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1教程文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学1教程文件.ppt(6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现代教育学1二、教育学概念的界定二、教育学概念的界定宏观教育学定义: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中观定义微观定义补充: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常出选择题为什么研究对象不是教育现象呢?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产生及学校教育的出现一、教育的产生及学校教育的出现(一)教育的产生有影响的学说: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基本观点:把教育起源归结于生物的本能缺陷: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与自觉性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进步:看到了人的心理因素在教育中的
2、作用缺陷:把教育归结为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具有片面性3.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依据: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教育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教育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根本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产生的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根本条件)语言的产生(必要条件)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性质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性质非形式化的教育1.无阶级性2.非独立性(与宗教仪式紧密联系)3.原始性(教育水平低下)思考:那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性质呢?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目的培养统治所需的管理、牧师或骑
3、士既培养资产阶级统治人才,又培养 劳动者 劳动者特点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教育内容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课程结构、内容不断的调整教育方法严格纪律,自学和修行族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学发展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丰富教育经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二)学校教育的出现(二)学校教育的出现1.学校教育的出现学校教育的出现进入到奴隶制社会以后出现(常出选择题)最早古埃及我国殷商2.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二、教育思想的形
4、成和发展二、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的萌芽(一)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的萌芽1.早期教育著作2.“教”与“育”的来源3.“教育”一词的来源(孟子)4.中西教育思想区别:“外铄论”与“内发论”5.名师介绍: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国家本位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教育应“遵循自然”(二)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作为学科的教育学(二)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作为学科的教育学的形成的形成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影响: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基本研究内容;2.强调普及义务教育;3.强调教育、教师的作用和“
5、泛智教育”;4.提出“百科全书式”教学内容;5.创立班级授课制、学年制;6.首次把学前教育纳入学制。卢梭:教育上的哥白尼卢梭:教育上的哥白尼爱弥儿1.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2.儿童中心的观念3.在实践活动中学习4.实用主义5.发现的观念赫尔巴特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1.主张教育目的是个人品格和社会道德。2.心理学基础:“统觉联合论”3.提出教学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学生将其发展成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三)现代社会中教育学的发
6、展(三)现代社会中教育学的发展1.实验教育学创立者:德国梅伊曼和拉伊主要观点: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学;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强调教育研究的“科学化”。2.实用主义教育杜威,批判传统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主要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儿童中心”。3.现代教育发展第二章第二章 人人社会社会教育教育第一节第一节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立统一、既有矛盾又有一致。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1.含义:P342.具体表现:1社会发展方向力图规定规定人的发展方向2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水
7、平(人的发展水平往往落后社会发展水平)3社会的各级各类结构制约人才的各级各类结构4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与人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存在着不一致的矛盾5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影响和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1.含义: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结果,社会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结果。2.具体表现:1社会发展决定人的发展(社会历史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就是怎样的)2人的发展也决定社会的发展(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也在改变环境,社会历史是人发展的结果,随人的发展而发展。)小结:人的发展与社会
8、的发展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转化、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因此,人的发展必须立足社会现实,又应该力图超越社会现实和自身现实。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而这种矛盾的解决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在于教育,教育在调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方面起着中介转化的作用。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的地位1.教育的中介转化地位教育的中介转化地位教育能够有目的、有选择、有规范地把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要求转化为人的素质,把人的素质提高到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上,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互相促进转化。教育两个基本关系:教育两
9、个基本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两个基本规律:两个基本规律:教育必须促进和适应社会发展;必须促进和适应人的发展2.教育的基本着眼点教育的基本着眼点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矛盾过程中,基本着眼点是人和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只有通过把人的发展提高到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平上,才能促进矛盾的解决。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一)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决定论:英国高尔顿,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环境决定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极端重视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万能论: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人是他们教育
10、的产物。影响因素:影响因素:1.个体的先天性素质(生物因素):生理前提;造成差异的原因之一2.社会环境(包括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3.个体活动(主观能动性):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小结: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体现在:引导、培养和塑造功能,加速个体发展功能原因:原因:学校教育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三)实事求是地评价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不是万能的过分
11、夸大学校教育的作用就成了教育万能论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内部:首先,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的实现程度。其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能否尽职爱业,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再次,教师能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外部: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的程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政治功能1.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促进政治民主化3.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三、
12、文化功能1.传承文化2.改造文化3.创造和更新文化四、教育与科学技术1.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2.推进科学体制化3.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五、教育社会功能的联系与特点五、教育社会功能的联系与特点 特点:1.间接性(教育的功能通过人来实现的)2.隐含性(社会功能比较隐蔽,其提供的精神性力量很难发现与度量)3.潜在性(教育功能在实现之前是潜在的,滞后的)4.迟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能立竿见影)5.超前性(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致,有时会超前)第四节第四节 教育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作用教育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作用一、教育活动的客观依据(一
13、般不会考)(一般不会考)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P65-66)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二)政治对教育的制约(P67-70)1.政治制约着教育领导权2.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3.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P71-73)1.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2.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3.重服从轻自主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4.重认同轻创造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三、教育的人的制约性三、教育的人的制约性教育的人的制
14、约性即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制约。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循序渐进)、阶段性(不同阶段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互补性(扬长避短)、整体性(全面发展)、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第三章第三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一、教育规律概述概念: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教育关系教育关系即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教育与外部环境诸方面的种种联系。(小知识点)二、教育规律的分类二、教育规律的分类 l教育的结构规律l教育的功能规律l教育的发
15、展规律(规律的定义及具体表现)三、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三、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一)对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之关系的认识l两种对立观点:唯意志论和宿命论l正确的认识:一方面,教育规律是客观的,制约着人的教育活动,教育主体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另一方面:教育主体的教育活动又影响着教育规律,人们可以认识、驾驭和利用它,也可以改变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某些条件。(二)主观能动性与教育规律怎样按规律办事?怎样按规律办事?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意味着教育主体在教育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而是要求教育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科学地认识和利用教育规律。1.如何认识教育客观规律?如何认识教育客观规律?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向实践学习;
16、向同行学习;向教育对象学习。2.如何利用教育规律?如何利用教育规律?创造条件使一定教育规律得以实现;注重多种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服务一定的教育目的;利用教育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方面发展的进程;把教育规律理论转化为行动指南。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原则教育原则一、教育原则的概念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育的根本性准则。二、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二、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概念、如何贯彻)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艺术教育艺术一、教育艺术概述(一)教育艺术的概念(二)教育艺术的特点(二)教育艺术的特点情感性;双
17、边性;创造性;审美性(三)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三)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教育的言语艺术二、教育的言语艺术(一)口头言语艺术(二)体态言语艺术(三)教育幽默第四章第四章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概念一、什么是教育目的定义:定义:教育目的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特点:特点: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阶级性。作用: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层次: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
18、教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1.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和核心的基本内容。2.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决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普遍与特殊的关系。3.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目标受教育目的制约,教育目的通过教育目标转化为行动追求。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的基本理论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基本观点:
19、(1)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一致的。(2)旧分工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源。(3)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5)实现人全面发展是有条件的:自由时间是重要条件、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早就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智力体力尽可能多的自由统一发展。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1.体能和智能;(基础性要素)2.活动能力;(核心要素)3.道德品质;(最普遍的要素)4.情感、意志、性格
20、。(动力因素)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一)个人本位论(一)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和萨特、福禄贝尔、爱伦凯全盛时期:全盛时期:18C和19C上半叶基本观点: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评价教育价值标准评价教育价值标准: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二)社会本位论(二)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纳托尔普、凯兴斯泰纳鼎盛时期:鼎盛时期:19C下半叶基本观点: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
21、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评价教育价值标准评价教育价值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第三节第三节 20世纪教育目的观概览世纪教育目的观概览一、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一、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永恒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赫钦斯、阿兰和利文斯通为代表)坚持主张过去的东西是卓越的,认为凡是值得向往的东西都是永恒不变的,好的教育在于使人逐渐认识真理而变得富有人性。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教育(马里坦和日尔松)以基督教宗教思想为基础的教育理论,提倡恢复中世纪以来的宗教信仰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存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美国教育家乔治奈勒)产生于存在主义哲学。把教育的目的理解为发展学生的个人意识,使
22、学生充分认识并自由地发展自我和完成自己的人格。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实用主义教育(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杜威为代表)结构主义教育(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布鲁纳):1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2注重学科的知识结构。3提倡从“发现中学习”。4强调儿童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三、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三、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第四节第四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一、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演变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战略目标。演变过程:1958,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党
23、的教育方针是教育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肯定“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目的。198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互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想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新宪法,新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培养的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
24、法:“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制等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表现:P142 原因:原因:P143 如何克服如何克服第五节第五节 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实施五育:德、智、体、美、劳。概念:德育德育是
25、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质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智育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智育的主要任务: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体育体育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技能的教育。学校体育的基本特征:教育性、技能性和娱乐性。功能: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美育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美育的基本形态:艺术美(艺术美应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
26、育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五育五育”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性;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平衡性。第五章第五章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改革理论教育改革理论 变化力度:革命改革变革和革新l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改变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或革除陈旧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对教育除旧布新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可以在任何教育层次和门类中进行,在强度和时间、空间上没有限制。l教育改革理论教育改革理论是有关各个门类和层次的教育除旧布新、良性发展的知识体系。教育改革理论的范型和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改革理论的范型和人力资本理论(一)国外教育改革理论的发展1.哲学-心理学
27、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改造主义教育运动”、“教育民主化运动”2.经济学-社会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3.学科独立阶段(20世纪70年代开始)(二)教育改革的范型(三)人力资本理论(三)人力资本理论1.人力资本的产生人力资本的产生舒尔茨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2.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
28、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3.人力资本理论的评价人力资本理论的评价(1)正面的)正面的P157-159(2)负面的)负面的第一,单方面过分强调了教育的经济价值。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教育增长与经济增长并不总是成正比的。第二,过分夸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增长是受多因素变量制约的,教育水平仅仅是其众多因素之一,而且相当多的时候也不是决定性因素。第三,第三,教育、教育产品不能像商品、经济组织那样进行严格而准确的成本核算和费用分摊,更难以计算它的即时“利润”。第四,人力资本理论着重从经济角度衡量和研究教育问题,容易冲击、忽视教育
29、的主体价值。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人力资本理论也有所势衰。(出现了劳动力市场理论)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改革实践概览教育改革实践概览一、一、20世纪教育改革的第一阶段世纪教育改革的第一阶段背景:背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能反映社会特征、适应社会和人发展的新型教育。过程:过程:1、19世纪后期开始,在美国和欧洲逐渐形成了主要针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新教育运动。2.20世纪前半叶,探讨美国中学的职能和目的进行改革,1918年发表中等教育基本原则报告,导致美国教育从传统教育想现代教育转型。3.20世纪30年代
30、的经济危机和教育民主化运动使美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开始了改造主义教育运动。4.二战的胜利强化了中等教育培养公民的教育目标和普通中等教育职业化的实用主义趋势。(二)苏联:从(二)苏联:从“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到到“传统教育传统教育”1.苏联建国之初,颁布一系列法令,改造旧教育。具有实用主义倾向。2.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教育改革,强化教育的经济和文化功能,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贯彻“智育第一”、“知识第一”。二、二、20世纪教育改革的第二阶段世纪教育改革的第二阶段(一)美国:教育改革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1.学科结构运动-否定实用主义(50年代末-60年代)(1)背景(2
31、)指导理论指导文件:1958年,国防教育法;指导理论:布鲁纳教育过程(3)内容2.恢复基础教育运动(60年代后期)(1)学科结构运动的弊端)学科结构运动的弊端学习太难,学生厌学;偏重理论,学生缺乏基本技能;偏科现象严重;重视“天才”教育,学生两极化;教师难以适应学科结构运动要求;课程内容和教材不符合要求。(2)1976年,恢复基础教育运动。年,恢复基础教育运动。内容:P168实质:恢复传统教育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做法(二)苏联:从专才教育到综合教育(二)苏联:从专才教育到综合教育第一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后期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1.改革的动因改革的动因战后苏联工业迅速发展,急需
32、大量有一定文化的普通劳动者。原有的教育忽视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2.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内容重点:满足社会对一般劳动者的需求。3.改革产生的问题改革产生的问题P170第二阶段:(第二阶段:(60年代后期年代后期-70年代后期)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的改革年代后期)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的改革。内容和措施:P170三、三、20世纪教育改革的第三阶段世纪教育改革的第三阶段(一)美国:教育改革贯穿整个教育发展过程(一)美国:教育改革贯穿整个教育发展过程 1.70年代的教育改革年代的教育改革内容:围绕“生计教育”和基础教育。1974,生计教育法1976,“回到基础”教育运动2.80年代的教育改
33、革年代的教育改革开端:1983,国家处于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动因:P172改革内容:P1733.9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1)原因:美国教育滑坡和教育质量未见好转(2)目标:“高质量”、“优异”、“杰出”。具体目标:“新基础课”中心目标:普及科学知识(3)改革的实施消除公立学校垄断地位,强化学校教育竞争,走向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教育凭证、特许学校(二)日本:培养完善的人(二)日本:培养完善的人 1.战后至战后至70年代教育改革概况年代教育改革概况 战后(战后(1945年)年)-50年代末期年代末期:教育法制化和民主化,建立新教育体制。50年代末到年代末到70年代初年代初
34、:课程现代化和教育内部结构的调整。70年代后年代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专业设置的现代化以及中小学课程结构的调整。2.80年代面向年代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世纪的教育改革(1)改革动因)改革动因经济赶超欧美,政治和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教育自身的问题。P182-183(2)目标和原则)目标和原则(3)改革的实施)改革的实施组建“教育实施改革总部”,关于教育改革当前的实施方针。具体措施:具体措施:P1843.90年代以来日本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年代以来日本教育改革的新动向(1)改革动因)改革动因80年代改革成效不大;90年代后,日本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理论指导)理论指导以教育自由化、民营化、缩减公费为基本理念(3)主要措施)主要措施 P186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教改目的不仅是局限于对现代教育制度的修补,还要从整体上改变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创造出适合个体、社会、国家和全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要求的新教育。P187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