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77694772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PPT 页数:132 大小:9.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ppt(1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之一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之一 陕西师大附中历史组陕西师大附中历史组 丁丁 伟伟 行政区划,是指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更行政区划,是指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更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口的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军事上的需要,将全口的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军事上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由中央派员组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由中央派员组织管理,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织管理,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中国古代行政

2、区划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春秋初到秦始皇统一全国这段时期,约第一阶段是从春秋初到秦始皇统一全国这段时期,约500年,称为萌芽时代;年,称为萌芽时代;第二阶段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约第二阶段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约800年,年,可称为州郡县时代;可称为州郡县时代;第三阶段是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约第三阶段是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约700年,年,可称为道路时代;可称为道路时代;第四阶段是元、明、清、民国时期,不到第四阶段是元、明、清、民国时期,不到700年,可称为年,可称为行省时代。行省时

3、代。一、先秦时期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控制一、先秦时期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控制1 1、九州说、九州说2 2、畿服说、畿服说3 3、分封制、分封制4 4、郡县的起源、郡县的起源1、九州说、九州说 九州指的是冀州、兖州、青州、扬州、九州指的是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凉州、徐州。荆州、豫州、雍州、凉州、徐州。冀州:今山西、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冀州:今山西、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兖州:今河北东南部、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北部;兖州:今河北东南部、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北部;青州:今山东中部及东部;青州:今山东中部及东部;徐州: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徐州:今山东东南部、江苏

4、和安徽北部;扬州: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扬州: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江西北部;荆州:今湖南、湖北两省大部分和江西西部;荆州:今湖南、湖北两省大部分和江西西部;豫州:今河南大部及湖北北部;豫州:今河南大部及湖北北部;梁州:今四川、重庆及陕西、甘肃两省秦岭以南;梁州:今四川、重庆及陕西、甘肃两省秦岭以南;雍州:今陕西西北部和中部、内蒙古南部、甘肃及雍州:今陕西西北部和中部、内蒙古南部、甘肃及其以西。其以西。2、畿服说、畿服说 国语国语周语作甸、侯、宾、要、荒五服,周语作甸、侯、宾、要、荒五服,以五百里为差;以五百里为差;禹贡作甸、侯、绥、要、荒五服,以

5、五禹贡作甸、侯、绥、要、荒五服,以五百里为差;百里为差;逸周书逸周书职方称方千里内为王圻(职方称方千里内为王圻(q q),),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服。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服。3、分封制、分封制 (1)夏、商的封国)夏、商的封国(2)西周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 夏的方国夏的方国商的方国商的方国 西周形成比较完备的等级分封制。西周形成比较完备的等级分封制。宗周、成周为王畿区,由周王直接统治;王宗周、成周为王畿区,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周王在王畿内、畿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周王在王畿内、诸侯在封国内,又按宗法制度把土地和人民分封诸侯在封

6、国内,又按宗法制度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又对士进行分封,这样天给卿、大夫,卿、大夫又对士进行分封,这样天子、诸侯、卿大夫均有直接统治区和间接统治区,子、诸侯、卿大夫均有直接统治区和间接统治区,形成多层次有不同隶属关系的政权和政区系统。形成多层次有不同隶属关系的政权和政区系统。西周分封的诸侯国西周分封的诸侯国 最先出现的是县。楚国最先设最先出现的是县。楚国最先设县。县。晋国最先设郡。战国时期,郡县制初步形成。晋国最先设郡。战国时期,郡县制初步形成。4、郡县的起源、郡县的起源县县我国最早出现的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行政区划单位名称 始于春秋初期,最初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

7、地,带有国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防作用史记史记秦本纪秦本纪曰:曰:武公十年(前武公十年(前688年)年)“伐邽、冀戎,初县之伐邽、冀戎,初县之”;武公十一年(前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年)“初县杜、郑初县杜、郑”。春秋后期,各诸侯国普遍置县,且从边远之地春秋后期,各诸侯国普遍置县,且从边远之地发展到内地。战国时期,县已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发展到内地。战国时期,县已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政区划单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县春秋战国时期的县保留着分封制的残痕保留着分封制的残痕 县的规模相差悬殊县的规模相差悬殊 5、郡的出现、郡的出现春秋时代仅见的郡名两例:春秋时代仅见的郡名两例:鲁僖公九年(前鲁僖

8、公九年(前651年),晋国公子夷吾对秦公年),晋国公子夷吾对秦公子挚讲,子挚讲,“君实有郡县君实有郡县”。国语国语晋语晋语 鲁哀公二年(前鲁哀公二年(前493年),赵简子曰:年),赵简子曰:“克敌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左传 战国时各国已普遍置郡,且多置于各国的边远地区。战国时各国已普遍置郡,且多置于各国的边远地区。6、县和郡的关系、县和郡的关系 均出现在春秋前期,但是设郡晚于设县,而且在均出现在春秋前期,但是设郡晚于设县,而且在春秋时代郡的地位低于县春秋时代郡的地位低于县。战国时代,渐渐形成郡统县的两级行政区划。战国时代,渐渐形成郡统县的两级行政区划

9、。整个战国时代,郡县制始终是分封制的附庸,至整个战国时代,郡县制始终是分封制的附庸,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郡县制才正式成为全国划一的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郡县制才正式成为全国划一的行政区划。政区划。二、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二、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1 1、秦代郡县制的确立秦代郡县制的确立2 2、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汉代的郡国并行制3 3、州制的产生、州制的产生4 4、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1、秦代郡县制的确立秦代郡县制的确立 秦初设郡秦初设郡3636个,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到秦个,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到秦末郡增加到末郡增加到4040多个。秦郡主要分布在黄河中多个。秦

10、郡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经济比较发达、政治地位重要的地区。淮下游经济比较发达、政治地位重要的地区。淮河、秦岭以南只有河、秦岭以南只有1212郡,仅占郡,仅占1/41/4。秦秦朝朝疆疆域域秦秦京京师师为为内内史史,分分天天下下作作三三十十六六郡郡 汉汉书书地地理理志志中央中央郡郡长官:守长官:守县:令县:令2、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汉代的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年设郡县制,同时分封子弟为王、侯西汉初年设郡县制,同时分封子弟为王、侯后经不断削藩,到汉武帝时王国、侯国地位大致后经不断削藩,到汉武帝时王国、侯国地位大致和郡县相当。和郡县相当。汉初郡、国并存制汉初郡、国并存制“异姓七国异姓七国”(楚王韩信、梁王彭越

11、、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长沙王吴芮、韩王信)“同姓九国同姓九国”(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中央中央郡郡长官:守长官:守县(道):县(道):令令诸侯王国诸侯王国支郡:支郡:县县侯国(邑)侯国(邑)汉汉 初初 西汉时期西汉时期103103郡国中,秦岭淮河以南只有郡国中,秦岭淮河以南只有2929个,而关东地区达个,而关东地区达5050郡,说明西汉时黄河郡,说明西汉时黄河中下游仍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区。中下游仍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区。汉代郡国分布汉代郡国分布问题:

12、关东的地域范围?问题:关东的地域范围?问题:关东的地域范围?问题:关东的地域范围?3、州制的产生、州制的产生 汉代汉代100100多个郡(国)相对秦朝的多个郡(国)相对秦朝的4040多个郡,数量上有很大的增加,为了多个郡,数量上有很大的增加,为了加强对郡的管理而设置监察区。加强对郡的管理而设置监察区。州产生的缘由州产生的缘由 汉初60郡中,同姓九个诸侯王国和异姓仅剩的长沙国共有40余郡,汉帝自领的郡只有15个。中央统治权受到严重威胁汉文帝起开始削藩实行推恩令实行推恩令 免除诸侯王的行政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权和官吏任免权 汉景帝后期,王国和郡在行政区划上处于同一级别 汉武帝时期,全国郡

13、、国的数量上升到100多个(削藩和版图扩大的因素)分为13个刺史部作为监察区域,以某某州命名。东汉黄巾起义时期,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以上的一级机构。全国的行政区划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汉武帝时先后设置有冀、豫、徐、青、兖、汉武帝时先后设置有冀、豫、徐、青、兖、幽、并、荆、扬、益、凉幽、并、荆、扬、益、凉1111州和朔方、交趾州和朔方、交趾2 2部,共计部,共计1313州、部,后又在京畿及附近七郡设州、部,后又在京畿及附近七郡设置司隶校尉,全国分为置司隶校尉,全国分为1414州、部。州、部。汉代州的设置情况汉代州的设置情况问题:对照地图指出问题:

14、对照地图指出1313州部的地域范围?州部的地域范围?14州、部的辖区:州、部的辖区:司隶校尉部: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河南开封以西及登封、内乡以北;司隶校尉部: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河南开封以西及登封、内乡以北;豫州刺史部:今河南东部、南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豫州刺史部:今河南东部、南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冀州刺史部:今河北西南部,山东西北及河南东北部;冀州刺史部:今河北西南部,山东西北及河南东北部;幽州刺史部: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东北部,辽宁东部和南部,吉林西南部以及幽州刺史部: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东北部,辽宁东部和南部,吉林西南部以及朝鲜北部;朝鲜北部;并州刺史部:今山西大

15、部,内蒙古、河北一部;并州刺史部:今山西大部,内蒙古、河北一部;凉州刺史部:今甘肃大部,宁夏中南部,青海东部;凉州刺史部:今甘肃大部,宁夏中南部,青海东部;徐州刺史部:今江苏长江以北,山东东南部及安徽东部;徐州刺史部:今江苏长江以北,山东东南部及安徽东部;兖州刺史部: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兖州刺史部: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青州刺史部:今山东北部和东部;青州刺史部:今山东北部和东部;荆州刺史部:今湖北湖南两省,河南南部,贵州东部,广东西北部,广西东北部,荆州刺史部:今湖北湖南两省,河南南部,贵州东部,广东西北部,广西东北部,江西西端一小部分;江西西端一小部分;扬州刺史部: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

16、,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扬州刺史部: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浙江、福建三省;益州刺史部:今四川、重庆、云南三省市大部,贵州中西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益州刺史部:今四川、重庆、云南三省市大部,贵州中西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广西西北部及越南西北部;部,广西西北部及越南西北部;交州刺史部:今广东、广西大部,越南中北部,福建东南部,湖南南部,贵州东南交州刺史部:今广东、广西大部,越南中北部,福建东南部,湖南南部,贵州东南一小部分;一小部分;朔方刺史部:今陕西北部,山西西部,甘肃东北部,宁夏北部,内蒙古河套至阴山朔方刺史部:今陕西北部,山西西部,甘肃东北部,宁夏北部,内蒙古河套至阴山南麓。南麓。

17、最初州只是朝廷的派出机构,与郡没有行政最初州只是朝廷的派出机构,与郡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刺史不是常设官员,没有固定的治隶属关系,刺史不是常设官员,没有固定的治所。所。西汉末刺史西汉末刺史(或称州牧)(或称州牧)权势有所增大权势有所增大 。东汉初刺史常驻地方,有了治所,但东汉东汉初刺史常驻地方,有了治所,但东汉大部分时间里,州是监察区而不是行政区,刺大部分时间里,州是监察区而不是行政区,刺史仍然不直接干预地方行政。史仍然不直接干预地方行政。汉代州的职能汉代州的职能中央中央郡:太守郡:太守县:令县:令刺史部刺史部长官:刺史长官:刺史汉武帝之后汉武帝之后 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朝廷给州牧、东汉末年

18、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朝廷给州牧、刺史以兵权、行政权,州成为郡的上一级行政区刺史以兵权、行政权,州成为郡的上一级行政区划,郡、县二级制转化为州、郡划,郡、县二级制转化为州、郡(王国、属国)(王国、属国)、县、县(邑、道、侯国)(邑、道、侯国)三级制。三级制。东汉末年州成为地方一级政区东汉末年州成为地方一级政区中央中央州州长官:牧长官:牧郡:太守郡:太守县:令县:令东东 汉汉4、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 三国时曹魏有司、豫、冀、兖、徐、青、雍、三国时曹魏有司、豫、冀、兖、徐、青、雍、凉、并、幽凉、并、幽1010州全境和荆、扬二州江北一部。州全境和荆、扬二州江北一部。吴占有荆

19、、扬、交吴占有荆、扬、交3 3州州(与魏荆、扬二州隔江相对)(与魏荆、扬二州隔江相对)。蜀仅占有益州蜀仅占有益州1 1州。州。魏灭蜀后分益州置梁州,吴分交州置广州。魏灭蜀后分益州置梁州,吴分交州置广州。三国末年有州三国末年有州1818,领郡国,领郡国158158,县,县11901190。州郡县的设置:西晋分雍、凉、梁三州置秦州,分益州州郡县的设置:西晋分雍、凉、梁三州置秦州,分益州置宁州,分幽州置平州,灭吴后将南北荆、扬州分别合一,置宁州,分幽州置平州,灭吴后将南北荆、扬州分别合一,全国共全国共1919州,州,162162郡国,郡国,12321232县。平均每州领县。平均每州领8-98-9郡,

20、每郡郡,每郡领领7-87-8县。州郡数量比汉代有所增加。县。州郡数量比汉代有所增加。州郡的分布:南方州增加到州郡的分布:南方州增加到9 9个,约占全国的个,约占全国的1/21/2;全国;全国162162郡中,秦岭淮河以北郡中,秦岭淮河以北8686郡,以南郡,以南7676郡郡(汉代(汉代2929个)个),南方,南方的郡数量有较大的增加,南方州、郡数量的增加,与南方的郡数量有较大的增加,南方州、郡数量的增加,与南方人口增长、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关系。人口增长、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关系。西晋末年州郡的激增:永嘉之乱后,南北分裂,南、北各朝西晋末年州郡的激增:永嘉之乱后,南北分裂,南、北各朝大量增置州郡,

21、东晋南朝为了安置北方流民设置了大量侨大量增置州郡,东晋南朝为了安置北方流民设置了大量侨州郡县。州郡县。西晋的州郡设置西晋的州郡设置 到南北朝末年,南、北方共有州到南北朝末年,南、北方共有州到南北朝末年,南、北方共有州到南北朝末年,南、北方共有州253253个、郡个、郡个、郡个、郡617617个。个。个。个。与西晋相比,州增加了与西晋相比,州增加了与西晋相比,州增加了与西晋相比,州增加了1010几倍,郡增加了几倍,郡增加了几倍,郡增加了几倍,郡增加了6-76-7倍。倍。倍。倍。大量设州郡使州郡县各级之间的管理极不合理,平均大量设州郡使州郡县各级之间的管理极不合理,平均大量设州郡使州郡县各级之间的

22、管理极不合理,平均大量设州郡使州郡县各级之间的管理极不合理,平均1 1州领州领州领州领2-32-3郡、郡、郡、郡、1 1郡领郡领郡领郡领2-32-3县,还有县,还有县,还有县,还有1 1州领州领州领州领1 1郡、郡、郡、郡、1 1郡领郡领郡领郡领1 1县或县或县或县或2 2州合管州合管州合管州合管1 1郡、两郡合管郡、两郡合管郡、两郡合管郡、两郡合管1 1县县县县(双头州郡)(双头州郡)(双头州郡)(双头州郡),或者州不领郡、郡,或者州不领郡、郡,或者州不领郡、郡,或者州不领郡、郡不领县。不领县。不领县。不领县。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县设置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县设置 州郡的区划分割频繁,造成行政管理的混

23、乱,如梁州郡的区划分割频繁,造成行政管理的混乱,如梁州郡的区划分割频繁,造成行政管理的混乱,如梁州郡的区划分割频繁,造成行政管理的混乱,如梁朝有朝有朝有朝有20202020多州的长官不清楚自己所管辖的地区范围。有的多州的长官不清楚自己所管辖的地区范围。有的多州的长官不清楚自己所管辖的地区范围。有的多州的长官不清楚自己所管辖的地区范围。有的甚至是甚至是甚至是甚至是“散居无实土,官长无廨舍,寄止民村散居无实土,官长无廨舍,寄止民村散居无实土,官长无廨舍,寄止民村散居无实土,官长无廨舍,寄止民村”(南齐南齐南齐南齐书书书书 州郡志州郡志州郡志州郡志)。)。)。)。随着州的数量增多,有的直接管县,南北

24、朝后期郡随着州的数量增多,有的直接管县,南北朝后期郡随着州的数量增多,有的直接管县,南北朝后期郡随着州的数量增多,有的直接管县,南北朝后期郡逐渐变得有名无实,州、郡、县三级制逐渐失去意义。逐渐变得有名无实,州、郡、县三级制逐渐失去意义。逐渐变得有名无实,州、郡、县三级制逐渐失去意义。逐渐变得有名无实,州、郡、县三级制逐渐失去意义。州郡县三级制的瓦解州郡县三级制的瓦解 郡郡郡郡 县县县县 中央中央中央中央 州州州州 国国国国 县县县县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结构图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结构图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结构图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结构图三、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

25、三、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一)隋、唐前期州(郡)二级制(一)隋、唐前期州(郡)二级制(二)唐后期、五代道、州、县三级制(二)唐后期、五代道、州、县三级制(三)宋代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三)宋代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一)隋、唐前期州(郡)、县二级制(一)隋、唐前期州(郡)、县二级制1 1、隋代州(郡)县二级制、隋代州(郡)县二级制2 2、唐前期的政区、唐前期的政区1、隋代州(郡)县二级制、隋代州(郡)县二级制 隋文帝时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改革,废除侨州郡隋文帝时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改革,废除侨州郡县,实行以州领县的二级行政制度,隋炀帝时改州为县,实行以州领县的二级行政制度,隋

26、炀帝时改州为郡。郡。隋代有隋代有190190郡、郡、12551255个县。个县。郡县的分布:主要在黄河流和江淮地区,江淮地区郡县的分布:主要在黄河流和江淮地区,江淮地区郡的设置明显增多。郡的设置明显增多。中央中央州:刺史、太守、牧州:刺史、太守、牧县县2、唐前期的政区、唐前期的政区 唐朝前期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前期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二级制。唐初因安置归附的将帅和疆域扩大新设置了不少唐初因安置归附的将帅和疆域扩大新设置了不少州县,州县的数量比隋代多,贞观年间全国有州县,州县的数量比隋代多,贞观年间全国有358358个府个府州、州、15571557个县。个县。唐中期由于疆域的扩大和南方开

27、发,增设新县。唐中期由于疆域的扩大和南方开发,增设新县。至开元、天宝年间有至开元、天宝年间有328328个府州、个府州、15731573个县。个县。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 唐朝初年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安东、唐朝初年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安东、安北、单于、安西、北庭、安南安北、单于、安西、北庭、安南6 6个,都护府下管辖若个,都护府下管辖若干羁縻府州,羁縻府州的都督或刺史由当地少数民族首干羁縻府州,羁縻府州的都督或刺史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内部行政事务自主,朝廷很少直接干预。领担任,内部行政事务自主,朝廷很少直接干预。中央中央 州(郡)州(郡)县县 隋、唐前期行

28、政区划结构图隋、唐前期行政区划结构图唐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区设置唐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区设置隋炀帝改州为郡,隋炀帝改州为郡,设部监察设部监察唐初改郡为唐初改郡为州州贞观元年设十贞观元年设十道道开元年间改为十开元年间改为十五道五道置采访处置使置采访处置使安史之乱,节度使的辖区也安史之乱,节度使的辖区也叫道叫道道道州州县三级行政制县三级行政制形成形成中央中央州州长官:刺史长官:刺史县县道道长官:长官:采访使、节度使采访使、节度使(二)唐后期、五代道、州、县三级制(二)唐后期、五代道、州、县三级制 唐初贞观元年(公元唐初贞观元年(公元627627年)依年)依“山河形便山河形便”(通典通典州郡二州郡二

29、)分全国为分全国为1010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陇右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道、陇右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开元开元2121年(年(733733)分山南道为山南东西两道,分江南)分山南道为山南东西两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另将关内道首都长安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另将关内道首都长安附近诸州划为京畿道,将河南道东都洛阳附近诸州划为都附近诸州划为京畿道,将河南道东都洛阳附近诸州划为都畿道,总计畿道,总计1515道,南方道,南方8 8,北方,北方7 7。“道道”问题:在地图上指出唐问题:在

30、地图上指出唐1515道的大致位置?道的大致位置?道最初只是地理区域,中央派出的监察官员也不道最初只是地理区域,中央派出的监察官员也不以以1010道为依据,天授道为依据,天授2 2年(年(691691)以后)以后1010道才成为监察道才成为监察区。区。开元开元2121年增至年增至1515道后道后,“每道置采访使监察非法,每道置采访使监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如汉刺史之职”(旧唐书旧唐书地理志地理志),道有了固定的治,道有了固定的治所。此后道有了固定辖区和治所,监察涉及政事处理所。此后道有了固定辖区和治所,监察涉及政事处理和官员任免,道逐渐向州的上一级政区转化。和官员任免,道逐渐向州的上一级政区转化。

31、唐代道的职能唐代道的职能 唐初在沿边和内地重要地区设置都督府,都督可兼驻唐初在沿边和内地重要地区设置都督府,都督可兼驻地的刺史,但不干预其他州的行政事务。地的刺史,但不干预其他州的行政事务。永徽(永徽(650655)以后都督称节度使,其辖区称镇)以后都督称节度使,其辖区称镇(道)。(道)。天宝年间节度使几乎掌握了边州所有军、民、财、监天宝年间节度使几乎掌握了边州所有军、民、财、监察大权。安史之乱后内地普遍设置节度使,都督制逐渐废察大权。安史之乱后内地普遍设置节度使,都督制逐渐废弃。弃。乾元元年(乾元元年(758)肃宗改采访使为观察使,以观察使兼)肃宗改采访使为观察使,以观察使兼任节度使,使军区

32、道和监察区道合一,节度使观察使掌握任节度使,使军区道和监察区道合一,节度使观察使掌握一道(镇)军、民大权,道(方镇)成为府州的上一级政一道(镇)军、民大权,道(方镇)成为府州的上一级政区,州、县二级制转变为道(方镇)、州(府)、县三级区,州、县二级制转变为道(方镇)、州(府)、县三级制。制。道一级政区的确立道一级政区的确立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沿袭唐后期的五代十国时期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沿袭唐后期的制度,分道(镇)、州(府)、县三级。制度,分道(镇)、州(府)、县三级。中间一级除府、州外,有军、监的建置,军在唐时中间一级除府、州外,有军、监的建置,军在唐时为军镇,五代时兼管民政;监

33、设于矿冶、铸钱、制盐、为军镇,五代时兼管民政;监设于矿冶、铸钱、制盐、牧马地区,五代时兼有政区性质。牧马地区,五代时兼有政区性质。五代十国时期的政区设置五代十国时期的政区设置中央中央方镇(道)方镇(道)长官:节度使长官:节度使州州长官:刺史、太守长官:刺史、太守县县府府长官:牧、尹长官:牧、尹县县府 唐代出现与州平级的地方行政单位府。它是特殊的州。府有四种类型:京都及行在府。唐初以三京为府:长安为西京,称京兆府;洛阳为东京,称河南府;太原为北京,称太原府(太原因高祖起兵之地,故特设府)。此后又设凤翔府、成都府,合称五府。府:有特殊地位的州改称府:有特殊地位的州改称唐唐首都长安所在的雍州改称为京

34、兆府首都长安所在的雍州改称为京兆府东都洛阳所在的洛州改称为河南府东都洛阳所在的洛州改称为河南府北都晋阳所在的并州改称为太原府北都晋阳所在的并州改称为太原府都护府:边地行政机构都护府:边地行政机构唐唐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三)宋代路、府(州、军、监)、(三)宋代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县三级制1 1、宋代的行政区划、宋代的行政区划2 2、辽、金、西夏、大理的行政区划、辽、金、西夏、大理的行政区划1、宋代的行政区划、宋代的行政区划(1 1)路的设置)路的设置(2 2)路的政区的变化)路的政区的

35、变化(3 3)路的幅员及其分布概况)路的幅员及其分布概况(4 4)路的下一级政区)路的下一级政区(5 5)宋代行政区划结构图)宋代行政区划结构图(1)路的设置)路的设置 北宋初年继承唐代的道制同时设置路,路属于半监察北宋初年继承唐代的道制同时设置路,路属于半监察区半行政区。区半行政区。乾德年间乾德年间(公元(公元963-968963-968年)年)在各道设置转运使,征收和在各道设置转运使,征收和转运各地的财赋。转运各地的财赋。太平兴国太平兴国2 2年年(公元(公元977977年)年)将地方边防、治安、司法、将地方边防、治安、司法、财赋、监察等权力交给转运使,转运使成为府州的上级行财赋、监察等权

36、力交给转运使,转运使成为府州的上级行政长官。政长官。淳化淳化5 5年年(公元(公元994994年)年)正式改道为路,路成为州的上一正式改道为路,路成为州的上一级行政区划。级行政区划。路一级政区的确立路一级政区的确立 宋代除转运使司路(漕司)外,还有提宋代除转运使司路(漕司)外,还有提宋代除转运使司路(漕司)外,还有提宋代除转运使司路(漕司)外,还有提点刑狱使司(宪司)路点刑狱使司(宪司)路点刑狱使司(宪司)路点刑狱使司(宪司)路(掌管一路的司法)(掌管一路的司法)(掌管一路的司法)(掌管一路的司法),安抚使,安抚使,安抚使,安抚使司(帅司)路司(帅司)路司(帅司)路司(帅司)路(总管一路的军事

37、)(总管一路的军事)(总管一路的军事)(总管一路的军事)。北宋路制下以转。北宋路制下以转。北宋路制下以转。北宋路制下以转运使司路为主。运使司路为主。运使司路为主。运使司路为主。三司间的关系是互相监督、互不统属。三司间的关系是互相监督、互不统属。三司间的关系是互相监督、互不统属。三司间的关系是互相监督、互不统属。三司路管辖的区域不完全一致,如漕司三司路管辖的区域不完全一致,如漕司三司路管辖的区域不完全一致,如漕司三司路管辖的区域不完全一致,如漕司23232323路路路路时,宪司为时,宪司为时,宪司为时,宪司为18181818路。路。路。路。宋代路制下的三司及其关系宋代路制下的三司及其关系(2 2

38、)路的政区变化)路的政区变化 太祖时全国分为太祖时全国分为1313道:道:河南、关西、河北、河东、淮南、江河南、关西、河北、河东、淮南、江南东、江南西、陇右、山南东、山南西、剑南东、剑南西、岭南。南东、江南西、陇右、山南东、山南西、剑南东、剑南西、岭南。至道至道3 3年(公元年(公元997997年)全国分年)全国分1515路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湖南、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东、陕西、淮南、江南、湖南、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广东、广西。广东、广西。咸平咸平4 4年(公元年(公元10011001年)分西川为益州、利州年)分西川为益州、利

39、州2 2路,分峡西路路,分峡西路为梓州、夔州为梓州、夔州2 2路,总计路,总计1717路路。天禧天禧4 4年(公元年(公元10201020年)分江南为东、西年)分江南为东、西2 2路,总计路,总计1818路路。北。北宋以宋以1818路维持时间最久。路维持时间最久。熙宁熙宁5 5年(公元年(公元10721072年)京西分为南、北年)京西分为南、北2 2路,淮南分为东、路,淮南分为东、西西2 2路,陕西分为永兴军、秦凤路,陕西分为永兴军、秦凤2 2路,路,6 6年河北分东、西年河北分东、西2 2路,路,7 7年京年京东分为东、西东分为东、西2 2路,总计路,总计2323路路。崇宁崇宁4 4年(公元

40、年(公元1 1105105年)增设京畿路,总年)增设京畿路,总计计2424路路。宋徽宗年间曾增加至宋徽宗年间曾增加至2626路。路。南宋偏安江南,路级政区先后有南宋偏安江南,路级政区先后有1616路和路和1717路的变化。路的变化。(3)路的幅员及其分布概况)路的幅员及其分布概况 宋代路一级行政区幅员比唐代前期的道小。宋代路一级行政区幅员比唐代前期的道小。问题:幅员变小的原因?问题:幅员变小的原因?宋代南方路一级政区的数量比北方多。如北宋宋代南方路一级政区的数量比北方多。如北宋2 24 4路中南方占路中南方占1414路,北方只有路,北方只有1010路。路。问题:南北一级政区数量变化的原因?问题

41、:南北一级政区数量变化的原因?(4)路的下一级政区)路的下一级政区 宋朝路下设州、县两级政区。宋朝路下设州、县两级政区。州一级政区除州外还有府、军、监,都受路管辖。州一级政区除州外还有府、军、监,都受路管辖。府主要设置于京都、路治、地区经济重心、军事要地,地位与州府主要设置于京都、路治、地区经济重心、军事要地,地位与州相同。军设于军事要地,有州级军和县级军两种。监主要设置于工商业相同。军设于军事要地,有州级军和县级军两种。监主要设置于工商业重地,也有州级监和县级监两种。军和监在五代时为半政区性质,宋代重地,也有州级监和县级监两种。军和监在五代时为半政区性质,宋代完全成为新的政区。完全成为新的政

42、区。府州之下县级政区包括县、城、镇、堡、砦等。府州之下县级政区包括县、城、镇、堡、砦等。到元丰年间(到元丰年间(1078-10851078-1085)全国有)全国有2323路、路、1414府、府、242242州、州、3737军、军、4 4监、监、11351135县。县。北宋初,取消道和节度使,所有州直北宋初,取消道和节度使,所有州直属中央属中央宋太宗在州之上设路宋太宗在州之上设路路路转运使司转运使司 掌管财赋掌管财赋提点刑狱司提点刑狱司 掌管司法掌管司法安抚使司安抚使司 掌管兵政掌管兵政只能在其所掌管的业务范围内只能在其所掌管的业务范围内举劾地方官举劾地方官 路并没有成为州以上一级路并没有成为

43、州以上一级行政机构,州一级的行政长官行政机构,州一级的行政长官遇事一般仍直达中央,路的性遇事一般仍直达中央,路的性质只能说是介乎行政区和监察质只能说是介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区之间的一种区划。整个宋代地方行政区划整个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也只能说介于二级制度也只能说介于二级三级之间三级之间 军、监: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军、监: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单位 军始于唐,当时称军镇,属军事系统,多设在边区,只管军始于唐,当时称军镇,属军事系统,多设在边区,只管军队不管民政。五代时,军不仅管兵马,也辖有土地、民政军队不管民政。五代时,军不仅管兵马,也辖有土地、民政 。监是国家经营的矿冶、铸钱、牧马、制

44、盐等专业性的管理监是国家经营的矿冶、铸钱、牧马、制盐等专业性的管理机构,五代初已开始出现机构,五代初已开始出现 领县的军、监与府、州同级,都隶于路,但实际地位则要领县的军、监与府、州同级,都隶于路,但实际地位则要低于府和州;不领县的军、监与县同级,同隶于府或州。低于府和州;不领县的军、监与县同级,同隶于府或州。中央中央路路长官:四个并列:帅(安抚使,管军事)、漕(转长官:四个并列:帅(安抚使,管军事)、漕(转运使,管财政)、宪(按察使,管司法)、仓(常运使,管财政)、宪(按察使,管司法)、仓(常平使,管救济)平使,管救济)州州县县府府县县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之二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

45、之二 陕西师大附中历史组陕西师大附中历史组 丁丁 伟伟2 2、辽、金、西夏、大理的行政区划、辽、金、西夏、大理的行政区划(1 1)辽的行政区划)辽的行政区划(2 2)金的政区)金的政区(3 3)西夏的行政区划)西夏的行政区划(4 4)大理政区)大理政区 辽实行道、府(州、军、城)、县三级制,辽实行道、府(州、军、城)、县三级制,同时还保留了同时还保留了部族制部族制和和头下军州头下军州等制度。等制度。头下军州是契丹贵族以俘虏或受赐人口在自头下军州是契丹贵族以俘虏或受赐人口在自己的领地上设置的行政机构。己的领地上设置的行政机构。(1)辽的政区)辽的政区 金的行政区划混杂金的行政区划混杂辽、宋制度辽

46、、宋制度,实行路、府,实行路、府(州、军)、县三级制,在女真族人中实行路、猛(州、军)、县三级制,在女真族人中实行路、猛安、谋克三级制。安、谋克三级制。金采用辽金采用辽五京制五京制(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南京道、西京道南京道、西京道5 5道)道),后来引入宋朝的,后来引入宋朝的路制路制,前后,前后有有1717、2020、1919路的变化,管理模式与宋代大致相同。路的变化,管理模式与宋代大致相同。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制度,原来是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制度,原来为军事行政单位,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单位,猛为军事行政单位,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单位,猛安相当于

47、州,谋克相当于县。安相当于州,谋克相当于县。(2)金的政区)金的政区 西夏行政区划也是混杂唐宋制度,基本上西夏行政区划也是混杂唐宋制度,基本上实行州县二级制。在边地设置有郡、城。实行州县二级制。在边地设置有郡、城。西夏实行左右厢西夏实行左右厢1212监军司,兼管地方防务监军司,兼管地方防务和行政。和行政。(3)西夏的政区)西夏的政区 大理国的行政区划,前期与南诏大致相大理国的行政区划,前期与南诏大致相同,后期除首都大理外,有同,后期除首都大理外,有9 9府、府、4 4郡和景昽。郡和景昽。府、郡下辖州、赕府、郡下辖州、赕(d d n)n)、部及府属郡,部及府属郡,实行二级制。实行二级制。(4)大

48、理政区)大理政区四、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四、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一)元朝行省制下的政区一)元朝行省制下的政区(二)明清省制下的政区(二)明清省制下的政区(三)民国时期的行政区(三)民国时期的行政区(一)元朝行省制下的政区一)元朝行省制下的政区1.1.行省制的创立行省制的创立2 2.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3 3.元代行政区划结构图元代行政区划结构图1、行省在元代的创立、行省在元代的创立名词名词“省省”的出现:西汉称宫禁之中为的出现:西汉称宫禁之中为“省中省中”魏晋以后逐渐把设于宫禁近处的尚书、门下、中书等中魏晋以后逐渐把设于宫禁近处的尚书、门下、中书等中 央政府机构都称为省央

49、政府机构都称为省 行省的前身:魏晋开始出现的行台省行省的前身:魏晋开始出现的行台省 行省的形成:金朝末年的行尚书省行省的形成:金朝末年的行尚书省 元朝的行尚书省和行中书省元朝的行尚书省和行中书省 消灭南宋后,省正式成为元朝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消灭南宋后,省正式成为元朝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 到元朝中叶,分全国为一个中书省直辖区和十个行中书省到元朝中叶,分全国为一个中书省直辖区和十个行中书省 燕京行尚书省燕京行尚书省金朝故都金朝故都别失八里行尚书省别失八里行尚书省畏兀儿故土畏兀儿故土阿母河行尚书省阿母河行尚书省西辽故土西辽故土 元朝初期,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没有元朝初期,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50、,没有稳定的辖区和治所。稳定的辖区和治所。到元成宗(到元成宗(1295-13071295-1307)、武宗()、武宗(1308-1308-13111311)时期,行省才变成常驻地方的行政机构。)时期,行省才变成常驻地方的行政机构。行省一级政区的确立行省一级政区的确立 除汗国除汗国除汗国除汗国(西域地区,察合台汗国)(西域地区,察合台汗国)(西域地区,察合台汗国)(西域地区,察合台汗国)和宣政院辖和宣政院辖和宣政院辖和宣政院辖区区区区(吐蕃地区,包括今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吐蕃地区,包括今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外,全外,全外,全外,全国分属国分属国分属国分属1 1 1 1个中书省和个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家庭教育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