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儿童动作的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岁儿童动作的发展.ppt(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0-6岁儿童动作的发展济南幼师济南幼师1515级于晓萍制作级于晓萍制作简介:婴幼儿动作的发展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心理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并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婴幼儿动作的发展也是人们观察、评价婴幼儿发展的重要手段。一、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的原则)1、从上到下,头尾律 身体上部的发展先于身体下部的发展。从头部到下部,从上肢到下肢逐渐发展。2、从大到小 这是指儿童最初发展起来的是与大肌肉相联系的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的发展,先发展的是与手臂大肌肉相联系的伸臂,以后逐渐发展起来与手指小肌肉相联系的抓、握、拿等动作。3、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身体个别部分的简单动作
2、,如伸伸手、踢踢脚、转头等,逐渐发展到同时转头、伸手、手眼协调的拿取物体,进一步发展到能从事由多种动作组成的游戏活动。4、从不随意到随意 动作的不随意性和随意性,是从动作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来区别的。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不随意动作,无目的,由客观刺激引起,加头随着光线的方向转动,有东西接触儿童的手,儿童的手就去抓摸。以后,随意动作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客观刺激不在眼前或没有直接接触儿童,动作也会出现,而且通过动作,主动的、有目的的去接触事物,认识事物。如儿童在藏猫的活动中,主动的把头转来转去寻找猫。这就是一种随意动作。5、由整体到局部6、由近而远二、第一批动作(无条件反射)1、食物反射。接触婴儿的嘴唇,就
3、引起吸吮动作。2、防御反射。儿童出生后的头几天就能对温度刺激或痛觉刺激产生泛化性的反应(刺激一处,全身反应)3、定向反射。儿童出生后不久,约在两周左右,就能对强烈的刺激产生定向反射(如眼睛转向光源或暂时停止吸吮动作)4、眨眼反射5、踏步反射6、巴宾斯基反射。轻轻地抓或刺激儿童的脚心的时候,就引起脚趾向上张开的动作。以后(约在八九个月时)这个反射就逐渐消失了。7、抓握反射。物体接触手掌的时候就握住不放,甚至可以把物体悬挂起来(又叫达尔文反射)。大约到第二个月时就消失了。8、惊跳反射。当新生儿突然失去支撑或收到大声刺激时常常表现为惊恐状态,如双臂伸开,又迅速收回胸前,紧握拳头等。这个反射约在生后四
4、个月消失,又叫摩罗反射。9、游泳反射。托住新生儿的腹部,他就会做出想游泳样的动作。这种反射约在生后四个月消失。10、行走反射。用两手扶在新生儿的腋下,使其脚心着地,就会做出行走样的动作。这个反射约在出生后两个月消失。11、瞳孔反射12、吞咽反射无条件反射行为存在的意义1、适应环境、保护自身生存2、有助于发展早期社会关系3、是各种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4、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三、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一)行走动作的发展变化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要经历爬行、站立和行走。七个月,试着爬行,主要依靠膝盖和大腿的移动。八个月,匍匐爬行,腹部贴地,用腹部手臂带动身体和两腿前进;扶着能站立。10个月,用手和膝盖爬
5、行。身体不着地,手臂和腿交替移动;能扶着东西自己站起。12个月,能扶着行走。15个月,能独立行走。18个月,跑步不稳,容易摔倒。2岁,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会踢皮球,能自己上楼下楼,会用单脚站立片刻(2秒钟左右)。能踮着脚,用脚尖走几步,能从椅子跳下。3岁,能单脚站立,会踮着脚走,跑不稳当,会骑三轮脚踏车。0到6岁儿童行走动作发展的图示如下(二)手的动作的发展变化(抓握动作)抓握动作的发展,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抓握动作的发展,以眼睛注视物体和手抓握物体动作的协调;五个手指活动的分化为特点。因此,婴儿出生后六个月,抓握动作才开始发展。三个月以前的婴儿,手基本上是捏成拳头,手脚一起乱伸乱动,
6、四到五个月的婴儿,虽然会伸手抓身旁的东西,但往往是整个手拿一把抓,拿不住。这种手的动作带有很大程度的不随意性,手接触到什么就抓什么。六个月,揑物体时还是一把抓,不会使用拇指,能够把东西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手眼协调,看到物体后能用手抓住他。八个月,抓握物体时能大拇指和其它四个指头分开,使用拇指抓握住物体。十个月,能协调的配合手眼动作,把一样东西放到另一样东西上。十八个月,能将两到三样东西搭叠起来,能推拉玩具。会同时使用四个手指和拇指,抓握动作得到充分发展。两岁,能用手一页一页的翻书,两岁半,手与手指的动作相当协调,手指活动自如,会用手指拿筷子,拿笔。三岁能用手拿笔画圆圈,会自己往杯子里倒水,能
7、自己解开和扣上纽扣。(一)抓握动作发展过程 1、抓握反射(03个月)2、前抓取行为 3、尺骨抓握(46个月)4、钳形抓握(1岁左右)三岁前儿童手的动作发展顺序四、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二)动作在心理发展由外到内的内化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三)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1、动作对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2、动作使个体的感知觉精确化。3、动作是的婴幼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 4、动作促进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并对其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产生重要影响。五、游戏(3-6岁儿童的主导活动)早期游戏理论1、复演
8、说。代表人:美国 霍尔 GSHall理论观点: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是对从太古时代到文明社会之行为发展的复演活动。2、剩余精力说。代表人:德国 席勒 FSchiller;英国 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理论观点: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高级生物生存能力更强,并有维持生存之外的剩余精力,游戏是一种出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耗费的精力较少,较多的富余精力必须从体内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锅那样会爆炸,游戏便是宣泄剩余精力、保持健康的最佳通道。3、生活预备说代表人:德国 格鲁斯 KGross理论观点: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未来复杂的生活
9、,要有一个生活准备阶段。这就要求在天赋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自己适应“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升华本能、演练生活的手段。4、松弛说代表人:德国 拉察鲁斯MLazarus;帕特里克Patrick理论观点: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放松自己,消除疲劳,就产生了游戏。游戏不是发泄剩余精力,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儿童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生活经验的缺乏,难于适应复杂的外部世界,很容易产生疲劳,需要游戏来使自己得以轻松和恢复精力。5、成 熟 说代表人:荷兰 博伊千介克 FBuytendijk 理论观点:人有潜在的内部力量,而心理的发展就是在
10、这种潜在的内部力量的驱动下完成的,不需要游戏做准备、不需要练习也能发展起来。游戏不是练习,是儿童幼稚动力一般特点的表现。游戏也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由于年幼才有游戏,而不是因为游戏才有童年。当代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2、认知动力说。3、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二)游戏的分类。1、创造性游戏。2、教学游戏。3、活动性游戏。(详情请见P192-193)(三)游戏的发展变化1、内容的变化。婴儿婴儿时期时期反映婴儿周围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和现象无明确明显的主题。简单动作的重复、模仿成人。后期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拍球)2-3
11、岁岁生活范围扩大(进入幼儿园等社会托幼机构)游戏出现较明确的主题(娃娃家、医院等)3-4岁岁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再单纯依赖感知觉,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来构思游戏主题(医院游戏中反映医生、护士、病人之间的关系)。游戏的有意性增强。4-5岁岁游戏主题更具有社会意义,增加了较难的智力活动,游戏主题的意识性、灵活性、社会性和深刻性逐渐增强。5岁岁以后以后内容更加丰富、复杂。结构游戏、表演游戏(内容更加丰富)、智力游戏(棋类)2、形式的变化。游戏形式是指幼儿在游戏中的一切行为的表现方式,它构成了游戏的外部形式。游戏动作渐次连贯游戏语言准确化游戏持续时间推延游戏参加人数增多、社会关系游戏规则明朗动作动作无逻辑顺序,简单动作的重复(用勺子用同一动作舀)出现一定的逻辑顺序(把食物从一个碗里舀到另一个碗里,再端起来吃)动作连续、丰富(简单的垒高到复杂的组合、拼插)语言语言有意识的重复发音简单的只言片语连贯、准确的语言表述持续持续时间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反映幼儿对游戏目标的坚持性水平无目的性(片刻)目的受外界影响(坚持性差)目的稳定性增强(偶有间断)目的稳定(坚持性强)人数人数社会化程度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规则规则规则由隐性状态转变为显性状态3、时间长度的变化。由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延长到四五十分钟甚至更长。4、参加成员多少的变化。从独自一人的游戏发展为合作的游戏。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