境质量+支付一定的金额选择1的人,降低2中要求支付的金额选择2的人,提
27、高2中的支付金额第58页/共184页无费用选择法 要求被调查者选择一定的环境质量和一定数量的其他商品和劳务。优先评价法 已知被调查者知道不同的环境质量价格,然后给被调查者一个预算,去购买包括环境质量在内的一组商品。第59页/共184页 第五节 绿色GDP核算一、可持续发展的总量指标绿色GDP 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为社会创造财富,二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其阻碍作用。这种负效应主要表现在一对自然资源过度的开发利用,造成资源衰竭;二是通过经济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放废弃物。现行的GDP没有计量经济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容易过高的估计经济的增长,由此需要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改造,以符合可持续发
28、展的战略目的。第60页/共184页 绿色GDP可以弥补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客观的反应生产过程中资源的耗减和对环境破坏产生的负面效应。绿色GDP=GDP-资源成本-环境成本二、绿色GDP核算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三)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第61页/共184页三、绿色GDP核算的两种思路 (一)直接测算思路 1、生产法 2、支出法 绿色GDP=最终消费+经济资产积累+自然资产耗减+净产出 (二)间接测算思路 1、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测算法绿色GDP=现行GDP+外部经济因素-外部不经济因素-自然资源投入第62页/共184页2、社会福利测算方法 国民福利总值=国
29、内生产总值-外部损坏成本+外部福利外溢3、基于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的平衡推算法绿色GDP=国内生产净值-生产中使用的非生产自然资产+固定资产耗损 国内生产净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损耗4、基于GDP其他调整法绿色GDP=GDP-经济自然资产使用-非经济自然资产使用第63页/共184页第五章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第64页/共184页第一节 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一、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资源承载力一般是指地球生物圈或某区域资源对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它主要包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及环境对生产生活所产生各种废弃物的最大负荷量。自然资源承载力及环境容量是资源承载力研究的两个方面。环境容量会因地域,环
30、境要素等的差异而不同。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环境容量:Q=(C-B)V+q式中Q为环境容量,B为某污染物的环境背景容量,V为某环境空间的容积,q为某污染物的环境净化量第65页/共184页第二节 资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可由一系列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应的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构成。(1)自然资源变量(2)社会条件变量 (3)环境资源变量。针对5个要素(大气、水质、生物、水资源、土地资源)分别选取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组成发展变量集和制约变量集,然后将发展变量集的单要素与相应的制约变量集的单要素相比较,得到单要素环境承载力,再将各要素加权平均即得到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以下就介绍一种资源综合承载力的
31、计算分析法生态足迹法第66页/共184页一、生态足迹法的基本原理 生态足迹法通过估算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同化人类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空间面积大小,并于给定人口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来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在生态足迹法中,将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划分为六大类。(1)耕地,主要提供农作物经济作物的土地;(2)草地,畜牧业的发展;(3)建筑用地,包括人类修建建筑,道路等设施所占用的土地;(4)林地,产出木材;(5)海洋,提供水产品;(6)能源用地第67页/共184页 生态空间占用分析中的基本假设是:各类土地在空间上是互斥的,这就使我们能够对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面积
32、进行加总,从而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总需求。在加总时,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生产力存在差异,应给它们赋予相应的当量因子。生态足迹的估算是针对需求方面进行的,从供给方面来说不同地区的生态容量是不同的,地区之间同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面积需要通过产量因子进行换算,加总得到生态承载力。第68页/共184页二、生态足迹的计算 计算生态足迹是依据了以下两个重要的假设:(1)人们能够估算自身消费的大多数资源、能源及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2)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可折算成生产和消纳资源和废弃物流的生物生产性面积。生态足迹的计算:1.计算各主要消费项目的人均年消费量 (1)划分消费性项目 (2)计算i项消费的年消费总
33、量 消费=产出+进口-出口第69页/共184页 (3)计算第i项消费的人均年消费值C 2.计算生产各种消费项目人均占有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A=C/P (p为某项消费项目的年均生产力)3.计算生态足迹 (1)汇总生产各种消费项目人均占用的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2)计算当量因子 某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当量因子=全球该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物生产力/全球所有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态生产力第70页/共184页(3)计算人均占用的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等价量(4)求各类人均生态足迹的总和(5)计算地区总人口的总生态足迹4.计算生态容量 (1)计算各类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 (2)计算产量因子 产量因
34、子为某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产力与世界同类土地平均生产力的比值 (3)计算各类土地人均生态容量 某类土地的人均生态容量为某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人均面积与当量因子,产量因子的乘积5.计算全球或地区生态盈余第71页/共184页第三节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确定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二、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确定农业生态区域法 (一)确定作物潜在生产力 (二)土地资源清查与农业生态单元的生成 1、气候资源清查:温度、水分、生长期长度 2、土壤清查 3、农业生态单元的清查第72页/共18
35、4页(三)确定土地利用方式 1.投入水平 2.确定土地利用方式(四)计算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生产潜力/人均营养水平 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不同,人均营养水平有一定的差别,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人均营养水平也不同,因此要计算将来某一时期某一地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须根据当地情况和政策预测人均营养水平;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可以获得每个农业生态单元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生产量,并转化为热量和蛋白质。第73页/共184页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过程可简要总结如下:首先掌握区域土地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在区域土地调查研究的前提下,进行土地生产潜力的预测;然后在土地利用结构达到最优
36、的基础上计算土地生产潜力总量;接着依据维持人类生活所需营养标准和土地提供人类所需的可能性确定人均生活水准;最后通过土地生产潜力总量和人均生活水准相比,得出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第74页/共184页第四节 水资源承载力的确定一、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流域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前提下,当地当地水资源能够维系和支持的人口,经济和环境规模总量。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必需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并处理好其相互间的关系:(1)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一定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下,一定流域可利用水资源能够支撑多大的社会经济规模
37、,如何合理管理水资源,维持和改善陆地系统水资源承载力第75页/共184页 (2)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是水资源演变和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础。(3)要把水资源置于可持续利用概念的框架之下 (4)水循环自然生态社会经济 (5)水资源承载力除了受自然属性影响外还取决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限目标。第76页/共184页二、水资源承载力的度量和计算自然变化人类活动生态系统流域水循环系统流域水资源量W可利用水资源量Ws水资源承载力F社会经济系统第77页/共184页 水资源承载力(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计算过程如下:1.水资源总量的计算 W =Wl+Wt(Wl是指可更
38、新恢复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Wt是指人工跨流域调水)2.生态需水量(We)是指水资源短缺地区为了维系生物群落的基本生存以及河流、湖泊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的最小水资源需水量。3.可利用水资源量(Ws)Ws=aWl+Wt-We(a为工程技术措施的开发利用系数)第78页/共184页 4.水资源需求总量(WD)的计算 WD=WP+WI+WA+WM其中:WP为人口需水,WI为工业需水,WA为农业需水,WM为环境和其他需水。5.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供需平衡指数(IWSD)IWSD=WS-WD/WS 当WSWD时,IWSD 0,说明流域可供利用的水资源量不具备对这种经济规模的支撑能力,通过调水和节水可以提高IW
39、SD第79页/共184页第五节 环境承载力的确定一、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是指在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它既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和载体,又为人类活动提供资源并容纳废弃物。人们用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的标尺。目前人类所依存的环境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生态环境构成的复合环境系统第80页/共184页 环境承载力最主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客观性指在一定的环境状态下环境承载力是客观的;主观性表现在环境承载力的指标及其数值因人类行为内容的不同而不同。环境作为一种资源,
40、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环境的单个要素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二指与环境污染相对应的环境纳污能力。环境的这种资源观告诉我们环境要素的供应量和产出速度是有限的,自净力也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根据环境的有限支持能力来确定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和速度。第81页/共184页二、环境承载力的衡量(一)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 1.承载体 :自然环境承载体,人造环境承载体 2.承载对象:(1)承载污染物 (2)承载人口规模 (3)承载人口消费压力 (4)承载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3.环境承载率 环境承载率=环境承载量(EBQ)/环境承载力(EBC)EBR大于0小于等于0.8表示适宜大量开发 EBR 大于0.8小于1时表示
41、 开发平衡 EBR大于等于1表示开发强度过度 第82页/共184页三、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1)自然资源供给类指标:水、土地等(2)社会条件支持类指标:经济实力等(3)污染承受能力类指标:污染物迁移等第83页/共184页第六章 环境税第84页/共184页第一节 环境税概述一、环境税的概念 国家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而凭借其主权权利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税种。二、环境税的法律特征 作为一个税种,环境税具有税收的一般特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它也具有区别于其他税种的特征:征税是为了保护环境资源、税款专用性、征收范围广泛性、与
42、其他税种交叉性。第85页/共184页三、环境税的法律关系 (一)环境税法律关系的概念 环境税法律关系是指由税法确认和调整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国家与纳税人在税收活动中发生的,以征纳关系为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二)环境税法律关系的构成 1.环境税法律关系的主体: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2.环境税法律关系的客体:主体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3.环境税法律关系的内容:主体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这是环境税法律关系的核心部分。第86页/共184页 四、环境税的功能 1.从环境层面看,有利于保护环境 2.从经济层面看,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3.从财政层面看,有利于减少税
43、收扭曲,调整现行的税收制度 4.从社会层面看,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第87页/共184页第二节 环境税的理论基础一、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没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应出来。这种影响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外部不经济是指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外部经济是指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利润最大化,若存在外部不经济,则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为了实现私人效益向社会效益的转变则需要征税,大小等于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成本之差。第88页/共184页二、公共物品理论 在市场体系下,公共物品表
44、现为一种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环境退化的根源之一是环境质量的公共物品特征。公共物品对于私人物品来说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单纯通过市场,很难保证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只能政府通过对所有使用环境公共物品的人收取价格税收来实现。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四、循环经济理论五、法学理论第89页/共184页第三节 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现状一、资源税 资源税采取从量定额的办法征收,实施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原则。级差调节是指因资源贮存状况、开采条件等客观存在的差别而产生的资源级差收入。其中免税项目包括:开采原油过程中用于加热、修井的原油免税,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的过程中,因意外事故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遭受重大
45、损失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酌情减免税。第90页/共184页二、城市维护建设费 城市维护建设费两个显著特点:1.附加税性质:以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税额为计税依据的,附加于三税税额。2.特定目的:用于公共事业和设施的维护三、城市土地使用税四、耕地占用税五、车船使用税第91页/共184页第七章 资源环境保护中的投融资第92页/共184页第一节 资源环境保护投融资的基本理论 一、资源环境保护投融资的概念 资源保护投融资是指社会各主体,以保护资源、改善环境为目标,进行的各种投资和融资活动。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个人以及国外的投资者,资源环境保护投融资的主体更看重
46、投资的社会效益。第93页/共184页二、资源保护投融资的基本理论 (一)资源环境保护多元主体理论 1.资源配置的多元主体:自然资源开发时间和使用程度的决定,涉及多元主体的利益企业注重经济利益、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注重社会效益,是社会共同决定的结果,在资源保护的投融资上也是多主体共同的责任。2.环境保护的外部性:环境保护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资源的生产使用必然产生相应的外部效应,使用恰当是外部收益,使用不当则是外部成本。(二)资源环境保护投融资方式多元理论(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第94页/共184页第二节 资源环境保护投融资的基本方式一、政府采取的融资方式 (一)税收 (二)发行国债
47、(三)征收排污费 (四)使用者收费: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 (五)环境保护基金 (六)发行彩票第95页/共184页(七)环境基础设施的产权转移 环境基础设施所有权转移方式包括企业化经营、租赁和BOT、TOT模式。采用BOT(built operate transfer)进行环保融资是通过政府或所属机构为投资者提供特许协议,准许投资方开发建设某一环保项目,项目建成后在一定期限内独立经营获得利润,协议期满后将项目无偿转交政府或所属机构。其中政府应保证项目的最低收益率,同时打破只限外商投资的限制 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指政府对建成的项目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招标,投
48、资者在购得后进行运营和维护,期满后无偿移交政府。第96页/共184页(八)发行市政债券(九)政府通过银行系统融资二、企业采取的融资方式(一)创业投资基金(二)银行贷款(三)发行股票(四)企业债券(五)排污费补助资金(六)资产证券化:以该项目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该项目未来收益为保证,在国际市场上发行高档债券来筹集资金。(七)信托基金第97页/共184页第三节 政府在国内资源环境保护投融资中的责任一、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构承担的责任(一)制定恰当的财政政策(二)完善市场化运营配套政策(三)加强执法力度,促进企业污染治理(四)培育并规范环保市场二、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责任(一)切实提高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效
49、率(二)积极扩充资金渠道三、政府作为资源所有者代表承担的责任(一)明确各主体的环境保护事权(二)注重社会效益第98页/共184页第四节 政府在国外资源环境开发过程中的作用一、政府支持境外资源开发项目的必要性(一)缓解目前资源提供者的市场控制力(二)提高企业“走出去”的动力(三)降低项目承担的政治风险二、政府加大支持境外资源开发的方式(一)与资源大国建立双边友好关系(二)建立完善境外投资的保护制度(三)给予优惠(四)鼓励合适的进入方式第99页/共184页第五节 非营利组织在环境保护投融资中的作用一、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概念 (一)非营利组织的界定:一切社会组织可归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又
50、分为营利组织(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二)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1.组织性 2.非政府性 3.非营利性 4.自治性 5.志愿性第100页/共184页二、非营利组织参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环境保护是人类为解决现实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总称。由于市场运行过程中更多偏重于经济效益,通过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可在一定程度上平衡该问题,在环境保护活动中,非营利组织依靠其志愿性的特征,充分调动各界人士的公共责任感,保护环境资源。第101页/共184页三、非营利组织在资源环境保护投融资中的作用(一)非营利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投资活动 1.非营利组织投资注重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