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之以人为中心疗法.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77685648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3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之以人为中心疗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心理咨询之以人为中心疗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之以人为中心疗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之以人为中心疗法.ppt(7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以人为中心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是20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最初称为“非指导性治疗”,后称为“来访者为中心治疗”,20世纪70年代起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是心里治疗理论的“第三种势力”80年代初期,有人对800多名临床和咨询心理学家作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在被认为是对当代心理治疗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中,卡尔罗杰斯名列第一。卡尔罗杰斯是现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言人,他的理论及其开创的“以人为中心疗法”在当代心理咨询和发展史上享有特别的声誉。第一节概述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发展过程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发展过程以人为

2、中心疗法的基本体系是由罗杰斯一手发展起来的。1902年7月8日,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的奥克派克(芝加哥城郊),他的父亲是位很有成就的土木工程师和承包商。罗杰斯年幼时所受的家庭教育强调德行、勤劳以及基督教的信仰。而且罗杰斯的父母认为外人的举止活动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反对他的家人同外人交朋友。因此在这个经济条件富裕、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熏陶下,罗杰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读书上,阅读他所能收集到的一切书籍,包括百科全书和字典。罗杰斯12岁那年,全家搬到了离芝加哥约三十英里的一个农场。他的父亲一直坚持按科学方法来管理农场,所以罗杰斯阅读了许多关于农业实验的书,还对一种

3、飞蛾产生了兴趣,阅读有关的书籍,并捕捉、饲养、孵化过这种飞蛾。尽管罗杰斯的全部学术生涯都是在非常主观的心理学领域里耕耘,但他一生都保持着这种对科学的兴趣。1919年罗杰斯进人威斯康辛大学学习农业。在他学院学习的早年岁月中,由于家庭的影响,罗杰斯对宗教活动很积极。1922年,罗杰斯到北京参加世界基督教徒学生联合会,这六个月的旅途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切身体会和真正接触到具有不同文件的人民之后,他写信给他的父母,宣称他不赞同父母保守的宗教观点。中国见闻使他原有的一套信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次经历及从中得到的感受,使罗杰斯相信:人必须信任、依赖自己的经验,才能做真正的自己。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日

4、后的人格研究。返回学校后,他就将专业改为主修历史,1924年获得文学学士。同年,他考上了纽约联合神学院。虽然罗杰斯一直都很热心地帮助困苦的人,但他对拯救人的最好途径要从宗教教义中寻找的观点的疑虑却与日俱增。后来,罗杰斯转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罗杰斯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在纽约区的“禁止虐待儿童协会”的“儿童社会问题研究部”工作了12年,在此期间他初步积累了丰富的心理咨询、治疗方面的经验。人本主义心理学出现以前,心理学中的主要流派是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潜意识的力量,行为主义强调的是环境中意外事件的作用,它们的治疗方法都是指导

5、式的,强调治疗者对病人的指导。然而在罗杰斯的治疗工作中,他发现精神分析疗法虽然是这一领域通常采用的权威方法,但疗效却常常很低。而且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的治疗方法和在儿童研究部中学到的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当时所谓的权威者也难以决定哪一种方法最佳。于是罗杰斯想寻找更为有效的咨询和治疗方法。有一次,他在咨询中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母亲带着儿子来咨询,她认为孩子非常调皮、不听话,令她觉得很生气。罗杰斯认为这种情况是由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引起的,于是他主要针对孩子进行咨询。但每个星期这位母亲带着孩子来咨询时总说孩子没有变化。最后,罗杰斯放弃了,他认为,双方都尽了力,但是失败了。这位母亲同意了。正当她要带着孩

6、子离去时,忽然转过身问,“你们这里也为成年人做咨询吗?”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她又回到刚刚坐过的椅子上,开始倾诉生活中的烦恼,倾诉对婚姻的绝望,倾诉与丈夫的纠葛,倾诉她惆怅和失败的感觉。在她倾诉的过程中,罗杰斯没有做任何指导,只是倾听。一个星期后,这位母亲独自前来咨询,仍然是倾诉,而罗杰斯仍是倾听。几个星期后,她告诉罗杰斯,她现在的感觉好多了,与丈夫的关系也改善了,孩子也听话多了。在咨询过程中,罗杰斯所做的就是倾听。通过这件事以及一些类似的事情,罗杰斯认识到只有当事人才能了解什么是关键性的问题,并且认为如果能用理解和倾听的态度去对待他人,那就能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1940年,罗杰斯接受了俄亥俄州立

7、大学临床心理学系的聘请,从临床部门转到学术部门。在那里,他开始形成和检验自己的精神治疗方法。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他最著名的著作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临床实践中的最新概念,书中指出了一些重大的、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分析疗法很不相同的治疗理念。其中的关键思想是:只有当事人才能够深刻、充分地了解自己。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就必须依靠当事人来指导治疗过程。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主观经验世界(称为现象场)是其真正的现实。他从何而来,要往何处去,为何痛苦、悲伤,这一切只有进入他的现象世界才能理解。因而反对用一些外部指标、标准来衡量、评估当事人,他认为这种诊断、评估容易使咨询者见“病”不见人,产生一种自大、自负

8、的咨询态度,无法了解当事人独一无二的主观精神世界。同时罗杰斯认为当事人有能力发现自己的价值、问题,并有潜力来获得价值、解决问题。他反对由咨询者告诉当事人什么好、什么不好,也不主张采用奖励、惩罚等行为控制手段来“治疗”当事人,反对一切对当事入施加影响的做法。而且会谈的主题和方向也应交给当事人掌握、由当事人自己选择。他相信,没有咨询者指导性的干预,当事人能更自由地自我探索,从而获得最有价值的收益。所以他强调咨询是非措导性的。针对这种心理咨询由治疗者来主导一切的倾向,这一时期罗杰斯的体系被称为“非指导性治疗”。1945年,罗杰斯担任了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和心理咨询主任。在这段时间中,罗杰斯更深入地

9、分析、探讨了关于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与机体经验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在实践上,也从重视反映当事人所说的事实内容转为同时注重反映当事人隐蔽的情感,从而真正准确、深刻地了解的主观经验世界。在这一时期,罗杰斯出版了他的主要代表作他事人中心疗法:它目前的实践清义和理论。罗杰斯于1957年回到威斯康辛大学任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这时他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在治疗中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使当事人发生改变,这一努力导致了他对咨询者当事人之间联伴”关系的强调。他认为咨询者在会谈中能做的最好的工作是创造一种气氛,一种能让当事人不感到有威胁和限制、使当事人感到温暖、宽容、不受压抑,能够自由地感受情感、探索自我的氛围。咨

10、询者和当事人应该做脱去面具的朋友,像一对结伴到个人内心世界进行“探险”的伙伴。罗杰斯认为咨询者的态度非常重要,甚至至可以决定咨询的成败。1968年,罗杰斯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拉乔罗成立了个人研究中心,他的兴趣重点发生了转移,希望把他的体系扩展到传统的心理治疗领域之外,使大多数人过上一种人本主义的生活,即超出个人的社会角色、充分发挥其机能的高度整合的生活。70年代初,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正式形成。它是“患者中心疗法”的丰富与发展,它强调“人一人”的关系,而不是“帮助者一被帮助者”的关系。罗杰斯通过长期的咨询实践,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假设:实现倾向,即一切人类,也包括一切其他有生命的有机体,都有求生、

11、发展和增强自身的天赋需要。例如刚刚学步的小孩子,一次次跌到,尽管很痛,却反而增强了他行走的愿望、无数的例子证明,即使人们生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不仅能避难图存,而且还不断增强他们的生命力。罗杰斯相信人的本质是建设性的,每个人都有向好的、强的、完善的方向发展的潜力。主张心理学应滚研究人的价值和尊严,为恢复和提高人的价值、尊严做贡献。四个阶段按照吉利兰德(Gilliland)等人的看法,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罗杰斯的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在这一阶段中,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治疗”。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出版为标志

12、。在这一阶段中,罗杰斯强调来访者主观世界的重要性。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这一阶段取向的重点放在“成为一个忠于自我的人”。罗杰斯认为,一个人越是接近自己的经验,信任自己的经验,并由自己的内心来评估以及乐于接受自己的成长是一个过程。第四阶段是在1970年至1980年。罗杰斯的影响日益扩大,他的理论改变为“以人为中心取向”。在其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罗杰斯的思想一直在不断变革,然而构成他的体系关键内核的那个基本信念人的幸福建立在充分占有人的本性,“是他自己”之上却始终没有改变。罗杰斯于1987年2月去世二、以人为中心治疗的特点二、以人为中心治疗的特点1、

13、基本理念的人本主义色彩(人性论)相信人本质上是好的,有“善根”;相信人有向好的、强的、完善的方向发展的强大潜力;相信人能够自我指导,自主自立;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价值和尊严,咨询和心理治疗应该为恢复和提高人的价值、尊严作贡献。2、重视当事人的主观世界重视当事人的主观世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哲学立场是现象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主观经验世界(称作现象场)是他的直接现实。现象的世界是一个整体的世界,其中任何部分都只有从其与整体的联系中,才能得到解释。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总是会造成整体的改变。他从何而来,要往何处去,为什么痛苦悲伤,这一切都只有进入他的现象世界才能理解。所以,以人为中心疗

14、法反对用一些外在的指标、标准来衡量、评估当事人。其理由除了认为这种诊断或评估容易使咨询师见“病”不见人,容易产生一种自大、自负的咨询态度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认为这种“从看台上观察当事人”的做法根本无法了解当事人独一无二的主观现象世界。3、反对教育的、行为控制的治疗倾向反对教育的、行为控制的治疗倾向以人为中心治疗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当事人有能力自己发现价值,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有潜在的个人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这种疗法反对咨询师耳提面命式的教导,摒弃由咨询师告诉当事人什么好,什么不好。同理,以人为中心疗法也不主张采用奖励、惩罚等行为控制手段来“治疗”当事人。总之,它反对一切对当事人施加“影响”的做

15、法4、由当事人主导治疗过程由当事人主导治疗过程由于咨询师总是不如当事人更了解他自己,所以,会谈的主题和方向应交给当事人掌握,由当事人选择。咨询师信任当事人有能力主导治疗进程,并且相信,没有咨询师的指导性的干预,当事人能够更自由地自我探索,从而获得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收益。5、咨询师做当事人的“朋友”和“伙伴”在以人为中心的治疗者看来,咨询师在会谈中能做的最好工作是创造一种气氛,一种能够让当事人(也包括咨询师自己)不感到有威胁和限制,能够自由地感受情感、探索自我的氛围。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条件是建立、发展和维系双方之间的咨询关系。这种关系的特点是真诚、理解和信任。因此,咨访双方应该做脱去了角色面具的

16、朋友,像一对结伴到个人内心世界进行“探险”的伙伴。第二节第二节 基本理论基本理论一、罗杰斯眼里的人一、罗杰斯眼里的人1、人的本性人本主义者都承认人有本性。罗杰斯不赞成人的本性是后天学习的说法,他认为人不是白板,不是胶泥;人是天生就有某些心理趋向的,人是有本性的。这个思想源于他认为“凡生物就有本性”。狮子是吃肉的,老鼠是胆小的,每种动物都有他本身的特性。罗杰斯将生物本性界定为:“该物种的一些共同属性,体现着该物种的一般特点”(Rogers,1957)。人性同样也是先天的,是这个物种的共同属性。对于人的本性,我们不能去反对它,而应该接受它,并且按我们本性的指引来过生活。同时,他认为人的本性事实上是

17、积极的,建设性的,是指向与其他人建立密切的个人关系的。虽然罗杰斯也承认人可以为恶,而且常常为恶,但他强烈地认为,那不是人的本性的反映,而是别有原因。所以“以人为中心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强调人要顺从自己的本性去生存。2、实现趋向实现趋向集中体现罗杰斯人性观点的概念是“实现趋向”。罗杰斯假定实现倾向是人身上有一种最基本的、统御人的生命活动的驱动力量。他认为:在人类有机体中有一个中心能源,它是整个有机体而不是某一部分的机能。也许最好的概念是把它定义为对有机体的履行、实现,维持和增强的趋向。事实上,在罗杰斯的心目中,这是一切有机体的共有属性,差不多和“生命”一词等义。它是任何生物天生就赋有的、体

18、现生命的本质的东西。实现趋向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朝充分发挥机能的方向前进”。实现趋向的含义大体上是,生物要求将其由遗传赋予的潜在的性状充分表达出来,要求将自身所赋有的机能(在人,包括人的各种身体的、心理的机能)充分发挥出来,而所有这些表达这些发挥,从某个特别的角度来看,是有方向的,这个方向如罗杰斯所说,是向上、向前,积极的,建设性的,创造性的。实现趋向是罗杰斯体系的基石,以人为中心理论的许多概念和原理,都与这个概念有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分析的话,实现趋向包括两个方面:生物学方面,指一切生物共有的成长、成熟趋势;心理方面,表现为人独有的自我实现趋向。这种实现趋向赋予人强大的生存动力,顽强地追求发展。例

19、如,刚开始学步的孩子,一次次跌倒,很痛,按行为学习的解释,这孩子会不再尝试,然而事实是孩子想走的愿望反而增强了。因为行走是他的实现趋向所要求的3、机体智慧和机体估价过程机体智慧和机体估价过程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是回避的态度。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有机体的评价标准是自我实现倾向。凡是符合于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所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

20、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不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他随个体当时的需要状态而不同。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的协调配合,使人不断迈向自我实现。4、人性基本可以信赖“人的基本属性自由发挥作用时是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当我们能把个人从防御中解放出来,使他对自己广大范围内的需要和对广大范围内环境与社会的要求全都开放时,可以相信他的反应是积极的,前进的,建设性的。我们无须问谁将使他社会化,因为他自己的最深切的需要之一就是与人亲近和交往。我们无须问谁将控制他的侵犯冲动,因为当他对他所有的各种冲动都更为开放时,他希望得到他人的爱和给予他人以爱的倾向将如同他想与人争斗

21、或为自己攫取东西的冲动一样强烈。在这些方面和其它各个方面,当他对他所有各种经验全都趋向开放时,他的全部行为将成为更平衡、更现实的,这种行为是适合一个高度社会性的动物的生存和提高的。”罗杰斯对人的基本看法归纳为三句话,即:1、人性规定了价值。有助自我实现者为有价值,阻抑自我实现者为无价值或否定性价值;2、人性知道价值(通过机体估价过程);3、人性的个人性与社会性是统一的、一致的,应该信任人性。既然如此,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最高目标就应该是恢复人的本性,帮助人按其本性的要求去生活,使其更丰富;帮助人更好地自我实现,更自由、更充分地发挥其潜在的生命机能二、人的主观世界二、人的主观世界现象场现象场(phe

22、nomenologicalfield)在罗杰斯看来,与其说个体生活在一个客观现实的环境中,不如说他生活在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之中。这个主观的经验世界称作“现象场”。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如何观察,观察到什么,有什么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每个人的现象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这个主观的现象世界才是这个人的真正的现实,因为他的行为、思想、感受直接由这个主观世界来决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得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刺激、同样的事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现象场理论使罗杰斯做出了一个重要推论,而这个推论又成了他的治疗理论的指导原则之一。这个推论是:个人的知觉世界是他(她)的直接现实,只有个人自己才能真正地、完善地了解自己

23、的经验世界。旁人(包括治疗者)永远不可能像当事人自己那样好地了解当事人。这就是为什么治疗过程要由当事人来主导的原因。三、自我自我罗杰斯的自我理论是其人格理论的核心,故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常被称为人格的“自我理论”。自我理论又是他关于心理失调的理论的基础1、自我的结构和内容、自我的结构和内容自我是一个人现象场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在一个人的现象场中具有核心意义。在罗杰斯看来,自我不等于自我意识,而是自我知觉(或意识)与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它的构成主要包括:1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及与之相关的评价。例如,“我是个坏男孩”。“男孩”是知觉认识,“坏”是评价。2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和评价。例如,“人们都不喜欢

24、我”(知觉)。潜隐的评价可能是,“我不好”,“这很令人伤心”等等。3个人对环境各方面的知觉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评价。例如,“这个公司能发挥我的才干”。2、自我的形成、自我的形成在幼儿最初的经验世界现象场中,一切事件都是混沌一片的,孩子并没有“我”的概念。随着儿童与环境、他人的相互作用,他开始慢慢能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有关自己的种种经验就在现象场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他的最初的自我。在儿童开始有了初步的自我概念后,人的实现趋向开始转变为自我实现趋向。孩子在自我实现这种基本动力的驱动下,在环境中进行各种活动,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在这种活动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孩子会产生大量的经验(孩子知觉、感受到的

25、一切事件)。通过机体估价过程的自动作用,有些经验使孩子感到满足、愉快;有些经验使孩子体验到不满足、不愉快。孩子逐渐便在意识中赋予那些感到好受的经验以积极的评价,赋予那些感到难受的经验以消极评价。由于有了这种有意识的评价的指导,孩子就在今后的活动中倾向于寻找、保持那些积极经验,回避那些消极经验。应该说,这样的发展是最理想的发展,因为孩子寻找的那些经验恰恰是有助自我实现的经验。但是,一个特殊的情况使得这种理想的发展常常受到干扰。3、价值条件和自我的异化、价值条件和自我的异化在孩子寻求的积极经验中,有一种是受到他人的关怀(尤其是父母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即孩子有了关

26、怀和尊重的需要。不幸的是,这些需要的满足取决于他人。大多数父母总是根据孩子的“表现”,即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父母的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孩子关怀和尊重。换句话说,父母(也包括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反复地从自己的行为后果体验这些价值条件,迟早会懂得什么是好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怎样想,怎样做是好孩子,怎样想,怎样做是坏孩子(实际上这是大人的标准)。然后孩子会把这些价值观念内化,将它们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当这种内化了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形成以后,儿童人格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罗杰斯常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悲的事件就发生了

27、:儿童的行为不再受机体估价过程的指导,而是受内化了的社会价值规范的指导。或者更准确一点地说:儿童被迫逐渐放弃按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而依据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意味着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发生了异化。四、心理失调和心理适应问题四、心理失调和心理适应问题当一个人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出现了不一致、异化时,个体会在下意识中感到这一经验具有威胁性。感受到威胁的直接表现是焦虑。焦虑产生后,防御过程就会启动。防御过程是阻止经验和自我的不一致被揭露,维护自我结构的完整性,从而维持自我关注的一种手段。这防御过程可借助不同的方法来实现:选择性知觉只允许那些与自我价值感(价值条件)相一致的经验被意

28、识到,被纳入到自我概念之中;歪曲经验将与自我不一致的经验从认知上予以歪曲,使之与自我一致;否认否定经验的真实性。例如,一个在学习能力方面自我概念很差的学生,会对考试得了一个好分数这个经验看成“瞎猫碰上死老鼠”或“老师改卷搞错了”(歪曲);一个在性观念上受到很深的封建道德观影响的妇女会否认自己有任何性欲要求(否认)。这些心理活动被称作防御过程。在罗杰斯看来,只要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不一致和冲突,只要个体否认或歪曲经验,这个人就存在心理失调(incongruency)。因此,几乎一切人都会体验到失调,只是程度轻重有差别罢了。失调程度较轻的人对经验较为开放,否认、歪曲经验的比重较小,客观、准确地知觉经

29、验的比重较大。失调程度严重的人则相反。失调不等于心理适应不良(maladjustment)在许多时候,当个体预感(subception,或译“阈下知觉”,指对经验没有完全的意识,而是某种模糊的觉察)到某个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虽然也会产生焦虑、紧张,但通过防御过程,他能够成功地掩盖这种不一致或失调,不使自我结构受到真正威胁,从而使自我的价值条件得以维护,他的焦虑会降低或消除,因而不出现很严重的烦恼。只有当他的防御手段失效,不能成功地歪曲或否认经验和体验,才会出现烦恼和紊乱,出现“神经症性”的适应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因预感到经验和自我失调的威胁而产生焦虑;因防御失败而致经验和体验得到完全、明确

30、的意识,个体不得不面对这些他力图否认的经验;自我和经验的对立非常明显,而个体又无法使之协调,完全失去控制局面的能力。总之,当一个人意识到“我是怎样”,同时又认为“我不该这样”的时候,内部的紊乱就不可避免。在以人为中心疗法看来,不存在像神经症和精神病分类中那样一个个具体的独立的病种,适应障碍只有程度的差别而没有种类的差别。所有障碍的根源都由于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一致或失调。内部紊乱最严重的达到精神崩溃,整个精神结构解体的程度,类似于精神分裂症。紊乱程度稍轻的则表现为焦虑、恐怖和抑郁等情绪反应,类同于所谓的神经症。总之,心理适应障碍的共同的、基本的特征就是这个人不再能像一个正常人那样有效地发挥其

31、心理机能以人为中心疗法基本思想归纳1个体天生就有一种实现趋向。在个体的自我开始形成以后,这一实现趋向主要表现为要求自我实现;2机体估价过程总是与实现趋向一致。信任机体估价过程,依赖它的指导,就能发展出一种健康的自我概念,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真实经验的歪曲和否认,从而促进自我实现;3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个体或多或少地摄入、内化了外在的价值观,自我中的这一部分越来越多地支配着个体对经验的加工和评价4当经验中存在着与这部分自我不一致的成分时,个体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而自我发展较好,无效、有害的自我概念较少的个体,能够较为开放地对待任何经验,因而不太可能感到威胁和焦虑;5预感到经验和自我不

32、一致的个体,会运用防御过程(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也不会出现明显的适应障碍;6如果某个经验特别重大,或者由于别的原因,个体无法通过防御机制使之与自我概念协调,而受到威胁的这个自我概念又在自我中具有重要地位,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即个体面对内在矛盾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自我不再能发挥其机能;7所以,心理适应问题的根子在个体自我中那些无效的、与其本性相异化的自我概念第三节第三节 治疗过程和策略治疗过程和策略一、治疗的目标治疗的目标基本目标是“去伪存真”“伪”就是一个人身上的那些与其价值条件化了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或者说由这些自我概

33、念衍生出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行动和体验的方式。“真”就是一个人身上那些代表着他的本性,属于他的真正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动方式。罗杰斯常用“变成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这样的话来表达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在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一文中,罗杰斯这样谈到咨询希望在当事人身上产生的变化:“他变得愈来愈接近他真正的自己。他开始抛弃那用来应付生活的伪装、面具或扮演的角色。他力图想发现某种更本质、更接近于他真实自身的东西。”一旦去伪存真的工作得以完成,当事人似乎变成了一个新人,一个“充分发挥机能的人”充分发挥机能的人在以下几方面有根本的变化:1他对任何经验都较为开放,也就是说,他不再对经验进行取舍,歪曲和

34、否认某些经验。他变得更能够了解源于自身机体内部的情感和态度,也能够更客观、更准确地认识客观现实,而不是穿着一套防御盔甲置身于经验世界。他能够自由地体验并意识到对己对人的爱、恨、气恼、失望;他能看到“并非一切树木都是绿的,并非一切男子都像刻板无情的神父,并非一切女性都拒人于千里之外,并非一切失败都证明自己毫无是处”2他的自我结构变得能与其经验相协调,并能够不断变化以便同化新的经验。他变得越来越感到他对经验的评价是立足于自身,是用自己的心、自己的眼去看待一切,而不再寻求他人的赞同或否认,不再依赖他人提出的生活准则,不再依赖他人来帮助自己作出决定或选择。总之,他这时能感到自己是为自己活着,自己对自己

35、负责,完全真诚地对待自己。3他变得更信任自己的机体,充分利用机体估价过程而不是价值条件来评价经验。“他们越来越深刻地发现自己机体的可靠性,认为它是一个最好不过的工具,因为它能够在任何新的环境下找到最恰当的行为方式”。虽然机体给出的信息也可能出错,但由于人对经验的开放,一旦出错即可知道,并迅速修正。他不再害怕自己的情感反应,他能够信任、欣赏自己源于机体的丰富情感。良心不再是一个铁面无情的监察官,而能够与机体感受和睦相处。4他愿意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而不是追求达到一种理想、满意然而固定不变的状况。他愿意生命像流水,愿意体验这种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流动、变化,承认生命的意义存于这流动过程之中,而不是为

36、了一个“目的地”而生活。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总是表述得较为笼统,较为一般化,而不够具体确切。这是因为它把咨询看作是整个人的改变,而不是某个症状、某个问题的改变。罗杰斯相信,人的心理机能活动具有整体性,是一个通体相关的组织系统,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涉及整体。因而要从整体变化去了解部分的变化。由于这个考虑,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不以问题解决模式为然,不以特定的策略、手段去追求某个问题的可观察的改变。二、咨询和治疗过程二、咨询和治疗过程由于以人为中心的咨询和治疗过程既不以问题为中心,又不具有明确具体的目标,而是“以人为中心”,以整体改变为目标,故初学习者常感到困惑。“如果我连他的问题是什么都不清楚,我怎

37、样能帮助这个人呢?”“如果当事人自己也不知道他(她)想要什么,我又能为他(她)做什么呢?”这是常见的疑问。也许,学习以人为中心疗法最好的途径就是作为一位当事人去亲自参加治疗。一次完整的治疗经验要比文字描述有用得多。1、咨询过程中的当事人在咨询的起始阶段,当事人经常表现出这样一些态度、情感和特点:对咨询师、咨询本身有疑虑,不放心,对接受咨询不能断定是否明智;对自己生活中的经验的感受要么没有有意识地省察过,要么没有表达出来。换句话说,当事人对经验的感受没有自知之明;经验事物的方式受习以为常的价值条件倾向的束缚,个人对这种方式从没有反思过。换句话说,他们习惯性地根据社会规范、外在的道德标准或别人的价

38、值观来评价自己的态度、行为和情感;表现出或公开或隐蔽的消极态度,焦虑,自疑,责难他人;很难接受对自己负责任、为自己活着的想法,相反,总是力图使自己相信,自己对别人负有责任;看待事物的方式机械刻板,难以在对象与经验、感受与事实、外在情境与自己对情境的信念之间做出区分;觉得向人谈论自己的情感、困难和情绪体验很难开口,视为畏途。在咨询逐渐推进的过程中对咨询和咨询师,对接受咨询的担心和疑虑逐渐消除,代之以积极的态度和情感;逐渐能够识别和表达先前否认的情感体验,能够越来越坦诚地交流这些体验;逐渐能够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内部的体验,对整个机体自然产生的感受能够意识到并认可、接纳它们。总之,对随时随地流过心头的

39、一切,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更开放,更坦然,有一种挣脱束缚的解放感;不再从外部的标准、外在的眼光来评价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而代之以内部的、自己的评价,并无条件地体验到价值感;消极态度、自我怀疑、焦虑以及责难他人的倾向逐渐减少,变得越来越乐观、平静、自我接纳,以建设性的、现实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所作所为;接受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的处世原则,不再感到须对别人的行动和选择负责,对此越来越坦然;变得能够清楚地区分对象和经验,感受和事实,外在情境和自己的信念。2、咨询过程中的咨询师咨询过程中的咨询师以人为中心治疗的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的表现很有些“清静无为”的特点,然而这种无为并非真的什么也不做,正

40、如禅宗的学习也要靠某种情境、条件的促动一样,以人为中心的咨询也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就是咨访双方的关系。罗杰斯认为,如果在咨询师和当事人之间发展出了一种相互信任、无条件地接纳对方、充满真诚坦率、愿意倾听彼此心灵的自然流露的关系,就能够最有效地促进当事人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作“探险旅行”,促使当事人发生前面说的改变。罗杰斯就如何创造这种助人关系发表了大量看法。综合而言,咨询师应该表现出下列一些个人特点、态度和人际反应方式:1咨询师自己要体验到内在的协调,要做到对自己真诚一致。即,咨询师所意识到的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与他实际体验到的情感和态度是一致的。2不对当事人这个人以及他的感受和行为做评价,不把外在的价

41、值观和标准强加给对方。这使当事人不感到有来自外部的威胁(譬如失去咨询师的关怀和尊重),能够放心地去体验内在的情感、矛盾和威胁。同时能让他意识到,他的生活是他自己的,没有什么外部评价能改变这一点,从而使他成为一个自主、替自己负责的人。3满怀热情,投入地倾听当事人,以共感的态度,用当事人的眼光来理解当事人,尽可能准确,甚至比当事人自己还要准确地体察对方,并把自己的这种体察表达出来。4无条件地接纳对方,把对方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人来接纳,而不是有条件地接纳,不是只接纳他的(符合咨询师自己的态度的)哪一部分。通过言语、声调和非言语行动传达对当事人这个人的接纳、理解、尊重和珍视。5尽力向当事人传递对他的无条

42、件的关注,不戴专家、权威的面具,没有“我帮助你”这种疏离态度,像两个平等的朋友那样,关怀对方,喜爱对方。6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向对方传递出这种独立性;同时向当事人传递自己对对方独立性的尊重,信任他们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双方都不必需要、依赖对方的认可和赞同,不必取悦、逢迎对方。以上各点,经常被归纳为共感理解、真诚一致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等三项关系条件三、咨询过程中的重点三、咨询过程中的重点所有的侧重点都指向一个东西:当事人对情感或感受的体验通过让当事人探索这些感受,重新体验、认识它们,就能逐渐消除经验与自我的失调。对感受的探索可以包括触及、体验、识别、接受和表达等不同环节。触及是隐隐约约、模模糊糊

43、地觉得自己心有所感这样一种状态;体验是让这种感受清晰地从心头流过,明确地意识到它,品味它的过程;识别是了解这是一种什么感受;接受可以说是一个态度改变过程,包括承认这是我的感受,反思为什么我以前不能接受它,以及其它更广泛的改变;表达就是向有关的人、生活中重要的人表露这种感受。当然,在实际会谈中较少有这样循序渐进的探索,但肯定涉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例:访:我很难去感受,有时候我搞不清楚我感到的是什么。咨:你时常未曾意识到在你心头流过的是什么情感。访:是这样。我相当难以搞明白我正感到什么,更不用说把那感受告诉别人了。咨:所以,你也感到很难让别人懂得它们如何触动了你。访:嗯,我总是把情感封闭起来,它

44、们令人不安。咨:不清楚你体验到什么情感,这令你不安,而假如你明白是什么情感,也令你不安。访:有几分如此在我小时候,如果我发脾气就会受到惩罚,如果我哭闹,大人就把我塞到我的房间里,并告诉我不许哭。我记得有时候只是高兴和嬉闹,也有人告诉我别疯,安安静静的。咨:所以很小的时候你就懂得,你的情感会招来麻烦。访:每当我刚刚开始要感受到什么的时候,就什么也没有,或者弄得像一团乱麻。就这样,我认为自己没有权利感到愤怒、性欲、欢乐、悲伤,或者随便什么。我只该做我的事,好好的,不要有抱怨。咨:你仍然相信,把你的感受封闭起来,不表露它们,这样更明智一些。访:对!尤其是对我丈夫和孩子们。咨:你的意思是说,你不让他们

45、知道你内心的情况。访:呃,我对他们会对我的情感有兴趣这一点,太没有把握了。咨:好像他们的确不在乎你内心的感受。(此时当事人哭了。)此刻你感到了某种东西。(当事人继续哭,一段沉默)访:我感到好难过,好绝望。咨:你看,现在你能够感受,也能向我谈论它。四、咨询策略和技术咨询策略和技术罗杰斯在协助关系的特征一文中,谈到了如何建设一种有治疗作用的关系。罗杰斯的体会共有10点(Rogers,1961a)。1、我能否能够做到让对方觉得我是值得信任、可靠,以及在某种深刻意义上是表里一致的?这一点谈的是咨询员要想建立好的咨询关系,就要做到真诚,做到表里一致,“是其所真是”(Bewhateverhedeeplyi

46、s)。2、与此有密切关系的一个问题是:我是否有足够的表达能力,使我能将自己不含混的传达给对方?是指咨询员要对自己的感受保持敏感性,而且能够接受自己的感受。3、我能否让自己体验到一种对别人的积极态度即温暖、关心、喜爱、感兴趣,以及尊重的态度?大多数人很难做到对人自然而然的产生亲近感。因此,咨询员是否能够做到对当事人的积极关注是影响咨询关系的一个原因。4、我是否有足够的力量,使自己可以和对方分开来?罗杰斯强调咨询员要有独立性。只有咨询员自由的体验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时,才能够更深入的进入到对对方的理解、接纳中去,而不会害怕失去自己。5、我是否自己有安全感,从而能够允许对方拥有他自己的独特性?咨询

47、员允许和鼓励当事人自由自主,尊重当事人人格的独立性。6、我能允许自己完全进入他的感受和个人意义的世界里去并且像他一样的看这些感受和意义吗?咨询员能否做到同感理解,或者说,至少在试图做到同感理解。7、我能不能接纳当事人向我呈现出来的每一个方面?咨询员能否做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8、在这种关系中,我是否较为敏感,留意我的举动不致使对方感到受威胁?咨询员能否给当事人一种安全感,创造出一种安全的氛围。9、我能不能帮他解除外在评价的威胁?咨询员能否对当事人采取不评价的态度。10、我能否视对方为一个正在“形成”过程之中的人,或者我是否宁愿受他过去还有我的过去的束缚?咨询员是否视当事人和自己是有无限潜在可能性

48、,可以改变,具有内在发展能力的人。在技巧方面如果说有技巧的话,那么以人为中心治疗的主要技巧就是倾听技巧:开放式询问(并不常用)、释意、情感反映、鼓励、自我揭示等等。以人为中心治疗很少用影响性技巧。事实上,以人为中心的治疗者经常会遇到当事人要求给予指导、解释的压力,尤其在开始阶段当事人还不习惯这种无指导、不引路的咨询方式的时候。面对压力,咨询师一方面表达理解对方的不满,另一方面又“顽固地”不予指导。直到最后,当事人终于领悟到别人的指导不起多大作用,或者不再对获得指导抱希望,而端正态度,靠自己,自己对探索负责。到了这个时候,会谈就比较有效率了。以人为中心治疗过程的七个阶段第一阶段:来访者对个人经验

49、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不愿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第二阶段:来访者开始“有所动”阶段。第三阶段:来访者能够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第四阶段:来访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第五阶段:来访者能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带有一些迟疑。第六阶段:来访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第七阶段:由于上一个阶段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此阶,段来访者对治疗条件的作用不再看的那么重要。第四节以人为中心疗法评价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贡献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贡献1、一个主要贡献恐怕是它对咨访关系的研究(Cain,1990)。

50、它先是从实践中发现了咨访关系对促成当事人改变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又从理论上阐明了何以咨访关系会导致积极改变;最后,它令人信服地提炼出良好的咨访关系的一些基本要件。正如我们已多次说明的,发展咨询关系,培养真诚、共感理解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等关系条件,这已成了绝大多数咨询师的共识,成了当代咨询和治疗实践的共同基础。2、第二个贡献是它对人的能力的积极信念。这种能力一是当事人的自我指导能力,一是自我负责的能力。很难说这种信念没有根据。而一旦咨询师怀着这样的信念去对待当事人和咨询,它本身似乎会创造一种神奇的力量,推动咨询取得进展,推动当事人发生改变。3、关于“病因学”的理论。关于自我概念的发展受早期教育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